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代枭雄-第4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便是无休止的战乱,外族入侵,民不聊生,直到隋唐一统。可是唐朝中后期开始,类似春秋战国的形势形成,各地藩镇形成一个个小王国,无视大唐朝廷,直到黄巢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面,朱温杀帝建立梁国,大唐彻底灭亡了。

    如今的大唐虽然自称李唐后裔,但李景遂自己也清楚,他们和前朝的大唐皇室压根没有半点关系。

    如今乱了这么多年,或许天下就要一统了。是周国统一天下还是大唐?李景遂自然希望死狗后者。

    可是如杨琏所言,大唐无论是将领素质还是士兵的素质,都无法和周国相比,所以举办科举,就势在必行了。

    李景遂想了好半响,最终点点头答应了。两人又聊了一些细节,李景遂站起身来,带着杨琏朝着后院走去。

    清凉殿内,几具棺材摆放在这里,棺材后烛火燃得正旺,正是李暻、钟皇后、李从嘉等人的棺材。

    李景遂站定,注视着好半响,眼里流出了泪水,道:“李氏一门,人口虽说不多,但也不算少,这一次李弘冀造反,居然死了这么多人,朕、朕的这颗心,十分心痛啊!”

    “陛下,这是无法挽回的事情,逝者已矣,活着的要勇敢活下去,才不负先帝所托!”杨琏回答。

    李景遂点点头,道:“吴王,皇兄待你可谓不薄,钟皇后视怀柔如同亲生,吴王上几柱香吧,也算祭奠皇兄的在天之灵。”

    杨琏点点头,从一旁跪着的宫女手中取过几柱香,躬身弯腰,朝着前方拜了几拜,把清香插在了香炉里。

    “唉!”李景遂叹息了一声,也从宫女的手中拿过清香,点燃了,恭恭敬敬地施礼。

    插完了清香,李景遂神色黯然地慢慢踱步,杨琏跟在他的身后,两人一前一后,一边走一边说着话。

    李景遂已经选定了李暻得安葬地点,就在玄武湖边上,依山旁水,是个风水宝地。这时候天气还算炎热,尸体不能久放,墓地虽然仓促了一些,但也要安葬了,李景遂把时间定在了两日后。

    杨琏表示理解,他希望李景遂能尽快从悲伤里缓过气来,大唐这艘巨大的战舰,还需要他来掌舵呢。

    李景遂苦笑着答应了,随后他决定赐给杨琏一座府邸,原先吴侯的府邸虽然也不小,但毕竟那只是侯爷得府邸。如今随着动乱,不少王爷被杀死,这些房子都空了下来,留着就浪费了。杨琏既然升格为王爷,那么势必要有一座与他地位相符合的府邸。

    杨琏想了想答应了,这不仅仅是一座府邸,更是他的面子,天子的面子,同时也是在告诉群臣,只要立下功劳,就有赏赐,天子绝对不会亏待他们的。

    李景遂决定把鄂王李景达的府邸赐给杨琏,至于其他府邸有的可以留着,有的可以赏赐给陈可言、符彦卿、周邺等一批人。

    杨琏表示感谢,随后,杨琏离开了宫城,朝着兵部走去。

    兵部尚书方进昭正在忙碌着,看见杨琏进来,放下手中的

    折子,走了过来。

    “吴王,里面请。”方进昭说道。

    杨琏笑了笑,道:“方尚书,城中的情况趋于稳定,各军的士卒情况都摸清了吗?”

    方进昭转过身,从身后拿出两本册子出来,道:“这两本是统计出来的神武军名单,其他各军的数量还在统计中,再有两日,就会有结果。”

    “这些士兵,凡是战死的,官府统一发放抚恤金,若是造反死的,贴出名单以示警告,他们的家人就不用波及了,潜逃的,若是能自首,身强力壮者允许戴罪立功,年迈或者是不合格的,遣散回家,既往不咎。这也是陛下的想法。”杨琏说道。

    方进昭岂能不知道这是杨琏进言的结果,忙拱拱手道:“吴王大义,金陵百姓必然铭记于心。”

    杨琏十分严肃地看了他一眼,道:“这是天子英明。”

    方进昭笑了起来,点点头,转而突然想起来,道:“吴王,周将军率兵追击,发现郭荣走的的水路,沿着长江东进,到了广陵,却弃了船,由于是在夜间,不为旁人所知,一时找不到郭荣的踪迹。”

    找不到郭荣这本来就在杨琏意料之中,他点点头,道:“能够擒获郭荣这固然是最好,但若是抓不到也没有什么,他若是回到了开封,就让本王以后在战场上堂堂正正的击败他!”

    方进昭笑了起来,道:“吴王果然是豪杰,以后在战场上击败他,那时候,郭荣才会心服口服吧。”

    杨琏微微一笑,忽然想起来天子已经答应了文武科举的事情,便把这事情告诉了他,方进昭听了,也十分赞同。

    如今只有文武并举,才能重现汉唐的盛况,可是这么多年以来,尤其是烈祖掌权之后,很少对外发动战争,随着老卒的逐渐退役,大唐士兵的战斗力下降的非常厉害,身为兵部尚书的他,对这种现状十分清楚,尤其是吴越之战,周宗带兵更是凸现了这种情况。

    方进昭提出了更一步的建议,除了武科举,组建新军同样迫在眉睫,反正如今禁卫军正是需要重组的时候,那就不妨一步到位。

    杨琏同意了这个说法,这至少证明方进昭是有想法的,不过这个建议不能由杨琏来提,他主张由兵部联名上奏,想来天子会同意的,如果天子问杨琏,杨琏会表示支持。

    方进昭一颗心放下,有杨琏支持,事情就成了。

    两人聊着的时候,突然急促得脚步声响了起来,一名小吏带着一名满头是汗的士兵走了过来。

    这名士兵身着便衣,看服饰,是江北那边的,应该是广陵的士兵。

    方进昭反应颇快,问道:“是有郭荣的消息了吗?”

    那名士兵气喘吁吁,有些说不出话来,倒是小吏点点头,道:“方尚书,他的确是有郭荣的军报,不过他说要见到方尚书才能说,因此卑职不知具体情况。”

    方进昭见那士兵喘息的厉害,额头上大滴大滴的汗水落下,忙让人先端来了茶水,先让士兵润润口。

    士兵一口喝尽,顿时觉得好了许多,但还是口渴得厉害,旁边小吏又为他添满了茶水。士兵喝了这一杯之后,这才从怀里取出一个油包。

    油包里有一封书信,由于保护得当,书信没有被打湿。

    士兵把书信递给了兵部尚书,道:“就在昨夜,郭荣率兵突袭永宁宫,永宁宫内杨氏一门,全部都被斩杀!”

    方进昭一张脸顿时变得铁青,原本伸出去想要取信的手顿时僵住了,居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杨琏的笑容僵住了,一张脸顿时变得十分愤怒,即使他不是了那个杨琏,与永宁宫里面的杨氏一门没有一丝感情,可是,这关系到一个面子问题,杨氏一门,居然被郭荣杀干净了!这真是不能忍,无法忍!

    而且,杨琏曾经发过誓,他占据了杨琏的身躯,这份恩情,他要报答,可是,郭荣把这个机会都不给他!他原本还想着,等到金陵局势稳定了下来,他就设法让李景遂同意,把永宁宫里的人全部迁出来,就算要关押,至少也不能任由他们内部自己婚配,因为这是在**!

    “郭荣,本王一定杀了你!”杨琏忽然喝了一声,握掌成拳,狠狠地打在了一旁的案几上,案几吃不住杨琏的愤怒,猛然间倒塌,案几上的折子、书籍、茶具等物落了一地。

    方进昭若有所思的看了杨琏一眼,心中猜测着,都说杨琏是前朝旧太子,看他现在的神态,十之八九就是了。

    杨琏一时愤怒,这时也发现自己失态了,道:“郭荣这厮,实在是可恨,他不仅煽动李弘冀造反,令金陵生灵涂炭,更是杀害无辜之人,此人不除,大唐必定难以安枕!”

    方进昭觉得杨琏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但他看破不说破,毕竟他受过杨琏大恩,而且如今刚刚升格为吴王,正是炙手可热的时候,方进昭才不会那么傻的主动去揭杨琏的伤疤和底。

    “吴王,郭荣的确可恨,大唐一定要表示出态度。我以为,北方了屯兵,做出攻击的态势,同时派人出使开封,要郭威交出凶手。”方进昭说道。

    杨琏沉吟了片刻,虽然现在并不是动兵的好时机,但有的事情,要把态度表示出来,该有的一定要有。

    杨琏道:“周狗欺人太甚,方尚书说的有理,而且本王觉得,这件事情还要联络契丹人,就算不是真的进攻,也要给郭威一定压力!”

    方进昭点头,道:“金陵虽乱,但住在鸿胪寺的耶律喜隐没有受到影响,吴王不妨与他谈谈此事,想来他是十分乐意的。”

    杨琏其实也有些奇怪,根据他掌握的情报,耶律喜隐和郭荣有所勾结,但事实上,耶律喜隐在兵变当日并没有任何异动,这只能证明耶律喜隐与郭荣表面勾结,实际上他也在等待着某个机会,或许是在等李弘冀成功了,他再跳出来商量与大唐结盟的事情。因为直接参与兵变,对他来说实际的利益不大。

    如果是这样,这个耶律喜隐可不是省油的灯啊,杨琏如此想着,心中有了注意。与契丹人反正是互相利用,就看谁更技高一筹了。

    杨琏想明白了,又问那士兵,周邺现在在何处。

    那士兵只知道他出发前周邺在海陵,周邺得到消息赶去永宁宫查看情况,现在的话,或许跟踪郭荣去了。

    杨琏皱起了眉头,按道理水路是最为方便快捷的一条路,如果顺风顺水,要不了几天就能抵达开封,可是,郭荣会走水路吗?

第四十八章 新气象() 
郭荣行动诡异,一时查不到他们的行踪,永宁宫的情况杨琏与方进昭去禀告了天子,述说一下情况。

    李景遂心善,听了也颇为感伤,不管如何,永宁宫的杨氏对李氏有恩,虽说为了权利,杨氏被囚禁,这也是无奈的事情。如今死者为大,事情过去了,李景遂也就放下了心头的不安,派人去把永宁宫的杨氏都埋葬了。

    杨琏那里都没有去,他依旧留在金陵,每日处理政务,十分积极。文武科举的事情已经交办下去,各州县陆续贴出了告示,让各地的士子积极准备,来年参加科考。

    与文科举不同,武举少了许多限制,无论是士兵还是民间的武士,只要他有能耐,都可以参加。

    杨琏制定的计划里,武科举也做出区分,能文能武知兵法的,可为帅才,空有武力的,便只能做一个冲锋陷阵的武夫了。

    各地张贴了告示之后,反响很是热烈,大唐第一次文武科举并重,这些年来还是第一次,而且从规模来看,颇为浩大。

    有不少志在朝廷当官的百姓对朝廷有一定了解,这些年来,通过战争,有不少人从区区的士卒做起,成为一方节度使乃至于王爷,这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如今新皇登基,就举办文武科举,摆明了新朝新气象,是要有大动作,如果把握好了,成为第二个吴王或许有些难,但成为一地节度使不是难事。

    在文武科举的刺激下,还有各地减免赋税的喜悦下,大唐各地显得还算平静,没有太大的波澜,就算有人觉得燕王造反一事有些蹊跷,但这个时候,又有谁敢提出疑问?再说了,身处金陵的重要大臣都表明了态度,燕王造反一事证据确凿,谁又敢跳出来怀疑?这个时候跳出来,无疑是惹祸上身,自寻死路!

    各地情况逐步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