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10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是吃早饭,然后读书,教课的是几位相公,还有崇文殿的几位大学士,讲授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反正挺杂的。

    这也许是每个当皇帝的都要经历的过程,杨怀仁倒想起一件事来,他感觉历史上所有的皇帝加起来,喜欢读书的皇帝好像也不算很多,大概就是因为当皇帝的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才让很多皇帝产生了逆反情绪。

    当然这也只是猜测。

    中午吃了饭,大壮可以小憩一会儿,大概半个时辰之后,便又是议政,陪同的还是那老几位。

    其实还是一个给大壮学习如何做皇帝的过程,几位相公把眼前的一些要处理的国事拿出来和大壮讨论,实际上是他们在用实践来告诉大壮将来遇上此类的事情,该如何处理。

    实践的方式当然比单纯的学习有趣了一些,可朝堂上的政事,也不是大家想象里都是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大多是其实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某地发现一只长了两个脑袋的公鸡,地方官员也要郑重其事的上书一番,问皇帝该怎么处置。

    某县的县衙的某间屋子塌了顶,也要上书来要钱修葺,甚至还有些地方官就是纯粹闲的蛋疼,每个月都要上表,内容没有任何干货,就是给皇帝问安。

    可千万别不信,几个封建朝代都这个熊样,地方官员给朝廷的奏折里,超过一半都是给皇帝问安的折子,好像他们一个月不问问皇帝身体好不好,就是他们不忠了一般。

    皇帝还必须给他们回话,以显示皇恩浩荡,虽然只是简单几句套话,也足够皇帝和政事堂受累的了。

第2001章:皇帝的日程(下)() 
就因为这种闲的蛋疼的折子,搞得皇帝和政事堂的相公们好像永远也忙不完似的。

    就这么忙上一下午,差不多天还要黑的时候,皇帝才能休息一下然后吃晚饭,因为大壮还小,也还没有什么后宫佳丽成群,所以晚饭之后又是学习。

    不过晚上和上午的学习又不是一样的,上午学的前边朝堂上的东西,晚上学的是将来如何整理后宫。

    虽说一般情况下,皇帝成亲之后,规矩上的后宫当家的就是他的皇后,皇帝也不用太操心,但该懂的东西,他却不能一无所知。

    实际上上真正皇后当家的时候并不多,就说眼下,后宫里就有两位太皇太后也一位皇太后,就算大壮成了亲立了皇后,也没有儿媳妇管婆婆的道理。

    所以真正当家的,还是太皇太后或者太后,听起来应该是最有经验,也是最有资格的向太后来当这个家。

    但向太后现在似乎看开了,对权力也没有那种痴迷,连他自己的宫殿都不太出来,活得很佛系,就别说打理后宫了。

    再说她毕竟是皇帝的祖母,再去费心劳神的管教小辈们,也有失体面。

    所以不是天大的事情,估计向太后不会理会后宫里发生了什么,倒是朱太后应该有这个心思。

    可朱太后其实不太是这块料,她从来没当过皇后当过家,经验上也有所欠缺,就算是她有心,似乎在身份上也不太合适。

    那最后就剩下孟太后了,可惜孟太后自从回到皇宫之后,也没有改变早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

    生活上极尽的简朴不说,还仍旧烧香礼佛,活得跟世外高人似的,看样子也没有任何要当家后宫的意思。

    当然,现在说这些还早,大壮才八岁,就算很早就要成亲立皇后,那也最起码是六七年之后的事情了。

    不过东西还是要先学了好,宫里的几位老太监,专门负责这个。

    大壮这个年纪对此还不感兴趣,但他倒也没有反对的意思,一是太监们没有那些老头子们那么古板严肃,二是他是知道有些事,是逃不过的。

    最后才是洗漱睡觉,第二天还要天不亮就起床上朝,如此往复。

    宋朝的官员也有休息日,正常是十五日休沐一日,安排在月中和月末。

    但对皇帝来说,不上朝不代表就能休息,特别是大壮现在的情况,那几位相公和大学士们,恨不得两三年就把大壮教成一个合格的皇帝。

    显然这是不现实的,不说学无止境,像做皇帝这个特殊的职业,很多东西不是光学就能会的,只有真正经历了,才能得到相应的成长。

    杨怀仁自然知道大壮现在活得很累,八岁的年纪其他孩子还在整日玩耍,可大壮已经几乎没有了任何玩耍的时间了。

    不过杨怀仁也想着,希望大壮能熬过这段日子去,虽然累了点,但他的人生也在经历这样的过程之中,会变得充实了许多。

    而且皇帝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杨怀仁可不希望因为心疼大壮,就让他放松下来。

    就像后世的父母,希望孩子快乐,可又担心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落后,所以平时管教的严,连孩子放了寒暑假,也要报个补习班奥数班啥的,希望孩子将来能过的更好。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朝堂上的状况很好,起码杨怀仁感觉不像以前,不论谁提出一个什么建议来,总是有和他相对立的阵营站出来人来反驳。

    那时候的反驳更像是刻意的针对,就是不对事专对人,最后搞得原来争论的事情都忘记是怎么回事了,就只顾着扯着嗓子乱吵吵。

    现在这个情况有所好转,争论还是不断,不过杨怀仁觉得现在的争论更多的是对事,而不是对人。

    这就是一个好现象,大家能谈实事而不是只顾着争斗了,如果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大宋的朝堂也将迎来崭新的局面。

    更让杨怀仁放心的,是那几位相公,不论争论出什么结果,都没有任何人敢不把大壮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最后拍板定夺的,依旧是小皇帝。

    都说主少国疑,这个理论杨怀仁是认的,只是不同的情况下,也有不同的结果。

    杨怀仁认为,李清臣这种人当了宰相,也许是朝堂格局发生变化的关键。

    尽管老李头在朝堂上话不多,大多数情况都是别人争论的差不多了,他再出来总结一下,然后把讨论的哈不多的建议递交小皇帝,请示他的看法。

    其实结论早就被大多数朝臣认可了,小皇帝只需要点点头就可以作数,他需要思考的也不用那么多。

    之后李清臣才向小皇帝举荐他认为的办事的最合适的人选,几乎保持了公平公正,不管那名官员以前是什么派系,他们在李清臣眼里,是不分派系只看能力的,所以每一个决定,都能让几乎所有人信服。

    杨怀仁也不是一点儿担心没有,现在的平静,不代表将来就一定没有党争出现,那些原来最喜欢争斗的官员,也许只是还在观察,也许只是现在的事情还没触及到他们最在意的问题而已。

    杨怀仁也管不了那么多,或者说他越是管越容易坏事,所以他不如不闻不问,继续当他的木头人。

    有些事他现在不能简单粗暴的提出来,也是想着等等看,等过去这一段日子,将来朝堂上会有什么变化。

    等待一个最合适的实际提出来,可能会事半功倍,反之,就事倍功半了。

    散朝之后杨怀仁被留了下来,杨怀仁以为是大壮想找他说话,不了传令的小太监说是朱太后要找他。

    这让他感到一些意外。

    杨怀仁认为他和朱太后之间,原先有些误会,也有些不太要紧的矛盾,后来在赵佖谋反之后,那些矛盾或者误会也都消除了。

    但他们之间也谈不上多么熟络,更谈不上交情,要是向太后或者孟太后找他,他大概还能猜到一点究竟是为了什么,可朱太后找他,他就有点糊涂了。

    

第2002章:大壮的孤独感上() 
想来想去,杨怀仁还是没想明白,只得跟着小太监去寿安宫,大壮倒是发现了这一点,本来散朝之后他就要先去给几位太皇太后或者太后请安的,于是跟了上来。

    皇帝出行的规矩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大驾、法驾、銮驾和马驾。

    大驾用于郊祀和祭天,皇帝正式出宫的时候才用,场面非常之大,纛二十旗二十,幢十六幡十六,华盖五十四,执扇七十二,要多豪华有多豪华。

    法架用于大朝会和祭太庙,仪仗要减少一些,马驾则用于行幸,正常在宫中移动的话,用的是銮驾。

    也就是说,皇帝在宫中,其实是很少走路的,这是规矩,执行的也很严格,像影视剧里皇帝在宫里瞎溜达的,那太扯了。

    大概是真要复原了銮驾的场面,成本太高,拍影视剧的话太不合算,所以这部分都给省略了,于是才有了皇帝领了几个太监在宫里下步走的滑稽场面。

    大壮在宫里坐的的辇,大概的样子,就是十六抬的大轿,去了顶棚的样子,当然,执幡开道和身后跟着打华盖和执扇的也不少人,五六十个还是有的。

    只是那个辇的尺寸比较大,跟张床似的,几个人躺上去都没有问题,所以一个成年人坐上去都显得空空荡荡的,就别说一个孩子了。

    大壮催着那些抬辇的太监追上杨怀仁,便急匆匆下地跑了过来,他贴身的公公想提醒皇帝这样似乎不合规矩。

    没等他开口提醒呢,大壮扭头板着脸说了一句,“离朕远点”,他们便不敢说话了,只得远远地跟在皇帝身后。

    杨怀仁早意识到后边有人追了过来,给他引路的寿安宫的小太监回头瞧见下皇帝朝他们跑过来时也吓了一跳,但他也明白怎么回事,赶紧退到很远的地方。

    大壮一路奔跑过来,杨怀仁不好坏了规矩,只好弓身行礼,大壮也赶忙给父亲行礼,但还没做出来,便看见杨怀仁给他打了个手势,示意这样不合适。

    大壮也知道当着众人面前,皇帝给臣子行礼,怕是要害了杨怀仁了,这才重新站直了身子,和杨怀仁并行着往寿安宫的方向,边走便说话。

    皇帝和一位重臣边走边聊天,这就没什么问题了,伺候皇帝的太监和宫女也不敢靠近,只能抬着空辇在几十步外慢慢跟随着。

    大壮似是很多话要说,杨怀仁眼里带着慈祥,认真地听着,还不时地应了几句。

    要是别人听了他们的对话,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但大壮觉得没问题,在宫里也没有人敢凑近了偷听。

    其实主要是大壮在向杨怀仁汇报他这段日子里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这里边表达了委屈和无聊的意思,也有一些表达了他已经开始渐渐适应的意思。

    杨怀仁是知道的,大壮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有些事对他来说,确实太为难了,但他心里有些委屈,却都自己熬了过来。

    面对杨怀仁,大壮没有什么可矫情的,就是普通父子之间的对话,他说了他最近的情况,杨怀仁便安慰一番,同时也有不少鼓励的话语。

    他们走到哪里,原来走着路的太监或者宫女无不退避,不过杨怀仁知道这件事还是会让宫里其他人知道的,不久之后前朝的一些相公们也会知道。

    杨怀仁是无所谓的,他问心不愧,别人非要说什么,他也管不了,但真要有以此来跟他没事找事的,弄死他就是了,涉及到大壮名望的事,杨怀仁绝对不会手下留情。

    因为事关重大,也是涉及到杨怀仁的底线的事。

    大壮说了很多,两人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