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清-第4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御姐微微地倒吸了一口冷气。

    一声巨响,“千里镜”中,炮口火光喷溢,几乎同时,大炮前面半里处,那三十具“木人”,碎片飞迸,不少“木人”被拦腰切断,在半空中接连翻滚,远远地摔了出去。硝烟散去,三十具“木人”支离破碎,几乎没剩下一具完好无缺的!

    御姐这才知道,这些木人是做什么用的了。

    就是说,如果这三十具木人是三十名敌军,此刻已尽数报销了!

    对面有一千零八十具木人,即一千零八十名敌军。三十六门大炮,只要一轮射击,一千零八十名敌军——这得有两营兵了吧?便全军覆没!

    如此利器,谁可与抗?!

    *(未完待续。)

第一零五章 人生第一次() 
“演炮”完毕,回到官港行宫,堪堪午初,刚刚好传午膳。不过,圣母皇太后下车之后,关卓凡说道:“臣就不陪太后进膳了。臣赶回去安排安排,准定未正二刻,带照相师过来,替太后照相。”

    御姐温热的眼波,在关卓凡脸上一漫而过,若喜若憾,然后说道:“那么辛苦你了。未正二刻是么?嗯,我等你。”

    我等你?咳咳,有点那……啥啥的味道啦。

    “若喜若憾”,主要不是说关卓凡“不陪太后进膳了”,而是针对“照相”这个事儿——迁延日久,今天总算要成事了。

    这个事儿,慈禧从轩军还在美国的时候,就开始惦记了。那是亚特兰大战役结束之后,圣母皇太后临幸关府,见到了关卓凡从美国寄回来的“照片”。自圣母皇太后以下,一行人都大为“惊艳”。临走的时候,圣母皇太后还叫安德海要走了其中一张,“以为留思”。

    自此,慈禧就对“照相”一事上了心。后来听利宾说,关卓凡回国,是带了“照相机”回来的,满心想着,“他”回国之后,就可以给我画“照片”啦。

    不想关卓凡回国之后,圣母皇太后的事情,他无不殚精竭虑,唯独“画照片”这个事儿,似乎没怎么真正上过心。慈禧也曾经做过暗示,不过,瞅着那个家伙,一副装傻扮懵的样子,哼哼叽叽,敷敷衍衍,拖拖拉拉,总是没个准信儿。以致在杜立德的封爵仪式上,朝廷重臣几乎都照过了相,还没有轮到宫里边那两位姐姐。

    御姐不由气闷:什么意思?

    其实,关卓凡怎么会听不懂御姐的暗示?又何曾不上心?何况,给御姐照相这么有趣的事情,他自个儿就是兴致满满的。

    但是,关卓凡要保证,圣母皇太后的“第一次”,是完美的,至少,必须让照片的主人感到基本满意。

    不然,对新事物的第一印象不好,或者觉得,也“不过尔尔”嘛,那么,之后的事情,就不大好办了。

    二十一世纪的人,看到十九世纪中后期的照片,大多会持“渣技术”的轻蔑态度。其实,这多少是有点冤枉的。

    十九世纪中期,照相技术诞生未久,功力确实有限。但是,如果符合一定的条件,照片的成像度还是相当不错的。关卓凡在原时空、本时空见到的不少照片——包括他自己拍的照片,都非常清晰,几乎算得上“纤毫毕现”了。

    这个“一定的条件”,大致有这么两点:一,充足的光线;二,拍摄对象的充分配合,包括:较长时间保持摄影师要求的姿势,允许照相机和自己足够接近。

    这是因为原始的底版感光能力有限,需要较强烈的自然光和较长的曝光时间。

    偏偏这两点,对于中国贵人来说,都不容易做得到。

    “较强烈的自然光”,当然只有在室外才能获得。中国的古代建筑,室内尤其昏暗。请中国的贵人,移玉屋外,已不容易,女眷尤甚。叫他们听从摄影师的指手划脚,更加困难。皇家禁忌最多,普通权贵不高兴了,顶多赶摄影师出门;皇帝、太后不高兴了,却是可能打你屁股、砍你脑袋滴。

    这就是为什么原时空的清末老照片少有高质量者的原因了。

    还有,轩军的随军摄影师,洋华兼有,但技术最好的却是洋人,洋人入宫,体制所限,也实在是比较麻烦。主客观条件都不全备,因此,关卓凡宁肯将御姐的“第一次”,往后推一推,等到诸事妥协,再来拿走圣母皇太后的这个“人生第一次”。

    未正二刻,关卓凡准时来到行宫,两个摄影师随行,都是洋人。

    今天天气晴好,阳光充沛,接下来的一个时辰,也就是下午两点半到四点半,正是一天之中,光线最宜摄影的时段。

    关卓凡上楼请驾,陪着御姐下到园子里来。两个摄影师对着太后,深深鞠躬行礼,然后一先一后,各自叽里咕噜地说了几句洋话。

    关卓凡说道:“他们说,为圣母皇太后服务,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荣幸。又说,嗯,太后气度高华,园子景致极佳,佳人加上佳景,他们有信心,必定能拍出最好的‘摄影作品’——呃,就是‘照片’来。”

    御姐微微一笑,心想这两个洋鬼子还挺会说话的嘛。

    照片分两种,一种是“实景照”;一种是“砌末照”,就是搭起一块幕布,上面画着各种图案或者山水花鸟,作为背景。

    先拍戎装照。

    选的第一处实景,乃是大宅檐顶下的那一排大理石巨柱。

    经过第一天的“阅兵”、第二天的“演炮”,御姐穿这身军装,初初的生涩和不适已经无影无踪了。在石阶上拄剑而立,只见高华气度,飒爽英姿,兼而有之。红颜戎装,既有昂首天外之概,又有魅惑众生之态,关卓凡看了,心里面先暗喝一声采!

    摄影师的要求,比如“偏一偏头”、“抬一抬手”乃至“挺一挺胸”之类,自然都由关贝勒转致。他也不说是摄影师要如何如何,只说“臣请太后如何如何”,圣母皇太后听在耳中,都是情郎在“调度摆弄”自己,当然无不乐从。

    有时候,关卓凡干脆直接“上手”——走上前去,在御姐肩头微微一扳,或者腰上轻轻一扶。换一个人这么做,当然是要“剁手”的。不过,这只手既然是情郎的,御姐只是粉面微红,由头至尾,由得他“调度摆弄”,并不做一声。

    两个洋鬼子不知里就,也不以为意;李莲英、玉儿等人,自然熟视无睹,就当啥也没有看见。

    拍完站姿,再拍坐姿。

    搬来一张高背锦袱椅子,御姐抚膝并腿端坐。拍了几张,摄影师表示满意,正待易地换景,御姐偏过头,向关卓凡以目示意。关卓凡赶紧上前,微微俯身,说道:“太后有什么吩咐?”

    慈禧轻声说道:“再拍一张!”

    关卓凡答了声“是”,正要对摄影师发话,御姐又轻声说了一句:“你站到我边上吧。”

    关卓凡一愣:这是……合影啊?

    他心中大大一跳,脑子中瞬间转过无数念头,嘴上说道:“是,臣遵旨!”

    略正衣冠,紧束腰带,站到了圣母皇太后右手边,再稍稍后退半步,企定了。

    御姐的嘴角,微微地向两边挑了上去。明亮的笑意,在整个面庞上洋溢开来。

    拍完“实景”,拍“砌末”;拍完“戎装”,拍“朝服”。

    圣母皇太后上去寝宫,脱了戎装皮靴,换上了龙袍,踩回了花盆底。

    这个园子,周围都是西洋景致,朝珠袍褂凤冠于其中,略有不甚妥协之感,因此,户外只拍“砌末”。

    拍完户外,移驾行宫一楼的“东厅”。此地虽为室内,但一排长窗极为高轩,全部打开之后,申初二刻的阳光自西南入室,满厅光华。洋鬼子摄影师认为,光线足敷使用了。

    “东厅”的正厅北墙之前,居中三级丹墀,覆以玫瑰红地毯,上设御座。这番陈设,虽然还是“西洋风”,但气象庄严,圣母皇太后朝服居于御座,并不“违和”。

    于是,又拍了一轮“御座龙袍照”。

    戎装、朝服,都算“正装”。拍完“正装”,拍“便装”——御姐换上她最喜欢的那件宝蓝缎子的“百蝶袍”,外罩貂皮出锋的“大毛”坎肩,再披上哆啰绒的斗篷,一步一摇地走下台阶来。

    拍“便装”就自在多了,拍了草地花木,拍了青铜“水法”,最后,还在那间玻璃亭子里面,拍了“赏花品茗图”。

    花可是真的,乃是一大簇早发的红梅,插在康熙窑的五彩青花瓶内。关卓凡俯下身,在御姐耳边,压低了声音,赞道:“人比花娇!”

    圣母皇太后靥生红云,眉眼盈盈,真有令梅花失色之妍。只听她轻声说道:“今儿的晚膳,你可得陪我进!”

    *(未完待续。)

第一零六章 军调处() 
关卓凡离开官港行宫的时候,已是亥正一刻了。

    不过,时辰虽晚,关贝勒却是面色红润,一派神清气爽的样子。

    这一来,是贝勒爷“奉圣母皇太后懿旨”,在太后寝室那个大大的白瓷浴缸里,好好地泡了个澡——说到沐浴之乐,小站军营那个糙地儿,和这座重金打造的行宫,还真是没法子比。

    这二来,就是关贝勒和圣母皇太后两位,于那大浴缸里里外外,波光荡漾,浪花飞溅,很做了些令人身心愉悦的事情。至于具体是哪些“事情”如此有益身心健康,这一次狮子未曾觑得亲切,就不胡乱杜撰了。

    咳咳,有些事,说多了,影响不好。

    一出门,冷风扑面,立时在肌肤表面扫起一层微栗。关卓凡仰望星空,深吸一口清冽的空气,觉得五脏六腑都清爽透了。心里想道:介是奇怪啊,某些人做完某些事情,只想转身蒙头呼呼大睡;老子做完这些事情,却必然神采焕发,咋回事涅?

    回到小站军营,不过亥正三刻。

    进屋之后,勤务兵给爵帅泡了一杯浓浓的热咖啡,关卓凡刚刚喝了一口,图林就匆匆而入,手里拿着一个公文袋,说道:“爷,北京的密电,刚刚到的。”

    关卓凡接过来,见公文袋封缄严实的开口处,贴着一张“绝密”的小纸条,眉尖不由微微一挑。

    撕开公文袋,取出电报;又开了保险箱,取出密码本。两相对照,看着看着,关卓凡的眉头皱起来了。

    看完了,他抬起头,静静地思索了好一会儿,然后转过头来,对图林说道:“给北京回电:启动‘红色响应’。”

    “嗻!”

    *

    *

    回电发到了“敕命轩军松江军团总粮台驻京城办事处”。

    轩军在北京地区的存在,大致有这么几块:

    第一块,是驻扎在北京城外西南郊丰台的吴建瀛部。不过,在名义编制上,吴建瀛部属丰台大营,虽然还是“轩军”,但已不算“松江军团”了。

    第二块,是近卫团。从体制上来说,除步军统领衙门外,是不能有成建制的军队驻扎在北京内城的。因此,近卫团分成两个部分,大部分驻扎在距内城三里左右的城东的三里屯;另有一营五百兵,以关卓凡的“亲兵小队”的名义,驻扎内城。

    这五百兵,又分成两块:一部一百人,就驻扎在柳条胡同,就近保卫贝勒府;一部四百人,驻朝阳门内大街。

    近卫团在朝阳门内大街的驻地,原是步兵统领衙门巡捕左营的营房,步军统领衙门左翼总兵衙门也在附近。这儿距城南的柳条胡同,亦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