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清-第13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是典型的前膛枪时代的战术,可是,现在虽然部分国家的军队,已经开始换装后膛枪了,但主流的、基本的技战术,依旧停留在前膛枪时代,“排队”,无论如何都是要排滴,区别只在于队形是密一些、还是疏一些?

    所谓“散兵”,不过是队形比较“散”一些罢了。

    像二十世纪那样,防守方在进攻方进入五、六十米甚至三、四十米之内才发力,基本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个时代的步枪——包括后膛枪,射速有限,几十米的距离,如果地势平坦而进攻方的动作又足够的快,几十秒甚至十几秒的时间就通过了,这样短的时内,不足以形成足够的火力密度——就是说,拦不住敌人。

    对比以上,就晓得吴矩何以说,“咱们没有、也无法在‘前大半程’给予进攻的敌人以有效杀伤”;又何以说,“所有的压力,都留在了最后的几十米之内”——

    因为地理和大雾的关系,城头山的守军未配备至关重要的炮兵——城头山的地势和土质,不适合设置炮兵阵地;就算勉强设置了,“前大半程”,进攻的法军都隐在浓雾之中,炮击的效果,也一定很差。

    至于压制敌军炮火——以小口径的陆军野战炮“压制”大口径的舰炮,同时,炮兵阵地一旦设置,整个战斗期间,基本上就不能随意移动,而舰炮却是可以不断移动的——意义也实在不大。

    还有,不止一个人有这种感觉:城头山阵地之所以未配置炮兵,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似乎还有一个原因——似乎……“上头”并不是很乐意在第一次正面交叫的时候,就把所有的“家底儿”都给法国人亮了出来?

    当然,这个感觉,没人拿到台面上公开谈论。

    另一方面,雾气下沉,城头山的山巅,也即我军阵地所在位置,是出于雾气之上的,敌人的炮兵,是觑的清楚的。

    总之,这个仗打的,实在叫做“不对称”了。

    “还有,”吴矩继续说道,“法军吸取了上一次进攻我左翼阵地失败的教训,由雾气中‘现身’之后,并未如上一次那样,立即跑步冲锋,而是充分利用‘地利’——利用大石和树木为掩护,一边射击,一边推进。”

    顿一顿,“如此一来,法军在有效的减少了自己的伤亡的同时,充分发挥了他的‘夏赛波’步枪的优势,加大了我军的伤亡——法军的‘夏赛波’步枪,较之我军的‘斯潘塞’连珠枪,虽然射速不及,但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很适合这种步步为营的打法。”

    说到这儿,透一口气,“所以,无论如何,咱们拦不住他们!”

    “不过,”姜德淡淡的说道,“城头山中央阵地……还在咱们手里嘛!”

    “是!”吴矩舔了一下嘴唇,“不过,已经是……‘敌我共险’了!”

    顿一顿,“中央阵地已多次、多处被法军突破,敌我双方,就在几十米的范围内,反复拉锯,虽然,每一次、每一处,咱们都能很快的将缺口堵上——”

    再一顿,“不过,这样打法儿,兵力消耗很大!三营自己的兵力已经不够用了,左翼的一营、右翼的二营,都在向中央移动——都至少给二营支援了一个连了!”

    “嗯。”

    “师长,”吴矩掩饰不住自己的担心,“这样下去,不晓得……还能撑多久?你看,战役预备队——”

    “桂阳那边儿,情况怎么样?”

    “还是没有什么大动静。”

    沉默片刻,姜德慢吞吞的说道,“好吧,将一半儿的战役预备队,派到扶朗去——”

    微微一顿,“不过,暂时呆在二线,不要立即投入一线战斗——用还是不用,如果用,什么时候用,叫邱定均自己决定!”

    邱定均,第四师第十四团团长,扶朗防务及城头山狙击战主官。

    吴矩应了一声“是!”

    心里想,师长还是不希望真的动用战役预备队啊!

    *

第二十七章 三十米之战() 
    本章部分内容,节选自居伊•鲍利斯所著《安南战纪》。

    中法战争之时,居伊•鲍利斯服役于第三十五基干步兵团,军衔中尉,是战争的亲历者;战后,本文学青年一枚的鲍利斯,退役做了记者,服务于《费加罗报》,《安南战纪》便是原连载于《费加罗报》,后结集出版的。

    此书重版多次,几乎每重版一次,出版商就会给它安上一个新名字,因此,别名甚多,有谓之《血色安南》的,有谓之《流血的安南》的,甚至还有什么《安南历险记》、《安南脱生记》的,《乱清》以尊重史实为务,以鲍利斯先生之原意为准,即《安南战纪》。

    鲍利斯的笔头既十分来得,又为中法战争之亲历者,《安南战纪》出版之后,不但十数年间,畅销不衰,同时,也成为时人和后人研究这场战争的重要资料。

    说到这儿,醒目的书友会发现:“第三十五基干步兵团”?北宁战役中,循水路进军的,不就有这个“第三十五基干步兵团”一份儿吗?

    就是说,这个鲍利斯,参加了扶朗城头山之战?

    是滴。

    以下如无特别说明,皆为《安南战纪》之内容,只是在“节选”的同时,做了一点儿“微调”——这个时代的泰西人写文章,尤喜夸张和感叹,那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修饰,《乱清》能删就删了,不然,必为诸书友所不耐——不过,只删不改,不影响《安南战纪》之原意。

    好了,闲话少叙,书归正传。

    “大雾是上帝赐给法兰西勇士的最佳的礼物,在大雾的掩护下,我们没有付出任何伤亡的代价,便轻而易举的逼近了中国人的防线——而中国人明知我们愈来愈近,却无可奈何。”

    “冲出大雾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步枪的射程,原本以为,会立即遭到暴风骤雨般的猛烈的攻击,但出乎意料的是,中国人并没有马上开火——石墙后,似乎一片宁静。”

    “我听见身旁的吉尔瑞恩上士‘咦’了一声,开玩笑的说道,‘怎么,中国人被吓傻了?’”

    “但暴风雨终究还是来了,就在我们准备跑步冲锋的时候,中国人开火了,石墙上冒出了无数团白烟,雨点般的子弹向我们倾泻过来。”

    “说实话,我还从来没有见过——甚至也没有想过——密集如斯的弹雨!怪不得,之前对中国人的左翼阵地的进攻失败了呢!”

    “我们立即各自寻找掩护,躲在树木或者大石之后——这座状似安南人的‘缠头’的土山上,有很多这样的大石;紧接着,开枪还击。”

    “因为烟雾——之前的炮击的硝烟还没有完全散去,中国人的密集的射击又产生了大量的新的烟雾,说实话,我们根本看不清石墙后有些什么!不过,这不影响我们的瞄准——我们对着那一小团一小团白烟开火就好了——一小团白烟的后面,一定是一颗中国人的脑袋瓜儿。”

    “不断有子弹击中我面前的大石头,石屑弥漫,我下意识的舔了一下嘴唇,咦,咸咸的?”

    “不,并不是我的嘴巴破了,而是石屑就是这个味道——或许,这座土山上的石头,包含某种盐分吧!”

    “我听见连长在高喊,‘射击!射击!’”

    “作为副连长,我也在高喊,‘射击!射击!’”

    “‘夏赛波’步枪真是一件卓越的武器!我试用过普鲁士人的‘德赛莱’步枪,我必须说——非常客观的、不带任何偏见的——我们的‘夏赛波’步枪,比普鲁士的‘德赛莱’步枪,强多了!”

    “听说中国人也在使用‘德赛莱’步枪?好吧,对可怜的中国人表示同情!”

    “我能够感觉到,中国人的‘弹幕’,似乎略微疏松了一点儿——我们的反击,产生了效果。”

    “连长大吼,‘前进!前进!’”

    “作为副连长,我也在大吼——好吧,你们都晓得我喊的是什么了——‘前进!前进!’”

    “我们离开树木和大石,继续前进,中国人的‘弹幕’,倏然又紧密起来了!”

    “就这样,我们在树木和大石的掩护下,一边射击,一边虽然缓慢却坚定不移的向前推进。”

    “无数颗子弹在空中纵横交错,一个又一个士兵在我身旁倒下,我想,我的运气真是太好了——哎,怎么还没轮到我呢?”

    “我如果能够活着抵达那堵石墙,唉,那可真就是一个奇迹啦!”

    “奇迹终于发生了。”

    “一个士兵——我如果没有看错的话,应该是厄尔利——攀上了石墙,他的身后——包括我在内,爆发出一片狂喜的欢呼。”

    “我们就要胜利了!战斗就要结束了!”

    “然而,我错了,我们都错了——战斗不过刚刚开始。”

    “我看见厄尔利双臂一张,高高的向后飞了起来——这个场景,如此的具有画面感,以致我产生了错觉,以为看见了子弹伴着鲜血,从他的后背,激射而出。”

    “更多的士兵爬上了石墙,更多的士兵摔了下来。”

    “然而,终究还是有士兵跳进了石墙后的堑壕里。”

    “肉搏战开始了。”

    “我的印象中,中国人矮小、瘦弱、呆滞,我一只手就可以捏住一个中国人的脖子,像捏住一只鸡一样,或者将之摔在地下,或者将之远远的抛开——”

    “可是——他娘的!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他们确实不高,可是,非常强健!而且,像猴子一般的灵活!”

    “还有——刺刀!”

    “打过仗的人都晓得,短兵相接之时,不少士兵并不怎么喜欢直接使用刺刀——他们更乐意将步枪作为一种棍棒来使用;即便使用刺刀,大多数时候,也是倒握枪支,高高举起,然后,自上而下的扎下去——”

    “可是,中国人不这样!上了刺刀的步枪,就好像长在他们的手臂上似的!而且,他们几乎不会像我们那样倒握步枪,自上而下的‘扎刺’;而是平端步枪,往前跨一大步,随着一冲之势,将枪支前送——这个动作非常的快,快到你几乎看不清!”

    “后来,我晓得了,这个动作,叫做‘突刺’。”

    “对了,‘突刺’非常像一个击剑的动作——只不过,中国人是双手‘持剑’。”

    “略略有些想象力的读者,都可以想象的出,如此,我们的士兵在格斗中有多么吃亏!——常常是,我们的士兵刚刚将步枪倒举起来,中国人的刺刀,就已经捅进了他们的肚子或者胁下。”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肉搏;硝烟弥漫,子弹乱飞,更多的人——在狭窄的空间内、在非常近的距离上、在没有任何掩护的情形下,疯狂的对射着。”

    “这个时候,我们的‘夏赛波’步枪的射程和精度的优点,就发挥不出来了;相反,中国人的‘斯潘塞’步枪,因为可以连发,大占优势。”

    “还有一点,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中国人配备了太多的手枪!”

    “法兰西军队——也包括其他所有欧洲国家的军队——都是军官才配备手枪;可是,中国人——他们没有军衔,其级别,依靠袖子上的条纹臂章来分辨,条纹愈多,级别愈高——许多只有两条、甚至一条条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