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无忧归田-第1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市集卖了四成,收了十二两。有间食肆也要了三成。

当然有间食肆是不需付钱的。不过量跟醉仙楼是一样的,按价格应该也差不多八两。所以这第一次起了一千多尾鱼就卖了将近三十两。

当然有间食肆的再加工利润更高,但那利润要算在有间食肆里面,不能算在鱼里。

傅紫萱做了一番估算。当初每亩水田里都投了一千尾鱼,草鱼是七成,鲤鱼是二成,鲷鱼鱼苗少才投的一成。而第一次起了有一千多尾,卖了有二十八两左右。

这鱼价有升有跌,年节可能要高一些。这第一次订的价高,所以第一次卖的钱可能比平均价略高了一些。

傅紫萱请了两家来一起吃晚饭,饭后就把第一次卖鱼的情况跟大伙说了。

并做了估算,扣掉鱼苗的钱及投喂饵料的钱,一亩能有个二十几两的收入。傅紫萱说是要付他们一亩二十五两的鱼钱给他们。

傅天湖和傅天海都齐齐推拒了。

当初说要在稻田里养鱼时,两家人虽然都信得过傅紫萱,但对于成果如何都是抱着只试试看的态度的。

这一亩一千尾鱼,也只希望都能长到一斤,一斤卖个十文,得个十两一亩就算是最好的了。就跟天上掉下来白捡的一样,哪能还要这么高的价钱。

而且这些鱼的价格现在卖可能是比较高的价格,以后说不定卖不上这个价。而且他们也没怎么照料,他们田里当初为了避着人,换了田养了泥鳅和田螺。也并不怎么投喂,都是傅东傅西在管。他们两家又如何能收这么多钱,说什么都不肯收。

最后商量下来,经老傅头拍板。订了一亩二十两。

傅天海十二亩稻田,得了二百四十两,傅天湖十亩,得了二百两。

老傅头说这是他们自家侄女补贴给两个伯伯家的,让两家都记在心里。而从这一茬之后,他们就要学着自己打理了。

因他们原先的地里养的泥鳅和田螺都还没起,两家就正式换了地契。老傅头说,地里若是想增产,就要靠他们自家多努力了,傅紫萱已是教会了他们的。

两家人都忙不迭地点头。

跟着傅紫萱种天香米已是让他们赚了不少钱了,没想到往田里养鱼,不仅能使稻子产量提高,还能有另外的收入。这一亩就又能多收个二十两银子!往年就是年景好把打下的粮食全卖了,也卖不到这个价啊!

两家人心里激动得很,捧着傅紫萱给的亮得耀眼的银锭子乐得见牙不见眼的。不用老傅头多说,都表示要好好照料,日夜勤着去照看。

从那天以后,傅天湖和傅天海两家对稻田里的鱼可是无比的经心,他们两家都选择了养鱼。

现在两家人都恨不得也照着一日三餐,投一些精贵的饵料进去,让它们多吃一些,好一夜长肥个几斤,再卖了得些白花花的银子。

两家人握了这么多银子在手,已是在思考着做些什么事了。看到傅紫萱开了一大片荒地,地里出产这么好,也都跃跃欲试,到处寻一些田地来买,没有田地买一些荒地来垦也好。

而傅天湖则想着大儿子都订亲了,订的亲事也让人满意得很,杨怡那孩子也是极让人满意的,懂事又孝顺,自家也不能委屈了那孩子。

夫妻俩一商量,就决定起房子了。再说大女儿那边也订下了一门让人羡慕的婚事,这嫁妆也该备起来了。以前是没钱,现在手里有钱了,也不能让孩子受委屈了。

且不说这两家人在琢磨着怎么盖房添产。只说学院的食堂这边。经傅族长和几个族老一声令下,夏种完毕的傅家村族人,人人动手兴建起学院的食堂来。

虽然傅紫萱说是要给工钱,可是傅族长及几个族老都死活不同意,说这学院虽是傅家办起来的,但对外可是说的傅家庄的学堂,再说这学院办起来后,傅家庄的村人可是得到了莫大的好处,如何能让傅家再出钱?

而且村里参与兴建的人也都不愿要工钱,都自发的免费来上工。

这学院自开了之后,家里的小孩得以免费上学不说,家里的男女老少也都能跟着认一两个字了,连七老八十的老人都会在地上写自己的名字了。

这是多么让人欣喜的事!说出去傅家庄的村民人人认字,那是多赚脸面的事。

☆、第二百二十四章 书院二三事

再说了,这学堂兴起来后,连当县老父母大人都把自家的两子送来读书了,这是多大的肯定,多大的荣耀!出去遇到别人问起:长山书院?在哪?

答曰:玉屏山脚下傅家庄。

这多硬气!傅家庄的村民出门腰杆都挺直了三分。底气十足,前所未有的神气。

再说现在可不止知县大人的两个孩子过来就读呢,连镇上,敬县城里的大户人家都把孩子送过来附学,也都不嫌弃村民房子的简陋,个个吃得香睡得好,也没见有几家孩子退学的。

傅家庄时不时就有豪华马车入村,你们村有吗?

到了休沐时,那马车就更多了,路都被碾成了深沟。族长还说要修石板路呢,而且都不用村民家里掏钱。你们村有这等豪气不?

咱就是硬气,咱族里有钱!

傅家庄的村民个个胸脯拍得啪啪响,就是有底气。

挺阔宽敞的食堂不到半月就建好了。

村里的木匠傅传伯带着他的儿子傅天有,日啊夜的不停又是劈又是凿,又磨又钻的,赶着做食堂的桌椅,人手不够把几岁大的曾孙都拉上阵了。

虽然辛苦,但是心里乐呵,并不为了那些钱,只为能看到那些大家公子坐在自己造的桌子椅子上吃饭,那就乐呵。

食堂分了厨区、洗区、食区三个部分。厨区做了好几口大灶,还有几口小灶。厨具、调料米面一应俱全,菜蔬鱼肉自然是不缺的,傅家那二十亩的菜园里多的是菜,鱼肉也都有。

而洗区除了淘米洗菜洗肉之外,还要供学子们洗碗碟。傅天河不想教出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学生来,就要求学子们的饭碗一定要自己洗。

而食区既干净又宽敞,地上铺了青石板,墙上也挂了字画及警世名言。

而为了避闲也分了前后院,男女分开。还有个小食区是供先生们用饭的。当然现在也不太用得上,先生们都是回家吃自家饭。就一个外来的何砚也是回玉园吃自家婆娘煮的。

所以这个小食区多数是用来招待来客或是有孩子要吃小灶的。这吃小灶傅天河倒是没拦着。不能说要吃小灶的孩子品行就不好什么的。

食堂修建好之后,族长和族老都松了口气来附学的孩子们也松了口气,可算是不用在农家吃了。不说吃食如何,只看自己大鱼大肉,而别人一家子则是咸菜就汤水,就吃不下去。

而且食堂也并不都是大鱼大肉,有荤有素、有米饭有面食,还有水果和小食糕点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且也不贵,一份小碟的菜才要两三文钱,就是一个大鸡腿也才要六七文。

一顿饭十文就能吃得好好的了。原先十文钱自己就是打赏小厮都不够。再说邀上几个要好的同窗,大家凑在一起吃,还能吃到很多种菜色呢,又实惠又能多交几个朋友,真好。

学堂建好之后,族长和几个族老又跟傅天河等人嘀咕开了。这眼看着来附学的人越来越多是不是统一建寝区好一些?

往村民家中住总是不好管理,虽说能给族人添一些进项,可若是出了什么事谁都担不起。这些孩子家里都有钱有势身份都不低,若是有个不慎,这好不容易有了点名气的学院可是要跟着毁了。

咱可不能干那种丢芝麻捡西瓜的事。

几人埋头一商量,又决定要造统一的寝区了。这些事自有族长和几个族老去操心。

而傅天河那边也在思索着如何才能管好这些学子,不说教会他们多少多少的学识,其码做人做事的道理要学会。不然让人知道从“长山书院”出去的学子脑子空空不说,连起码的为人处事的道理都不懂,可是要大大的折辱人。以后长山书院也不要肖想能再收到学生了。

这些学子参差不齐,起点不一样,自小生活的环境也不一样。傅天河可是着实苦恼了不少时日。

后来得了傅紫萱的提示之后趁着自家地里在收着各类作物,每日下学之后,傅天河贞着这些学子下地来了。

教他们识别各类作物,花生、地瓜、洋芋、稻谷、玉米等等,各类作物又是做何用的。是长在地里的还是长在枝上的,在外又能卖钱几何。

着实让这些孩子大大开了一回眼界。连臭哄哄的猪栏都看得津津有味。呵呵原来猪是长这个样子的,嘎嘎就挤啊闹得笑开了。

“张三,你长得真像猪。”

“李四,你才长得像猪呢!你打呼噜就跟猪一模一样······”

“哇,这猪可真能吃。”

“王五,你平日不就吃得跟猪一样嘛。”

哈哈哈……

这些从不识愁滋味,不知银钱得来辛苦的城里娃子,可是真切地受回教育。书本翻烂了都没有这些东西。

傅天河想得很透彻很长远。长山书院的学子若是想入仕,想当一方父母官就不能五谷不分,不知百姓劳苦。傅天河就经常时不时地开一场室外教学课,偶尔也让学子们下地自己动手。

学子们也不嫌脏不嫌累,还个个兴奋得很,对于偶尔才开一次的室外教学课意犹味尽。现在这些学子除了盼休沐就盼着室外授课了。

而除了这些,傅天河还规定要到长山书院附学的孩子不许带小厮丫头,穿衣铺床、叠被洗衣,需自己动手。当然也有些孩子攒了十天的衣服卷起来休沐带回家的,傅天河也睁只眼闭只眼,也不能太苛刻了。

后来傅紫萱又与阿花嫂的小货铺勾搭上了。也稍指点了下村民一些路子。

接下来的室外授课时,就见阿花嫂的小货铺直接推了板车到学院附近来了。村民们也各自拿出自家制的一些农家小食,南瓜饼啊炒花生啊,炒黑豆啊等等过来售卖。

不仅村民们得了一些进项,也让那些不知钱财为何物的富家公子们真切地知道了一文钱能买多少东西,休会到了自己以前随手扔给下人的银角子可是能让乡下农户们过好几个月了,也深切懂得一文铜板都得之不易。

这些孩子少了酸儒之气,也再不说商人低贱都是铜臭味了。也懂得钱财来之不易了,大手大脚的毛病也改了不少。

对于自家孩子的变化,各家父母自是喜在心头。纷纷携礼来拜访。

傅天河不收,最后却不过只把这些东西折合成银子,写在红纸上贴在书院的待客大堂中。

后来各家学子的父母看了,干脆不送礼了,都捐了银子过来。傅天河也都一一把他们的名字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算做对学院的一份心意。

后来知县大人闻讯也送来了一百两。一时之间人人争相义捐,一堵墙上都写不下了。有捐银子的,几十两的、十两的、几两的,也有捐物的,布匹、、书本笔墨,都同样列在榜上。

也有那等小气的,自认已交过束不愿多费银两。不料被自己小儿看到自家父母名字竟不在其列,大感受伤,自觉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趁休沐回家闹了一番,自然也就上榜了。

有知县大人一百两杵在前头,也没人越了过去。所以方严的名字一直稳居首位。而没有孩子来就读的,也紧跟知县大人的步伐,捐上一两笔。

而傅天河自得知学子们回家阄过之后,就严肃地给他们上了一回课。说这是义捐,捐的是个心意,不在多少,添的是书院的砖瓦,不能做那等强迫之事。父母得钱亦是不易,要懂得感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