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凉州辞-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抢掠,没有谁能够阻止他们杀人!”

    下面的众人已俱是肃静,人人听了这番话都震撼不已。他们纷纷不由自主地望向李延昭,望向那张沉着冷静,侃侃而谈的脸。

    “可是大家反过来想一想呢,如果有一支强大的官兵,这些强盗还能如此吗?他们还敢如此一般为所欲为吗?当他们踏上我们的土地,便被官军的刀枪架上脖颈,顺服的赶走,不顺服的杀掉,还会发生后面的事情吗?他们还能够跑去抢掠财物,能够跑去侮辱女子,能够跑去杀害老百姓吗?能吗?”

    李延昭说的口有些干,然而他依然强撑着略微有些沙哑的嗓子,说了下去:“退一步讲,即使他们踏上我们的土地,官兵没能赶走他们,可是当他们去抢掠财物,去杀人放火的时候,有一支强悍的官兵出现,他们武艺精熟,将那些强盗杀个干净,那么,那些百姓还会遭逢那样的大难吗?会吗?”

    “如今,大伙到达了凉州。对于横遭兵祸的关中之地来说,凉州确实是一片世外桃源,没有兵祸,没有战乱,也没有到处打家劫舍的胡人。大家心里都很满意,很期待能在这片土地之上安居乐业,过上全家都能吃饱饭,都能不挨冻的好日子。我亦是希望大家人人都能过上那样的安乐日子。”众人听到这里,面上都是显现出一副向往的神情。

    “可是。”李延昭话锋一转,又道:“那些胡贼,他们今日在关中大地上烧杀抢掠,气焰何其嚣张。谁又能保证,他们明日不会得陇望蜀,又跑到凉州来烧杀抢掠呢?谁能保证?”

    众人面色剧变,却是纷纷低下头,默然不语。

    “余知晓入伍从军的兵士地位不高,大家都不愿去从军。然而从军并不是争那些虚无的地位,而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家人啊!”李延昭动情道。“关中雍秦之地,自古便多英雄豪杰,昔战国时代,风云变幻,然秦人闻战则喜,父子兄弟俱赤膊上阵,枪林箭雨中面不改色,端的是好男儿,好豪杰!”李延昭边赞道,边竖起一根大拇指。“余深信,即使他们的时代已去五百年,然我关中男儿依然都是铁骨铮铮的好汉豪杰。各家儿郎们觉得余所说是不是事实?”

    “是!”下方众青壮听闻,皆热血沸腾不已。

    “关中已失,然而这却都是暂时的!众人入伍从军,于私是为保护自己亲人眷属,于公却是保护家国天下,以及全天下如同大家一样老实本分的老百姓!总有一日,凉州会兴起义师,东征而去,将那些胡贼尽皆逐出关中,光复我等的家园!”随即李延昭振臂高呼:“驱逐胡虏!光复家园!”

    “驱逐胡虏!”底下曹建听得热血沸腾,不由得随着李延昭振臂高呼道。

    “光复家园!”心中的一团火仿佛被点燃的众位青壮一齐高呼起来。

    李延昭的一席话说的推心置腹,入情入理。众人尽皆折服。再提起选取世兵之事,众人已是踊跃了很多。

    “愿意成为军户的男丁站到这边来。”李延昭指着自己身侧的一片空地对众人道。“独子莫来,男丁尚有二三人之家,来一人便可。”李延昭又在旁重复着他自己制定的选兵原则。

    不多时,那片空地之上竟已站了二三十人。不足两百的流民之中,能聚起这么多愿意从军的男丁,李延昭已觉得委实难得。

    然而李延昭却没有打算将这二三十人全部编入军伍。他有自己的计划。一个关于组建这个时代的“预备役”的计划。于是他将清点后的这二十七名男丁一一造册记录。而后从中选取了十人,打算编入行伍之中。

    这十人分别是:曹氏兄弟中的长子曹建、里吏刘仲康的次子刘季武、在逃难路途中一直帮李延昭搭建窝棚的那个憨憨的牛二壮、在雍州时就是刘仲康那里中的丁越、廖如龙、秦大勇、崔阳,以及自陈仓跟随队伍而来的韩文灿、张兴、王强。陈仓诸户几乎每户都有青壮欲入伍。毕竟全村的血海深仇他们怎么也难以释怀。

    十人俱是一色青壮,虽然这些时日逃难的路途中吃了不少苦,饮食清淡使得他们略显消瘦。然而破破烂烂的短褂中露出他们因为长时间劳作而被晒得呈现古铜色的肌肉,看去端得都是精悍无比,李延昭甚是满意。这十人身体条件都是不错,假以时日,经历了军中严格的训练,必成悍卒。

    选完世兵,已是午后时分。李延昭便欲去郡府与府君报告此事。昨日走时,太守曾明言李延昭若有何事随时可以来找他。李延昭虽不至于事事劳烦太守忧心,然而他觉得关于“预备役”这种事情,还是与太守面议为好。

第十二章 正辅兵制() 
李延昭循着记忆轻车熟路地来到郡府门前。上前扣了扣郡府的侧门,不多时便有个小吏打开了门,却正是上午为他引路的那名小吏。李延昭拱手长揖,道:“小人欲拜见府君,劳烦上君通报一声。”

    那小吏连道不敢,却是请李延昭进了郡府,言道府君已吩咐过,若是李延昭来,则无需通报,随时可见。于是便又引着李延昭来到那间前堂。李延昭谢过小吏,那小吏便自去了。他往堂中看去,却见太守坐在上首的案几前,案几上正放着一摞公文。太守不时拿过一张,细细阅览,而后拿着笔在上方批阅一番。

    李延昭走进堂内,俯身下拜:“草民李延昭,拜见府君。”

    太守抬起头来,和蔼道:“君不必多礼,速速请起。”而后指着上午李延昭坐过的那张几案,言道请坐,又冲内厅喊了一句奉茶。不多时,上午那仆人又端过茶水而来,为李延昭奉上一盅茶,而后同二人见过礼,又自顾返回内厅之中。

    “在下已将世兵选取完毕,皆记录完毕府君过目。”李延昭言罢,将记录着各世兵的名册从怀中取出,起身紧走几步,走到太守案几前,将那名册双手奉至太守案前。

    太守亦是双手接过,展开粗粗一看。记录在案有二十七人。他不由得诧异道:“不足两百人的流民,君竟然能募得二十七名壮士。端得是不易。”

    不到两百人的流民众,算起户数来不过几十户。募得二十七人,军户便有二十七户,几占去了全部户数的一半。太守也是一郡的军政长官。他自是晓得如此有多么不易。晋朝军户社会地位低,良民之家普遍不愿加入军户。甚至连与军户通婚都不愿。因此,军户子女通常只得互相通婚,内部消化。军户境地之尴尬,可见一斑。然而李延昭不声不响地,便招募了一半的流民为军户,令太守大人也不得不觉惊异。

    “此间流民在逃难路途之中,俱是风餐露宿,吃尽苦头。如今到达了凉州,承蒙府君及郡城诸位上官的关照,盼来了安定生活,自是不愿失去。在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便人人感奋。故有如此多良家子弟自愿投身军伍,建功立业。”

    “好,好,好”太守听闻,赞不绝口。随即又问道:“君欲将此二十七人一并编入行伍?”李延昭却连连摆手:“非也。余只从中选取了十人,欲编入军伍。其余十七人依旧登记造册,却是另有他用。”

    “哦?说来听听。”太守听闻,顿时来了兴趣。

    “国家建立军伍,无非保境安民,抑或是对外扩张。自古以来,此事便存在着无法开解的矛盾。”李延昭抿了一口茶水,又徐徐道来:“首先是兵民一体。闲时务农,战时召集,朝廷予将领兵符调令,官府发给士兵武器盔甲,士卒自备口粮。如此出征,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或可征战取胜,然而此种军队,战意不坚,难耐苦战恶战。保境安民或许尚可。然而出征在外,战必胜攻必取却是不可实现。”

    太守听闻,面目中更有异色,不住颔首道:“讲。”

    “而另一种,兵士就是兵士,不务农。闲时操练,战时征战。一般由固定将吏领兵。同吃同住,袍泽之间交情笃厚。上下一心,不论守土,抑或出征,此等锐卒确可战必胜,攻必克。然而此种军队不参与生产,所需粮草武器盔甲器械,乃至骡马等畜力以及士卒养家糊口所需军饷,甚至于战殁之后官府应发抚恤,均出自国库税收。如此一来,养兵多,则国库不堪重负。养兵少,则无以应对中外之威胁。”

    “既然如此,君以为当何如?”太守听得频频颔首,心中却仍自疑问不休,便问道。

    “在下窃以为,可选军中少量精悍之士,组建成军。农忙之时少量参与农事。平时主操练。余者编为辅兵。农忙之时参与农事。农闲之时操练。若敌来犯,与正兵一同守土御敌。出征之时,少量征集,从事为大军押运粮草等辅助工作。待得战事紧急之时,辅兵亦可编为正兵,上阵杀敌!”

    “如此一来,出征在外,正兵家中的土地却待如何?”太守疑惑道。

    “这却正是在下要说的问题。选取正兵,不选独子,家中壮年男丁有二三人或以上者,抽一人为正兵。如此一来,即使正兵出征在外,家中老人及田地,都有人照料。将士们便可免除后顾之忧,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既然如此,那剩下的十七人,君可是打算编为辅兵?”太守笑道,随即拍案而起,赞曰:“妙法!然此法即使只在我广武郡中推行,亦是需要时日。且待余从长计议,缓缓施行。”他抚须沉思了半晌,又对李延昭道:“待得日后君若独领一营一军,便可尝试施行。”言罢微笑不止。

    从郡守府出来,李延昭亦是开心不已。两人计议过后,决定安置那二十七户军户在广武郡城。余者皆迁往广武郡治下令居县。而李延昭选取的十名正兵,给予几日功夫,待得安顿完毕家人之后便随李延昭入营,不得耽搁。

    二十七户军户均被安置在城内,城中虽然繁荣,然而在太守的关照下,好歹是在城北找寻了七八间别致的小院,经得众人合力捯饬一番,倒也都是好居所。

    官府为各家运来了糯米浆、各色木料、砖块瓦片以为修整工具,并派遣了几名建筑工匠予以指导和协助。各家青壮亲自动手建设自己的家园,众人都是兴高采烈,充满干劲。刘仲康去得城外,协助一干官吏丈量分给众军户的土地去了。

    一下子从食不果腹,饥寒流亡的流民,变成了有房有地的安乐人家,众人均是开心不已,皆对太守等一干官吏交口称赞不已。李延昭亦是在一个小院中忙活着,和糯米浆,砌墙……这小院今后便是刘仲康及曹建、牛二壮、崔阳四户人家的居所了。

    众人没有多少存粮,然而那一干官吏皆是承诺明年春耕众人打下粮食之前,给予一切必要的帮助。包括粮种、农具以及过季的口粮。众人都是感激不已。家里一干长辈纷纷嘱咐小辈,官府如此厚待家中,从军之后定要好好操练,勤于公事,杀敌报国。众青壮诺诺不已。

    没过几天,各家房屋已是修缮完毕。虽然算不上气派,然而相比之前各家居所,却是只好不差。众人都很满意。李延昭亦是履行自己职责,将忙完家事的一干青壮集合起来。某个清晨便揣着郡府中武尉开具的介绍信,在守门军士的指引之下,出城向西而去。

    广武郡治下置了一军人数的郡兵,约一千五百人。于郡城之外立了一座大营,出了城西门走十里便是。李延昭领着自己手下的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