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3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怀仁顿了一顿,摊开双手向下按了按,示意大家不要着急,先坐下听他慢慢说。

    “像大狗子和二蛋子他们这样的偷懒行为,不是开始,也不会是结束。就算今天教训他们一顿,他们也许会消停个十天半月的,可将来呢?谁又能保证他们不再偷懒?”

    老李头开始叹气,东家这话说到他心里去了,庄子这几个小子和懒汉,可算是操碎了他的心。

    说起来都是一个庄子里,在他眼里都是自己的后辈,都是自家孩子。他们那样不务正业的性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也是打过骂过的。

    打过了骂过了,总能管那么点事,可时间一长,他们又再犯了,以前他们种地也是这样,记吃不记打,都是贱皮子。

    杨怀仁接着说道,“大家看着咱们庄子现在看着是挺好的了,可在我眼里,也不过是如此而已,在我的想象里,咱们的庄子,将来会更好!

    也许用不了三五年,人人家里就能天天吃肉,天天喝酒,庄子里建的比城里还好,庄户们也不再向往城里人的生活,因为那时候咱们庄户们过的小日子比城里人还滋润。”

    说到这里,在场的庄户们也是心头一喜,在他们眼里杨家庄子在方圆四五十里之内,他们所见过的所有庄子里,已经是最好的了。

    可在东家杨怀仁眼里,这也许才是一个开始而已,将来的生活能比城里人还好,那可真是他们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

    他们脑海里还是出现了不同的画面,画面里的对未来的憧憬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庄户们都乐得用自己的双手去假设这样一个美好的家园。

    “但是……”

    杨怀仁突然话锋一转,“美好的生活,是要我们自己来创造的,是用我们的双手,用勤劳和汗水共同去建设这样的一个未来。

    所以说,从现在开始,庄子里要施行一个新的制度。以前都是人管人,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听话,也肯干,可这样的方式弊端也非常明显,有人偷懒怠工,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的想法,是制定一套完备的制度,所有人,不管是做工的还是管事的,都要遵守,这里边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按劳分配!”

第598章:按劳分配(下)() 
顾名思义,按劳分配就是干多少活,出多少力,然后拿多少工钱。

    这个词也好,还是这种分配的方式也好,并不是后世才有的,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分配方式,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合情合理,天经地义。

    最简单的例子,两家庄户,同样包十亩地种庄稼,勤劳的那一家经常的除草、养地和浇水,庄稼就长的好,收成就多一些。

    放到城里的商铺来说,掌柜的有当掌柜的报酬,厨子有厨子的报酬,伙计有伙计的报酬,这同样是一种按劳分配的范例。

    只不过这个例子里不是根据“劳”的量,而是“劳”的质,不同的岗位,为铺子创造的收入也是可以区分的。

    以前作坊刚开始运营的时候,虽然岗位不同,但是大家都卖力干活,所以在收入分配上,并没有很大的区别,杨怀仁对于庄户们,一向都是同等对待的。

    可今时不同往日,出现了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始终还是经济手段的调节,指望打骂和说教,也许能起作用,但不能长久。

    老李头等几位庄户,还有几位作坊的管事,都是非常同意杨怀仁的这个提议的,争先恐后地表示了赞成。

    不过事情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要把这个思想落到实处,就没表面上看的那么容易了。

    按劳分配,只是一个分配的思想核心,具体到怎么去制定详细的施行办法,又要怎么施行下去,让绝大多数做工的庄户们信服,是需要一个缜密的制度的。

    首先就是岗位的划分。后世的生产和劳动的理论研究已经证明,越是精细的岗位划分,越是能提高生产效率,有效的把产能发挥到最大化。

    这个很容易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上规模的厨房里,大厨其实大多数时候都只管烧菜,至于洗菜切菜等工作,都是交给下手和帮厨们去做。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每一位厨师都把洗菜切菜到烧菜自己一手抓,很容易忙起来顾此失彼,效率也相对低了很多。

    而当每个人都专注地去做同一件事的时候,在一定的标准下,菜品的质量反而更加有保证,用的时间也最少,工作量也有一定的减少,这就提升了整体的效率。

    不同的岗位,会根据岗位的技术要求,劳动付出量的大小,来制定每个岗位的基本工钱的水平。

    这个基本工钱的制定,也是有学问的,不能根据个人的喜好和认知来鲁莽的制定。

    比如技术要求高的工钱自然就高一些,而技术要求低的岗位,工钱自然就少一些,同样放到需要体力的岗位上,也是同理。

    当然,工钱的高低差距,一开始也不宜太大,这样会招致大家的抵触情绪,要做到求同存异,又不能矫枉过正。

    其次,劳动量的量化界定,也是需要大家一起坐下来讨论,而不是一个带头的管事一个人说了算。

    有明确的单位可以量化的,就按照产出的量来划定一个计件工钱的保准,比如这一班人产了一百坛酒,另一班人产了九十坛,就根据单位时间的产量来界定不同班次人的工作量。

    有些不能单纯用这种产出的产品量来界定的,可以灵活的用工时来计算。

    如果这两种方法仍然不能把劳动量来量化,那么就要各位管事根据各自作坊的特点来制定最合适的分配办法了。

    再次,就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要如何保证产品的质量,不能因为大家都想着多出一些产品去拿计件的工钱,就忽略了质量才是产品的根本。

    所以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强制性的赏罚措施。

    比如哪位工匠对于作坊的生产环节提出了改良意见,如果经过试验证明确实能提高产量或质量,那么就应该一次性奖励一定的奖金。

    同样的,如果同样的岗位上只顾着产量而忽视了质量,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那么也要对相关的责任人实行罚款。

    就是用赏罚分明的制度,来确保一个基本的质量体系。

    最后,制度的施行,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把制度推行下去,让工人们不要出现不适应和抵触的思想。

    杨怀仁觉得,虽然是用调节收入的办法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但是也要保持原有的高福利。

    比如,工人们基本的工钱收入,还是要比其他地方同类的作坊里相同的岗位要高一些的,重点是告诉大家,谁干得多,谁愿意出力干活,那么他的收入就会比别人高。

    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大家都看到,勤劳的人每个月拿到手里的收入,会比懒惰的人最少高出一倍。

    用这种最直接的方式,来刺激所有人的劳动积极性,相信绝大多数人,会明白杨怀仁的施行这样的制度的用意和良苦用心。

    而那些懒汉嘛,如果他们还是不肯悔改,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了。

    他们毕竟也都是自己庄子里的,杨怀仁也不好一棍子打死,真的辞退了他们,不如就安排些不那么重要的岗位让他们去干,每月开些基本的工钱养着他们,让他们不至于饿着肚子就是了。

    倒不是杨怀仁要搞大锅饭,而是他相信新的制度施行之后,那些原来的懒汉们不可能一点触动没有的。

    看着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拿到更多的钱,都是一个庄子里住着,他们难道就不眼红,不怕被人戳他们脊梁骨骂他们懒吗?

    杨怀仁把大致的情况交代了一下,至于详细的制度,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善起来的,需要在日后的运营中,不断的发现不合之处,再慢慢改进。

    在场的诸位都非常的赞成,特别是庄户们对他们的这位郡公庄主再一次刮目相看。

    老李头也开心的笑了起来,说东家不愧是个读书人,做什么事情都是一套一套的,光听听就让人觉得信服。

    杨怀仁只是呵呵一笑,他心里清楚,这一些也只不过是一些粗放的管理模式罢了,在眼下的情况下,再精细的管理方式,也要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才行。

第599章:七大金刚(上)() 
大多数古人,其实都还是挺老实的,制度乍一施行,并没有遇到多少阻力,毕竟勤快人多,懒人终究是少一些的。

    那些因为自己的觉悟问题,这段日子里由勤劳变得怠懒了的人,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

    而那些原本的懒汉们,经过了老李头的批评教育,也开始像模像样的从新投入到了工作中。

    这样的局面,在杨怀仁看来是很可喜的,不管这些懒汉们这样的积极性能保持多久,至少那种坏风气,可以说是刹住了。

    至于将来,不卖力就只能拿基本的工资,他们要是觉得他们多卖力多赚钱不合适,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别人也管不了那么许多。

    一场整风,倒也没见到多少雷厉风行,庄子里议论的,总体上看是积极向上的,事情也传到了学院工地那边去。

    老孙头听了这件事就沉思了那么一刹那的工夫,立即便召集了其他几位把头,说以后在学院工地上,也要逐步实行类似的制度。

    杨怀仁是乐见其成的,多付点奖金之类的,对他来说并没有任何感觉,而工程进度的大大提升,才是他最关心的。

    也正因为及时的纠正了庄子里的坏风气,近几日来无论庄子里还是学院的工地上,大家伙都干劲十足,劳动的场面更是热火朝天。

    几天后,终于来了一件让人轻松的事情。杨怀仁上奏的开府的奏折,最终批下来了。

    吏部的官员送了许多官凭过来,文职的武职的都有,总共四十来张。

    听起来这数量也不算多,但是好处在于这四十多张官凭,都是空的。吏部的文书只是写明了官职,盖上了大印,却没有写明官凭是颁发给具体什么人的。

    而杨怀仁作为通远郡公府的头把交椅,自然有权力去把这些官凭分发给他心里觉得适合的人,甚至不用管这个人以前是不是有过功名。

    府官,只在通远郡公府上有点小权,出了郡公府,其实就是虚职,什么权力都没有,也就只能拿出来给别人看看,脸上多少长点面子而已。

    但在普通人眼里,官就是官,也是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了,何况杨怀仁这个通远郡公如今声名远播,全大宋都在传扬他的故事。

    这样的一纸官凭虽然没有实权,但不论谁拿出去说他是通远郡公府的一位官员,那也是极其有面子的。

    文职官员上,吏部说如果郡公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过段时间会从新科仍旧赋闲在家的举子中挑选一些干练之人来任职。

    这一点杨怀仁没说什么,这些事都是赵頵提点过他的。照杨怀仁的意思,府上真正管事的那几位管家,实际上就可以任职当官。

    但是由于他们的身份低微,要是让杨怀仁这么胡来,怕是要被外人笑话。

    话是这么说,实际上朝廷亲自安排诸如“府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