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凉州辞-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新编成的骑卒们训练得有模有样,已经是三月中旬的事儿了。

    这期间,对陈安辖地的侦骑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侦骑俱是由老营骑卒所组成,依旧还是十人为一组,轮流渡河前往陇西遂行侦哨任务。

    三月上旬,侦骑们也传回来一道令人无比惊愕的消息:陈安遣其弟陈集,领氐羌之众三万追击征讨杨难敌后班师回朝的刘曜。谁知陈集所部,却为汉赵卫将军呼延瑜率领的汉赵精骑所败,陈集逃遁不及,被呼延瑜阵斩。

    陈集的大败,极大地震动了起先不可一世的陈安。陈安只得率残部退守上邽,以期割据而立。

    事实上,回师之后的刘曜也在休养生息,而并没有意气用事地立刻调集主力对陈安展开报复。据李延昭收集的情报了解,陈安现今部属并不多,实际控制的地域也非常有限。无非便是上邽、陇西郡、金城郡几处地域而已。

    河南的大部分地盘,还是掌控在氐羌部落手中。先前陈安所募发的那几个氐羌部落已是被汉赵打得一败涂地。现在河南的形势虽然暂时安宁下来,不过各部都在暗自积蓄力量,随时都准备给对方致命一击。

    虽然关中及河南的局势暂时平静下来,乃至于平静得泛不起一丝波澜。然而李延昭对这种局势还是心中有数。在这片饱经摧残的土地上,陈赵之间其实强弱已分。如无意外,一俟赵主刘曜统兵出动,则陈安必败。

    只不过这种山雨欲来前的诡异宁静李延昭深觉此事不同寻常。毕竟以刘赵的国力,收复河南,打败陈安只不过是易如反掌之事。为何辎重被袭,自己在班师途中还被一路追击,差点就做了俘虏的刘曜,能够对这些堪称奇耻大辱的事,如此从容地便忍下去了?

    好在这个暂时安定的环境,也给凉州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年初到三月底,陆续有数波流民通过渡河的哨骑接引,抵达了广武郡境内。少则数百人,多则上千。如此一来,随着陈赵相攻,为避战火而逃来凉州的难民,人数已是逾万。

    供养这些难民,郡城及各县府库中的粮食,已是基本告罄。自然而然地,有相当大一部分难民,就被分去了宋氏、阴氏、索氏等各个世家之中成为荫户。另外那部分流民,则被分散安置在郡城及各县县郊之处。

    郡府及各县县府,近些日子这些流民的生计,可谓是绞尽脑汁。先是太守遣人四出,去得西平、晋兴乃至州治姑臧等邻近的各郡收购粮食。先前出售马具,及后来出售铅笔,使得郡府收入大幅增长,因此财政状况尚且称得上宽裕。

    只不过府君遣人四出收粮,使得邻近各郡粮价纷纷上涨,民众怨声载道。最后各郡粮商竟都纷纷关门歇业,不再售粮。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退而求其次,转而向去年平叛之后,被安置在西平郡境内的秃发鲜卑部购买了一批牛羊,以解燃眉之急。

    从四处购得粮食牛羊之后,除去发放给流民的食物供给,郡府及各县的府库亦是渐渐又充盈起来。牛羊等牲畜,除了拨出一部分羊作为副食之外,都是郡府征集了一部分民户中的老弱妇孺负责放牧。

    这段时间,被粮食问题闹得头痛不已的辛府君现在对这问题是格外重视。如今他自己府中的家人,多半都在田间地头看护。跟着农人荫户们一同播种、除草。想来这些往日里养尊处优的世家之人,如今不得不亲自躬耕,自然是怨声不绝。

    太守对自家人这种拆台行为却并不纵容。不知是否跟李延昭学得的办法,将抱怨最为激烈的两个儿子和两个侄子关了整整三日禁闭。而后家中便再无反对之声。

    经过此事,李延昭对太守本人的观感更佳。之前对这时代的世家,观感无非俱为一姓之私利,而勾心斗角、压榨民财;又仗着士大夫阶层掌握政治的特权,阻断了寒庶子弟入仕为官,一展抱负的机遇。可谓是国之祸害,天下之毒瘤。

    包括西晋亡国之后,虽仍有坚守北地而抗击胡虏的世家英杰,如并州刺史刘琨。虽出身世家门阀,然而西晋覆亡前后,孤立无援的刘琨依然坚守并州一处飞地达十来年。虽然他有作为这个时代士人的缺点和局限性,然而光是在四面胡羯的危局之下,为晋朝坚守并州,忠实地履行了自己作为刺史的职责这等气节,便使得李延昭足够敬佩不已。

    如今从太守的这一举动,能看出来,虽然他并非经世之才,处理军务要事虽然缺乏大的格局以及远见。然而其人亦绝非这时代为数不少的夸夸其谈的士人。而是一位执行力强,足堪任事的务实之才。

    因郡中徒增了众多人口,而且此时又是春耕农忙之时。虽然收归郡府治下的流民纷纷划给责任田地,鼓励其开垦。然而人力还是不敷使用。不得已之下,太守终究还是下令调用郡兵,前往协助垦荒。

    就这样,对农事一窍不通的李延昭,带着自己属下各色人等组成的三百骑卒,踏上了前往垦荒的路途。

    由于自己的一窍不通,李延昭所幸安排刘季武来指挥这一场开垦作业。刘季武打小就跟着其父在田间地头倒腾,对这一摊子事自然是毫不陌生。听到李延昭的安排,他便欣然应允。

    骑卒们营大部一起,行不过二十余里,便到达永登县对岸。此地已是逆水中上游地带,沿着逆水再向上游走二十余里,直达一个名叫下湾的小村旁,这两边山谷环绕的谷地中,足足有三百余顷未经开垦的土地。

    从永登县出来走不过两里地,便是一个叫做甘家庄的小村。这小村仅仅只有三十来户人家,因其中村民大多姓甘,故而得名。相传早先时候,这些村民亦是世家旁支。只不过后来家道中落,不得已才迁居至此,躬耕果腹。

    甘家庄居民的耕地不过只有几十顷的规模。出了甘家庄向北,便是此次李延昭等骑卒们需要协助流民们开垦的荒地了。

    步卒营来此支援垦荒的士卒因为人少,故而被安排渡过逆水,开垦逆水东侧这一片的荒地去了。看着河对岸那片不过两里左右宽的狭长荒地,李延昭对于这等安排,简直是堪称无语。

    步卒营来的人只不过比自己带来的少了几十人,而分配给他们开垦的荒地,至少比自己要少一倍。对这种安排,他也只能摇头叹息一番,而后便拿起工具,集合到安排开垦的刘季武身边,准备听取一番工作安排,然后就带领手下的骑卒们开始埋头苦干。

    这三百骑卒走过甘家庄,聚拢在一望无际的荒地尽头,都在着带头的刘季武发话。

    刘季武先是四处走了走,查看了一番这片荒地的地形地貌。而后唤过几名百人长与队率,吩咐他们先带领手下士卒前去,将这荒地上的草木尽皆伐倒。而后良木拖出来准备运往郡城待用,剩下不成材的树木以及杂草等,就分别堆放在即将垦荒的荒地上。

    将麾下士卒们分组编伍之后,李延昭瞧着麾下士卒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心知属下们若以这种消极态度来应对太守摊派下来的任事,还不知道眼下这个荒,要开垦多久。

    索性叫住了各位率部便欲离去的什长们,李延昭从怀中掏出钱袋,拿出了一吊钱。高高举起,而后对他们说:“今日将这片荒地划分责任区,看看哪个什开垦的荒地最多。开垦最多的那一什,待日落收工之后,便来领赏!反之,开垦最少那一什,就负责今晚的哨卫!”

    听得李延昭开出的赏格激励,各什的什长眼中都是放出了莫名的光彩。倒不是因为他们贪图钱财。只是若要落后了还要被罚值守哨卫,这些什长们,当然是愿倾尽全力为那赏钱搏上一搏了。

    李延昭目测了一番,逆水西岸这一片纺锤形的荒地,宽度大约在四里左右,自己麾下的士卒们可分为十五什,各自负责七八十步宽的一段。从而展开竞赛,日落之时,那一什开垦的荒地多,便可一目了然。

    待得李延昭与刘季武各自确定了各什须得负责的位置之后,随着刘季武的一声令下,这支骑卒们个个如同下山猛虎一般,直向那荒地之中冲去!眼见得属下们一副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李延昭亦是大笑着,扛着一柄斧子便跟随秦大勇的一什人马,向荒地中的那些草木冲去。

第九十六章 苏小娘子() 
军卒们扛着镰刀斧头,在荒地里热火朝天地伐木割草,将较粗的树木除去枝叶,拖到后方来,准备作为良材转运去郡城中。而其余的草木,以及良材上砍伐下来的枝叶等,就堆放在自己负责的这片七八十步宽的荒地上,预备做烧荒之用。

    经过长时间在李延昭属下的训练,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工作模式早已深入人心。各什的什长纷纷将自己手下的士卒分开编组,各自负责一桩事情。发下斧子的去伐木去枝,发下镰刀的负责对付杂草灌木等。而没有工具的,则负责搬运良材。

    各人各司其职,倒也颇有效率。眼见日头渐高,各什均已是推进了足有近两里地。因为士卒们各个都是卯足了劲要争个高低,故而相互之间的差距倒也不大,前后即使有差,也不过十来步而已。

    正当士卒们干劲十足地伐木垦荒之时,就从甘家庄的方向,却是转出来一支扛着斧头、锄头、锹镐等等农具的流民队伍。

    那些流民转过甘家庄来,走到荒地尽头定睛一看,荒地上已有三三两两的兵卒们在伐木割草垦荒。而且看上去,这些穿着皮甲,挥舞着斧子镰刀的士卒们,个个都是干劲十足,不由得使这些流民们啧啧称奇。

    他们前来凉州途中,亦是多受军中士卒们的照顾。到达县中,又是承蒙县府中官吏的诸多照拂,现今不仅暂时有了栖身之地,郡府县府更是为他们拨下足以果腹的食粮。

    县吏们还告知他们,由于今年已错过了春耕农时他们先垦荒,然后种植粟米。今年县府对他们免税。众人不由得心中俱是振奋。连道凉州官吏为民做主,堪称官吏之中的模范。

    不仅如此,如今眼前这番景象,郡府更是派遣了郡兵来协助他们垦荒,令他们感动之余,竟一时语塞,简直不知说什么来感谢郡县官长好。

    流民们纷纷看向组织他们前来垦荒的那名县府小吏。转眼之间,流民们已是呼啦啦跪倒了一大片,直惊得那小吏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县府长官们心系我等流民,先是拨下救济粮,现在又遣军士来助我等垦荒。此等活命大恩,没齿难忘!”

    小吏见得此景,赶忙上前扶起说话的宗老,沉声道:“郡县各长官挂怀你等,惟愿各位流亡来此,得以衣食充裕,安居乐业。请各位百姓牢记府君、县尊的恩德,好生操持自己的生计,勿要误入歧途,使长官失望。”

    流民们起身,闻言连连点头称是,而后又转头望向那荒地中热火朝天垦荒的军卒们,一时间感叹不已,对这些军卒们赞不绝口。

    小吏带着那数百人流民又走了一会,到达那片荒地边缘,正见几名军卒合力将一棵碗口粗,去掉了枝叶的树干抬到荒地边缘放下。小吏连忙上前几步,出言相问:“尔等上官是谁?为何此处?”

    那几名抬着树干的军卒,见这绿袍小吏言语之间威风不已,本来不想搭理。然而想了想,若是小吏回去打个小报告,言及军卒集体垦荒,长官却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