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朝风云之弘云录-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从帝王手札上来看,熙宗让赵芳媛代政另有原因,那就是熙宗觉得自己跟赵芳媛的三个皇子没有哪一个是让熙宗真正放心把朝政交托到他手上的。当然,他会有这样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

    熙宗与赵芳媛共育有三子两女,长子李继桐,封淳王,次子李继杼,封沥王,三子李继桅,封清王。当时,淳王李继桐已经二十五岁了,开府建衙多年,却成天和一些狐朋狗友混在一起,不务正业,熙宗活着的时候多次训诫他,可他就是不改。

    而按祖制,皇后生下的第一位嫡子,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帝王手札上记载,熙宗并无意太早立太子,他想的是择优而立。

    只是,当时以侯阳懿为的辅政大臣们却不同意如此,他们的理由是夏平宗在位时就是因为对继承人犹豫不决,才导致了在晚年爆了两次皇子叛乱。

    同时,他们认为只有及早立储,才能震慑那些对皇位有野心之人,并且避免皇子兄弟之间因为夺嫡而拼得你死我活。

    本章完

    ://。。//45/45569/17567405

    

第120章 历史的节点:夏熙宗与赵芳媛(六)() 
听了他们的话,熙宗实际上有些动摇,于是他回到后宫征求赵芳媛的意见,而赵芳媛当时就断言,李继桐成不了大器,并且反问了熙宗一句:“难道陛下立了储,便能避免他人对皇位的觊觎了么?”

    确实,历朝历代少不了权位之争,就算提早立了储,也只能使他成为众矢之的。但是如果不立储,那么还是会引起皇子们对这个位置的觊觎而引争斗。

    世上之河皆可渡,可唯有这条名为欲望的河,没有人知道该如何渡过。

    熙宗在是否立储这个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这件事情拖了大半年,最终依然无法决定下来,他决定还是暂时缓缓吧。

    只是,虽然熙宗又暂缓的意思,也确实安稳的渡过了一段较长的时期。而随着他的儿子们长大,这个问题越尖锐。

    在熙宗的三个儿子中,虽然长子李继桐暗弱,但次子李继杼却明显比他的长兄强得多,他不仅聪明伶俐,而且以精明强干著称,更能讨父母喜欢。但也正因为如此,熙宗才对他不放心,因为他能看出,李继杼虽然小小年纪,但双眼中的欲望却不少,或者说论心机,他比那些野心之辈更甚。

    历史记载,熙宗次子沥王李继杼以心机深沉著称,且心狠手辣、为了权位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人。

    相比之下,三子李继桅就要让熙宗放心多了,如果说李继杼是小人的话,那么李继桅就是庸人,他的大哥虽然也很平庸,可跟他比起来,也算是有才多了。

    其貌不扬,资质一般,净做些吃力不讨好的事,交友也不广泛,就才能上讲,也只能当一个七品县令。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平庸的人却打败了两个兄长,拿下了天下至尊的位置,并且在他的父皇灵柩前继了位。

    这个决定对当时的很多人来讲,尤其是已经依附于李继杼和李继桐的官员们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好消息。

    究竟是什么促使熙宗做出了这个决定?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了,徐德言,南境随州人士,寒门出身,夏熙宗广平十六年进士及第,随后入朝为官,当时任尚书仆射,阁部宰辅。

    正是他向熙宗进言:“沥王钻于权术,性情阴鸷,小人也。清王身无寸功,胸无大志,庸人也。可要即皇帝位,用小人不如用庸人。陛下不是一直担心,皇子之间会生骨肉相残的惨剧么?若是立沥王,不出一年,淳王和清王必将丧命。若是立清王,则淳王与沥王都能幸免。”

    听了他一番话之后,熙宗便决定立李继桅为储,只是他一开始也没打算李继桅能突然开窍,在病中也只是交托他一些简单的事情,朝中政务全都由皇后赵芳媛定夺。

    按例,天子生病不朝,会由太子监国,可实际上那时却是皇后监国。此举虽然不合礼法,但却是安稳朝局的重要举措,后世一般认为,若是让毫无治国经验的李继桅来主持朝局,不出十日,朝中必然大乱。

    而在文武群臣中,皇后的影响力本来就大,所以反对的声音很小,总体上对皇后临朝没有异议。

    然而,文武们没有异议,不代表别人没有,李继桅在成为太子之后,也结交了不少人,有一些是当朝权贵之子,他们这些人都想靠着跟李继桅的关系,在将来入仕之后能平步青云。可现在看到大权旁落,心里自然不甘,可跟皇后和自己的父辈们作对,他们还没有这个胆子,于是他们只能撺掇太子。

    广平二十二年,熙宗因病中依然在宫中修养,却不知道前朝出了大事。

    这天,太子李继桅在上朝时突然难,以“外戚干政、企图造反”的罪名指皇后赵芳媛之弟私下联络大臣,暗中打造兵器,有不轨之举。所以,劝赵芳媛退居内宫,朝政交由太子代掌。

    赵芳媛当然很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太子的这点小手段在她的眼中不过是儿戏,她早已将全部事情都查得一清二楚。所谓暗通朝臣不过是私下结交了几个好友,经常聚在一起喝酒而已,而暗造兵器则纯属子虚乌有,系太子党栽赃陷害。

    由于后来李继桅登基为帝,对这种不光彩的事,当然要选择避讳,所以当时的史官在记录的时候语焉不详,只知道事仅仅三天,李继桅便在朝上向赵芳媛请罪,根据史书上的描写,李继桅认错的时候,态度诚恳,最后更是痛哭流涕,懊悔不已,上面还记录了他的一句话:“儿臣悔不该错信人言,冤枉了舅舅啊!”

    当然,事情真相到底是如何,就没有人知道了。

    广平三十年秋天,缠绵病榻多时的夏熙宗李承志没能熬过这年的深秋,撒手人寰了。逝世前留下遗诏,由太子李继桅于柩前继位,赵芳媛垂帘听政,辅佐新帝。

    原本所有的事情都随着夏熙宗的逝去而画上一个句号,可是,夏熙宗虽然走了,可他的妻子、儿子还活在世上,这段围绕着权位、亲人间彼此厮杀的血腥历史注定将继续下去,因为天下只有一个,天下的主人也只能有一个。

    赵芳媛名为辅佐,实则代政,这道遗诏的意思谁都听得出来,而它的真伪亦是难辨,在赵党之乱平定后不久,夏廷即宣布这道诏书为矫诏。可事情真相到底如何,已经没有人知道了,自然任由他们说。

    李继桅登基为帝,年号开文,死后谥号为中,所以史称夏中宗。他是继夏定宗以来,夏朝又一位庸弱之主,朝政掌握在其母,太后赵芳媛手中。

    就像熙宗被辅政大臣们绑住手脚一样,中宗也被他的母后绑住了手脚,他也想反抗,可他一没有熙宗的聪明才智,二没有像赵芳媛一般的政治手腕。在尝试几次对赵芳媛来说不痛不痒的反抗之后,中宗便放弃了。

    可虽然中宗放弃了,但不代表他的朋党们会放弃。

    夏中宗开文三年,元历122o年春,安国公、利州刺史安维于南境利州起兵动反叛,打着“诛****,护皇权”的旗号,赵芳媛派遣左羽林军上将军郑思顺率兵平叛。

    只过了半个月的时间,郑思顺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叛军,并击破叛军老巢,活捉了安维,赵芳媛下令将安维就地斩,以儆效尤。

    安维是李继桅的死党之一,安国公安业之子,而安业曾担任过李继桅的老师,因而两人关系很好。

    直到后来,安业因得罪赵芳媛而遭到贬黜,其子安维在安业死后承袭了国公的爵位,但他心里对赵芳媛还是有很深的恨意的,再加上李继桅被赵芳媛操控,明白自己没有出头之日的安维决定铤而走险,最终他失败了。

    而正是因为这次叛乱,赵芳媛以“交友不慎,行为不当”为由,软禁了中宗,从此开始独揽朝政。

    期间,不少朝臣都劝赵芳媛退居后宫,还政于中宗,但都被赵芳媛拒绝了,同时,坚定的站在赵芳媛一边的人还是很多的。

    历史记载,赵芳媛对李氏宗亲并不信任,所以竭尽全力将李氏宗亲挤出朝廷的决策中心,大力任用自己的亲信。并对反对自己的人毫不留情,曾在一个月内,连续将六个反对自己的官员处以极刑。

    她的独断专行,让诸多李氏亲贵们极为不满,他们屡屡在宫闱和地方上闹事,甚至派出了刺客想要刺杀她,但都没有得逞。

    平心而论,从开文元年到开文二十年,在这段时间中,赵芳媛依然保持着熙宗的做法,注重选拔人才,展水利、兴农桑、减免赋税等举措,夏朝整体国力呈现上升趋势,尽管她有些方面的确做得过了,但瑕不掩瑜,从历史总评来看,赵芳媛还是功大于过的。

    而让后世对她议论最多的,莫过于在她晚年爆的赵党之乱。

    本章完

    ://。。//45/45569/17567406

    

第121章 上门() 
夏中宗开文二十年,元历1238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夜,赵太后之侄、吏部右侍郎赵成逊集结党羽,企图刺杀夏中宗,史称赵党之乱。

    谁料事机不密,提前得知此事的左御卫上将军韩荣率领三千左御卫士兵开进京城,进宫勤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赵成逊及其党羽拿下,****始毕。

    既为败方,赵氏一党作乱的过程在史书上只留下寥寥数笔,赵家也因为此事满门被抄,就此退出了政治舞台。而关于赵芳媛的最后记载,是在三年之后。

    开文二十三年五月六日,皇宫中即传出,太后赵芳媛因病在宫中逝世的消息,时年六十八岁,她的逝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历史又翻过了一页……

    翌日,浅红的太阳从东方天空露出一点白,便有人敲响了皋园的大门,翠柳走过去一边开门,一边纳闷:这么早会是谁啊?

    她把门打开了一条缝,探出头,却有些呆住了,因为门外站着一个面黄却身材健壮的少年。

    “你找谁?”翠柳有些警惕的问道,虽然她无法从少年的脸上捕捉到一丝不同寻常的神色,但有谁会把“我是坏人”四个字写在脸上呢?

    “请问,”少年脸上浮现起一丝红晕,怯生生的开口问道:“这里是叫皋园么?”

    “是,请问你有什么事么?”感受到少年的不安,这让翠柳心里觉得有些好笑,对方还只是个孩子而已,能有什么坏心思,自己真是多虑了。

    “那,这里有一个叫霍云的人么?”少年又问,心里紧张不安的情绪并没有减弱,手心里一直在冒汗。

    “对,”翠柳没有说谎,而且也很耐心的问:“你找他有什么事么?”

    “是这样的,”少年又道:“昨天,他让我来这里找他的,我叫叱云武,这位姐姐能帮我叫叫他么?”

    翠柳眨了眨眼睛,她看不出少年有没有撒谎,可是昨天霍云并没有告诉她今天有访客来啊!她想了想,正要拒绝,却听到后面有人喊:“对对,那是我叫他来的!”

    她连忙转过头,看到霍云打着哈欠从宅子里走出来:“不好意思啊,昨天没有想起来跟你说,让他进来吧。”

    既然主人都话了,翠柳还能不让进吗?她打开了大门,侧过身体,示意叱云武可以进来了。

    来到皋园门口的这个少年正是昨天霍云在星裳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