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朝风云之弘云录-第5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第二天,五月十一日早上的朝会前,几乎每一个重臣都已经得到了消息,他们虽然远在洛京,安南的战火似乎很遥远,但是无论谁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会倍感吃惊,当然那些早有所料的人除外。

    大臣们吃惊的,是青冥关的陷落,略通一点兵事的甚至是对兵事一窍不通的人,身为朝中大臣人人都应该清楚青冥关的重要性和它的作用,南楚自炎朝开始一直到夏朝,始终都是南方的重大边患。

    五年前,南楚二十万大军深入南境腹地的事情才过去不算很长时间,而那次几乎是让洛京震动、百官惶恐,若不是后来在康州楚军大败,还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呢!

    其实就势力强弱论,南楚算不得有多强大,跟北方的游牧民族比起来,这个夏朝的近邻在历次的战争当中都是吃尽了苦头,但说到底,夏军之所以能屡屡占据上风,那是靠着青冥关的庇护,至少大臣们是这么认为的。

    青冥关作为夏朝南方的重要关隘,历来都是起着安南屏障的作用,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凭借着高大的城墙和险要的地形,即便楚军发数倍乃至十数倍于守军的兵力来攻,却也讨不到好处,反而会自身损失过重。

    青冥关的地位不仅被夏军看中,楚军更是将之视为北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力图将之拔除,然而除了五年前的那次以外,历史上少有从外部攻破青冥关的事情,长期处于青冥关庇护下的南境百姓也理所当然的认为青冥关固若金汤,除非内有国奸,否则谁也别想攻破它!

    不仅是百姓,朝中的大臣乃至皇帝也是如此认为的,正是因为他们如此的认为,在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才会那么的惊讶甚至震恐,在不知道详情的时候便慌乱了起来,而正是因为这个消息来得那么突然,这说明青冥关的防守没有坚持多长时间便溃败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此次入侵的楚军战力很强,绝不是过往的泛泛之辈!

    这时候因为从来不曾刻意注意南楚的大臣们才发现,自己竟然对南楚这个近邻那么的不了解,青冥关都那么容易被攻破了,那南境大军呢?他们能撑到什么时候?!

    ://。。//45/45569/22939433

    

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计议难决() 
因为一直以来的优势转瞬间便消失了,大臣们就像是被抢走了玩具剑的小孩子一样立刻惶恐不安起来,他们也知道皇帝的脾气,这次出了这么大的事他的怒火是可想而知的,想要他自己平息怒火是不太可能的,估计他只有将怒火发泄到他们这些大臣身上,所以为了避免被迁怒,大臣们必须找到一个需要为此负责的对象,其实不需要想太多,就有一个现成的。

    安南大都护林湛,他是安南地区的军事主官,青冥关的防务自然也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但如今青冥关失陷,让南楚大军长驱直入,林湛必然要负主要责任!这是朝堂上历来的传统,谁做错了事谁负责,谁也不能说什么。

    可尽管人人都知道这一点,但他们更加知道的是,林湛是皇帝重点提拔的对象,皇帝对他很信任,所以大臣们都有些不敢拿这件事攻讦林湛,生怕惹恼了皇帝。

    不过,在某些人的怂恿之下,还是有些大臣敢在朝堂上明确弹劾林湛,声称要治他“丧师辱国”的大罪,而他们自然也知道皇帝跟林湛的关系,之所以敢这么说,当然是因为林湛丢失青冥关作为事实摆在那里,而一向“直言敢谏、忠义无双”的大臣们必须要为皇帝“廓清寰宇”,“陛下是一代圣主,难道还不能容忍臣下发表一点浅见么”等等。

    而眼见有人带头,一些早有此意的大臣也出声附和,皇帝却对此不置可否,只是沉默的坐在那里,因为朝上不止这些人的声音,还有另一些人,他们都是持有反对意见的,认为“详情未明,此时便急于处置一位屡有功勋的统兵大将,恐会造成前线军心动荡,战局崩坏”所以请求等真相查明之后再行处置不迟。

    两边的意见相当对立、谁也说服不了谁,满朝的文武大臣在朝堂上争论不休,说得口沫飞溅,严重者差点没有打起来,因此搅成了一团乱局。

    但奇怪的是,虽然乱成这样,但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却自始至终都不发一言,只是目光淡淡的看着殿中这些人的动作和神态,耳中听着他们说的话,因为他长时间没有说话,好些大臣都差点忘了自己在什么地方,一些不该说出口的话都顺口说了出来,好在及时刹住了,否则他们便要前功尽弃。

    争吵了差不多一个时辰之后,主张要惩治林湛的多是文臣,而为林湛辩护的则是武将,也许在很多人眼中,武将不善言辞,跟文臣争论必然落得下风,但其实要看什么样的武将,一般的武将确实可能拙于言辞,但如果是轩辕纪和司马韬的话,那便另当别论了。

    光光是轩辕纪就不好对付,司马韬还要加一个更字,这两个人,一个刚强,一个阴柔,不管是以前在洛京的明争暗斗,还是后来的沙场铁血,他们之间的配合向来很有默契,刚柔相济无往而不利。

    再加上还有徐阶等一众文臣的支持,更有李泰这样稳如泰山的人物压阵,相比之下,对面的文臣集团实力便相对较弱了,一路都被压制着,但他们的意志却十分顽强,他们明白只要牢牢抓住林湛丢土失地的事实在那里,任由对方如何反驳也没有用。

    所以,无论轩辕纪、徐阶等人如何占据场面上的优势,却也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便是林湛丢失了青冥关!

    只要有这个事实在,无论他们如何的雄辩滔滔都是无济于事,朝堂上终究还是要用事实来说话的,随着时间推移,两边的气势都相对疲软下来,各自争得面红耳赤、气喘吁吁,但还是没有能够辩倒对方,说到底就是徒费唇舌而已!

    正当双方的争端已经进入了间歇期时,司马韬却突然转头对皇帝道:“陛下,此事事关国本,还请陛下圣裁!”

    司马韬的这一举动让对面有些措手不及,他们没想到司马韬会将这个问题抛给皇帝,更没想到之前一直没有说话的皇帝会接过他的话题,直接表情淡淡的点点头:“嗯!众卿所言朕刚才都听到了,你们各自有各自的道理!”

    “朕一时难以决断,不过,”皇帝先是摇了摇头,接着又道:“朕以为,现在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击退入侵的楚军,保全我朝的疆域,至于赏罚既然现在朝议难有定论,那便延后再说!如果我们在这件事情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那岂非要耽误战事么?各位,别忘了,历来战事都是国事的重中之重!”

    “陛下,”力主惩治的御史大夫伏尧锉立刻禀道:“战事虽为国事重中之重,然若放任败仗丢土的罪人继续统兵而又无惩罚,恐军心难服、士气难振哪!”

    “御史大夫,”轩辕纪马上冷冷的道:“现在事情前因后果还尚不清楚,你便言之凿凿指以统兵大将为罪人,还要将他定罪论刑,如此草率行事恐真的会让军心难服、士气不振!”

    “太傅大人!”伏尧锉连忙转头瞪视着轩辕纪,高声道:“你此言何意?下官身为御史大夫,自然是讲究真凭实据,难道青冥关的丢失不是事实?!”

    “呵呵!”轩辕纪冷笑了两声,转过头不去看伏尧锉,继续慢悠悠的道:“青冥关丢失是不假,可这跟林湛恐怕没有直接关系吧?他当时在那里么?”

    伏尧锉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往下说,这时候礼部尚书伏尧遵出声道:“太傅大人,林湛身为安南大都护,掌管安南军事,从职权上说只要是安南地区的任何兵事他都有管理的权力,反之,如果兵事上出了任何问题难道他就不用背负责任了么?”

    “就这样将全部责任推给下属,诸位以为真的合理么?”伏尧遵转向四周寻求众臣的支持,一众支持者当然是踊跃响应。

    “哼!”司马韬此时冷哼了一声,瞟了一眼伏尧遵,嘴角挂起一丝带着嘲讽的笑容道:“如果说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的话,作为统管我朝各地兵事的兵部的各位大人是不是也要担责任呢?”

    “这……”伏尧遵和他的拥护者们脸色都是一变,还没想好对策那边的司马韬便又道:“按照伏尧大人的说法,一个下属犯错,他的上级便要担更重的责任,那么如果是在这里的诸位犯错,那么陛下是不是也要担更重的责任呢?”

    ://。。//45/45569/22943191

    

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责任在谁?() 
“这……”司马韬的话一出,伏尧遵等人更是有些惊恐的睁大了眼睛,他们谁也没想到司马韬竟然敢在朝堂上说这样的话。

    突然,伏尧遵感觉到了背脊一凉,转头看去只见皇座上的皇帝正在看着他,冰冷的目光直刺过来让他不免惊惧,连忙跪下身,有些慌张的高声道:“陛、陛下,微、微臣绝无此意!”

    “陛下,”伏尧遵话音刚落,张诉便高喊着响亮的声音出来了,“陛下,太尉大人此言放肆,曲解伏尧大人之意,敢请陛下明察!”

    “中书大人,”皇帝没有说话,司马韬便转头看着张诉,用一种漫不经心的口气说道:“敢问我之所言何处放肆啊?”

    张诉态度昂然的看着司马韬,洪亮的声音响彻大殿:“身为臣下,言语之中辱及君上,难道还不是放肆么?”

    “哦?”司马韬却是一副愿闻其详的模样,面对责难脸上却浮现起了笑容,“张中书说我辱及陛下,敢问何处辱及啊?”

    张诉一边向皇帝作揖,一边对司马韬道:“君主在上,臣子之责岂能推到陛下身上?天子一人身系天下安危,臣子旦有过错,若都是君上之责,君上当如何自处?莫非也像其他人那样受审判刑?若真如此,岂非危及天下?!”

    “呵呵呵!”司马韬一阵冷笑,抬起手向张诉拱了拱,“张中书所言当然有理!但我有一事不明,想要请教张中书!”

    “何事?”

    “敢问张中书,”司马韬含着笑意,说道:“陛下身居凌云高位、俯瞰众生,心系天下,那这天下是何物啊?是江山和万民,不知对否?”

    “正是!”张诉微一思忖,旋即点了点头,司马韬继续笑道:“好,陛下胸怀天下即是福泽万民,而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便是帮助陛下广施恩德之人,对否?若我等尽心尽责,则生民无忧、天下太平!”

    “可反之,若我等存有一点私心杂念,百姓非但没有蒙点滴恩泽,反而身处水深火热,可见我等所为若有半点差池,则将殃及百姓,其结果自是后患无穷!对否?”

    张诉略一沉吟,随即点点头:“正是!”

    “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司马韬放眼大殿各处,“陛下仁德之心,善待其臣,臣子推心置腹,竭力效忠,此为君臣和谐之道也!敢问张中书,我所言对否?”

    “是!”张诉有些不明白司马韬到底是什么意思,接着司马韬继续道:“是啊,方才所言相信都是在场的诸位熟得不能再熟的至理了!然而,我却问一问张中书,若有一官员违法乱纪,胡作非为,殃及了百姓,敢问此人当如何下场啊?”

    “自然是夺其官职,按律定罪!”张诉想也不想便答道,司马韬微笑的点点头:“张中书说得没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