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清-第13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太意外了!

    明如上人反对的,只是幕府,不是天皇,他“迎还天皇”的要求,其实是“尊王”,哪儿想的到,天皇陛下非但不领情,还反手就是一巴掌呢?

    更重要的是,按照日本的政治潜规则,大名之间发生冲突乃至战争,通常情况下——或者说原则上,天皇都会保持中立,不然的话,介入了臣子之间的纠葛,还如何高高在上“万世一系”呢?

    何况,本愿寺还不是普通的大名,而是拥有崇高声望的“法门”?

    事实上,大久保利通和明如上人密谋的时候,并不是没有考虑到对头褫夺西本愿寺的“御门迹”以及门主的“权僧正”这一可能性,不过,这个“对头”,不是指天皇陛下,而是指幕府。

    和樱天皇登基之后,随即发布了一道敕令,主要内容如下:

    “《禁中并公家诸法度》为百世不替之法”,“天子诸艺能事,第一御学问也”;“朕为教化万世,西向就学,大小国政,尽委之征夷大将军”,“公卿百官诸藩,赏罚黜迁,皆出于幕府”;还有,“万国之间,折冲樽俎,订约和战,征夷大将军亦承此敕决之,不待后命。”

    这是一份宪法性文件,其中虽然没有明确的关于宗教方面的内容,但究其“立法原意”,既然“公卿百官诸藩,赏罚黜迁,皆出于幕府”,那么,西本愿寺这种皇家寺院的“赏罚黜迁”,自然也“出于幕府”,就是说,幕府是有褫夺西本愿寺的“御门迹”以及门主的“权僧正”的权力的。

    但是,大久保利通和明如上人都认为:不怕!

    原因很简单:西本愿寺既然以幕府和德川庆喜为“法敌”,号召全国信徒起而“一揆”,推翻幕府,“迎还天皇”,则意味着幕府的一切权力皆不被西本愿寺承认——当然也包括对西本愿寺“赏罚黜迁”的权力。

    而在旁人眼中,幕府和西本愿寺彼此对敌,前者褫夺后者的皇家寺院身份,也没有什么公正性、权威性可言。

    就是说,即便幕府宣布褫夺西本愿寺的“御门迹”以及门主的“权僧正”,也不能对西本愿寺造成任何实质性伤害。

    所以——不怕!

    可是,天皇陛下就不同了呀!

    天皇陛下的权威,是大伙儿都承认的呀!

    除非——

    不承认天皇陛下的权威。

    或者说,不承认“这位”天皇陛下的权威。

    那就等同要求“废立”了!

    这……是不可想象的。

    至少,在目下,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梗着脖子,硬说“此乃伪敕,不能奉诏”?

    原本,大久保利通和明如上人都有一个错觉:退一万步,即便天皇陛下想下诏褫夺西本愿寺的“御门迹”以及门主的“权僧正”,在技术上,也是不可行的——

    颁布诏书,须有公卿“承旨”、“写旨”,犹如中国,皇帝的旨意,须经军机或内阁,方能颁行;可是,天皇陛下“西向就学”,身边儿只带了一个“典侍”庭田嗣子——总不成,叫这个女官来“承旨”、“写旨”?

    木有这个道理嘛!

    孰料,天皇陛下这道诏书,乃是“手诏”——亲自动笔,亲自用玺,根本就不需要哪个来“承旨”、“写旨”!

    所以,这道诏书的法律效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即便天皇陛下是被人拿枪指着头逼着写下来的,也不能说是什么“伪敕”。

    回想起来,自己未免太过胶柱鼓瑟了——未免太可笑了些!

    唉!其实不是自己胶柱鼓瑟,而是对头“不守规矩”!——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不遵守游戏规则”!

    介么搞法儿,这个把戏,咋玩儿的下去涅?

    那么,俺们也以牙还牙——也“不守规矩”?

    咋个“不守规矩”法儿呢?

    呃,不是“伪敕”,那就是“乱命”,所以,“不能奉诏”……

    不行啊!

    颁布“乱命”的皇帝……还有资格做皇帝吗?指斥诏书为“乱命”,等同变着法儿要求“废立”——至少,等同否定天皇权威了!

    可是,我等之一切所为,皆以“大政奉还”为根基——不能自己个儿挖自己个儿的根子呀!

    诏书中还说了两个事儿,也很要命。

    一个事儿:西本愿寺第二十代门主广如,也即明如的生父,身体状况一向良好,在此之前,没有传出过任何“退位”的意思,明如何以突然代乃父而为西本愿寺第二十一代门主?太突兀了!广如是否受了逆子的挟制?有关部门给朕调查清楚了!

    另一个事儿:净土真宗为我日本释教之大宗,西本愿寺“乱法”、“误国”,至于此极,还有资格自居为净土真宗之“正传”吗?关于这个问题,有关部门赶紧给朕提交一份报告上来!

    *

第四十二章 关逸轩……一世人杰啊!() 
    明如之接广如的门主之位,确实是有鬼的确如诏书之说,广如是受了儿子的挟制的。

    可是,这件事情,不论在西本愿寺内部,还是在萨摩藩内部,都是极其秘密的,对头是如何知晓的呢?而广如对于退位,虽然一千个不情、一万个不愿,但他自己是绝不会将内情外泄的如果相关事由可以外泄的话,他也不必受儿子的挟制了。

    难道就因为广如“身体状况一向良好”,便断定其退位乃为人被迫?这个推理能力,也未免厉害的太过分了!

    广如、明如父子相继的相关内情,如果外泄发酵,广如固然身败名裂,而明如胁迫乃父,“枭獍之尤”,他的门主的位子的合法性,也将大大动摇;就算天皇陛下不褫夺西本愿寺的“御门迹”和门主的“权僧正”,西本愿寺内部,也说不定有人会起而“清理门户”毕竟,广如一大堆子女,并没有那条律例规定,只有嫡长子才能够做门主的。

    这也罢了,毕竟,这个盖子,不是想掀就能掀的起来的,如果对头一定要掀盖子,明如这边儿,咬着牙说“此乃贼子污蔑”就好了,相关人等包括广如,不管情不情愿,应该都会缄口配合的。

    不过,一定要想清楚,这件事情里头,还有没有其他什么漏洞?如果有,得赶紧找了出来堵上!不能再授人以柄了!

    真正头疼的或者说,更加叫人头疼的是本愿寺的东、西之争。

    西本愿寺当然是净土真宗即一向宗之“正传”或曰“嫡传”;不过,这个“正传”,确实只是“自居”,从来没有过官方的权威背书;事实上,在“正传”与否的问题上,官方不论是天皇还是幕府,对于本愿寺的东、西之争,基本上都是持一个不偏不倚的取态的,从来没有明确表示过,哪边儿才是净土真宗的“正传”。

    照这份诏书的意思,天皇陛下竟有意直接介入东、西本愿寺的“正传”之争抑西而扬东?

    东本愿寺之成立,有赖德川家康的大力扶助,东本愿寺“保幕”,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明如上人号召信众“一揆”、推翻幕府,东本愿寺的门主严如上人,立即发布“法诰”,指斥明如“乱法”,号召信众不要“盲从”。

    这些,原都在大久保利通和明如上人意料之中,但他们都认为:“严如那老家伙,不能给咱们添多少麻烦!”反正,本愿寺东、西两支,各有各的信众,西本愿寺的信众,不会服从东本愿寺门主的“法诰”;而咱们本来也没指望东支的信众加入“一揆”嘛!

    可是,如果天皇陛下真的发布一份诏书,将净土真宗的“正传”的帽子给东本愿寺戴上,情形就大大不同了!

    如此一来,东本愿寺欢欣鼓舞,更乐为幕府效死,不必说了;而西本愿寺内部,必将因之发生巨大的混乱和分裂

    上层的,必然深怨明如“倒行逆施”,使本门失去了“正传”的地位,或者离心离德,或者如前所述,起而“清理门户”;下层的都是愚夫愚妇,哪里晓得什么精微大义?见到一顶“正传”的帽子,还不趋之若鹜,争先恐后的往自己头上戴?

    就是说,一定会发生“出走潮”由西支出走东支。

    反正,都是“一向宗”,教义都一样,这个“改宗”,心理上并不存在任何障碍的!

    明如受到的压力,将倍于被指斥“挟制乃父”、“不孝不义”!

    如是,他自顾不暇,还扯什么“一揆”、“二揆”?

    唉!对头的每一拳、每一脚,怎么……都招呼在俺们的要害上呢?

    是真的疼啊!

    他娘的!

    大久保利通感慨:晓得关逸轩一世人杰,可是,其手段,还是超出了自己的预料啊!

    事实上,就算没有这道诏书,明如的“一揆”,推进的也颇不顺当。

    西本愿寺的信众中,不少加入了“青黄小额放贷专案”,申请“青黄小额贷款”,有的已经拿到了钱,有的则正在审批之中,这个节骨眼儿上,您叫俺们去“一揆”?

    再者说了,这个“青黄小额贷款”,又不是高利贷,人家的利息,十分之克己呢!

    这个,呃,好像有哪儿不大对劲儿吧……

    见信众们狐疑不定,有西本愿寺的“法使”便这样鼓动:“‘一揆’成功了,这个贷款,就不必还了!你们看,多好!”

    啊?

    “青黄小额放贷专案”属于“官督商办”,信众们拿到手的钱,并不是幕府的钱,而是“庆记”的钱在日本,还从没听说,小老百姓欠大商人的钱,竟可以不还的?

    您以为俺们是萨摩藩的家老啊?

    就算是萨摩藩的家老账是替主公赖下了,可他自己个儿,到头来,不还是要“自尽以谢”?

    “一揆”啥的……迟一点儿再说,好不好呢?

    呃……

    大久保利通不能不承认:眼下的日本,虽然“遍地干柴”,然而,却非“一点便着”,更没那么容易形成燎原之势,因为,一连下了好几场“雨”,将“干柴”浸湿了。

    “青黄小额放贷专案”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另有几场“雨”:

    日本应还中、美之兵费,暂不支付,顺延一年因为不用还兵费,今年幕府就没有“加赋”,老百姓就可以喘一口气儿。

    中国帮幕府从安南进口了一大批大米,整顿米市米价降了下来,小民勉强能够喝口米粥了,虽然还算不上真正“吃饱”,可是,好歹饿不死了。

    大米是最紧要的民生物资,米价降了,其余紧要民生物资,如棉、茶者,也连带着多多少少的降了一些,于是,虽然也还算不上真正“穿暖”,可也冻不死了。

    另外,多多少少,也喝的起一点子茶了。

    就是说,这个日子,无论如何,是比去年过的去了。

    在这个点儿上起事,时机实在不能算好!

    可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如果不在此时起事,就无所谓时机好坏了根本就没有“时机”可言了!

    只有此时,中国忙于对法作战,无暇东顾,才是唯一的起事的时机。

    可是,中国真的“无暇东顾”吗?

    西本愿寺的活计不利落,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反正,大久保利通原本也只拿明如上人打个前站,做个萨摩藩出兵倒幕的由头;他真正想不到的,是在日本的事情上,英国人居然和中国人做成了一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