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9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煦也看见了刘清菁瘫倒晕厥在地,可他脸上只是微微抽搐了一下,却把整道圣旨都完整地说了下来。

    “……废除刘氏皇后之位,迁居锁芳阁,永不得出宫。”

    赵煦说完,也发现随着他下旨,管秋漓已经缓缓抬起身子来,等他说完,管秋漓还一脸欣慰地朝他又拜了三拜,好像是再表示感激之意。

    赵煦看着昔日的美人如残花般瘫倒在地,表情里也没了往日的怜惜,不过还是有些不忍地扭过头来不再看她,冲苏公公摆了摆手。

    苏公公会意,立即换了几个宫人过来拖走刘清菁,而跟随刘清菁过来的大队内侍和侍女,因为主子被废,他们也自然会受到牵连。

    苏公公想到既然昭怀皇后被废了,后宫中她曾经做过的许多不为外人知道的坏事,或许她身边的内侍和女使不但知道内情,还参与其中。

    他觉得万一哪位相公准备秋后算账的话,或许还要对这些人逼问口供,于是又去传人把他们一并压入内侍监刑狱司关押起来。

    这些人见势不妙,自然是喊冤吵闹了一番,不过吵闹之人很快便被打压了下去,不一会儿便被押走了。

    赵煦这才耐着性子开口问道,“管公公,现在如你所愿,你总是可以说了吧?”

    管秋漓自然听得出挖苦之意,不过他也并不在意个人得失,就算是被赵煦记恨,将来要惩戒于他,他也不在乎了。

    他说道,“回禀陛下,当年昭慈皇后生产之时,废后刘氏买通许多内侍宫人,在照此皇后刚刚产下皇子之后,准备杀死皇子,然后以狸猫代之,相仿当年狸猫换太子故事。

    昭慈皇后虽然后知后觉,但幸好之前老奴对娘娘提起过宫中恶毒之事,才有了另外的准备。

    当年那些人确实杀死了一个孩子,不过却不是陛下的龙种,而是老奴事先在宫外偷来的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孩。

    当时他们也发觉孩子不对,老奴怕他们把消息传出去,便杀死了昭慈皇后生产之时在寝宫中的所有人。

    娘娘自此心灰意冷,知道孩子留在宫中,必然还要为奸人所害,于是懿令老奴带孩子出宫躲避……”

    前边说了那么多,却还是在说刘清菁做过的坏事,急的赵煦和一众老臣心脏都快从嗓子眼跳出来了。

    李清臣火急火燎地埋怨道,“管阁领你且先说孩子去了哪儿,其余过程和细节,容后慢慢再说不迟!”

第1755章:杨怀仁大闹皇宫(二十一)() 
管秋漓说起陈年往事,自是沉浸其中,兀自继续慢慢说着,一点儿也不理别人急成了什么样子。

    “苏公公应该记得,陛下当年被奸人蛊惑,认为昭慈皇后娘娘诞下奸邪之物,但你带人去杀人灭口的时候,却发现有个刚出生的女孩儿在宫里吧?”

    苏公公点头,“当时孟皇后抱着一个女孩儿,也就是后来夭折的福庆公主殿下了。”

    管秋漓道,“那个孩子就是老奴从宫外偷进来的,本以为只要带个孩子回来,证明孟皇后生得不是奸邪之物就行了。

    既可以瓦解奸人的阴谋,也可以证明孟皇后的清白,至于真正的皇子,是不能在宫中暴露身份的,不然他必死无疑。

    可惜,陛下根本连看都没看一眼,听了刘清菁的话,就下令杀人了。

    老奴为了活下去,自然会从旁的宫里找一个不起眼的老太监杀了来冒充老奴,其实老奴当时就混在禁卫当中,竟没有人发觉老奴还带了个孩子。

    哈哈,就这样,老奴把孩子带了出去。”

    苏公公惭愧道,“当时太着急,也太混乱了,所以事情做得不周到,才给了你机会逃出生天。

    不过现在看来这竟然成了一件幸事,若不是管公公机敏,或许就没有皇子还留在世上了。”

    管秋漓微微一笑,“这说的倒也不错。老奴离开之前,孟皇后交代了老奴,把孩子交给一个她信任的人老抚养……”

    说到这里,众人都无比期待管秋漓接下来的话,不过他们内心里,也早想到了一个名字,只是事到如今还不愿意去承认罢了。

    管秋漓顿了顿,“这个人便是杨怀仁了。”

    众人的目光又集中到杨怀仁身上来,赵煦看向杨怀仁的目光也怪怪的。

    杨怀仁也怕惹皇帝误会,忙解释道,“你们可别这么看我,我和你们一样,也只有在陛下成亲的时候,远远的见过孟皇后一面。

    至于孟皇后为什么派管秋漓把皇子交给我来抚养,我也不知道,我们之间原来可没有任何交情,话都没说过的!”

    这一点大家还是相信的,孟婉儿在成为皇后之前就进宫了,当时高太后派人挑选了上百个官宦人家的女儿进宫,就是预备从中挑选一个给赵煦作为皇后的。

    杨怀仁就算能进宫,也见不到这些女人,后来孟婉儿成了孟皇后,除了典礼之时和大家一样远远见过她之外,还真是没可能和她有什么关系。

    而孟皇后为何在当时选了杨怀仁来保护这个孩子,诸人想到了很多理由,或许理由有所不同,但各人都有各人的道理。

    章想到的,不仅仅是孟皇后只是打算找个可靠的人能把孩子抚养长大那么简单。

    而是孟皇后在当时,或许就想到了孩子将来可能要站出来继承皇位了,她在宫中虽然不怎么显眼,可对于宫中之事,还是心知肚明的。

    后宫里有刘清菁这样的狐媚女人存在,孟皇后便知道赵煦可能会没有好下场,所以特意把孩子交给杨怀仁,就是想借着杨怀仁的力量,将来让孩子能有继位的机会。

    不管这个几率有多么小,孟皇后能眼光这么长远,心思这么缜密,让章都不得不佩服。

    张牙舞爪的不一定是最厉害的猛兽,沉默寡言忍辱负重的,或许才是活得最久的那一个。

    这些事当时的杨怀仁是没想到的,这也不怪他,毕竟他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对于宫中的权谋争斗,也没有特别深刻的认识。

    当时杨怀仁只想着出于人道主义,能把一个无辜的孩子救下来,并把它抚养成人这么简单而已。

    那时候他还单纯的想,这个孩子既然出了宫,就再也不是皇子的身份了,当他的孩子简简单单走过一生,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虽然后知后觉,但杨怀仁不久之后也忽然想到一些事,如果孟皇后当初只是单纯为了让孩子活下去,她还有很多更好的选择。

    她的家人也是一方大员,总不至于保护不了一个孩子,或者哪怕是把孩子交给一家普通百姓来抚养,虽然没有锦衣玉食,起码也能安全的长大。

    可她唯独选了杨怀仁,或许就是看中了杨怀仁的能量,还有他将来的前景。

    当时两卫禁军从禁军大营迁出来,还被赵煦交到杨怀仁手上管理,单凭这一点,孟皇后就觉得赵煦对杨怀仁的信任不一般。

    而一个手上能有兵权的人,是她的文官家人无法比拟的,多年后如果真如她预料的一样,她的儿子照样有机会继位为帝。

    事情也是巧了,在今天在去看这些往事,杨怀仁也觉得他手上有这么一张牌,对于实现他的大计划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杨怀仁进京时先乔装打扮先行偷偷进城去见了孟皇后,除了询问她的意见之外,也是想找到一个答案。

    而且不管孟皇后的反应如何,杨怀仁从孟皇后的眼神里,也得到了这个答案。

    之后杨怀仁也不得不哀叹,有孟皇后在,本来赵煦是有机会成为一位明君的,可惜赵煦眼瞎,把明珠当石头扔了,真是天意弄人。

    蔡卞有些急了,冲杨怀仁道,“杨知义,你怎么说?”

    杨怀仁自然知道能把蔡卞急的对他直呼其名了,他要不说点什么,似乎也说不过去。

    但他要是把实话全说出来,似乎对他也没什么好处,于是他对更加急切的赵煦道,“孩子在我那里,好着呢。”

    这话说的多少有点戏谑的意味,好似在说,赵煦啊,你的儿子你不好好护着还差点被你小老婆害死,却在我这里健康快乐的长大了。

    赵煦这会儿也不计较这种略带着些挖苦的语气了,又问,“那你把他带来朕面前看看。”

    杨怀仁做出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这个……”

    赵煦以为是杨怀仁担心让孩子露了相,从此之后就会有生命危险,却不料杨怀仁是等着别人说话。

    章果然站出来道,“一派胡言!管公公说的故事还真是离奇,可这件事涉及龙种,你可有什么证据来证明你说的话?!”

    

第1756章:杨怀仁大闹皇宫(二十二)() 
杨怀仁早料到章惇会竭力反驳,一是因为管秋漓的故事太离奇,又似乎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那个孩子就是赵煦的龙种,他似乎很难相信。

    二是它本身也不愿意去相信赵煦还有皇族在世。

    如果按照他的预想,照现在的局势发展下去,议储的事情上,看起来章惇支持的赵似和两位兄长赵佖和赵佶相比是最劣势的。

    但实际上,章惇觉得赵似其实才是最有优势的。

    赵佖最年长,可惜是个独眼,又生得实在是丑陋不堪,不管是朝堂上的朝臣也好,还是后宫中的两位太后也好,甚至连大宋的百姓算上,大家都是十分爱面子的。

    要是赵佖继位,难免别外国人笑话说大宋实在是没人才了,让一个丑八怪继位为帝。

    所以章惇认为赵佖虽然最大,却是最没有机会继位为帝的,赵佖私下里结交的那些武将勋戚,本身在朝堂上也没有什么话语权。

    就算说的极端一点,赵佖继位的计划失败,他会起兵造反,可他手上能动用的兵马也是在有限,他要起事,似乎也是蚍蜉撼树一般,太蠢了。

    赵佶虽然和朝中不少文官私下里关系不错,像曾布这样的人也似乎早已经笃定了赵佶会继位为帝。

    章惇认为,赵佶这个人很喜欢书法画画这些东西,确实招文官喜欢,可惜他对政务几乎一窍不通,当皇帝可不是会书法懂书画就行的。

    那些支持赵佶的文官们,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私利,却不考虑国家和百姓的实际需要。

    这一点只要死死抓住,他相信更多的人也会意识到这一点,也不会继续支持赵佶继位。

    那么剩下的,也只有赵似了。

    赵似之前不显山不露水,这种低调却是最让人觉得安心的,连文官集团也会觉得,皇帝中庸一点,对文人当政是最好不过的。

    何况赵似这些年在民间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从民心上来讲,百姓也更喜欢一位亲民的皇帝。

    所以就算赵似才华一般,有了他们这些老臣辅佐,大宋的基本方向是不会发生大变化的,稳定,也是大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且后宫中两位太后,朱太后可是赵似的亲生母亲,到时候让她站出来帮赵似造势,不怕朝中重臣不会偏向赵似这一边。

    向太后那边,虽然现在一直没表态,但章惇觉得到时他联络几名重臣对向太后动之以理,向太后也不会剧烈的反对。

    赵似如果能顺利继位为帝,那么章惇便可以实现他更宏伟的政治理想了。

    虽然如今赵煦也十分支持他变法和很多政治主张,但是朝中也还有其余几名老臣十分能收到赵煦器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