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清-第10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不好明着对西征大军的战力、后勤表示怀疑——西征大军的主力,是轩军展东禄部;后勤,更是由轩亲王亲自提调,于是,只好拼命贬低新疆的战略价值,希望朝廷可以因此而三思后行。

    认为“这一仗难打”的人,不止于国内,国际上,对中国政府收复新疆持悲观态度的,亦为数不少,其中之最“悲观”者,要数俄罗斯人。莫斯科朝野上下,普遍认为,“中国政府收复新疆的那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这是俄罗斯在暗地里积极支持阿古柏的最重要的原因。

    谁能够想得到,不过一年时间,偌大一个新疆,就干净利落的拿了下来了呢?

    国内,原本的疑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倒的歌功颂德;国际上,对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的“再认识”正在发酵——这个,暂且容后再表。

    总之,轩亲王的声望,如日中天。

    以上谓之“火候”。

    机会呢?

    自然是指黄翼升、张平安勾连李世忠余孽,有不逞之图。

    虽然,关卓凡对曾国藩说,“‘四大金刚’供出来张平安的名字后,我就打电报给赵竹生,这个案子,到此为止,不要再查下去了”,但事实上,这个案子,台面上由两淮盐政衙门出面,实际上却是军调处主办的,说是“不要再查下去了”,可是,该掌握的证据,一样没少,什么也没耽误,唯一的区别,不过在于这些证据,拿出来还是不拿出来?以及什么时候拿出来?

    一句话,“引而不发”罢了。

    这一层,曾国藩自己,未必就不是心知肚明的。

    *

第一八五章 大吃一惊() 
“涤翁何必自责?”关卓凡微微摇了摇头,“湘军裁撤之后,将弁士卒,如果尽数返乡,而非留在江宁一带,固然不会有今天的偌大烦恼,可是,江宁的恢复,却也不晓得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顿了一顿,“江宁市面的恢复,很大程度上,是靠了湘军将弁的宦囊——彼时,朝廷毕竟没有多余的钱来办善后啊!涤翁的湘军将弁士卒留居江宁的主张,真正是绝大丘壑、绝大经济!我佩服的很!”

    湘军将弁士卒留居江宁,助力江宁善后和恢复,曾国藩的这个想法,只同一、两个最亲信的幕僚说过,从来没有正经摆到台面上,就连曾国荃都没有说过,他没有想到轩亲王看得如此透彻,不由大大一怔。

    “实话实说,”关卓凡继续说道,“我若和涤翁易地而处,未必能想得出这样的好法子,面对江宁战后的百废待兴,说不定就要一筹莫展了!”

    他的语气十分诚恳,并没有任何暗含讥讽的意思,曾国藩说了句“惭愧!”

    “江宁的善后和恢复,”关卓凡拇指、食指捏在一起,轻轻的点了一下几面,“湘军将弁士卒,实在是与有力焉!涤翁叫他们留居江宁,实在是善之善政!”

    微微一顿,“今日江宁治安,虽然颇被散兵游勇之害,可是,到底还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好算是这一政策的‘副作用’——天底下本没有十全十美之事,若事事求全,则事事皆不必为,涤翁‘失悔’一说,我是不赞成的。”

    关卓凡反复肯定湘军将弁留居江宁的决策,曾国藩既欣慰,又感动,叹了口气,说道:“王爷这么说,我就更加惭愧了!可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今日江宁的局面,好也好,坏也好,我都是始作俑者,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典守者不得辞其责,我——”

    说到这儿,突然惊觉,如此说法,可能会给轩亲王以自己有意回任两江的错觉——这是绝不可以发生的误会!

    立即打住,顿了一顿,慢吞吞的说道:“我遗患于后来,令上位左右为难,辱承王爷下问,却除了老生常谈,一无刍荛之微可献,宁不自惭?”

    “老生常谈”,指的是“抓住了,该杖的杖,该枷的枷,该明正典刑的,要明正典刑”,曾国藩如是说,意思是,你既然不赞成我的“老生常谈”,那么,即便我这个“始作俑者”回任两江,对江宁目下的局面,也是束手无策的,因此,我的“典守者不得辞其责”,就不存在任何要回任两江的意思。

    话说的虽然谦虚,可一定程度上,也算实情,真的叫曾国藩回任两江,也顶多能够将湘籍散兵游勇的种种不法,暂时压下去一段时间,治标不治本,按下葫芦浮起瓢,终究有连曾老帅也摆不平局面的那一天。

    至于如何“治本”,曾国藩心中,确实是没有头绪的。

    “涤翁言重了!”关卓凡说道,“不过短短数年,江宁已是八方辐凑,大乱之前的繁庶,眼见已是恢复了七、八成了!涤翁所遗于赵竹生者,是‘惠’,不是‘患’!江宁的‘患’,是涤翁去江就直之后的事情——”

    顿了顿,“涤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说,我不敢赞附——‘成’则有之,‘败’,可谈不上!如果换成‘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以为,嗯,倒还算是恰当的。”

    解铃还须系铃人?

    曾国藩心中一跳:怎么,真的要我回任两江?

    “所谓‘系铃人’”,关卓凡微微一笑,“并不敢比附涤翁,我指的是‘湘籍将弁士卒留居江宁’的这项政策。”

    曾国藩没有答话,心里想,这不是一码事吗?

    他以为关卓凡做如是说,不过为了照顾自己的面子,事实上,曾涤生和曾涤生的政策,还真不是一码事儿。

    “湘籍将弁士卒留居江宁,”关卓凡继续说道,“原是为了江宁的善后和恢复,如今,江宁的善后,业已完成;江宁的恢复,也上了正轨,拿洋人的话说,这一政策,算是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嗯,可以功成身退了!”

    曾国藩心头大大一跳。

    功成身退?

    如何“功成身退”?

    难不成——

    他不确定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轩亲王的意思,按耐住紧张的心情,略微吃力的说道:“请王爷的示,何谓……‘功成身退’?”

    “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了——”关卓凡说道,“只要留居江宁的湘籍将弁士卒,返回故乡,则这项政策的‘副作用’,自然而然,烟消云散,则江宁治安,安堵如故,一切一切,何劳君子忧之深也?”

    曾国藩大吃一惊:你真是这个意思!

    可是,这怎么办得到?!

    几年下来,留居江宁的湘籍将弁士卒,不管有没有正经生业,十之六七,都已认他乡作故乡,如何能够强行遣返?真要那么干,必定是要出大乱子的!到时候,就连自己这个“湘系共主”,也是安抚不了的!

    嗐!别说什么安抚了,真要那么干,自己这个“老帅”,对于这批自己亲手带出故乡的“子弟兵”,就是……不折不扣的“始乱终弃”了!到时候,别说喝故乡水、见故乡人了,就连百年之后、魂归故里的脸都没有了!

    江宁、乃至两江,再起烽火都不稀奇,哪里来的“江宁治安,安堵如故”?!

    则自己何去何从?!

    曾国藩脸色变过,关卓凡都看在眼里,他摆了摆手,“涤翁不要误会!我说的,可不是强行遣返!也不是不辨良莠,凡留居江宁的湘籍将弁士卒,都请回湘去!”

    不是强行遣返?

    也不是……不辨良莠,凡留居江宁的湘籍将弁士卒,都请回湘去?

    曾国藩定了定神,“请王爷明示。”

    “留居江宁的湘籍将弁士卒,”关卓凡说道,“不仅平定洪杨,出生入死,对江宁的善后恢复,亦与有力焉——涤翁放心,这班人,就偶有作奸犯科,朝廷亦不忍置诸刑典,又哪里会做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事情?”

    *

第一八六章 英雄折冲() 
轩亲王如是说,曾国藩并没有松一口气的感觉,反而压力山大。

    “这班人,就偶有作奸犯科,朝廷亦不忍置诸刑典”一句,其实是严重的警告,意思是,如果“偶有”,朝廷或许“不忍”,可是,湘军散兵游勇之种种不法,不是一桩、两桩,是大面积的,且屡犯、惯犯,因此,本来是很该“置诸刑典”的,就算“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即强行遣返,亦得算是“轻纵”,何况我还未必要这么做?所以,你不要急着张嘴反对。

    还有,“作奸犯科”的“这班人”,可是有你干儿子的头号亲信一个滴。

    想清楚这一层,曾国藩就晓得自己应该摆出什么样的姿态了。

    “其实,”他眉头紧蹙,“作奸犯科者,就算强行遣返,亦不能说是朝廷‘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功是功,过是过!功,朝廷已经庸酬过了——既如此,过,朝廷就不能不闻不问!其实,某些散兵游勇之所做所为,其应被之刑,又何止于‘强行遣返’?”

    微微一顿,未等关卓凡接话,长长叹了口气,“唉!湘军各部军纪,实在是良莠不齐!譬如雪琴治军,便秋毫无犯于地方,吾不及也!沅甫不及也!江宁克复之后,如果督江的是雪琴,哪里会有今日的偌大烦恼?惭愧!惭愧啊!”

    雪琴是彭玉麟的字,沅甫是曾国荃的字。

    曾国藩扯出了彭玉麟,倒是略出乎关卓凡的意外。

    彭玉麟攻讦曾国荃于先,痛劾黄翼升于后,将曾国藩以为湘系长城的长江水师的治权,拱手让于朝廷,曾、彭二人虽同为湘系大佬,但彼此的心结,其实极深,他突然在这里抑己扬彭,所为何来?

    关卓凡一边转着念头,一边沉吟着说道:“洪杨乱平,彭雪琴高蹈之意甚坚;另外,他的脾性,照他自己的说法,长于军旅,短于民政……这也罢了,关键是,彼时两江的局面,除了涤翁,天底下哪里还有第二个人收拾的来?”

    说到这儿,曾国藩的用意,已经明了了。

    关卓凡心中暗暗冷笑,不动声色,继续说道:“我说句实在话,如果彼时督江的是彭雪琴——涤翁自然是奉诏进京,入值中枢——目下,咱们或许确实不必坐在这里,烦恼于江宁的治安;可是,江宁的善后和恢复,说不定就要吃力许多——未必能有今日这般繁庶的局面啊!”

    这段话,表面上似乎在强调曾国藩于江宁的作用无人可以取代,实际上,依旧扣死了“烦恼于江宁的治安”的事实;并顺着曾国藩的话头,委婉指出,在治军、治安这一块,他的作用,并非无人可以取代——请想一想,长江水师是哪个整顿出来的?

    另外,貌似不经意的一句“涤翁自然是奉诏进京,入值中枢”,也叫曾国藩颇为尴尬——好像他扬彭抑己,是因为对于未能入值中枢,有所牢骚似的?

    “雪琴不过性格狷介,不耐繁钜,”曾国藩缓缓说道,“他大才斑斑,如果真的肯就督江一职,没有做不好的道理。”

    “我不是背后论人短长,”关卓凡微笑说道,“可是,既占了‘不耐繁钜’四字,这个地方官,就不大好做了——我就是个‘不耐繁钜’的,先做过几天上海知县,后做过几天江苏巡抚,结果,都在任上闹出过大笑话,哈哈!”

    曾国藩又尴尬了。

    他说彭玉麟“不耐繁钜”,只是一个中性的客观评价,并没有任何讥评之意,但给关卓凡这么一说,倒好像自己的意思,是说民政上头,彭确不如曾似的,可是,关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