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枭臣-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军注意!准备战斗!”王定光向身旁的旗鼓手发出了指令。

第八十九章 石桥之战(二)() 
“呜——!”一道低沉的唵派こさ孛稹U馐且孔涿瞧鹕恚髦雌餍嫡玖ⅲ急附诱健

    所有坐在地上修整、节约体力的士卒,全都在同一时间内站了起来。站在第一排的盾牌手纷纷将盾牌立了起来,像是突然立起了一动坚不可摧的盾墙;站在后面的狼筅兵、长枪兵将手中的兵器杵在地上,像是突然从地上冒出了枪林刀山;后面的长刀手将加长版戚家刀擎在手中,光洁明净的刀面对着太阳,顿时映射出千万道刺眼的金光来,仿佛天兵天将下凡一般!

    这时,中军又传来一声难听的唢呐声,站在前排的近战兵纷纷侧身避让,后排的弓箭手和火铳兵从近战兵之间的间隙穿过,然后在最前面排成了两排。

    火铳兵站在第一排,他们刚才已经装填好了弹药,现在手上缠绕着一圈一圈的火绳,正在安静地等待各自的队总给他们挨个点燃。

    弓箭手就站在火铳兵的身后,纷纷套上了扳指,有的从箭袋里抽出羽箭,有的轻轻拽拉弓弦,找感觉适应拉感。其实扳指并不起防护作用,只是为了放箭的时候能够更加快速。

    突出在阵前的四门虎蹲炮,也已经装填完毕。这种炮不再像碗口炮与毒虎炮一样使用独弹,而是使用散弹。每次携带一个基数的弹药量为三十出(发),每出(发)火药用量为八两,装五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一百枚,炮口用木送子将一个五十两重的大铅子或二十五两重的石子封住,这样既可以保证铅子射出而有力,又可以使射击的范围更加广扩,能够有效地杀伤进攻的敌人。

    为了让虎蹲炮射出的弹丸能够在五十步远的距离仍然具有强劲的杀伤力,装填手特意在装完半斤底药和五十枚小铅子后,用二十五两重的石子将炮口封住。

    每门炮的左右两侧都有一个大型的防箭盾,可以为炮手躲避敌方远程射击提供掩护,主炮手听见唢呐的声音,已经点燃了点火叉棍,随时准备发射火炮。装弹手正在后面整理弹药用具,时刻准备后续的装填工作。

    虎蹲炮和大阵之间就是八个散兵小队,万坤陵就在其中的一个小队。他手里拿着一张开元弓,拉开弓弦之后,试验了一下拉感,然后缓缓地抻着劲将弓弦复原。他这样做,主要是害怕放空箭会对弓胎有损伤。

    开元弓从弓型上来说,属于大梢弓。它的起源要追溯到成吉思汗时期,当时蒙元的军队里曾经有土耳其的雇佣军,他们可以用这种独特的弓梢挑起地下的羽箭而不用下马。明代的时候吸收了这种外来设计,制成了开元弓。

    这种弓弓力强劲,适用于战场上各种复杂恶劣的环境。晚明时期程子颐的在他的著作《武备要略》里就特别提到了大梢弓,“今各边马步射俱用此弓,以其长阔而稳”。

    万坤陵的前边站着两个长牌手,他们将给身后的队友提供遮蔽。他的右侧站着一个高个、鸡胸的弓箭手,此刻正在绞弓弦。因为他刚刚试了拉距,觉得有些不顺手,所以正在绞紧弓弦,调整拉距。

    他手中的弓所用的弓弦是由三股麻线和牛筋绞拧而成。麻线弓弦一般是选用荨麻或苎麻,绕成丝线,再上蜂蜡养弦。麻线延展性较低,适用于做弓弦,但是耐磨性较差,所以一般都是准备多根,磨断后再换一根就是,反正它比较便宜。

    牛筋弓弦一般是选用牛背筋或牛蹄筋,经过风干、湿润、捶打之后,撕成细丝,再拧成牛筋绳。牛筋耐磨有韧性,但是延展性较大,会降低弓的拉力。特别是早晚温差大的时候,就会伸缩不定。所以他才需要时常调整弓弦。

    万坤陵准备好了之后,用胳膊肘轻轻杵了一下那个高个、鸡胸的弓箭手:“郑三叔,等会我们比试一下,看谁射死的清狗多!”

    那个被他称作郑三叔的人,是这次征兵的时候选拔出来的弓箭手。本来何宗林看他是个鸡胸,有些瞧不起他,觉得他像个残疾人。但是在比试选拔的时候,就彻底改变了他错误的观念。

    这个人唯一的特长就是射箭,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五十步的步弓固定靶,十发十中。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也不算稀奇,关键是他根本就不用瞄准!这就比较稀罕了!

    这个郑三被分配在肖臭蛋的小队里当弓箭手,肖臭蛋见识了他的射箭技能之后,惊为天人,不止一次地在万坤陵的耳边夸奖他。

    郑三抬起头来笑着说:“输了请客?”

    他调试好了弓弦,用戴了扳指的右手拇指勾住弓弦,左手握住卵形弓把,慢慢地拉开,直至拉满。卵形的弓把较为方便握持,中国古代的弓把,大都设计成这个样子!

    现在他对这张弓的拉距和拉感十分满意。

    他用的这种单指扣弦法是典型的筋角木反曲复合弓的扣弦方法。这种弓的弓身虽然较短,但弹性却很好,弦可以拉得很长。这种扣弦方法的拉距较大,当弓张满的时候,手指勾拉处的弓弦形成锐角,所以适合用单个拇指勾弦。手指与弦只有一个接触点,扳指的表面又光又滑,瞄准好之后,只需将拇指轻轻一弹,箭就射出去了,箭走的又快又直,十分敏捷迅速。

    而西方的三指扣弦法,普遍应用在弓身较长的英式独木长弓上,优点是可以用较大的力量拉弦。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首先拉距会受到限制,再者因为使用三根手指,所以放箭较慢,在放箭的那一瞬间,这三根指头要协调的非常好,如果有一根指头没有协调好,就容易在发射时勾弦,影响箭的飞行稳定,射出去的箭,就会发生偏差。

    之所以形成这两种不同的扣弦方法,主要是因为两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就是,反曲复合弓弓身较短,当弓张满的时候,手指勾拉处的弓弦形成锐角,所以适合用单个拇指勾弦;而西方英式单体长弓弓身较长,手指勾拉处的弓弦不会形成尖锐的锐角,所以可以使用多根手指拉弦。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英式单体长弓在拉弦的时候,最初所需力量较小,但后面所需要的力量则越来越大,当拉满的时候,所需要的拉力达到最大,十分不利于弓箭手瞄准;而反曲复合弓是刚开始拉弦的时候所需要的力量比较大,拉到中间的时候,所需要的拉力达到最大,再往后拉,所需要的臂力反而下降了,比较利于弓箭手瞄准。

    这两种质地、结构不同的弓,在相同拉力的情况下,弓箭手虽然都是用同样的力量,但感觉却是反曲复合弓更为舒服、省力一些。

    “没问题!”万坤陵问他:“你想吃啥?”

    郑三歪着嘴轻松地笑了一下:“你准备买道口烧**!”

    万坤陵从撒袋里抽出一支竹子做的轻箭,不服气地说:“那要比试过了之后,才知道谁会去买!”

    郑三脸上泛出一个无所谓的笑容,又低头整理羽箭。

    他一共备有两种羽箭,一种是竹制的轻箭,由于质地轻盈,在飞行的时候,抗风力较弱,而且竹子表面非常光滑,羽毛不容易粘结实。箭羽是粘在箭杆上的,而不是插上的。箭杆要伸出箭羽一段。

    另一种是用“降龙木”制成重箭。这种木头生长在北直隶一带的山上,当地人称为“六道木”。这种木头不管多粗多细都有六个道,所以才被称为“六道木”。它的中间有一个木芯,质地较软。箭头的后部有一个尖,要扎到箭杆里才能固定住,而六道木中间的软芯,非常便于扎进去。

    这种木头转枝很少,韧性较好,纹理较为顺直,木质纤维一直生长到头,经常箭头都损坏了,箭杆还没有问题,所以这种“六道木”,是做箭杆的最佳材料之一。

    郑三整理好了弓和箭,镇定自若地看向远处的清军。

第九十章 石桥之战(三)() 
对面的清军刚才走过来的时候,队形稍微有点散乱,现在已经整好了队形,只待一声令下,就可以向前冲锋了。清军副将马志广眯着眼睛不停地扫视对面榆园军的阵形。对面的榆园土寇撑死了有七八百人,但却放弃了最佳的阻击地点石桥,反而在这里布下阵形与人数占优的己方对战。难道是榆园土寇不知兵?

    他看了一眼对方整齐的阵形,合理的布局,肃静的士卒,立刻否定了这个猜测!他将目光投向了东侧的芦苇荡,密密麻麻的芦苇长满河床两岸,微风吹拂的时候,一起摇摆起来,发出哗哗的声音。常年的专业军事素养使他敏锐地嗅出一丝隐藏危险的味道来。

    镶蓝旗牛录额真谷依古见前军已经整好阵形,却迟迟不下令进攻。他等的有些不耐烦,便自告奋勇地对马志广说:“马副总戎,前边榆园土寇人数甚少,不如用我的满洲铁骑冲锋,一举击败这些土鸡瓦狗!”

    马志广摇了摇头,否定了他的建议:“不可!”他指着前边说:“你仔细看!榆园土寇阵前三十至五十步的范围,全都挖满了小坑,你的骑兵贸然冲过去,必然会丧失冲击速度,到时候,会损失惨重的!”

    谷依古定睛向前仔细一瞧,前边果然有一条二十步宽的坑洞地带。他嘟嘟囔囔地骂道:“这帮土寇,还真是狡猾!”

    马志广有意在这个满清牛录面前卖弄,便显摆地说:“孙子兵法云: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他向前方戟指道:“土寇故意放弃石桥这个最佳阻击地点,却用弱势兵力来吸引我们进攻。我军兵力三倍于敌方,他们却丝毫没有畏惧的心理。这不合常理!

    他偏过脸来对旁边的游击将军下令说:“宋桥石,本将命你帅本部人马,搜索东侧的芦苇荡。注意:里面可能藏有伏兵,务必小心行事!”

    旁边的宋桥石拱手遵命道:“谨遵马副总戎将令!”说完,他拍马赶到自己本部人马的阵前,指挥自己麾下的士兵从官道下至芦苇荡。

    出于谨慎,宋桥石特意命令两个小队的绿营兵在前面搜索,后面五百多名绿营兵则相隔十几步的距离,横着排好了队形,向南一路平蹚了过去。

    齐二狗跟着大家一起钻进了芦苇荡。四周密密麻麻的芦苇让他产生了一种对未知危险的莫名恐惧,他紧紧挨在邓达的身边,能够跟他熟悉而又信任的人在一起行动,这让他的心里稍稍安定了一点。

    干枯的芦苇叶与他的脸庞不期而遇,轻轻地划擦而过,带来一阵轻微的刺痒。他用右手的袖子蹭了蹭脸颊,赶走了刺痒,脚下不断传来“哔啵哔啵”芦苇杆被踩断的声音。这声音把他储藏在脑海中的往昔许多温馨的生活场景,全都释放了出来。

    小时候的冬天,齐二狗经常跟在他爹的后面,到芦苇荡里割取芦苇。干枯的芦苇杆可以用来编织成芦苇席,用来铺炕或是盖房。他则拿了一把小小的铲子,跟在后面,撅着pi股挖掘芦苇根。这些芦苇根能够入药,可以卖给药铺,淘换几个铜板。

    每次卖完芦苇根,他的爹爹都会给他捎回来一个小小的吹糖人,一边用粗糙的大手摸着他的脑袋,一边用充满慈爱的目光看着他。齐二狗不太喜欢他爹用手抚摸他的脑袋。因为那双粗糙的大手有时会刮蹭到他皴裂的脸蛋儿。他一边摇晃着脑袋,试图摆脱那只粗糙的大手,一边伸出小舌头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