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1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发挥国有企业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十六大报告对今后恁样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具体的部署。

首先,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从总体上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今后,国有经济和国有资本应当进一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而从一般的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这几年,我国国有资产向基础产业和大型企业集聚步伐加快。2001年年末,我国基础产业占用国有资产总额为372357亿元,比1995年增长11倍,年均递增13。5%,占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总量的62。2%,比1995年年末增加了73个百分点。2001年,国有大中型企业占用国有资产总量为459907亿元,比1995年年末增长15倍,年均递增16。1%,占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总量的76。9%,比1995年提高166个百分点。这个趋势要继续发展下去。国有经济主要在带有战略性的重要高新技术领域、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大型基础设施、自然垄断领域以及为先进生产力发展增强后劲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涉及国家安全的科研领域,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和掌握百把个或几百个具有自己品牌与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和科研单位,就能左右国民经济大局,主导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数以万计的国有中小型企业,以及数以千计不能很好发扞自己优势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则可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进行资产重组,或通过多种形式放开搞活转制。当然,由于不少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或退出市场时,需妥善处理债务和安置职工问题,难度较大,并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1997-2000年三年国有大中型企业脱困,用去银行呆坏账准备金2800亿元以上,实施兼并、破产企业5335户,涉及职工430万人。据测算,进入新世纪,光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大体上还有2900户需要关闭破产,要用掉银行呆坏账准备金2900亿元,涉及职工570多万人。这项工作,没有三五年的努力,是很难完成的。又如,直到2000年,全国国有中小企业仍有18。1万户,占全部国有企业总户数的94。8%,其中亏损企业94万户,超过50%;亏损企业中资不抵债的空壳企业8万户,占全部国有企业的近50%。这么多亏损企业和资不抵债企业要转制或退出市场,问题之多,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各部门、各地方要从本部门本地实际出发,根据条件,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抓紧解决,越早解决越主动。

其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探索国有制的多种有效突现形式,积极采用能够提高国有经济效率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但要尽量实行相对控股。规范的股份制和公司制的基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而目前离这个要求还比较远。2000年,单一投资主体的国有独资工商企业仍多达145万户,占全部国有工商企业总户数的75。9%。有关部门统计,到2000年年底,520家国家重点企业(其中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有430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其中只有282户企业整体或部分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但是,投资主体多元化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如果一股独大,一家国有股绝对控股(股权占50%以上),那还是一家说了算,很难形成多家投资主体互相制约的局面。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正是这样。

32万户国有控股工商企业国有股占总股本的平均比重就高达63%。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的问题也很突出。截止2001年4月底,全国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占公司总股本超过50%的有890家,占全部公司总数的大股东中国家股东和法人股东占压倒多数,相当一部分法人股东也是国家控股的。可见,真正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应是股权相对分散、均衡的,不应一股独大。按照这一要求,今后在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时,要尽可钱多吸收非国有资本入股,包括积极吸收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股权占相当比重,这样可以使产权边界更加清晰,企业的行为比较理性。即使是属于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多数也不一定由国有股绝对控股,一般可以相对控股,有的甚至可以采取持金边股(有一票否决权)的办法,以改善股权结构。少数需保留国有独资或国有股绝对控股的,也要尽可能由多家国有投资公司大体均衡地共同持股,以利于政企分开,持股者相互制约,并形成较合理的治理结构等。

在改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当前要健全董事会制度(包括聘任独立董事),使其具有独立性,真正代表出资人利益,纠正内部人控制,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健全以外派监事为主的监事会制度;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不做假账;形成对经营者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此外,还要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逐步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强化企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素质。

再次,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垄断行业是国有经济最集中的领域,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电信、铁路、电力、供水、供气等,都属垄断部门。由于这些部门具有自然垄断属性,不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个时期以来,不少部门同行政垄断相配合,搞高价高收费,为本部门及其职工谋利益,使其收入水平大大高于其他部门,而服务又很差,老百姓意见很大。事实上,世界上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也告诉我们,随着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不少原来属于自然垄断的行业,都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或部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如电力部门可以实行厂网分开,发电厂竞价上网,电信公司可以承租网络开展网上业务等,从而大大提高效率,使消费者受益。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是因为自然垄断妨碍市场竞争和提高效率,而是在一些一直被认为是自然垄断的部门,有关主管部门,运用行政手段,阻挠可以引入的市场竞争,使其表面上看是自然垄断,实际上是行政垄断、部门垄断,谋取部门利益,或力图使部门既得利益固化。所以,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点,是推进垄断部门改革,尽可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逐步放开市场准入,引入外资和国内民间资本,实行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以促进效率的提高和服务的改善。国家要对垄断行业特别是其中的自然垄断性业务,加强监管,既要加强安全、环保、普遍服务等管制,也要实行价格规制,以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等各方权益。

按照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今后我国垄断行业改革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进行初步分拆、竞争的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二是现有的企业有条件的要实行多元持股,以利于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另一类是尚未迸行实质性体制改革的铁道、邮政、某些城市公用事业等,则首先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

四、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就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里说的市场,就是现代市场体系,通过市场的导向作用,使社会有限的资源即各种生产要素自动流向能带来较高效益的部门和领域。迄今为止的经济实践表明,市场能够比其他手段如行政指令更为有效地配置资源,发挥生产要素的潜能,提高社会生产力。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商品市场,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服务市场,批发市场、专业市场与零售市场、集贸市场,仓储市场、连锁商店、超市与现代物流中心,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等,光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就从1978年的1558: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39501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近10倍。由于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各种商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像泉水般涌流出来,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开始告别商品短缺的窘境,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老百姓酌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了一个大台阶,消费者权益也开始有所保障。

生产要素市场发展也很快。这些年,最重要的要素--资本市场迅速发展。截至2004年年底,沪深股市上市公司总数为1377家,股票总市值37056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7%。债券市场规模也不小。国有土地使用权开始实行招投标制,按市场化运作。劳动力市场包括人才市场、经理市场等得到广泛的发展。技术市场发展迅速,2004年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26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334亿元。

今后,除了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外,重点是要发展要素市场,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逐步形成多层次(主板、二板、三板)、多产品(股票、国债、公司债、金融期货等)的资本市场,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我国股票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我国股市总值像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那样同国内生产总值相当,则可以实现企业直接融资的总市值就达9万亿元以上,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又如,我国有世界上最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光是农村就至少有15亿个剩余劳动力要向城市和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前景是巨大的。产权、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也要有较大的发展。只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包括继续培育和规范各市场申介组织和专业服务组织,才能提高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才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为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必须打破各种市场障碍,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第一,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至今有的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采取反市场化措施,阻挠公开公平的竞争,人为分割市场,扭曲市场行为。有的行业和部门,特别是带有资源垄断性的行业和市场集中度高的行业,常常用行政手段限制竞争,有的自然垄断行业也对能引入市场机制的部分设置种种障碍,限制竞争,维护本部门、本行业的既得利益,麻痹市场机制对提高效率的作用。

这些都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