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清-第9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顿了一顿,唐景崧继续说道,“嘉隆王尤如此,后继的子孙,更不必说了。”

    “嘉隆王其实还好——对法国人毕竟还有香火之情,只是暗中提防,面儿上,彼此还算过得去。可是,继位的明命王就不客气了,不但对法人多方压制,更下旨厉禁洋教。”

    “我看过他发布的上谕,‘西方之道为左道,迷惑人心,败坏风俗,故应严禁之,以使吾民信奉正道’,云云。明命王明旨全国天主教徒必须‘出教’,又将各地的传教士召到顺化,以翻译法国书籍的名义,禁锢在皇城之中,对于不遵谕旨的传教士,一律逮捕。”

    “定公方才说了,阮主是通过法国的传教士,招募教官,西法练兵,最终打败三阮,复国报仇的——这个法国传教士,叫做百多禄,嘉隆王向他求援的时候,曾经答允过他,复国之后,许天主教在越南自由传播,明命王的禁教,算是替先王食言而肥了。”

    “可是,明命王也有他的道理——是法国的传教士先对不住我的。”

    “这里边儿,夹杂着……”

    说到这儿,唐景崧微微犹豫了一下,“统嗣之争。”

    统嗣之争?

    在当下,这四个字,很有点儿“敏感词”的意思,不过,听众们皆神色如常。

    “本来,”唐景崧说道,“嘉隆王的王位,该由王太孙承继——王太子早殁。可是,嘉隆王却把王位传给了庶出的第四子,即明命王。”

    “叔叔占了侄子的位子,这个事儿,许多人是不服气的。早殁的王太子,不但是太子、嫡子,更重要的是,对于阮氏复国,王太子厥功甚伟——就是他和百多禄两个,千辛万苦的跑到法国京城巴黎,去搬法人的救兵的;那个《凡尔赛条约》,就是他和法皇路易十六,一块儿签下来的。”

    “那个时候,他不过才七岁。”

    七岁?

    听众中,有人发出了轻微的惊叹声。

    “王太子谥号‘英睿’,”唐景崧说道,“他虽然是嘉隆王次子,但因为长子夭折,其实就是地地道道的嫡长子了。”

    嘉隆王的时候,还没有蒸汽船,越南到法国的海途,是非常漫长、艰苦和危险的,一个七岁的孩子,能够把这段苦旅熬下来,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嗯,对了,”唐景崧补充说道,“英睿王太子出发的时候,还不到六岁,到达法国之后,才七岁的。”

    就是说,一个五岁的孩子,在路上,前前后后折腾了差不多两年时间。

    嘿。

    听众中,再次出现了轻微的惊叹声。

    “我想,”曹毓瑛说道,“嘉隆王不可能不晓得旅途的艰险,他把自己的嫡长子送到法国,其实……颇有‘质子’之意,说的难听一点,就是拿嫡长子的一条命,向法国表达期盼之殷、合作之诚。”

    “确实,”许庚身点了点头,“仅仅来回一趟法国,即便什么也没有谈成,这位英睿王太子,也算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了!何况,还签下了《凡尔赛条约》?嗯,确实称得上‘厥功甚伟’!”

    “二公所言极是!”唐景崧说道,“虽然,因为接下来国内变乱,法国政府无力履行《凡尔赛条约》,可是,若没有这个条约打底,百多禄替嘉隆王招募法军官服越南役事,也未必就能那么顺当。”

    “可是,”他叹了口气,“事情坏也就坏在了这里——由此,王太子和法国人愈走愈近,终于,到了嘉隆王无法容忍的地步了。”

    *(未完待续。)

第八十七章 一手持剑,一手持十字架() 
“法国朝廷对越南王太子来访十分重视,”唐景崧说道,“英睿王太子在法国呆了十个月,大部分时候,都住在王宫,他同法国王太子年纪相仿,出行入卧,形如兄弟。法王夫妇心里也许另有打算,不过,面儿上,待英睿王太子,却极亲切,以‘视若己出’形状,大约亦不算过分。”

    “一些小小的笼络手段,也用的十分漂亮——宫廷发师将一种发型命名为‘交趾支那王子’;宫廷画师则为英睿王太子绘制画像——这副画像,我在越南的时候,见到了复制品,英睿王太子身着洋服,整个人……嘿嘿,神采飞扬。”

    听众们相互以目:嗯,果然……漂亮啊。

    “我想,”关卓凡微喟说道,“英睿王太子自有记忆以来,便是颠沛流离,甚至……朝不保夕,法国这十个月的日子,他大约是从来没有过过的。彼时,英睿王太子不过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可以想见,于他来说,旅法印象之深刻,必终身不能磨灭,年纪渐长之后,不亲法,亦不可得了。”

    “王爷睿见!”唐景崧说道,“正是如此!”

    顿了一顿,“百多禄对英睿王太子,亦有极深刻的影响。百多禄是英睿王太子的老师,复国之战中,师弟二人共领一军,一直并肩作战,一同出生入死。对英睿王太子来说,这位法国传教士,实实在在,算得上‘亦师亦父’。”

    “单以感情论,英睿王太子对百多禄,大约比对嘉隆王还要亲切些。”

    “百多禄追随嘉隆王,南征北战,终于积劳成疾,病逝于征途。百多禄之死,对英睿王太子打击极大,几乎一夜之间,王太子便性情大变,沉迷酒色,放纵无度。不过两年之后,便暴病身亡了。”

    “英睿王太子之薨,官方的说法是天花,可是,法国人,还有越南‘在教’人士,却都相信……英睿王太子是被毒死的。”

    众人心中微微一凛。

    “宫闱密事,莫可究诘,”唐景崧说道,“不过,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王太子十分‘洋派’——这也罢了,关键是,他崇信天主教。”

    信教?

    “虽然,因为英睿王太子的身份过于敏感,始终未曾‘受洗’,但是,他从法国回到越南之后,日常行事,却和‘在教’无二——入宗庙不行跪拜礼;佛坛前以‘画十字’为礼;还有,定期出席教堂的‘弥撒’。”

    听众们面面相觑。

    这可真是——

    嗯,这可真是做“带路党”的好材料啊。

    “嘉隆王痛心疾首,”唐景崧说道,“却始终无可如何,他并不能指责王太子——甚至,连私下底指责都不成。”

    “他是答允过百多禄,复国成功,许天主教在越自由传播的,没有理由,先不许自己的儿子信教。彼时,百战艰难,军事上,在在都要仰赖法人,大局未定之前,自己人之间,绝不能先生出嫌猜来。”

    “可是,英睿王太子所作所为,已经有许多人为之侧目了,不少人私下底嘀咕,就算复国成功了,可是,阮氏的江山社稷,怎么能够传给这样一个人?那不是左手接了过来,右手就递给了法国人了么?”

    “如此说来,”郭嵩焘说道,“嘉隆王最终未传位于王太孙,也算是在情理之中,换了谁,也放心不下呀。”

    “是,”唐景崧说道,“不过,有人欢喜有人愁。”

    顿了一顿,“法国人和‘在教’人士,都十分失望;事不关己的,也有许多为英睿王太子父子抱不平。为平息不满,嘉隆王封王太孙两兄弟为应和公、太平公,并明旨,应和公、太平公两位,不比普通宗室,仪同皇子。”

    说到这儿,笑了一笑,“应该说是‘王子’——‘皇子’,是越南人自个儿的说法。”

    关卓凡微微一笑,“人家关起门来玩儿的把戏,咱们暂且不去理他——有理他的那一天。”

    顿了顿,“嘉隆王这一手,可不算高明啊!他是好心,可是,好心办了坏事!该不满的,照旧不满——王位没了,哪里是一个轻飘飘的‘仪同……王子’补偿得了的?另外,这不是在继统的那一位的心里,扎上了一根儿刺儿吗?既为英睿王太子一系种祸,亦为国家种祸!真正是……爱之适足害之!”

    “王爷睿见!”唐景崧说道,“没过几年,就出事儿了!”

    “明命王继位后第四年,有人告发,英睿王太子嫡长子应和公阮福美堂——即原来的王太孙——与其母宋氏涓***明命王立命逮捕应和公母子,勘磨之后,废应和公为庶人,英睿王太子妃则庾死狱中——是被溺毙的。”

    所有的听众,包括关卓凡在内,都皱起了眉头。

    ******怎么这么龌蹉?你好歹给人家安个……“谋反”一类的罪名啊?

    略略一想,就明白了:如果是“谋反”,阮福美堂之被祸,就不仅仅止于“废为庶人”——就得杀头了,可是,此时的明命王,还不敢对侄子下这样子的辣手。

    “明命王欲永绝后患,”文祥微微摇了摇头,“可是,做的太过分了,断不能令人甘服的!”

    “中堂说的不错,”唐景崧说道,“大麻烦还在后头呢!”

    “‘告发’应和公母子**之人的身份,非常吊诡。此人名叫黎文悦,乃是追随嘉隆王复国定鼎的大功臣,嘉隆王临终托孤两位大臣,他是其中之一。黎文悦在明命朝,地位继续上升,终为南圻总镇,三分全越有其一,真正是一方诸侯了。”

    “这也罢了,关键是,黎文悦是‘在教’的,和法国人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统嗣之争,他本来是支持阮福美堂、反对明命王的,就算嘉隆王最终说服了他,不再反对明命王继统了,也不至于倒过来反噬英睿王太子一系啊!”

    “有人说,黎文悦被明命王抓住了把柄,不能不从;有人说,明命王对他有所承诺,许他‘事成之后’,世代永镇南圻——如果是后者的话,黎文悦地下有知,一定大大后悔,因为他一死,明命王即废除总镇之职,派总督、布政、按察接管南圻军政。不久,降旨严斥黎文悦生前种种不法,并予以严惩:褫夺谥号,拆毁坟墓,逮捕党羽。”

    顿了顿,“黎文悦的十几名亲属,都被处死了。”

    听众们心里说:好,狡兔死,走狗烹啊。

    “可是,网罟虽密,终有一疏,黎文悦的养子黎文魁越狱逃出,带领死士,返身杀回,屠布政,杀总督,然后扯旗放炮。黎文悦在南圻威望夙著,黎文魁一呼百应,很快,大半个南圻都反了。”

    “这个时候,法国人过来凑热闹了,有一个叫玛尔香的传教士,号召天主教徒起兵响应,将越南变成一个‘天主降福之国’。越南的许多教徒,包括法国人、占婆人和中国人,都响应号召,赞襄其事。”

    “黎文魁和玛尔香倚为号召的,就是彼时被废为庶人的阮福美堂,他们声称,阮福皎是篡逆,王太孙才是正朔。”

    “嗯,明命王的名字叫做阮福皎。”

    “黎氏父子于这位阮福美堂,可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了!”曹毓瑛感叹说道,“黎文悦支持其继位于先,举发其母子**于后——几致其万劫不复!转过头来,黎文魁又拥其为‘正朔’——真正是世事翻覆如棋啊。”

    “琢公所见极是,”唐景崧说道,“不过,无论如何,‘篡逆’、‘正朔’的说法,颇能蛊惑人心,一时间,叛军声势浩大,很快便攻下了南圻六省;后来,连暹罗也做了黎文魁的外援——暹罗国王拉玛三世,派出大军,兵分五路,水路并进,攻入越南。”

    “这场叛乱,最终还是被敉平了,黎文魁早死,其子黎文巨和玛尔香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