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清-第3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翁某一定会成为自己的羽翼。

    除了举荐翁同龢,关卓凡建议,为小皇帝的功课,加一门“兵事、洋务”。

    “洋务”——关卓凡在折子里说,现在这个世道和以前已经不同了,不论是友是敌,总得和洋人打交道。既然要打交道,就得知己知彼,这样才不会吃亏,才有胜算。

    还有,咱们现在大办洋务,晓得洋务是怎么回事,才不会被下面“蒙蔽圣聪”。

    *(未完待续。)

第六十一章 双重保险() 
至于“兵事”,更加理直气壮。

    我朝马上得天下,皇上的功课里,现在还有“骑射”。这“骑射”,可不就是“兵事”?

    这是“祖宗家法”!

    只是,关卓凡委婉地说:现在的仗,单单“骑射”,已经不够打了,多少要加入一点新鲜的东西。

    将来打仗,当然不是叫皇上亲自上阵,开枪放炮。可总得大略知道,兵是怎么练的,仗是怎么打的,才好“乾纲独断”;不然,出入之间,万千人头,关系甚大。

    关卓凡还建议,将满语的功课移到午膳之后,时间也不必长;卯正到午初,这两个半时辰,分成四段,每段半个时辰、一门功课,分别为倭仁、徐桐、翁同龢主讲,以及“兵事、洋务”。每段之间,给小皇帝一刻钟的时间休息玩耍。

    这么安排,小皇帝的功课虽然增加了两门,但总课时反倒减少了半个时辰。当然,“代价”是倭仁和徐桐的功课被大大压缩。

    关卓凡的密折,慈禧、慈安姐俩是在晚膳的时候看到的,看着看着,便停箸不吃了。

    翁同龢既然是状元,为人又“和平谨慎”,“纯孝”,自然是够格做小皇帝的师傅的——这一点,姐俩是没有异议的。

    将小皇帝的功课分成五段,午膳前四段,午膳后一段,慈安大表赞成。

    “孩子的书念得太苦了!照先头那么个念法,日子长了,非念傻不可!关卓凡这个法子好!”

    慈禧皱了皱眉,觉得自己该发表点不同的看法,但略略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这就算默认了慈安的意见。

    该不该加“兵事、洋务”,慈安说不大好;然而慈禧的心里颇为震动——这当然是应该的,自己原先可没有想到!

    她甚至这么想:要不要叫“他”也给我讲一件这个“兵事、洋务”?

    慈禧的困惑在于,虽然知道倭仁的课讲得呆板,可她还是不确定该不该大幅度地减倭仁和徐桐的功课——她并不晓得《尚书》、《大学》、《中庸》,到底是什么“学问”?皇帝如果学少了,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

    没办法,御姐的书读得少。

    要问关卓凡的,主要是这个问题。

    关卓凡略略沉吟了一下,说道:“回圣母皇太后,这个事情若要讲得透彻,臣得先和两位皇太后请罪,容许臣言语放肆。”

    慈禧心想:你还不够“放肆”么?

    念及于此,脸上微红。刚想说话,旁边的慈安先说了:“我们姐俩这儿,你还有什么话不能说么?尽管说好了。”

    关卓凡说道:“谢两宫皇太后的恩典。臣斗胆请问,这个《尚书》、《大学》、《中庸》,两位皇太后可读过么?”

    慈安笑道:“哎呦,我们姐俩哪里读过这么大的书!”

    关卓凡说道:“可是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宵旰忧勤,咱们的国势却蒸蒸日上,中兴可期!”

    这个马屁几乎把慈禧拍进云端,御姐浑身轻飘飘的,好像凌云驾风一般松快!

    关卓凡说道:“《尚书》的学问大,《大学》、《中庸》的学问也不小,可臣以为,皇上亲政之后,要做的是抚育万民,不是呆在书斋里做学问。”

    言下之意非常明白:俺教的是怎么“做皇帝”,倭仁教的是怎么“做学问”。

    那么,学什么,跟谁学,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关卓凡说道:“又比如,学做文章是紧要的,但也得看学做什么文章。皇上并不需要下场论文,难道叫皇上学做八股文?”

    这个话,两宫皇太后都点头。

    慈禧微笑道:“那你说,翁同龢应该给皇上讲些什么呢?”

    关卓凡说道:“臣以为,应该讲史。皇上年纪还不大,《治平宝鉴》,《帝鉴图说》,这些书,都是好的。”

    这个话,和慈禧切身的感受,深深吻合。她早就觉得,作为君主,读史,通史,太紧要了!有时候,自己吃亏,就吃亏在“史”读得少!

    于是,关卓凡密折里建言的事项,在两宫皇太后这儿,就算全部通过了。

    翁同龢由关卓凡举荐,这是自然的;可在台面上,小皇帝的“兵事、洋务”的师傅,并不能真由关卓凡毛遂自荐,得另外找人“举荐”关卓凡。

    虽然现在的中国,找不到比他更有这个资格的人。

    这个年代,别说中国了,就是美国,早就民选总统了,也不大作兴“毛遂自荐”这一套的。

    书友们也许还记得《星条旗之殇》中的一个人物,斯蒂芬。道格拉斯,民主党大佬,绰号“小巨人”的。就是和林肯竞求玛丽。托德——后来的总统夫人玛丽。林肯,败下阵来的那一位。

    情场上输了,道格拉斯就想在政坛上找回场子来。林肯首任总统的那一次大选,道格拉斯是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

    当时是不兴自己竞选的,候选人得呆在家里,让支持者去竞选。道格拉斯首开风气,自己亲自上阵,一天发表多达二十场演讲。

    结果美国人民对这种不晓得谦虚为何物的行为非常反感,一路上不断有人朝“小巨人”扔鸡蛋和水果。

    不知道格拉斯在政坛上也输给了林肯,和这个有没有关系?

    言归正传。

    慈禧星眸转动,微笑道:“这个彩头,给老七好了。”

    妙极,英雄所见略同,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醇王兼着“总司弘德殿稽查”的差使,由他来出面,合适不过。

    今天的御前大臣还是醇王,当下就传了醇王进来,说了这件事情。

    不但建议增加小皇帝“兵事、洋务”的功课,并举荐关卓凡出任这门功课的师傅;连“改良”弘德殿的功课为“五段”,也归了醇王。

    醇王高兴坏了,这个风头可是出大发了!

    他满面笑容地对关卓凡说:“逸轩,抢你的功劳,怎么好意思?”

    关卓凡微笑道:“哪里,启沃圣聪,我一向是追随七爷的。”

    跪安出门之后,关卓凡对醇王说道:“七爷,折子怎么写,咱们可以请教一下琢如或者星叔。”

    醇王连连点头。

    当然要找枪手的。

    回到军机处,关卓凡的说法变成,醇王昨儿上了一个密折,建议皇上的功课加一门“兵事、洋务”,两宫皇太后把我留下来,就是问我愿不愿意做这个师傅?

    这是没法辞的,自己纵然才疏学浅,也只好应承下来。

    两宫皇太后又问,弘德殿还得再添一位师傅,你看,谁合适啊?

    这个话,两宫皇太后昨儿已经交代了,不好再拖。自己想了想,翁同龢状元及第,学问一定是好的。而且,“叔侄状元”,“父子帝师”,佳话成双啊。于是就举荐了翁同龢。

    呃,六爷你看呢?

    恭王能怎么看?自然好好好。

    几个军机都不相信醇王有能耐上这么一个密折,可关卓凡的意思大伙儿都懂,彼此心照就是了。

    几个人都是敏感的,晓得这绝不仅仅是一门功课的事情,特别是这里面有“洋务”,言路上会有什么反应,要密切关注着。

    关卓凡做小皇帝的师傅,当然不是为了培养出一位彼得大帝。

    最根本的目的,是影响、控制小皇帝。

    距小皇帝亲政,还有八年。这八年,会发生很多事情,有的事情会如自己所愿,有的事情未必如自己所愿。因此,要做好多手的准备。

    还有,影响、控制小皇帝,会间接地影响、控制小皇帝的妈。

    直接加间接,算是双重保险吧。

    关卓凡所谓的“影响、控制”,要达到这样一个程度:尊重,喜爱,依赖,直到不能离开。

    *(未完待续。)

第六十二章 固伦公主() 
“兵事”也好,“洋务”也罢,其实都是个大筐,但凡关卓凡觉得有用的,都可以往里边装。

    “兵事”和“史实”是分不开的,中外的史实,都可以信手拈来——俺是学什么专业的呀?

    “洋务”,举凡近现代西方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都可以算作“洋务”。

    还有,俺虽然是文科生,但复习复习,小学初中的数理化——也可以算“洋务”,大概还捡得起来,拿来唬一个十岁不到的孩子足够用了。

    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拥有现代教育制度对古代教育制度的巨大优势,关卓凡对实现这个目标有足够的把握和信心。

    以有阴谋嫌疑的手段加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身上,会有内疚吗?

    不会,至少,小皇帝会有一个更加快乐和健康的童年。

    以后的事情,历史大潮,浩浩汤汤,我们都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

    关卓凡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以为小皇帝增加“兵事、洋务”功课为契机,打压守旧势力,加速推进新政。

    关卓凡估计,“兵事”争议不会太大,就算达不成统一意见,也可以“置而不议”,即你牢骚你的,我干我的。

    “洋务”可就不会这么简单了。

    连办个“同文馆”,还吵得沸反盈天;皇帝学“洋务”,那班守旧卫道之士,还不得如丧考妣?

    关卓凡真的很好奇,甚至有一点“期待”——想看看这班冬烘先生,到底能有什么反应?

    如果这一关能过去,那么连皇帝都学“洋务”,还有谁不能学、不该学的?

    这是最好的“标杆”。

    之后,“新政”就可以大踏步地向前进了。

    这是关卓凡和守旧势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这一关,一定要过。

    为此,关卓凡甚至不惜斥诸最极端的手段。

    不过,他判断,应该用不着动刀动枪的。

    关卓凡认为,清末改革,最大的障碍,还是士绅阶层对土地、农民的掌控;观念上的守旧,如果上位者有足够的决心,根本没有看上去那么可怕。

    而真正动士绅阶层的奶酪,即大规模剥夺他们对土地的支配权——不论用什么手段,和平的也好,暴力的也罢——还早着。

    没有真正的强大实力包括武力做后盾,“言路”就是只纸老虎。

    何况,“言路”本身,也有支持新政的声音,其实还不少。只是这些声音听起来,自然没有守旧派哭爹喊娘“嚎丧”那般响亮,所以,上位者难免有敌人无比强大、我方势单力薄的错觉。

    还有,关卓凡对清末士林的“风骨”,并没看得太重。

    中国士人对君主的“犯言直谏”,到了清末,基本沦为做秀。“清流们”倚仗的不过是君主的宽容,如果君主真的瞪起眼睛,身上的骨头还没软的,剩不了几个。

    应该说,两百年下来,满洲贵族对于汉族士人的打压和奴化是成功的。

    前明天启之前文官集团和君主的那种激烈对抗,根本不可能现于清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