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凉州辞-第2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辛彦所讲,李良亦是为之动容不已,他思索了片刻,而后便拿起桌上那张草纸,对辛彦道:“不瞒明府,如今似乎大战在即,长史命工坊中赶制一批弩弓。我等目前皆在全力经办此事,暂无足够人手用以制备印书用字。”

    辛彦闻言却有些迟疑:“既是如此,李匠头可有妙法施为?”

    李良点了点头,缓缓道:“前番逃难而来民户,如今皆在县府外城安家。卑下听闻如今田地紧缺,不少人似乎尚未能妥当安置……”

    辛彦眉头微蹙:“李匠头是想,从这些民户之中重新挑选匠人,来制办此事?”

    “明府何不如此作想。此法既是长史说与明府的新法。我等必也不知其详,即使需要制办此事,也唯有从头研究。此时征募流民另立一司,这些民户也是从头开始。但如此一来可解县府安置之难,明府觉得是否如此?”

    辛彦眼睛一亮,随即望向李良,道:“若讲事实,确实如此。李匠头平日虽不言语,此时却有大智,实是令抚梁刮目相看。”

    李良一拱手:“卑下也只是觉得长史之法颇为可行,所为又是县中那些牺牲阵亡的兵户子弟。确为好事。故而想出这等方略。若能为明府及长史分忧,卑下也顿觉荣幸之至。”

    辛彦笑道:“既是如此,我便前去一试。李匠头既然身负重任,抚梁便不再停留。若有叨扰之处,容抚梁告罪,还望匠头勿要放在心上。”

    “明府折杀小人了。”李良躬身为礼,目送着辛彦行出工坊。

    辛彦行出工坊,便立即转去一旁军营。营外值守士卒见辛彦前来,纷纷施礼。辛彦瞅着辕门上值守的官佐,问道:“李长史可在营中?”

    那官佐一听,抱拳回道:“长史一大早便率健锐营出营操练,至今尚且未归。”

    辛彦闻言,略感失望,但他神色很快恢复如常。他向辕门上那官佐道:“若李长史复归,还望老兵相告一声,便说某有要事,想要找他详说,请他移驾前往县府一道。”

    辕门上的值守官佐不敢怠慢,忙抱拳言道:“明府放心,末将必定代为传达。”

    回到县府之后,辛彦便即召集府中衙役捕快等,前往外城各坊。各坊坊官那里皆有人口统计等,每家现状想必也有记录。如此一来,可以直观地查阅到尚有哪些民户未得妥善安置,进而可以从这些人里,挑选出一些来充任制造活字和印书用工。

    外城虽是新近建立,然而其中建筑等,仍是土坯加茅草为主。青砖加瓦的军营在其中显得突兀不已。先前在难民营中,对于营地布局、排水及公共卫生等,不论是军中将佐,还是县府中官吏,皆已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在新城区建立和修缮的过程中,也借鉴了难民营中的经验,每条街道都经过平整,并且夯实成中间高,两端低的形制,以碎石铺路,以保证降雨之后,雨水能够自动流向道路两侧地势低的水沟之中,不至于使主路长时间泡在雨水中,给民户们的出行带来不便。

    除此之外,每坊中如今都建立了一个公共厕所。便设置在坊墙之外。由坊官告诫各家需集中定点去往厕所排泄,以免乱排泄污染水源等,成为瘟疫的致病隐患。总的来说,如今令居外城中这些民户及部落民的生活条件,较之先前在难民营中,还是优越不少。

    县中有先前被虏贼屠戮的部分民众留下的无主田地,辛彦与李延炤计议一番,已是先行挑选出一部分军户眷属,将这些田地分给他们,以求令他们足够糊口。然而除此之外,仍有近千户流民暂时没有土地耕种,也没有其他恒业。仍暂时靠着县府每日两碗稀粥赈济。

    辛彦首次听说如此玄妙的印书之法。如今需要招募人手,他却心中没底,不知征募多少是为合适。便先将诸坊之中这些名册都收集起来。想着等到晚上之后,与李延炤碰个头,再计议一番。

    辛彦自己比较属意李延炤言及的泥造活字法。思来想去,还是派了数名压抑提着布袋,去河边收集了一整袋湿漉漉的黏土。他拿出书本,对照上面的字迹大小,自己在院中掏了一捧泥土,正在试图将这些泥土捏制成制造活字所需的字坯。

    辛彦殚精竭虑,小心翼翼地操作着,一个个大小一致,但却有些不太齐整的泥制字坯在他手下成形。这位往日中一脸正色,颇有些板正的一县县令,如今却在后院之中对着石桌上的一排排泥制字坯咧嘴大笑,状若疯痴。

    偶有老仆自旁边走过,皆是轻手轻脚的,虽见明府今日奇模怪样,不过也皆是不敢上前打扰。辛彦忙活一下午,足足捏制了近百个字坯,打算等李延炤前来之时,向他好生炫耀一番自己成果。

    待夜幕降临之时,李延炤引健锐营返回。听闻先前值守辕门的那将吏报告,便饭也没顾上吃,立即出营向县府而去。

    到了县府之外,看到值守的王强,李延炤便问及辛彦情况。只听王强道:“明府今日上午去外城各坊中,问各坊坊官要来了民户名册。下午明府命衙役前去河边装了一袋泥土,回来之后便一直在后院中待着,我等也不曾进去,不知明府命人前去采集泥土何用。”

    李延炤闻言,心中却是不由得哑然失笑。辛彦采集泥土的用途,他已是猜了个大概。不过想必辛彦之前养尊处优,从不曾干过这些手工活,如今怕也是难以成功。他迈步便向后院行去,想要看看辛彦成果如何。

    待到了后院,李延炤只见辛彦在石桌上还点起一盏油灯,自顾自地数着石桌上横七竖八密密麻麻的那些窄小泥条。他走到石桌旁边,辛彦却是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石桌,看都不看他一眼。

    李延炤轻轻咳嗽两声,辛彦闻声方才回过神来,待回头看到李延炤之后,辛彦立即便一脸兴奋地将油灯举到他面前:“定东看看,这些字坯,可用与否?”

    李延炤哭笑不得地看着满手泥浆,脸上许是用脏手擦拭,弄得宛如花猫一般的辛彦,竟平生一种无言以对之感。他沉声道:“抚梁,莫说炤口无遮拦,今日你靡费一下午,弄的这些字坯,恐怕大部分都无法使用……”

    辛彦闻言,却是有些不服:“如何能够?彦每个字坯,都修整半天,务求做得大小一样。定东为何言大部无法使用?”

    李延炤自石桌上拿起一个字坯,将之凑到眼前看了片刻,随后两指轻轻用力,将那泥制字坯捏开,借着油灯微弱的光亮,字坯之中几颗细小的石子砂砾等,便显露出来。

    “抚梁你瞧。”李延炤指着那泥制字坯的断面,对辛彦道:“这泥制字坯,虽为泥制,看上去粗糙不已,然而其中也万不可掺杂其余石子砂砾等杂质,否则,烧制定型之时,便会断裂。此种自然是无法使用……”

    辛彦面色稍霁,随即便继续追问道:“即是如此,当如何去除泥土中杂质呢?还望定东告知。”

    李延炤思虑一番,道:“采集回来之后,切莫急于制作字坯,先将其碾碎,挑拣出其中大块的石子与砂砾等,再晒干,研磨,过筛。去除其中细小杂质……”

    “定东稍等!”辛彦伸出一只手,阻住李延炤,转身便向后堂中跑去。李延炤忙出声问道:“抚梁哪里去?”

    “我且去拿纸笔,记录下来。”辛彦头也不回。李延炤见他那副狼狈相,当即便喝道:“抚梁,你不先去洗手么?”

    “定东不提醒,某倒忘了。”辛彦闻言一脸尴尬,急忙又跑向一侧水缸,用瓢从水缸中舀了一瓢水,随后将手洗干净,方才同李延炤一起进入内堂之中。

    辛彦取出纸笔,磨好墨,让李延炤又将方才的话重复了一遍,他则笔走龙蛇,将这些记录下来。李延炤看着他写完,便又道:“过筛之后,将这些研细黏土倒入水缸,加水待其沉淀。而后再将面上清水一点点舀出……”

    “待舀出至基本只剩缸底黏土之后,将缸中泥土倒出,晒至软硬适中。而后将之制成字坯,再待字坯略干一些,适于雕刻之时,将反字刻上,随即送至窑中烧制。烧制毕,便静置放凉,随后便可使用……”

    辛彦一丝不苟地将李延炤所说的全过程记下。又细细阅览几遍,望向李延炤:“如此,我便依照定东之法,将这泥字制出。”

    “今晨我去工坊之中,请李匠头抽调人手,协助我等制这泥坯活字。但李匠头言及最近工坊中需得赶制弓弩,难以抽出人手……”

    “李匠头所言不错,确是我请他率手下工匠,全力赶制弓弩。”李延炤闻言,点点头道:“李匠头可向明府进言,提出如何解决这等问题吗?”

    “李匠头言及外城中仍有不少流民尚未妥善安置,我等可自这些民户中抽调人手,前来制作这泥坯活字。”辛彦面色凝重,随即将数本户籍登记册拿出来放到桌案上,向李延炤推去:“我上午前去外城各坊之中,向坊官们要来各坊民户登记簿子。如今如何挑选人手来制这泥坯活字,及之后印书诸事,还望定东给些建议。”

    李延炤翻开登记簿,粗粗扫了几眼,择人标准已是脱口而出:“尽量择取兵户家眷,未必非得壮年男丁,即使是妇人、老人也可。优先择取陇西晋人,如此一来,应能轻松取够员额。”

    辛彦闻言,却是一脸惊讶:“定东为何不用氐羌之人?如今氐羌部众投军者也不少,若部落民众生活无着,极易引起变故啊……”

    李延炤淡淡一笑:“明府,有些事,得有那么些变故,方才更好施为……”

第三百四十二章 外城民乱(上)() 
    “阿爹,天天就这么两顿加点米的清汤,谁能吃饱啊?”一个长相颇有些俊朗的青年将手中的碗重重顿到几案上,神情怨忿地用胡语说道。那粗瓷大碗在桌案上滴溜溜地转了几圈,碗中浑浊的米汤洒满一桌子,间或夹杂几颗着煮至稀碎的粟米。

    坐在残破桌案后的老者长叹一口气,而后伸出颤颤巍巍的双手,将碗中倾倒出来的粟米划拉到一起,右手形同枯槁的手指已捏起那些粟米,而后喂到嘴中。只觉未经咀嚼便已化为齑粉。虽然喂到口中的粟米并没有多少,然而老者还是露出一丝满足的神情。

    他细细体会了一番那粟米的香甜回味,而后直起腰来,看着立在一旁,仍是兀自气愤不休的儿子,用胡语叹道:“年儿。如今这世道,能喝上一碗有点粟米的粥饭,好生活着,已经颇为不易。切莫再心怀杂念,生出别的事端。县里那个姓李的长史绝非善类。阿爹活了五十年了,这种人,也就只见过三回……”

    “阿爹!”青年指着碗,厉声喝道:“非我等如今生事。去岁冬至今,已足有五月。之间唯独修城之时,供给粮米尚算足额。如今城也修完了,辛劳一冬,倒给我们又换成了这看不见几粒米的清水!”

    青年说着说着,愤而起身,便要向外行去。老者一见此景,内心惶急,急忙起身,问道:“年儿,你要去哪里?”

    青年转头:“县府里那些官吏,军营中那些士卒,饱食终日,衣食无忧,凭什么?他们不给,我们也不能饿死!虎子联络了部落之中好些人,我等便前去把他的县府府库砸开,抢了粮食分给大伙!”

    青年说完,便扭头,负气一般向门外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