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清-第10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敦柔连忙说道:“皇上这么说,臣妾怎么当得起呢?”

    “有什么当不起的?”皇帝说道,“你是咱们旗下的才女,哪个不知?谁个不晓?倒是不晓得我配不配做妹妹的学生?”

    这个话是真正“当不起了”。

    敦柔大为不安,轻轻喊了声“皇上!”正要说了下去,皇帝笑着摆了摆手,说道:

    “你不晓得,我现在的老师,拢共两位,一位就是‘他’了,另一位,是婉贵妃,我看,咱们旗下,真正称得上‘才女’的,也就是你们二位了,她做得我的老师,你自然也做得我的老师啊!”

    敦柔本想说“臣妾万不敢当”,转念一想,这么说,等于把婉贵妃也绕进去了,只好说道:“皇上谬赏,臣妾惭愧!”

    顿了顿,“原来婉贵妃正在启沃圣学?嗯,她的才名,我是久仰的了!这个……贵妃做‘帝师’,可是佳话一段啊!”

    心中却想:贵妃做“帝师”?可是有些匪夷所思!

    皇帝一笑,“‘他’也是这么说的,说我的程度,由婉贵妃来教,其实比由外头的翰林、学士来教,更加合适些。我说,你的话,我听懂了,不过就是说我的程度差呗!他说,话不是这么说,先头的倭仁——”

    微微一顿,皇帝改了口,“先头的倭师傅,那是多大的学问?可是,就是教不大好先帝,那便是不能因材施教的关系了。”

    说到这儿,笑容隐去,轻轻叹了口气,“唉——”

    这是想起了“先帝”了。

    之前,在长春宫的时候,语及穆宗,敦柔、慈禧娘儿俩相对垂泪,此时却不能不扮演安慰皇帝的角色,正想说话,皇帝已展颜说道:

    “哎,对了,今儿下午,要不要把婉贵妃也请了过来?这书本上的学问,整个内廷,也就你们两位,才能够真正谈谈说说,我呢,在一旁听着就好了。”

    “这……”

    这个话,敦柔没法子接啊。

    幸好,翠儿过来打岔了,“皇上,进来这么久了,怎么还是站着说话呢?公主是客人,咱们不好叫客人一直站着吧?”

    “啊,对,你提醒我了!”

    皇帝歉然一笑,然后将手向南窗下的炕榻一让,“妹妹请上座吧!”

    *

第二一九章 皇太后的地方?太上皇的地方?() 
慈安、慈禧两位皇太后的“撤帘大典”终于到来了。

    举办大典的地点的选择,一度颇费踌躇。

    这个地点,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地方要足够的大。

    定规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上亲贵、在京从五品以上官员参加典礼;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品级可能尚不足从五品,但也躬逢其盛,行礼如仪,这就是“内廷行走”的翰林们——即上书房、南书房、弘德殿的那班红翰林。这班人和皇家的关系,犹如“西席”和“东翁”,东家有喜,自然是要与贺的。

    参加“撤帘大典”的人数,较之到正阳门火车站迎接皇太后銮驾的人数,还要多——接驾的官员,止于从四品;参加典礼的官员,上面说了,止于从五品。

    第二,要符合皇太后的身份。

    “三大殿”的地方足够大,但是在外朝办“撤帘大典”,当然不“符合皇太后的身份”,“撤帘大典”的地点,只能够在内廷里头找。

    内廷之中,第一个“符合皇太后的身份”的地方,自然是慈宁宫。

    可是,慈宁宫的地方够不够大先不去说,关键是不晓得为了什么,圣母皇太后对这个地方,有着本能的厌恶和排斥,她嘴上虽然没有直说,但却不止一次,有所暗示,慈安也好,关卓凡也好,对此都是心知肚明的。于是,就以“慈宁宫虽然是皇太后的地方,但到底不适宜外官出入”为理由,将之从候选名单中排除掉了。

    内廷“适宜外官出入”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养心殿,一个是乾清宫。

    两宫皇太后在养心殿“垂帘”,拿养心殿举行“撤帘大典”,“垂帘”、“撤帘”,都在一个地方,这个……有始有终,有头有尾,似乎不错啊?

    可惜,养心殿的地方不够大,不是适合举行大型典礼的所在——就算把整个院子都摆满了,也塞不下所有的“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上亲贵、在京从五品以上官员”的。

    乾清宫的地方倒是足够大,可是,乾清宫是“天子正寝”,不能算是“皇太后的地方”。

    这也罢了,毕竟,之前,两位皇太后亦不止一次临御过乾清宫——一次是接见“美利坚访华代表团”,一次是为了圣母皇太后出宫别居天津为文宗显皇帝“静修祈福”一事宣谕在廷诸臣。

    关键是,之前乾清宫的“天子正寝”,只是一个虚名,“天子”并不住在那里,空着也是空着,闲着也是闲着,遇上了真正重大的国事,并非绝对不可启用。而两宫皇太后两次临御乾清宫,都不是为了自个儿的事情——一次是正经的“敦睦邦谊”;另一次虽同皇太后本人有所关连,说到底还是为了文宗显皇帝,因此,都得算是“真正重大的国事”。

    现在,“天子”可是实打实的住在乾清宫里了,“撤帘大典”也是不折不扣的皇太后“自个儿的事情”,如果在乾清宫举行“撤帘大典”,一来难免“僭越”的讥评,二来,倒好像“以天下养”的太后,要办自己的“大事”,却连一处合适的所在也找不到,无奈之下,只好来向女儿商借地方?

    这个,未免令人若有所憾呀。

    有人脑洞清奇:不如咱们去颐和园办“撤帘大典”?颐和园是地地道道的“皇太后的地方”,而且,地方一定足够的大!

    可是,颐和园是两宫皇太后“撤帘”后“颐养冲和”的地方——请留意这个“后”字——办过了“撤帘大典”,两宫皇太后才会移跸颐和园,你拿颐和园来办“撤帘大典”,这不是倒果为因,乱了次序吗?

    呃,好像是的……

    那怎么办涅?

    最后,轩亲王拍了板:“撤帘大典”的地点,选在宁寿宫皇极殿。

    不少人听到“宁寿宫”的第一反应,都是不自禁的轻轻“啊”了一声,再略一深想,不由连连点头:哎,办这个“撤帘大典”,还真是没有比宁寿宫更加合适的地方了!

    哎你说,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轩亲王就是轩亲王啊!

    宁寿宫不仅仅是一座宫殿的名称,也是一个独立的宫殿群的名称。

    宁寿宫位于紫禁城的东北角,是紫禁城的“城中之城”,有自己的前朝、后寝、花园,规制宏大,基本上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紫禁城,单论面积,“后三宫”和御花园拢在一起,也没有宁寿宫大。

    前明的时候,这一带的屋宇,疏疏落落,不成气候,到了本朝康熙年间,圣祖为孝养仁宪皇太后,在此修筑了宁寿宫,殿台阁榭,始成规模。这是宁寿宫的肇建之始,也是把“撤帘大典”放在宁寿宫的“法理依据”——因为有了仁宪皇太后的“故事”,宁寿宫就可以算是“皇太后的地方”,“符合皇太后的身份”。

    不过,终康熙一朝,宁寿宫的规制,依旧是十分有限的,真正在此大兴土木,使宁寿宫前朝、后寝齐备,终于变身为一座具体而微的“小紫禁城”的,是高宗。

    高宗是把宁寿宫作为自己禅位之后的居所来经营的,其既为“太上皇正寝”,格局便仿照紫禁城,亦分前朝、后寝两部分。

    前朝部分,九龙壁对应午门;皇极门对应太和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拢在一起,对应“三大殿”。其中的皇极殿,为“太上皇正殿”——就是即将举行“撤帘大典”的所在了。

    当然,就殿阁的具体规制而言,“太上皇正殿”怎么也不可以“僭越”作为“天子正殿”的太和殿的,因此,宁寿门的规制,比照乾清门;皇极殿的规制,比照内廷之首、“天子正寝”的乾清宫;宁寿宫的规制,则比照坤宁宫。

    大致可以这么说,宁寿宫的“前朝”,基本是紫禁城“三大殿”和“后三宫”的一个“混合体”。

    宁寿宫后寝的面积,不输前朝,且亦仿佛紫禁城的格局,分成东、中、西三路,其中位于西路的花园,俗称“乾隆花园”的,布局精妙,曲直相间,极尽巧思,较之御花园,各擅胜场,毫不逊色。

    高宗经营宁寿宫,兴作不遗余力,可是,他禅位之后,除了在宁寿宫办过一个“千叟宴”外,一天也没有在那儿正经住过——他依旧住在养心殿。

    原因嘛,很简单,做了太上皇的高宗,依旧把持着帝国的最高权力,养心殿以及密迩的军机处,为帝国权力中枢,为了固权,他不能随意的“离窝儿”。

    不过,无论如何,宁寿宫在名义上,除了是“皇太后的地方”外,也是正经的“太上皇的地方”,而两宫皇太后的“撤帘”,和高宗的“内禅”,某种意义上,异曲同工,至少都算是“荣休”,在宁寿宫办“撤帘大典”,真正是契合不过。

    皇极殿以及殿前广场的地方,也足够的大,足以把“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上亲贵、在京从五品以上官员”都塞进去。

    真正是“四角俱全”啊。

    还有,在宁寿宫办“撤帘大典”,隐隐然透着这么一层意思:两宫皇太后的功绩,可以比拟“十全武功”的高宗。

    这是极高的称誉,如果有人当面儿这么吹捧,两宫皇太后无论心里怎么想,明面儿上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领受的;不过,马屁虽然不能拍在明处,但仅仅是略作暗示,已足以令人心潮澎湃了!

    皇帝将母后皇太后请到了长春宫,由她和皇夫当面向两宫皇太后报告了在宁寿宫举办“撤帘大典”的决定。

    果然,听到“宁寿宫皇极殿”六个字,慈禧的眼睛,倏然亮了起来,整张面庞,都透出一层隐隐的光芒来。

    略略沉吟,转向慈安,“我看是可以的,姐姐,你说呢?”

    您都说“可以”了,“姐姐”还能说啥?

    不过,慈安还是有一点儿不安,“宁寿宫是高宗皇帝的……这,合适吗?”

    “回母后皇太后,”关卓凡说道,“圣祖仁皇帝为孝养仁宪皇太后,乃有宁寿宫之肇建,而太上皇……无论本朝,还是前朝,都是特例。”

    言下之意,不管宁寿宫目下的格局,是哪位留下来的,它首先是“皇太后的地方”,其次才是“太上皇的地方”,因此,嗯,合适,合适。

    这个说法,同大多数人对宁寿宫的认知是相反的,知道宁寿宫的人,大约都晓得,宁寿宫是高宗为禅位准备的居所,很少有人晓得,宁寿宫之“肇建”,其实始自圣祖孝养嫡母。

    不过,关卓凡的说法,没毛病啊。

    太上皇确实是“特例”,从仪制上来说,紫禁城里一定要有专门的“皇太后的地方”,但是,不能有专门的“太上皇的地方”呀。

    慈安踌躇了一下,点了点头,“那,好吧……”

    慈禧用极复杂的目光看着关卓凡,这个男人啊……

    接着,她的脑海中跳出了这样一个念头:好了,我的摆在长春宫前殿檐下的那些“仪仗”,终于可以堂而皇之的示之于群臣了!

    *

第二二零章 不可问,不可问!() 
同治六年,十二月二十八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