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无忧归田-第2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方面当然是米确实好,京中还能少得了有钱人?少的永远是稀罕玩意。另一方面,那消息灵通的人早就把忠义侯府祖上八代都摸清了,自然是知道这有间粮铺是忠义侯府的产业。

如今新晋的忠义侯府是京中的新贵,当然要上赶着巴结一二。

这么好的米当然不能落了宫中帝后及东宫一份。傅紫萱和李睿亲自往两处送了,自然又是得了不少好东西。

只是这优级天香米倒是常有,特级嘛,就说不准什么时候再出了。送的时候当然是套好词的,不然到时向她要,她可找不出什么理由来。

那实在有够逆天,怀壁其罪啊。

有间粮铺生意好,傅紫萱自然是乐呵,跟傅天河商量了,这个店她和傅家一人占一半。书院就全给傅家。若是紫松等人以后再开了什么店也都是傅家的,她不占股份。

有间粮铺开张后,还另外揽了一桩大生意。

让粮店除了天香米的生意、军中供粮这两个最大的进项之外,又添了一个比较大的进项。同时也让有间粮铺迅速在京中站稳了脚跟。

那就是禄米的生意。

这禄米一年两发,正月之后发一次,七月发一次。

像傅天河,是二等侯,年俸是一千五百石谷,兼三千两银子。就算他一顿吃一斤米,这米一个月也吃不到一百斤。一石可是有一百二十斤呢。再加上陈氏也有岁俸加禄米,这两人加一起养整个府都余下不少。

而李睿一年则是两万石,而正一品领的禄米跟傅天河则差不多。

领的这些禄米哪里能吃得完?不过是变相地发银子罢了。

且那些米也不是新米,从各地收上来放在国库粮仓,然后半年领一次,这米便都变陈米了。

这些京官胃口又都是被喂刁的,不是一等精米那都是不下口的。

便都拿去粮店换银钱了。

这些人拿这些禄米到粮店换钱,价格自然也是极低的,如今有间食肆有了这样的生意做,那自然又是一大进项。

以至于有间粮铺开业不到一个月,生意便好到暴。京中大家大户寻常买粮,那管事也都早早提前就来备报了。

就是不再做其他生意,光这一个粮店也够忠义候府日常开销及应酬了。

有间食肆开张一个月之后,王婶子也坐不住了,哄着陈氏找傅紫萱商量要开有间食肆。

反正铺子也有,也都是做熟的,又有田庄养着鸡鸭等物,收拾一番便开张了。店里足足备有二三十种熟食,连鸡爪鸭爪鸭舌等这些贵人不吃的杂碎都有。

开始并没有人买。

只不过后来李睿在醉仙楼请客时,叫人去买了一些鸡爪鸭爪鸭舌回来吃,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不仅京中各酒楼派人去大量的买,各小酒肆也派人买了来给客人下酒,那有下酒菜和没下酒菜的那生意自然是不能比的。

而每天下衙回家的官员,也都要弯过去买了带回家下酒才肯回府的。那小厮最高兴的就是被自家老爷少爷派去有间食肆买下酒菜了。

而且不仅男人爱买来下酒,女人也爱吃的很。鹌鹑、盐焗鸡、油炸童子鸡、各种肉丸等等都极好卖,每天日不落就早早卖光了。

后有间食肆又在京中最热闹的地带连开两个分店,生意天天火爆,每天门前都排了长队……

而另一边药厂经过两个月的动工,也正式投入使用了。

敬县送了一半的药童过来。君子涯也亲自坐镇,操刀练起药来。那厢,第一批药刚制好,傅紫萱借着李睿的人手,也把同仁医馆开起来了。

又经李睿介绍了几个宫中年老致仕的老太医坐馆,再加上慕着君子涯名头投奔来的各地大夫。同仁医馆倒是各个擅长的大夫都有了。

PS:感谢“ami”的粉红票,感谢“快乐紫妍”的两票粉红。周日大结局,亲们有什么票的赶紧投啊,好舍不得啊,嘤嘤嘤……

第三百八十七章 安三排

这些投奔来的大夫,君子涯和傅紫萱都仔细挑选了。

挑了十来个德行、医术皆不错的郎中坐馆,保证每个领域都有人手,都有一两个大夫擅长某一类病症。这样师徒俩就不用一有人投帖就要出诊了,非得是疑难杂症师徒二人才会出手,不然真的会累死。

京中关系复杂,万一得罪了人反倒不好。

又从余下的大夫中挑了一些擅长练药制药的大夫放到药厂,常规用药有一些重要的步骤也可让他们来操作,一些稀罕的药丸当然关键步骤目前还是要师徒二人出手。

傅紫萱一直想收一些女大夫,一些妇科和儿科还是用女大夫会好一些。只是没有这方面的熟手,只好让夏雪从药童中挑了几个伶俐的来进行培养。

而来投奔的这些大夫中有一位中年大夫极擅长看牙拔牙,也被师徒二人挑中了。

那个黄姓大夫还琢磨出了如何用白瓷等一些材料来代替牙齿,跟后世的植牙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让傅紫萱师徒俩大为惊叹,果然是学无止境,行行出状元啊。

那黄大夫本来以为君子涯不会收他的,没想到君子涯不仅把他留下了,还给他单开了一间就诊室。这可把他高兴坏了。

从此这黄大夫极为尽心尽力,后来还不辞劳苦年年都往其他城池的同仁医馆去巡视坐诊,后来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徒弟出来,为同仁医馆做出了极大贡献。

选人的事告一段落后。师徒二人又琢磨起医馆的经营方向来。

傅紫萱和君子涯是想等着京中的同仁医馆做成熟后,也培养了大批忠心的大夫出来后,便把同仁医馆开到魏朝各个大城池去。就像后世的公立医院的样子,让受到伤病痛楚的人都能看得起病。

就算是贫者或者乞丐,他们也有看病的机会。没有钱,可以以工抵资。可以赊帐,将来用劳力来补。一年补不齐就补两年,两年不行就补四年。

除了君子涯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这种想法外,师徒俩还想让更多的人关注起大夫这个行业,让大夫得到世人的尊敬和认可。

如今行医的人还是被列在中下九流的行当中,就是宫中的御医哪怕是跟京官们同级的,也是要低人一等的。

这大夫历来就被认为是服侍人的行业,哪怕明明还要靠着大夫续命,可是达官贵族们就是认为大夫是招之即来挥之既去、服侍人的行当。

傅紫萱一直为这个行业感到不平。

明明每个人都离不开大夫,却又看不起大夫。大夫们也得不到应有的尊敬。治好了是你大夫的职责,治不好则是你没本事。把达官贵族们惹火了,搞不好全家都要被灭。

这个行业似乎是个高危的行业。很多时候还不能讲真话。其他行当办差的,办不好,也就是斥责惩罚罢了,只大夫这个行当,动不动就要被灭口。还可能全家被灭。

大夫名声小呢,没饭吃,名声大呢,各种纷扰。

傅紫萱总想着为这些人做些什么。

再者,如今天下学子若想出仕,只能走科举一途。

可这里面有很多人读不起书。练大字用的笔墨都买不起。再有一些人可能极有文采,但他残了或是面相破损了,哪怕只断了一根手指头。想要出仕也是不能的。

那么若是能通过学医给贫者另僻一条路,让他能通过御医选拔,以圆他的入仕之路不也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吗?

后来太子李义听到傅紫萱的这个想法,还亲自到明亲王府找了君子涯和傅紫萱商议。

这件事要是做好了,让贫者也能看得起病。少收或不收贫者的诊费,施惠于民。那将是收揽人心的一件大事!

就是那些贫困的人赊了帐用人力补偿都大有可为。

将来若是朝中要出工,或是要修路挖渠什么的,不是也有人手了?这些人心存感恩,必不会消极怠工,只怕原先一年的工程半年也就能好了。

再把这个医馆做成医者的选拔平台,不是也能为大魏多培养一些人才出来吗?

太子李义越想越兴奋。

如今父皇还看重他,母后也在,他又是皇后嫡长子,自然顺风顺水。

不过如今父皇还精壮正当年,谁知道过几年会出什么变故?

从来上位的过程中就少不了鲜血,趁着这会父皇还看重他,多揽一些人心,在民间多攒一些声望,对他将来登大位也是极有利的。

经过几人的一番磋商,决定其他城池的同仁医馆分号都改为“同仁惠民医馆”。

而且朝廷占一半的干股。每三年同仁医馆可通过选拔提五到十人到吏部进行考核,将给他们授以官衔,授太医职,赐内官行走。

而官中年老致仕的太医也可发挥余热,可以到同仁医馆中坐馆,培养新人。不要求天天坐馆,只要有需要时出诊即可。如此还能拿一份丰厚的养老银子。

而宫中的太医,每年也不是专门在宫中呆着了,会安排他们到大魏朝其他各地去进行例行义诊,以此做为每年的官绩考核。同时也是让他们借此多接触一些病患,多发现一些病症,也好更好地为宫中贵人服务。

虽然这样同仁医馆的进项会分了一半出去,不过有了朝廷罩着,也四平八稳了,也没什么事可让师徒俩操心的了。

而且药厂出的药丸,官中每年也采购不少,有些还被定为供奉,那这一年下来光药丸就能卖不少银子。这药厂可没朝廷什么事。

金秋十月,待傅紫萱的同仁医馆上了轨道之后,由魏元帝亲笔题词的“长山书院”京中分院也热热闹闹的开张了。

仍是分了科举班和技能班两大部分。

科举班仍是以收贫困学子为主。

而技能班因各地开了多家惠民医馆,所以大夫奇缺。长山书院的技能班便收了四个班的药童。三个男班一个女班,都是京城及京郊一些贫困人家的孩子。

技能班中还加开了一些别的班。

而武学班都用不着清风云霁亲自出马,太子早早就送了好几个武功高强、又擅排兵布阵的人过来授课。完全是一副为军中储备人才的样子。

一时之间,别说贫穷家的小子了。就是京中一品大员家的子孙都被送了来。

只要是没心思读书的,平时只会走街窜巷、游手好闲的统统被家里打包送了来。

能学好本事,在军中立功为家族争脸那是最好,若没那本事,送过来拘一拘性子,把一身臭毛病改了也能少拖些家中的后腿。不然就是跟太子的嫡系套套近乎也是百利而无一害。

这个武学班最后竟人满为患。天天都有大堆的人挤在门口等着书院接收。

武学班到最后竟开了七个班!为技能班中之最。

后面还陆陆续续有家长把人送来。只是人太多了,便不再收了。只说等第一批出来再说。

不少人便围着问什么时候再收第二期?非得要得个准信才肯回……

后来武学班培养出来的人,大部分都被李义和李睿安排在军中效力了。打破了文者不会武,武者不通墨的传统。

从长山书院武学班出来的这些人皆能看得懂兵法,又会排兵布阵。武功还过硬的军中好手。且对李义的新朝极为忠心,给李义的版图向外扩了好几倍不止。

这些都是后话了。

如今京中的这个分院,后来又另开了一个礼仪规矩班。

这一个班是陈氏提议的。

她如今主持着侯府的中匮。也是经常要跟人牙子打交道。家里缺人就叫人牙子领了人进来,有些学过规矩的便能很快上手,有些没学过规矩的就要费人费时来教。

所以她就想,这京中各家各户时时都是需要人的,若是有这个班把人培养出来。借着长山书院的名头,培养出来的人,人品又信得过、为人又懂规矩,那各家用起来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