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第一奸臣-第5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些本土官吏,大多朝宋念堂看去,见宋念堂没有说话,料想宋州令应该早就心里有数了。以前的内参堂议上,凡是知州大人没有与他沟通过的问题,一般是通不过的。

    今天这两个议题,徐茂先同样没有跟任何人事先沟通,他也不需要与别人沟通。因此近一个月的潜伏,他对化州城的大概有了了解。

    民生和官吏作风,就是他研究出来的课题。

    徐茂先要抓民生,就得务实,为当地民生做出相应的贡献,很多人在心里想,化州城地处荒凉,招禄很困难,税收也不过人家一个府城,甚至还不到,因此很多为政者但求无过,不求有功。

    要想在这里做出成绩,你就得拿出手段来。

    银子,银子当然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自宋念堂上位以来,他只力保衙门的官吏不饿肚子。用他的话说,自己都吃不饱,哪来力气干活。

    (本章完)

第893章 雷霆之怒() 
宋念堂的想法就是,化州城只要不出现大的乱子,他就是一个合格的州令,他的手下就是合格的官吏。

    所以,当徐茂先提到民生的时候,他微微冷哼了一下,很多人都是死在这上面。

    一个州城的兴建,那都是需要大把大把的银子,他早就想过了,就算你徐茂先能到行都司拿些银子,这银子又能拿多少?

    行都司也一直有些款项拨下来,但是这点银子无遗是杯水车薪。很多的时候,一些衙门挖空心思上报,立一个什么名目去行都司要银子。但是银子要到之后,名目也没有了,银子钱就大家分分过日子去。

    他听说徐茂先的来路很广,但是也只能拯救个人或部份人,他不是救世主,没办法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现状。

    徐茂先在堂议上说:“民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些人看起来很难,其实真正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太难。只要我们每天在做,每天哪怕做一点点,每天多想一点点,我们就在进步。”

    他喝了口茶,道:“今天我说的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官吏作风与民生紧紧相连。我再试问一句,在坐的各位,到底有多少人,真正为老百姓和这个地界的民生建设尽心尽力去想过?我说的话不是空穴来风,这里有两份公文,你们自己看看。”

    然后华正就把自己准备好的公文,一一发到众人跟前。

    徐茂先扬了扬手中的几页纸,道:“腐败现象在化州怎么样,我不想说太多,但是随着民生建设的发展,百姓和地方的富裕,一些官吏就开始走上堕落的腐败之路。这里只是两个典型,公文上反应的情况是否属实,我想大家比我这个刚来的知州更清楚。”

    “彭大年只是一个巡检府的郎中,他的生活如此奢侈,还有这个郑志焦,什么人啊?小小官吏,居然嚣张拨扈到了这种地步,谁给他的胆子?谁给他的权力?”

    嘭——

    徐茂先重重地拍了把桌子。

    “那天他是遇上了我,况且如此,穷凶极恶,要是遇上一般的老百姓,又是什么样的结果?敢指着知州鼻子骂人的郎中,他是什么东西!”徐茂先语气很重,目光灼灼。

    然后他重重地甩出了一堆公文,朝甘贵涛吼道:“郑志焦交待的问题不彻底,彭大年能有今天,也不是一日二日之事,你们督察是干什么吃的?”

    宋念堂见徐茂先发火了,他看到这些材料,有些暗暗心惊,郑志焦的事情,他倒是知道了,却不知道徐茂先为什么突然偷袭了彭大年。

    他们现在手里拿的,都是彭大年这半个月以来,日常生活的一些描述。这是有人在暗中调查,取证后的结果,并且有取证人的画押,宋念堂不由再次看了眼徐茂先,彭大年在什么时候得罪了他,否则他不可能无缘无故拿他开刀。

    现在的官吏,生活奢弥,只要将他们平时的生活暴出来,绝对可以发现很多问题。

    由于在宋念堂的放纵下,这些人在化州变得肆无忌惮,平时也不怎么注意低调,因此很容易被人抓到把柄。

    堂议大厅里的气氛很紧张,有人看看这些公文,暗暗心惊,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把柄落在新来的知州手里。

    大意啊!前段时间,他们还在暗中谈笑,说新来的知州来到化州城,一个屁也不敢放,估计是被宋州令强大官威给震慑了。

    没想到他坐在后堂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把彭大年和郑志焦这号人平时的行为给调查清楚了。所以大家都在暗暗担心,千万不要祸及自身。

    当然,就庞大的宋派来说,彭大年和郑志焦,只是两个不足轻重的人物。但徐茂先这一招,明显产生了强烈的震悍,很多人都搞不明白,徐茂先手里到底有没有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现在化州地界的现状,生动形象,十分粗僻地解释了一句古诗,朱门酒肉臭,路在冻死骨。一些官吏的奢侈,与老百姓的悲凉成了鲜明的对比。

    徐茂先瞪着喷火的眼睛,道:“到底化州城有多少个彭大年,多少个郑志焦这样的官吏,你们自己掂量掂量。督察在这件事情上,完全失职!你们的纵容,也是一种罪过。既然你们不能屡行一个督察官吏的职责,我认为有必要考虑调整一个这个衙门班子。”

    宋念堂见他这么说,插了一句。

    “徐大人言重了,化州城的官吏,大部分都是好的,像彭大年,郑志焦这种人毕竟是少数。凡事不能一棍子打死,我觉得有必要好好考虑一下。”

    他知道徐茂先有这个能力,完全可以通过行都司的力量,调整督察衙门的人手。

    因此,他只得出面阻止。

    甘贵涛感激地看了眼宋念堂,心里却有些隐隐不安。因为徐茂先说过,如果自己搞不好,他就要向行都司反应,要求换人。

    两大一把手,终于面对面说话了,其他内参则一言不发,静静关注着事态的变化。

    两位一把手说话的时候,其他人根本没有说话的权利。他们也不敢插嘴,因为今天的气氛不对,谁也不想惹祸上身。

    宋念堂仗着在化州地界根基深厚,再加上他又是一个强势的人,因此在心里上倒也有底气。

    徐茂先是世家出身,背景更是令人深不可测,据说齐王都对他刮目相看,宋念堂也不敢跟他翻脸。

    宋念堂道:“希望徐大人不要一棍子打死,个别问题个别对待,稳定压倒一切。”

    很多人听到宋念堂这句话,暗自松了口气,说句实在话,他们这些人中间,有哪一个屁股干净的?如果真查起来,绝对是化州地界一场仕途震荡。

    而且徐茂先刚才那一招杀威棒,震慑了很多人,因为他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把柄在徐大人手中,万一一个不小心,自己就成了下一个彭大年。

    宋念堂的辩解如果成功,徐大人只是点到为止,不扩大到面的话,大家的日子会稍稍好过一些。

    (本章完)

第894章 敲山震虎() 
但是一些聪明的人已经猜测到,这一场较量,徐茂先应该是想杀鸡敬猴,吓唬吓唬一些手伸得太长的人。

    如果他真要动这个念头,目标恐怕不会是彭大年这样的小角色。

    宋念堂自然也知道这点,但他考虑问题,更要谨慎一些,全面一些。不管徐茂先是动真格,还是想震慑一下众人,他都必须维护这些人的利益,否则以后还有谁听他的?

    徐茂先在敲山震虎的时候,也在憾动他的势力和权威。

    他也知道,凭着徐茂先在行都司的关系和背景,要换掉一个督察侍卿,那是很容易的事,甘贵涛已经在为自己的粗心感到后悔了。

    除他之外,还有别一个人,就是礼部的郭祥,那晚他无视了华正。现在徐茂先正虎视眈眈地看着他,似乎在说,不管你是谁,想在化州这地方呆下去,就得给老子规矩点!

    在化州呆了近二十天后,徐茂先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他一心在撕裂这张网,而宋念堂则要一心维护这张网。

    表面上看来,徐茂先处于被动,势单力薄。

    实际上,他完全掌握着主动权。

    两人之间的较量,好比是敌我双方的一场歼灭战。

    而宋念堂他虽然很强势,势力网铺开的很大,但他永远不知道,徐茂先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从哪里选择突破口。

    彭大年和郑志焦,只是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官吏,两个小小郎中官吏而已,这放在州城一级里就属于杂役官了。

    而徐茂先却出其不意,将两人迅速拉下马,如果这样下去,下一个目标会是谁?恐怕他们永远都无法想象。

    一种淡淡的恐慌,笼罩着这些人的心头,徐茂先的强势和杀气果伐,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因此他们只有在心里暗暗担忧堂议的结局。

    心态的变化,导致了这个内参堂议,似乎一下子就将局势扭转过来。本来势单力薄的徐茂先,仿佛变成了一只翱翔于九天的雄鹰,而宋念堂却成了护着幼崽的老母鸡。

    现在不是他们围攻徐茂先,而且徐茂先主动挑战庞大的整个宋派。幸好徐茂先没有这个问题上纠缠,马上进入下一个议题。

    徐茂先提议,要在一年之内,解决化州地界的百姓行路难的问题,这是其一。其二,要让老百姓感受到朝廷的体恤和关注。

    这一点就值得考究了,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体恤和关注,这就没有个度,而且一种持之以恒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宋念堂道:“对于徐大人提到的两点,我们州令衙上下深感责任重大。其实,这也是我们应尽之责。只是要做到这两点,恐怕首先就是涉及到款项的问题。现在化州地界的税收,根本不及其他地界的三成,甚至更少。”

    徐茂先便冷笑了一声,道:“税收低,难道是老百姓的问题?还是行都司,朝廷的问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句话想必在坐的各位一定没有忘记!现在化州地界,年年向行都司伸手要钱,而不是给行都司增加税收,这是为什么?仅仅是这里贫穷落后吗?我看未必!”

    “造成这一切的问题,我看就是有官吏不作为,如彭,郑志焦之流,成天花天酒地,醉生梦死,逍遥快活,政绩从哪里来?税收从哪里来?百姓的民生问题如何解决?”

    “我看了你们五年前的税收呈报,安道縣一个申请了八年的桥梁兴建款项,仅仅四万两,到现在也没有兑现。现在当地的村民,还是靠着爬山涉水,淌着河进出村庄。那里的小孩为了能读书,天天得从河里赤着脚淌过。而某衙门去年一年的花销就是八十多万两,还不包括其他五花八门的花销,这里我就不点名了。”

    “除此之外,化州地界其实每年都在用不同的名目,在向行都司伸手要钱。但是等到银子一下来,这些名目和搞名目的人都不见了踪影,然后这笔款项去了哪里,想必各位更清楚。”

    “而且,每一次搞个事情,就要组织一个衙门,要马车、银子。搞一个事,就要发体恤、发贴补,本来就是衙门分内的事,既然你们领了俸禄,为什么再要银子?”

    “这些事情,大家心知肚明,我徐茂先既然来了化州,还是那两句话,从现在起,一个是抓民生问题,一个是官吏作风,我愿大家好自为之。化州必须在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