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学吾-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战火的大规模蔓延,不止衮州就连整个中原地带的百姓都开始向四周安定之地迁移,在中华的五千年历史上这样的大迁移发生了不下数百次。

    还有的就是衮州被曹操所占据之后,曹操就在此大规模招兵,也损耗了衮州的元气。到了曹丕这一代更是更加疯狂,竟然实行军管军屯。这下子衮州原本就痛苦万分的百姓彻彻底底的失去了自由,再想想曹丕之前东拼西凑的二十万大军,直接把衮州百姓的最后一点有生力量给耗光了。司马懿能组织起来数万人马,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大好的衮州土地肥沃,繁华一方,可如今却早已是昔日黄花,不复当年盛景。这使得刘学吾无比感伤,内心的道德底线也迫使着他尽快的统一天下,给天下百姓一个安定太平休养生息的盛世。这一反常态的进攻,也使得刘学吾麾下的将士们纷纷侧目。大军连绵征伐,这几个月都几乎筋疲力尽。就连儿子们都奉劝他劳逸结合,可惜刘学吾却像打了鸡血似得完全不听劝告。没有办法众人也只能舍命陪君子。

    这天刘学吾准备进攻衮州的最后一座城池,赶了一夜的路,将士们都显得很疲倦。却是和一直没有遇到的司马懿大军主力正面遭遇,将士们都强行打起精神,一个个盯着黑眼圈拼命作战。可是这疲劳之师怎么能敌得过养精蓄锐的司马懿大军,这次遭遇战却是让刘学吾这边吃了一个不少的亏,还好凭着身上的铠甲手中的利刃这才把司马懿的大军暂时性的逼退。

    此战实在是太惊险,将士们这半年来太多顺风顺水,所以平时也比较松懈。这次吃了大亏,根据调查,无外乎是几个斥候吊儿郎当,没有及时发现敌情,而遭遇。

    司马懿此次却是有备而来,其实刘学吾大军的一举一动都在司马懿的监视之中。他父子二人算准了刘学吾等人一夜的奔驰,必定疲倦不已。这才优哉游哉的朝着他们正对面开拔,随手处理了几个大意的斥候,一战挫败了刘学吾的锐气。可惜自己这边的人马不足,司马懿之好见好就收,虚晃一枪就走人。不过也让刘学吾损失了不少人马。

    现在的刘学吾眼见继续前进已经不现实了,知道安营扎寨。却不料,此地乃是司马懿父子几番周折为了此地计划,几乎放弃了整个衮州。这是一个被算计好的死地绝地。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要看此地的地形山脉,以及河流。司马懿不愧是一代鬼才,此地地处低洼,高山云立,却又是悬崖峭壁,除了这低洼地带上流有一条黄河的分支禄河支脉之外,方圆百里没有其他水源。所以司马懿料定刘学吾若是在此安营扎寨那么必定会选择这靠近水源的低洼地带,而那些悬崖峭壁,一向小心谨慎的刘学吾必然进而远之。而且司马懿也不担心刘学吾会因此而撤军,这无功而返,乃是兵家大忌,司马懿知道刘学吾绝对不会敢这样的蠢事。不过刘学吾知难而退也不见外是一件坏事,正好达到了自己修生养息的目的。

    为了逼得刘学吾在此扎营,司马懿也是用心良苦,不得已冒险来此发动一场遭遇战,还好没有出现其他的意外。看着地图上的特地画上的圆圈,司马懿笑道:“这次看你刘学吾插着翅膀飞了不成,师儿,父亲很快就能为你报仇了。”(。)

第一百五十八章 兵不厌诈,禄河决口() 
刘学吾在此地安营扎寨之后,看着这周边的地势,隐隐之中感觉有些不对。而且面对的敌人可是那个以狡诈著称的司马懿,刘学吾就不得不小心应对了。为了安稳妥当,刘学吾观察地形之后,果然选择了靠近水源的低洼地带。只不过刘学吾留了一个心眼,暗中下令分兵两路,让诸葛亮带领着一半的人马绕到司马懿后方以待时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刘学吾想来,用诸葛亮来对付司马懿,这样的搭配绝对对路,却不知道自己却陷入了别人的算计之中。

    不过让刘学吾好奇的事情还有更多,比如司马懿在刘学吾的大营正对面的山口驻军,以山口的地势来抵抗刘学吾的进攻。可是那个地方刘学吾造就派人去探查过,除了一口干涸的泉眼之外没有任何水源。除非靠着那山外的县城运水过来,也要一天一夜的时间。在这个时代的水运输可不想如今现代那么方便,而是用羊皮囊一小袋一小袋的运输。这条件极其艰难,但是司马懿的军队却是硬靠着这样的条件坚持了下来。

    难道是那禄河,可是刘学吾也不是没去观察过,就凭着那条小河流也想水淹,这可也不太现实。想了想实在想不出其它的缘由,算了不想了。刘学吾当下做了一个决定,与其在这里杞人忧天,还不如速战速决。什么阴谋诡计在绝对实力面前的是虚无的。

    这决心一下,刘学吾就开始召集人马对着司马懿的营帐发起了进攻。先是来了个万箭齐发,却因为风向和自己处于低洼地带的问题,达不到预想的目标,使得无数弓箭还未到达山腰就落地。想使用骑兵冲锋过去,却因为山路崎岖,北方的战马习惯平原作战,在这中崎岖的地形上发挥不出实力优势。

    火攻夜袭,可司马懿等人却是早有准备,他们把营帐周边的草木都清除干净,夜里巡逻将士一批姐这一批。刘学吾数次进攻都无果,真是拿着山上的这两万人马毫无办法。

    而山上的司马懿却也不敢怠慢,虽然自己这边成功的击退了刘学吾的数次进攻,但是在有限的兵马,对于自己这边的人员损失也是不小。现在的司马懿就是在等时机,造就熟知地形的司马懿,老早就安拍人在禄河的上游储水。那里有着据说是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所遗留的一个巨大的水库,现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别看禄河之水犹如大一点的小溪,可是一旦掘开这个湖泊板的水库,那突如其来的洪水,绝对会让人大吃一惊,也足够刘学吾喝上一壶的。而对于此地毫无了解的刘学吾却不知道此时司马昭已经在上游连续挖了三天三夜,眼看这千年水库之水即将决堤。明知会造就一方百姓生灵涂炭,可是司马昭已经别无选择。这是他最终翻本的机会,这也关系着他们司马家能否重新崛起。妖之道现在他唯一的阻碍,大哥司马师已经死了,他就是司马家唯一的嫡系继承人。人总是自私的,他司马昭也不过凡人一个,逃脱不了这个束缚。

    随着一声巨响,这个千年水库终于挣脱了约束自己的最后一根缰绳,奔流而下,顺着地势,一发不可收拾。也因此引发了一场六七级的地震,周围的山地都有得崩塌,再加上意外来临的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接轨而来。

    当水库决堤之时,司马昭的内心一下子就沉入低谷,他后悔了。真心后悔了。看着被那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塌的城池,这座刘学吾还没来得及攻下的城池却是被这无情的洪水摧毁。而这千年的积水怒号却并没有顺着那条细小的禄河,更不用说淹没低洼地带的刘学吾。这谁往低处流,是没错,可是南辕北辙怎么可能淹得到刘学吾的军营。这也不该怪司马昭等人挖的方向不对,而是这千年囤积的水库下面水道分割复杂,就算是当年的大禹治水之时野只能围堵在此形成水库湖泊,再挖分渠形成像禄河一般的分支来分散水库压力。这一切都遵循这自然规律,讲究细水长流。而司马昭这边倒好,虽然知道此地缘由却不知其中蹊跷。破坏了水库,使得曾经黄河泛滥这一幕重现出来。

    此时的司马昭跪在水库之前,痛苦不已,大骂自己乃是千古罪人。千年水库决堤,下游都是汪洋一片。很多前一刻还送城池村庄,此刻却是洪水滔天,全然不见。

    随着洪水的蔓延,司马军营里面的将士们纷纷哗变。谁叫司马懿麾下所招募的将士们都是本地儿郎,眼见自己的家乡被毁怎么可能还能安定的在这里打仗。一个个大包小包的逃走,留下的也被刘学吾的大军包围,从而弃甲投降。司马懿见大势已去,自己一个在帅帐之内挥刀自尽。他的儿子司马昭却是逃走了,不过活着却比死了痛苦,归隐山林出家做了道士。

    后话不提,心中留给刘学吾的是一个标准的烂摊子。

    这天灾人祸的后果,还是得他来收尾。刘学吾当即下令,调集麾下各地人马进入受灾地区救援,调动大量储备物资,一边收拢难民,一边号召大父做好卫生消毒,预防灾后瘟疫。要知道在古代时期大灾过后必有大疫,这就是因为当时的卫生条件不完善导致的。被洪水泡过的尸体统一火花,要知道在这大热天的尸体若不及时火化,那腐朽生虫污染之下,危机水源。作为穿越过来的刘学吾深刻的知道这一点,立马的下令强制实施了这一预防方案。虽然在执行的过程之中遭遇了不少阻力,这也是没办法的,我大中华信奉着入土为安,以死无全尸为大忌。这火化听着挺好,但有多少人阳奉阴违。但是在刘学吾出动军队强制性的执行下,这一切和性命想比又如何呢?

    不仅如此,大批大粮食物资从各州郡运送过来,刘学吾发动数十万将士,帮助老百姓们重建家园,使得刘学吾的声望再一次的达到了顶点。就好比说以前的诸侯见到刘学吾也之称呼一声侯爷,依然是默认刘学吾乃是雁门侯而不是他老爹自封的云中王。而如今百姓们都称呼刘学吾为九贤王。(。)

第一百五十九章 三年赈灾,五年治水() 
司马懿倒是打着好主意,自己死后了无牵挂。可死前造成的水库决堤,却是殃及千万。百姓流离失所,就连黄河下流沿岸的城池都被冲垮。虽然有刘学吾的及时抢救,可惜殃及的地区范围太大,洪水奔驰的速度又十分迅速。几乎是顾得到头却是顾不到尾,而从北方几州调来支援救灾的部队赶来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远水救不了近火。更何况是水火无情之中排头的水,所谓物极则反,水柔至刚,凶险万分。

    无奈刘学吾只能尽人事,听天由命。在高洼地带圈地建房安置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一方面全力搜救抢救还幸存的百姓。至于其他,刘学吾都当做身外物,随它去。救灾的日子里,刘学吾每天都在抢险的第一线。睡的时候,都只是随便找了条抹布铺在地上躺着就睡。完全没有搞特殊的待遇,却也让刘学吾不由的感慨,这古代实在是太落后了,缺乏现代化工具来搜救,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伤亡,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对方在绝望之中逝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见过了,人也逐渐麻木了。

    唯一感到欣慰的是,从各地调来救援的军队都如期赶到。救援期间也都严防纪律没有发生什么不和谐的事情,当然了又光明就会有黑暗,也有个别的将士触犯了底线,发现者都被根据情节的严重性进行处罚。乱世用重典,这是刘学吾这些年感悟最深的一句话。

    为了更快更加完善的组织好灾后重建,刘学吾让手下心腹带领着各自的人马负责划分好的地方。而他则是组织起督查队,挨个去巡查重建的进度。在这样砸钱,卖力的救灾。使得刘学吾深入民心,那个身穿布衣,穿着草鞋,一起扛着锄头的王爷。百姓尊称九贤王,比原本的八贤王多了一,达到了九。古人以九数为极数,九贤之称就好比九五至尊。可见百姓心目之中刘学吾的高大地位,俗话说得好得民心者的天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