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国务院决定,按照产品分工由归口部门协同地方组成领导小组,制定行业规划,提出企业调整方案。对那些物资消耗高、产品质量差、经营不善而长期亏损的企业,对生产供过于求、产品大量积压的企业,对与先进企业争能源、争原材料、争运输能力、争市场的落后企业,必须首先实行关停并转。目前在税收、价格、信贷筹方面存在的许多妨碍先进、保护落后的制度和办法,必须逐步予以修订。在今后三年内,必须把现有企业整顿一遍。

(三)大力促进社会生产的技术进步

六五期间,要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经济振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则问题。六五计划的全面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社会生产的技术进步。从更长远的观点来看,要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进而向更高的水平迈进,更需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国务院要求,从现在起,要抓紧编制行业发展规划,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规划,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规划,以及全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纲要。通过规划,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技术政策,提出到本世纪末需要和可能达到的技术水平,并且确定逐步淘汰落后技术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要从实际出发,确定切实有效的适合自己特点的技术发展方向。技术条件较好的沿海和内地的大中城市,要积极帮助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要根据全国生产发展的需要,围绕着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项目,把各种科技课题配起套来,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把各方面的科技力量纽织起来,发挥它们的专长,分工合作,进行攻关。国务院将组织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制定落实措施,力争在两三年内打开新的局面。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是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凡是国内迫切需要而又一时解决不了的生产技术,必须在调查研究、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手续,及时地、积极地从国外引进,并且认真组织科学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做好消化和推广的工作。国家要在外汇和国内配套资金上给予支持。

必须采取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把企业改进技术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要建立行业的和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发展科研、设计、生产之间的各种形式的联合。国家、地区、部门和各行各业的生产建设计划,既要规定发展新产品的任务,又要有淘汰落后产品的明确要求。今后考核企业,要把是否增加新产品和采用新技术以达到成本低、产量高,作为一项重要标准。

四、六五计划的特点

(一)强调经济与社会共同协调发展

从六五计划开始,我国的经济计划中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计划的题目也相应改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而以往的几次五年计划都是仅仅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与以往历次的五年计划相比,六五计划突出了社会的发展,计划中用一编社会发展计划的篇幅,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计划安排,包括人口、劳动就业、居民收入和消费、城乡建设、社会福利、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社会秩序等,特别是强调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劳动就业、环境保护等方画,反映了人的因素在计划中的地位在增强。

这一改变,首先是文化大革命后纠正左的指导思想,在计划方法上的重要改变。以往在计划安排上过分追求高速度、高积累,长期忽视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事实证明,经济效益是同人民生活和社会整体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六五计划注意在生产、建设、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这就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经济发展,单纯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忽视人与社会发展的倾向。说明片面追求传统的名义GDP的理念在新的发展观下开始作出调整,GDP应该回归它的自身,而不是被过分迷信和赋予太多的政治含义和标准。

我国从六五计划开始,国民经济计划中强调社会发展的内容,也是符合这个时期的世界潮流的。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国家--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在自己的经济计划中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并把国家计划改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如罗马尼亚、苏联、法国、日本等。这一改变的认识基础是:国民经济计划是经济任务和社会任务的综合,是同人的生活有关的一切问题的综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国民缢济发展的结果,而且成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在对国家计划的新的认识基础上的经济计划编制的一个新发展。

(二)经济发展战略

开始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强调一切经济工作都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这是六五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从以提高速度为中心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的根本性转变。

六五计划是我国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六五计划的编制对我国经济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以往编制国民经济计划过分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高积累和片面保重点,在计划安排上忽视经济效果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六五计划的制定,以及在指标的确定上,中央提出,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方针任务和奋斗目标要恰当,注意留有余地。

六五一开始,针对过去30年只重速度、忽视效益的状况,也由于当前供需矛盾突出,新增生产能力赶不上需求的增长,迫切需要挖掘现有潜力,提高现有企业经济效益的现实需要,国务院提出了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进行经济建设的10条方针。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千有百计地提高生产、建设、流通等各个领域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核心问题。过去的32年我国经济建设的效益很不理想,人民生活的改善同人民付出的劳动不相适应。当前,不少反映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不仅低于经济发达的国家,而且低于我国历史上曾经达到过的水平。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组织结构、工业布局和经济布局都不很合理,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也存在着许多弊病,这些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最大障碍。今后,我们考虑一切经济问题,必须把根本出发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使我国经济更好地持续发展。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走出一条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必须贯彻执行的10条方针是:1依靠政策和科学,加快农业的发展;2把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放到重要地位,进一步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3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强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建设;4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5分批进行企业的全面整顿和必要改组;6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增加和节省建设资金;7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8积极稳妥地改革经济体制,充分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9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丈化水平,大力组织科研攻关;10从一切为人民的思想出发,统筹安排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报告重申,在1981年到1985年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各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行现有企业的整顿、改组和联合,有重点地开展企业的技术改造,同时要巩固和完善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实行的初步改革,抓紧制定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步骤。党的十二大把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前提条件,要求把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是党在领导经济建设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由单纯追求速度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战略性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尽快走上良性循环轨道的关键。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建设之所以未能取得同我们付出的代价相应的成绩,经济效益太差是一个重要原因。要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20年宏伟目标,关键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历史的经验已经一再证明,那种不顾效益的所谓高速度足不能持久的,最后还得调下来。六五计划的五年间,仍将处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这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经济体制的不合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进行调整和改革。因此,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可能很高,财政收入也不可能有大的增加,而国家财政的各种必需开支逐年增加,能源、交通等建设都必须有一定的资金。解决这种需要和可能之间的矛盾的出路就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在保持经济发展一定速度的条件下,着重在提高经济效益上找出路,从生产、建设、流通各个环节上,讲求生财、聚财、用财之道,这方面的潜力是非常大的。

六五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都是根据上述方针确定的。六五计划指导思想的第一条就是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求得国民经济按比例地长期稳定地增长。为此,六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可能很快,必须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扎扎实实的速度,是经济效益比过去好得多,又能够为今后的发展积蓄力量、打好基础的速度:六五计划指标经过综合平衡,定得比较稳妥,要求工农业总产值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平均每年增长4%,争取达到5%以便留出余地,创造条件,保证国民经济缩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六五计划在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通过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在这两年中,国民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前进。农业和工业的总产值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六五计划所规定的指标。但在六五计划中并没有把后3年计划要求的指标调高?六五计划突出强调,在1983-1985年的3年内,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全面完成六五计划中经济方面的任务。

·3。六五期间各年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一、1981年年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981年是六五计划的第一年。1981年计划的制定和完成情况对六五计划的最终编制完成有重要影响。

早在1979年11月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上,已经讨论了1981年的计划安排问题。

1980年8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批准并通过了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

会议通过的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的主要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预计增长55%,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4%,工业总产值增长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