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族长压力大-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院子里正好有人,听到动静,忙探头出来,看着来人却是面生,迟疑道:“您找哪位?”

    来客翻身下马,笑着道:“跟桂五兄弟说,有贵客上门,让他速速出来迎接!”

    那人听了,虽稀里糊涂的,可眼见门口马车的架势,这必须是妥妥的“贵客”。

    桂家正房里,桂五坐在桂二爷爷下首,正与几个客人说话,都是这些年依旧与桂家有往来的亲朋邻里。

    听说有“贵客”到,桂五起身:“莫不是舅舅舅娘到了?我去迎迎。”

    之前就给镇子耿家送了信,这是桂五的意思,不管当年两家中间桂大姑起了什么作用,两家姻亲断交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穷”字闹的。桂家当时老的老、小的小,耿家也只是寻常日子,估计也怕被沾上。

    可是不能因为耿家一时疏远,就忘了之前的那些好。如今桂二奶奶有了春秋,耿家舅姥爷与舅姥娘比桂二奶奶还年长几岁,不趁着这个机会走动起来,以后只会徒留遗憾。

    因此,不仅之前打发桂春送信,今天正日子桂五还打发桂春亲自去请,就是怕耿家人抹不开面不来。

    桂二爷爷强做镇定,可眼神难掩激动。耿家舅姥爷是长兄,对桂二奶奶这个妹子当年是真没说的,就是桂家这门亲事也是耿家舅姥爷给妹子挑的。桂二爷爷心里,也极敬重大舅哥。

    桂重阳原本敬陪末座,见状也好奇地跟着桂五后边出去迎客。

    不想没走两步,前面的桂五就停下,转身对桂重阳道:“快去叫你五婶出来迎人,是你婶子家来人了!”说罢,大踏步而去。

    总共就这么个院子,不用桂重阳去叫,西厢房的门帘已经挑开,江氏带了几分激动出来。

    桂家大门口,桂五感激的冲来客道:“师兄。”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前几日与桂五见过得钟小吏。他也不与桂五寒暄,冲着马车的方向示意,小声道:“江伯娘来了。”

    这会儿功夫,江氏也快步走到门口,看着熟悉的马车红了眼圈。

    桂五掩下激动,上前两步。

    马车帘挑开,露出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妇人,正是江太太。

    桂五与江氏上前,扶着江太太下了马车。

    江太太看着眼前陈旧破败的农家院,没有露出半点嫌弃,反而点头道:“比城里院子宽敞。”

    门口小夫妻两个迎客,院子里桂重阳已经去厨房拉出了桂二奶奶。

    亲家头一次上门,桂家自然不能只有小一辈出迎,总要老一辈接待。男女有别,加上桂二爷爷腿脚不便利,就得桂二奶奶出面了。

    桂二奶奶面上没什么,心里也有几分紧张,两家现在虽是亲家,可到底“门不当、户不对”,自己家实没有什么能拿出手的。要是被亲家挑剔瞧不起,儿子心里怕是不好受。

    江太太因打量院子,看到桂二奶奶,笑着道:“这是亲家母吧,早就想见见您,今儿终于得见了。”

    桂二奶奶见这亲家身上穿着半新不旧的细布衣裳,头上也只是一根青玉簪,并没有披金戴银、富贵逼人,言语又和气温煦,立时暗暗松了一口气,也露出笑脸来:“早该去拜访的,老姐姐,三姐是我们桂家的恩人,老婆子会拿她当亲骨肉待,老姐姐放心!”

    江太太拉了桂二奶奶的手:“老妹子莫要说什么恩人不恩人的话,没得外道了,是两个孩子的缘分。咱们当爹娘的也没有别的盼头,只盼着孩子们都好。”

    桂二奶奶点头应和道:“是,孩子们好就好。”

    两个老亲家虽是初次见面,可一个性子直爽心无城府,一个待人宽厚有心交好,看起来似乎没有半点陌生。

    桂重阳对江家夫妇印象破佳,见两位老太太打过招呼,便也上前见礼。

    江太太见他黑了一圈,倒是有些意外,道:“黑了,不过小小子没有不淘气的,在外头多动动身子骨也结实了,可要避着点日头,省的闹暑遭罪。”

    桂重阳老实应了,桂五指了他,对江太太道:“是前几日非要逞能割麦子,黑了一圈不说,手心也磨破,这几日不敢沾水。”

    江太太脸上带着几分心疼来,却是没有说什么不让桂重阳不要下地的话,只道:“慢慢学,别着急,老五也是。”最后一句,却是对着桂五说的。

    这几日桂家割麦子、伐木,都是户外的活儿,桂五是主力,自然也晒黑了一圈。江太太不好直接说桂五什么,才借着桂重阳说话。只是老太太是明白人,知晓不管这叔侄两个以后如此,现在既回到村里,入乡随俗,免不了农事。

    “就忙这几日。”桂五笑着道。

    江太太指着那几辆装箱子的马车:“今儿你们既补酒,这亲事就要有亲事的样子,总不能叫四娘光着身子进桂家。这是四娘的嫁妆,同她三个姐姐一样的例,二十四台嫁妆,十亩地,二十两压箱银。”

    这嫁妆可委实太丰厚了,就是村里最富裕的杜村长家嫁女,也没有这个数。

    众人齐齐望向后边的马车,桂重阳心里默默数着,一、二、三、四、五、六,足有六辆,上面的箱子摞得高高的,加起来明显不止二十四口。

    就算江氏几个姐姐是二十四台嫁妆,可是里面有几台是家具,眼下江氏的嫁妆没有家具,应该是一时凑不齐。

    “娘,怎么这么多口箱子?”桂五问出大家心中疑惑。

    “前三辆马车拉的是嫁妆,后面两辆马车拉的你与四娘的日常用的衣服物件。我都给你们收拾了,以后也省心。”江太太道。

    老太太之所以收拾的这样利索,不是彻底将女儿女婿赶出门,而是怕以后上面几个女儿、女婿争产越来越厉害,将四娘夫妻两个在江家的私物也看成囊中之物,到时候扯皮说不清。

    江氏是幼女,又是留着招赘守灶的,打小就娇养,足有两车的私物;桂五这里,是江家夫妇唯一抚养过的男丁,当成亲儿子待的,不仅吃穿周道,书本玩意儿这些也样样不少,十来年下来,也攒下一马车的东西。

    “这也太多了!”桂二奶奶素来是个好强不爱占便宜的性子,即便知晓这是江家贴补给女儿、女婿的,儿媳妇与儿子作为晚辈只有受的,可依旧是手足无措,满心不安。

    江太太笑眯眯道:“都是日常用旧的东西,不值什么,留在那头也白闲着。”

    桂五与江氏没有说什么,只是细看夫妻两人眼睛都水润了不少。

    众人注意力都被几辆马车吸引,桂重阳却看到不远处站着的两人,有些迟疑,低声问道:“五叔请了梅童生?”

    桂五摇头道:“两家早没了往来,请他来作甚?”

    桂重阳冲着东边扬了扬下巴:“不请自来,这是来者不善啊!”

第四十章 桂秋的发现() 
来者是客,即便心中再不喜梅童生,桂五也没有在门口撵客的道理。又因为有梅氏的关系在,这梅童生眼下也是桂家长房的亲家。

    桂五便转身吩咐桂重阳看着卸车,自己迎了出去。

    “杜村长,梅夫子。”桂五拱手。

    桂重阳能叫梅童生“亲家二老爷”,桂五却叫不出来。从桂大姑被休回来的那天,梅家与桂家二房就断了姻亲,不能再算是亲家。

    梅童生气势汹汹过来,看到眼前的一溜马车又没了底气,虽依旧端着读书人的身份,下巴扬得高高的,可也没有说出什么难听话,略点一点头算是回应。

    杜村长的视线从马车上收回,脸上笑得越发和气:“不能白吃酒,我得随个份子,好沾沾喜气!”

    既是补办酒席,这也是应有之意。

    桂秋原本在厨房帮忙,因大门外人手不足出来卸车,桂重阳就空了下来。

    桂重阳一直留意杜村长这边,听到杜村长的话,就去拿了纸笔,候在一边,上面正是今日的随礼单子。

    杜村长探头看了,看到上面字迹不俗,称赞道:“好字,好字,后生可期!”说罢,从荷包里掏出一只小巧的银元宝,充当礼金。

    要知道乡下随礼不过几十文,能掏出银子,不管多重,都算是重礼了。

    杜村长一边递银子,一边看桂重阳反应。

    桂重阳也不着急接银子,眼睛瞟了一眼,口中道:“杜村长,随礼金纹银一两。”

    说对了。杜村长笑容有些凝结,原本眯成缝的眼睛看了眼桂重阳,在他身上的衣服上停顿了下,随后才移开视线。

    梅童生跟在杜村长身后,却是后悔不及。他只记得桂家请客吃酒之事,早忘了还要随礼,如今荷包里倒是有几小串钱,是压荷包充门面的。要说这铜板去镇上吃了喝了,他也不心疼,可是给桂家,却是肉疼。两家早没了人情走动,明显是有去无回吃亏的事,他怎么会愿意?

    桂重阳却似不知梅童生窘迫,拿着礼簿站在一旁,做等候状。

    桂五正侧身到一旁,请客人进院子。

    杜村长没有先走,转过身来等梅童生。

    梅童生被几双眼睛看着,使劲咬了咬牙,从荷包里摸出钱来,递到桂重阳面前:“上礼!“

    桂重阳看着梅童生的手心,面不改色,边写边念道:“梅夫子,随礼金十文!”

    铜钱有几种串法,一贯一串的,一百文一串的,还有就是眼前这十文一串的。

    门口那些出来帮抬箱子的乡亲,都支着耳朵听着,听到这数字都有些意外。谁都晓得梅家供出两个秀才,日子向来节俭,梅夫子出去吃酒,礼金给的都是村里最低的份子,可那也是二十文钱起,怎么到了桂家就又减半?

    如今一斤肉都要八文钱,拿着十文钱出来吃席,这梅夫子越发吝啬了。

    桂重阳写完才接了铜板。

    梅童生察觉到乡亲的目光,脸上涨的通红,可依旧没有添铜钱的意思,背着手趾高气昂地跟杜村长身边,进了院子。

    桂秋看着梅童生走的远了,才拉着桂重阳小声道:“梅老头越发死扣,怕是对梅表妹不会轻易放手,怎么办?”

    桂重阳虽之前听了梅童生性子悭吝,却没想到会做到这个地步,也是皱眉道:“不应该啊,就算他家之前不富裕,可这些年有姑姑家的四十亩地,日子总该缓过来。”

    梅童生家祖孙几代都不事生产,读书为业,这田肯定是佃出去。通州地方地租四成,不管是种麦子,还是种谷子,一亩地的地租小一石,就是一百五十文到两百文,四十亩地就是六贯钱到八贯钱,这还只是梅氏家那四十亩地。按照乡下兄弟田产均分的惯例,梅童生家也不会赤贫,也有分家时得的地,就算到不了四十亩,十几二十亩应该有的,又是几贯钱。

    大明朝重士,秀才可以免税八十亩田,梅童生家叔侄两个免税田数目就有一百六十亩,梅家肯定是没有这些的,少不得其他亲朋好友的田挂过来,按照规矩省下的税钱要给梅家一半,这又有几贯钱。梅家梅秀才与梅晟叔侄两个还在备考,准备乡试,梅童生在大哥病故后就接了村塾,每年也有两、三贯钱的贴补,这样的梅家,怎么会没有钱?

    除了杜家与林家,梅家已经是村里的富户。

    桂重阳只是猜测他们父子会因贪念打梅朵的主意,可没有想到他们会真的精穷。之前猜测他们缺钱,也是想的是应试的银子。读书人吃酒应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