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清-第13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所以出现这种看似奇怪的局面,说穿了,也不算稀奇——根本原因在于,中法双方,都不希望打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中国作为弱势的一方,战争规模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将耗尽国力,断送同治初年以来的宝贵的和平建设进程;法国虽贵为世界第二强国,可是,战场距离本土太远,战争的单位成本过高,战争规模过大、持续时间过长,一样会精疲力竭,国运因之而生顿挫,亦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因此,中国只能抱定一个“衅不由我开”、但法国若“先启兵端”、便不再“曲于含容”的宗旨,也就是说——“防守反击”。

    这个“反击”,是“有限反击”,不是“追穷寇”的那种反击。

    法国人打的,则是一个花小气力、赚大便宜的算盘。

    可是,正如李鸿章之所言,“今日之中国,已非咸丰季年之中国”,法国人花小钱、办大事的盘算,怎么打都打不响。

    法军在战场上的局部胜利,怎么也转化不成茹费理心心念念的巨额赔款,打来打去,最后,打出一个镇南关大败,紧接着,将谅山也打丢了。

    不过,这个算盘,打的响也好、打不响也好,那是就整体战局而言的,若局限于马尾一隅,船政舰队和张佩纶的悲剧却是注定了的:

    敌我实力悬殊,我方既不能阻止法舰进入闽江,又被“衅不由我开”绑住了手脚,不能先发制人,坐失唯一胜机,这种情形下,就算换一个能力倍于张某的人来“会办福建海疆事宜”,也没有避免失败的可能,更何况,张佩纶的能力又非常之可议呢?

    或云:法舰进入闽江的时候,不能阻止,无可奈何,那么,法舰出闽江的时候呢?

    此时,“衅自彼开”,条约和公法的羁绊,都已不存在了,“层层相连、环环相扣”的天险,该发挥作用了吧?

    *

第六十八章 屠杀游戏() 
一八八四年八月二十五日,即船政水师全军覆没的第三天,在乘坐小艇、登上观战的英、美等其他国家军舰、拜会相关负责人之后,中午十二时四十分,孤拔下令,舰队起锚,排水量四千五百八十五吨的铁甲舰“凯旋号”打头,旗舰“杜路土居因号”居次,法国舰队排成一路纵队,向下游驶去,开始了所谓的“通航战”。

    八月二十九日下午三时,全部法国军舰通过闽江口,进入外海,“通航战”结束。

    区区八十里的水路,法国舰队费时整整四天四夜,实在慢的很了,难道,“层层相连、环环相扣”的天险,终于发威了?

    然而,“战果”却令人哑然。

    四天的战斗中,法国舰队拢共亡十人,伤四十八人,所有军舰,未受任何“值得记录”的损害。

    就是说,连轻伤都木有。

    中方呢?

    马尾至闽江口沿岸诸炮台,尽数为法军拔除,一处不剩;炮台守军,共计伤亡三千余人。

    “马尾至闽江口”,并不含马尾——船政厂区及附近的炮台,早在八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的战斗中皆被摧毁了。

    还有,法军“亡十人,伤四十八人”的损失,主要不是来自和沿岸炮台之间的炮战,而是来自一场规模不大的“破袭战”。

    八月二十七日下午,法国舰队到达“双鬼拍门”的金牌、长门附近,一直逡巡于江口、防范中方沉船封江的法舰“雷诺堡号”、“梭尼号”与大队汇合,并通报了一个重要的情况——附近某河汊中,碇泊了大批装满石块、准备封江的中国船只。

    孤拔冒险亲自乘坐小艇前往侦查之后,决定彻底消除这个隐患,而因为装石船的泊地为一河汊,水狭且浅,大型军舰无法接近,这个任务,只能交由陆战队来完成了。

    这场“破袭战”,给法军带来了“通航战”中最大的一次伤亡,甚至带队的指挥官布艾•维罗上尉也战死了,他也是整个“通航战”阵亡者军衔最高的一个,不过,任务到底还是完成了——所有的装石船皆被击沉在碇泊地。

    “破袭战”的伤亡,固然说明了马江一役法军陆战力量之不足,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清楚表明,“层层相连、环环相扣”之天险,未能给法国舰队造成任何实质性的麻烦,“发威”二字,根本是谈不上的。

    法国舰队之所以花了四天四夜才走完八十里的水路,不过是因为稳扎稳打——法国舰队之“通航战”,并非夺路而逃,其首要目的,其实是要彻底消除闽江口至马尾之一切威胁——既为向中国政府示威,也为日后可能的卷土重来“清道”。

    “天险”本身不起作用,还好说些——毕竟,闽江口至马尾的地理、水文,法国舰队已经烂熟于心了;且去时顺流而下,较之来时的溯流而上,总要好走些。

    可是,沿岸的炮台群呢?怎么如此不堪一战?

    毕竟,江面狭窄,不比海面辽阔,这个,第一,法国舰队欲“通航”,总得进入沿岸炮台群的射程之内吧?——再落后的岸炮,也不至于打不到江中心吧?第二,炮战的时候,法国舰队也不可能像海战那样,任意回旋机动吧?

    呃,当然了,马尾一役,“排队枪毙”,也没有什么射程的问题,没有什么回旋机动的问题……

    “通航战”,确实没有射程、机动的问题,然而,对于沿岸炮台来说,却存在着一个更致命的问题:射界。

    马尾至闽江口,沿岸炮台众多,但是,所有的炮台,都有着相同的两个大问题:第一,炮位朝向单一,“立体”、“交叉”、“层次”等概念阙如;第二,炮架样式落后,转向极其费事,其中相当数量的火炮,根本就不能转向。

    就是说,每一门火炮的射界,都是非常狭窄、非常有限的;每一座炮台,都留有大量的射界死角。

    也即是说,每一门火炮、每一座炮台,都只有坐等法国军舰进入自己的窄窄的射界,开炮才有意义;法舰未进入射界、或已离开射界,开炮就是放空炮——不管法舰是否已经进入、或者还在“射程”之内。

    更要命的是,这些炮位的朝向不但单一,而且,基本上都垂直于航线——即正对江面,左、右两端,皆为射击死角。

    可是,敌舰一定是先从左、右两端冒出头来的呀!

    而对于江面上的军舰来说,以岸上的炮台为目标,是不存在什么射界死角的问题的——炮台进入视野,基本上就等于进入射界,只要再同时满足“进入射程”的条件,便可以开炮了。

    于是,炮战常常是在法国舰队进入炮台射界之前便胜负已分了。

    彼时,负责操作“杜路土居因号”一百九十毫米主炮的海军中士莱尔,在家信中,对此有非常形象、也非常准确的描述:

    “我们一个也没有让它们(炮台)跑掉,就像玩大屠杀的游戏一般——你知道,那就是‘用球去打娃娃’;我们慢慢的向前推进,一发现炮台的一角——通常不会比围巾宽,我们就瞄准……一、二!放!射出六颗炮弹之后,我们很高兴的看到,那个炮台,已经被炸到了半空中……”

    马尾至闽江口的八十里水路,法国舰队打的,就是这种一面倒的、游戏般的、“打娃娃”的仗。

    而对于沿岸炮台来说,确实就是几无还手之力的“大屠杀”了。

    炮位如此布置,火炮口径再大、身管再长,也是形同虚设。

    事实上,炮台数量虽多,可是,没有一座可以称得上真正的近代意义的炮台,各炮台样式杂乱不一,甚至还有明代戚家军留下的古董——唉,明代海盗和倭寇的炮,一八八四年法国海军的炮,能是一码事儿吗?

    即便没有射界死角的问题,这样的炮台,撑得住四千五百吨铁甲舰的二百四十毫米巨炮的轰击吗?

    炮台之外,火炮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岸防炮,只有长门炮台装备的一门二百一十毫米、四门一百七十毫米克虏伯炮,金牌炮台装备的两门一百七十毫米克虏伯炮外,余者,尽为老旧的前膛炮,其中,甚至还有中国早年自铸的“大将军炮”——即“红衣大炮”。

    炮手的素质、技术就更不必提了。

    *

第六十九章 且看江海换新天() 
以最重要的长门、金牌炮台为例。

    防守长门、金牌炮台及其周边地带的,是时任建宁镇总兵、膺“达春巴图鲁”封号的张得胜率领的“凯”字九营——彼时的中国军队,并没有任何“海岸炮兵”的概念,不论海岸、江岸,炮台的守军,都是百分百的陆军。

    张得胜,广东翁源人,早年也是狠角色一枚,咸丰元年,即一八五一年,不过二十出头的张得胜,已由从崖州协镇擢升安徽记名陆路总兵官;咸丰八年,真除为湖北宜昌总兵官;咸丰九年,加提督衔。

    乱世之中,武人的红顶子,自然是鲜血染就的,张得胜屡立战功,其最著名的事迹有两件:第一件,擒杀捻军首领张隆;第二件——也是更著名的,同多隆阿一起,率兵围攻庐州,迫使陈玉成出走寿州,直接导致了陈玉成的败亡。

    然而,这些都是“当年勇”了,自一八五八年至一八八四年,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六年,张得胜的官位,没有任何变化,还是一个“总兵官”,而且,还在一线带兵,青年时期的壮志豪情,早就消磨殆尽了。

    张佩纶视察江口炮台之时,发现张得胜非但“吸烟渔色,壮志颓唐”,更对所部之操练不管不顾,其部将尽为闽浙总督何璟安插之人员,营官气焰嚣张,并不把总兵放在眼里,张得胜浑浑噩噩,实际上经已成了营官们的牵线木偶。

    整个江口炮台,管理混乱,操练生疏,甚至有炮手错记操炮步骤的事情。

    张佩纶勃然大怒,不过,张得胜毕竟资历深厚,张佩纶虽然气盛,却也不好直接动他的手,于是,拿两个营官作伐:当场摘去长门炮台守将康长庆的顶戴;稍后,又将另一守将袁鸣盛撤职。

    再看重要性仅次于长门、金牌的闽安江峡。

    闽安江峡的守将,为闽安协副将蔡康业,早在洪杨造乱之时,蔡某就已经是副将了,目下还是副将,始终未得升迁——这个情形,仿佛于张得胜,而闽安江峡的防务,很自然的,也仿佛于长门、金牌了。

    张佩纶到营视察之时,发现“营伍不知振顿,空额甚多”,再次勃然大怒,而蔡康业不过一个副将,资历也远不如张得胜,张佩纶就不客气了,干脆利落的革了蔡康业的职。

    张会办的动作,可谓雷厉风行,然而,虽对士气小所振作,但不解决根本问题。

    张佩纶只能“除旧”,无法“布新”——他找不到接替康长庆、袁鸣盛、蔡康业之流的真正合适的人选;事实上,即便他找到了这样的人,留给后来者的时间,也太短了,想要在短短个把月之内,一洗十数年之积弊,实在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尤其是操作克虏伯大炮这种高技术的活计,非经年累月训练不能熟练,个把月的时间,管什么用呢?

    在短时间内,更换老旧大炮,同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何况,张佩纶并未发现诸炮台布置中最致命的射界死角的问题,也就未能就此作出任何的调整。

    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