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清-第6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硕特统治西藏时期,一切行政权力都掌握在蒙古人手中,达赖喇嘛只能管理宗教事务;准噶尔袭杀拉藏汗,取和硕特而代之,情形依旧:蒙古人控制所有行政权力,达赖喇嘛局促于教务一隅。

    朝廷大军入藏,驱逐了准噶尔,设驻藏大臣,开始正式对西藏行使行政权。其后,清廷主要依靠驱准之战中的“有功藏人”来治理西藏,代表人物为颇罗鼐。此人在驱准之战中脱颖而出,由一个小税吏一跃而为“一等台吉”,然后一路固山贝子、贝勒、多罗贝勒,青云直上,最后居然做到了郡王,总揽西藏地方大权。

    这个时期,达赖喇嘛依旧只能管理教务,不能插手政事。为防达赖喇嘛方面干涉藏政,朝廷还把达赖喇嘛之父诏传至京,给了个“辅国公”的衔头,请他在北京安生呆着,没啥事儿就甭回西藏去了。

    颇罗鼐对朝廷“克尽忠诚,实心效力”,当政期间,西藏地方无事,民人安居乐业,前后凡二十年。

    颇罗鼐表现不错,他病故之后,朝廷按照他的遗愿,准其次子珠尔默特那木扎勒袭郡王爵,继续总理藏政。

    这下子麻烦来了。

    珠尔默特那木扎勒——这名字真特么拗口——上台之后,胡作非为,先是杀兄逐侄,构衅达赖喇嘛,继之自立名号,阻断北京和西藏的塘汛,最后,干脆跑去和准噶尔勾搭在一起——他老爸当年可是靠打准噶尔起家的。

    得到准噶尔发兵支援的承诺后,珠尔默特那木扎勒决定跟朝廷翻脸,他布置兵马,打算屠尽驻藏大臣以下客军客民。

    危急关头,驻藏大臣傅清将珠尔默特那木扎勒诱至驻藏大臣署衙,一刀砍了他的脑袋。

    珠尔默特那木扎勒的部下,鼓噪纵火,围攻驻藏大臣署衙,傅清及副手拉布敦,皆力战殉国。

    傅清、拉布敦虽然死义,但叛军群龙无首,很快便被朝廷镇压下去,没有酿成全藏范围的大乱。

    事后,高宗总结经验教训,认为再不能给某个藏人以统管全藏的权力,不然,西藏天高皇帝远,时日一长,不论是谁,都会骄狂难制、蓄萌逆志。

    嗯,那该怎么办呢?

    好吧,放达赖喇嘛出来吧。

    高宗的算盘是,名义上,把最高行政权力交给达赖喇嘛,但实际政务,由下面的噶厦政府处理,这样,达赖喇嘛其实并不直接掌握行政权力。噶厦政府呢,只有办事权,没有最后的决定权,一僧三俗的四个噶伦,彼此的地位,又是平等的,每个噶伦的权力都是有限的,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之故事,再也不可能重演了。

    乾隆十六年,《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公布,达赖喇嘛首次获授权参政。

    应该说,高宗的设计,颇为精巧,甚至颇有一点后世之“虚君”的意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西藏确实无法自外于北京的朝廷了。

    可是,这个制度的副作用,也非常之大。

    一是西藏虽不生大乱,但政局却长期动荡不安。

    摄政和噶厦、噶伦和噶伦,谁也不服谁,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下绊子,打黑枪,直至撕破脸皮,大打出手。

    热振和夏扎之争,就是很好的例子。

    四噶伦地位平等,相互不服气好理解,摄政和噶厦,为什么也彼此大眼瞪小眼呢?这是因为,摄政上任之前,都是某大寺的“堪布”——即主持,都没有什么行政经验,噶厦政府的噶伦,却个个政务精熟,对新官上任的摄政,难免看不上眼。既然轻视,便不会服气:昨儿你还在我们下头,今儿就爬到我们上头来了,人五人六的,凭什么?

    达赖喇嘛由“灵童坐床”至“成年亲政”的“空窗期”,偏偏又特别之长,摄政和噶厦,乃有足够的时间,你来我往,你争我夺,整个西藏的政局,便没完没了地摇摇晃晃。

    牺牲品不止西藏的政局,还包括达赖喇嘛本人。

    不论摄政还是噶伦,权力掌握既久,交出去的时候,就不那么痛快了。

    九世达赖喇嘛十一岁亡故,没活到亲政。

    十世达赖喇嘛亲政第四年亡故,年仅二十二岁。

    十一世达赖喇嘛亲政当年亡故,年仅十八岁。

    这几位达赖喇嘛,死的都不明不白。

    十二世达赖喇嘛现在六岁,他未来的命运,又会如何呢?

    算一算,自《酌定西藏善后章程》以来,七世达赖喇嘛至十一世达赖喇嘛,摄政执政的时间,比达赖喇嘛亲政的时间,要长得多。

    政局不稳,对西藏也好,对朝廷也好,自然都不是什么好事,只是对于朝廷来说,在某个层面上,也能够从这种混乱中得到某种收益:西藏上层,光顾着争权夺利,没空儿来动朝廷的脑筋了。

    分而治之嘛。

    可是,《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带来的第二个副作用,对于朝廷来说,就绝对不是什么好事了。

    达赖喇嘛掌政,西藏政教分离的政治格局被彻底打破了,宗教势力迅速膨胀,西藏的政治体制很快变成了政教合一。

    一僧三俗的四噶伦,名义上地位平等,但僧噶伦作为黄教寺院集团的代表,排名第一,是为首席噶伦,实际的权力和影响力,超过三个俗噶伦。

    比噶伦地位更高的摄政,百分百出自于黄教寺院的高僧大德。

    “拉萨三大寺”——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的“堪布”,例行参加噶厦政府的扩大会议,直接参预政事,与闻大计。可以说,这三大寺的“堪布”,算是噶厦政府的“编外噶伦”,寺院集团的主张和意志,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得到直接的实现和贯彻。

    “三大寺”都拥有大面积的直辖领地,“堪布”可直接向所辖地区派遣各级官吏,权力等同噶厦政府所派同级官吏。

    非但如此,法条明确规定,寺庙和百姓发生纠纷,由寺庙自理;寺庙判决的案件,和政府判决的案件,有同等法律效力。

    就是说,寺庙拥有超越和凌驾政府的“治外法权”。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许多官员其实都是僧人出身,或者取得了僧籍,或者毕业于僧官学校。

    许多黄教寺院的高僧,在政府中“挂职”或拥有名誉职位。

    更不必说,达赖喇嘛在藏人心目中的地位,与日俱增,直至与神祗无异。

    当时的朝廷,并不能充分意识到政教合一的危害性,利用密宗统治藏、蒙,本来就是国策,清朝的皇室自身,和密宗也有密切联系。后宫普遍崇佛就不说了,就是皇帝,也多有同密宗瓜葛甚深的。

    世宗信佛,高宗有自己的“上师”,事实上,这位名叫章嘉若必多吉的“上师”,是说动高宗准许达赖参政的重要幕后推手。

    但政教合一的危害性,来自于二十一世纪的关卓凡,是清清楚楚的。

    好吧,面对西藏官制现状,我该如何着手改造呢?

    *(未完待续。)

第十章 新官制,新王爷() 
朝廷对于西藏的治理,是通过驻藏大臣完成的。驻藏大臣拥有西藏一切重要事务的最后决定权,但并不直接管理藏政,说到底,朝廷对西藏的治理,是一种间接的治理。

    这是一种低水平的治理,西藏出现了什么问题、矛盾,必须累计到将近爆发的时候,甚至到爆发之后,才能被发现,并着手解决。就算问题最终得到解决,损失也已经造成,事倍功半,代价过重。

    还有,如果西藏内部出现了对朝廷的离心力,也不能及时发现,未雨绸缪,预为之备。

    改革西藏官制,关卓凡定下两个原则:一,改间接治理为间接治理、直接治理并举;二,削弱黄教寺院集团在政府中的影响力。

    先说第一个。

    仿朝廷的六部,改革噶夏政府。四噶伦增加到六噶伦,犹如六部堂官,两正四副,其中,一正二副为藏人,正噶伦为僧噶伦,副噶伦为俗噶伦;另一正二副,则或汉或满,由朝廷委派。这个情形,被称为“半朝半藏”,亦仿佛六部堂官的满、汉各半。

    朝廷一伸手,就拿走了噶夏政府一半的行政权,藏人“自治”的权力,自然是被大幅度削减了。不过,僧噶伦名正言顺变成正噶伦,又似乎巩固了寺院集团的势力,一班藏人上层,面对新官制,面面相觑,五味具陈。

    新噶夏政府,名义上,一如其旧,位居摄政之下;副噶伦亦位居正噶伦之下。可是,即便黄口小儿,也晓得,摄政如何支使得动“朝噶伦”?正职的“藏噶伦”又如何支使得动副职的“朝噶伦”?副职的“朝噶伦”,只有正职的“朝噶伦”才支使得动,而正职的“朝噶伦”,自然是越过摄政,直接对驻藏大臣负责的。

    则新官制之下,摄政的权力,也被间接地削弱了。

    噶厦下面,有两个最重要的机构,一个叫“译仓”,相当于秘书处,主事者为两名四品僧官;一个叫“孜康”,相当于审计处,主事者为三名四品俗官。同时,这两个机构也兼组织处的功能,“译仓”管理僧官,“孜康”管理俗官。

    新官制中,“译仓”和“孜康”的主事官员,统统增加到四名,各为“二朝二藏”。这样一来,噶厦政府三项最重要的办事权——文秘机要、财政赋税、人事管理,每一项,朝廷都拿走了一半。

    至于“黄教寺院集团在政府中的影响力”这个问题嘛……

    嗯,这样吧,咱们以后就不召开什么“噶伦扩大会议”了,名不正言不顺的,对与会的“三大寺”不够尊重嘛!

    嗯,为隆重其事,咱们成立一个“大参事会议”,请帮办大臣和摄政做“名誉主任委员”,请一僧一朝的两位正噶伦做“主任委员”,请四位副噶伦和“三大寺”的“堪布”做“副主任委员”。

    看,“三大寺”的“堪布”,同噶厦政府的噶伦,名正言顺地平起平坐,这,才是尊重各位活佛的道理嘛!

    你问“委员”都是些什么人?哦,这个“大参事会议”的“委员”,包括前藏其余所有黄教寺庙的“堪布”,也包括重要的官员、头人,等等等等,总之——“各界贤达”。

    你想一想,“大参事会议”召开,前藏朝野要人全部与会,帮办大臣和摄政,既为“名誉主任委员”,自然也要莅会的,也会带来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训谕。这个“大参事会议”,群贤毕集,济济一堂,何等气魄,何等热闹?委员们畅所欲言,共商藏是,有所得的,便可上书,“大参事会议”的“译仓”整理之后,即上呈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审阅,说的有理的,自然就会发下来,噶厦自然照章执行。

    呃,请问,这个“大参事会议”,多久召开一次啊?

    这个嘛,开得太频繁,就显不出“隆重其事”来了,再者说了,前藏地方这么大,拉萨之外的堪布、官员、头人,来会议一次也不容易,这样吧,一年一次如何?

    啊?

    还是太频繁了?那就两年一次吧!

    呃……

    千万只草泥马在心头奔腾而过……

    改了政府,改了寺庙参政议政的形式,还有一样要紧物事,也是要改的——藏军。

    国初的时候,西藏并没有正式的军队,平时就是耕作、放牧的普通百姓,既不进行军事训练,更没有固定的编制,遇有战事,当政者按各部落大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