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10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要继续跟着大队去送葬的礼部官员开始和同僚们道别,他们也累了一天了,不想在这里跟他们多墨迹,恨不得立即回到驿馆的床上好好地睡上一觉。

    所以道别显得有点敷衍,不如说是赶人。这种时候也没了什么官阶高低,人的身体在极度的疲劳和困苦之下,谁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杨怀仁也笑够了,不再理会他们,而是去驿馆外的空地上察看将士们扎营的情况。

    其实护送一只棺椁,十几个人就够了,三千龙武卫将士,那早已是大材小用了,不过既然是皇帝出殡,该有的高规格自然不能少。

    只不过三千将士,也算得上是大军了,既然是大军出营行动,动静就小不了,特别是几十大车的随葬物品,除了赵煦生前所用过的一些器物之外,剩下的大都是价值高昂的金珠宝贝之类。

    这么多值钱的东西,当然怕有些胆大包天的山贼盗匪的动了心思。

    实际上杨怀仁也多虑了,他把如今的绿林山贼的想的太厉害了,大概是后世的某些影视作品让他产生了一些幻想。

    情况绝对没有那么理想化,山贼再厉害,也不过是一些乌合之众,面对三千精锐的龙武卫禁军,他们还真不够看的。

    再说他还忘了一点,如今他杨怀仁这个名字,就足够镇住所有的宵小之徒,绿林盗匪界如今谁不知道杨怀仁是他们的克星,这几年死在杨怀仁手上的山贼盗匪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这里还真不是夸张,而是事实确实如此,杨怀仁往往只是一句话而已,动手的又不是他自己,所以具体的数量也还真计算不出来。

    不过提到杨怀仁的名字,就足以让那些歹人们闻风丧胆了。

    

第1970章:大壮的忧虑(上)() 
白天从天不亮就开始忙活,一直到深夜才到了驿站,大家伙都感到很疲劳。

    草草吃了些东西充饥,便早早上床休息,不多时候,驿站里边鼾声四起。

    第二天清晨起来,驿站的小吏也早就准备好了早饭,一行人昨夜休息的不错,吃过早饭之后,便赶在吉时之前准备出发。

    昨夜那些送葬的朝堂官员昨夜过的怎么样,不用猜也能知道,这会儿东京城西门才打开,他们估计也才刚刚进城。

    这一趟折腾,怕是要病倒了许多人。

    大队继续出发的时候,因为少了这些送葬的人,作为太子的大壮也不用徒步送葬了,而是可以乘坐马车。

    杨怀仁的心情也因此轻松了不少,大队的行进速度也比之前快了好多。

    宋朝皇陵在东京城西北约四百多里的地方,这点距离要是放在后世,开车也不过两三个小时而已,可现在是古代,队伍的人又多,整整要走三天时间。

    到了神尾山皇陵,也早有守军迎接,所有人都休息一晚,第四天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正式给赵煦下葬。

    下葬的仪式依旧非常繁琐,礼部的官员也严格遵守着规矩,杨怀仁倒是不忙了,只有大壮还在受累。

    最后是作为储君的大壮象征性的进行七天的守墓,最后才可以回京。

    杨怀仁看着大壮受累,自然心里不太舒服,但想到他毕竟是赵煦的亲生儿子,那么为了尽孝做这些事,也算是他应该的。

    何况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壮小小年纪便经历这些事,对他的心智成熟上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

    在繁琐的礼仪之中,也许他会觉得无聊,而在无聊的时候,他却能冷静下来,考虑自己的将来。

    除了没有正式进行登基大典,他已经是事实上这个国家的皇帝了,没有任何人对他的皇位产生威胁。

    但对于皇帝之位,他内心里的感受是非常复杂的。

    对于一个古人来说,不分大人还是孩子,对于皇帝的认知上,是有一种羡慕和敬畏之心的。

    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幻想着自己当皇帝,可当皇帝这种事,想想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皇帝的权力很大,却并不是没有任何的约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特别是在宋朝,皇权并不是那么霸道的,很多时候文官集团实际掌控着朝堂上的权力,也掌握着这个国家的命运。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大宋对文人的尊崇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文人治国也确实造就了一代盛世。

    只不过权力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一柄悬在头上,同时也悬在内心之上的利刃。

    它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伟大功绩,也可以让一个人的心智扭曲,最终沦为历史的罪人。

    杨怀仁之所以不愿意做皇帝,表面上看是他内心里懒散的作风让他不屑于做皇帝,但实际上他内心里是清楚的,他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一直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

    说白了,就是他更向往自由自在的悠闲生活方式,也不觉得自己比别人的内心强大多少。

    偶尔想起来,他也会不断的提醒自己,自己的心智,还不足以强大到不被权力的诱惑而扭曲了心智,所以他宁愿躲的远远的,也不愿意冒险去尝试。

    于是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梦想和目标,并不断督促着自己实现它,然后便渐渐淡泊了自己的心性,最后失去了对皇位的兴趣。

    这一点让他很为自己感到骄傲,并不是什么人都能顶得住皇位的诱惑的。

    懒散的性情并不是什么坏事,也许正是这种性格,让他可以静静的享受未来恬淡的生活。

    大壮就不一样了,他生在帝王家,就注定了他的命运,不管他现在是怎么想的,他都躲不过命运的安排。

    杨怀仁虽然不相信所谓的宿命论,但在这一点上,他是认可的,至少他觉得让大壮当这个皇帝,肯定比赵佖这样暴戾的人要好。

    赵佶也已经在另一个历史时空里证明了他当皇帝是非常失败的,所以杨怀仁也没有了其他更好的选择。

    大壮的心智如何,又会成为什么样的皇帝,杨怀仁其实心里也并没有底,他能做的,也只是尽量做好自己的本分,避免汉民族曾经的那场大灾难再一次降临。

    大壮至今仍然有些懵,从一个与世无争的孩子,到一个傲视天下的君主,这样的转变实在是太大,也太快了。

    知道今天把他的亲生父亲下葬,他仍然有种活在梦里的感觉。

    当皇帝对他来说也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他从小所读的书本里,所接受的教育里,都是如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强大国家,惠及万民的教育。

    以前他的想法是长大了参加科举,成为一代名臣,可如今一切都变了,他成了皇帝,他有了更大的权力和主动权,去实现他幼小心灵中懵懵懂懂的想法。

    这确实让他成熟了很多,虽然这种成熟是加速形成的,但并不影响这种成熟的稳定性。

    他一想到自己登基的那一天即将到来,也开始变得紧张起来,紧张的心情之下,内心里又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激动之余还有些许的担忧,总之复杂的心情让他有些无所适从。

    这时候那些先生们教给他的东西似乎都变得苍白无力了,他需要一个他最信得过的长辈来告诉他,要怎么样做,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这个人很自然就落在了杨怀仁头上。

    在一切仪式进行完毕,即将回程的时候,他和杨怀仁恰好有一次单独相处的机会,大壮决定把自己内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从父亲杨怀仁这里得到一个最让他安心的答复。

    杨怀仁养了大壮这些年,自然和孩子之间有了许多默契,不用多少言语,他只看到大壮的神情,便知道他在想什么,在担忧什么了。

    杨怀仁其实也没有什么经验传授给他,他也没有当皇帝的经历,他所拥有的人生经历,似乎也和当皇帝也格格不入。

    不过杨怀仁并不是没有想法,他觉得有些生活上的道理,不论你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其实是相通的。

    wxi7

第1971章:大壮的忧虑(中)() 
杨怀仁给大壮讲的道理很简单,首先是一个君王和国家,以及整个国家的百姓之间的关系。

    他引用了荀子曾经说过的话,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国家是一个大家,每一个百姓的家庭是一个小家,千千万万个小家便组成了这个大家。

    有了这些小家的团结和睦,才有了大家的繁荣稳定,而皇家也是这些小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家庭,所以当皇帝最首要要做到的,就是爱民。

    爱民也不是嘴上说说那么容易的,而是要从实际行动上,来体现你爱民的想法。

    君爱民,则民必拥之。说白了,作为一个皇帝,爱民就是让老百姓吃饱饭,穿暖衣,能够有幸福感。

    杨怀仁说的很多,但总体来说,还是很笼统,如果要细化,似乎也很难举出太好的例子来。

    大壮原本也从书本上读过类似的圣人之言,知道这些道理,只是他还是搞不清楚要如何具体去做到这一点。

    他问道,“那我应该如何去实践这个道理呢?”

    杨怀仁笑了笑,“说简单不简单,说难也不难,你之前生活在民间,应该了解许多民间的事情。

    老百姓其实很简单,能吃上饭不挨饿,他们也并没有太多的奢侈的想法,所以农业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的重中之重。

    重视农业生产,不仅仅是国家的财政收入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

    能生产足够的食物养活数千万的百姓,能保证每一个百姓不饿肚子,你就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了。”

    大壮点点头,这一点他深有体会,在杨府的时候,连奶奶都在自家院子里种了一些地,虽然不多,也产不了多少粮食,奶奶也没有必要种那么点地。

    但奶奶还是坚持这么做,就是潜移默化的告诉家里小一辈的孩子们,土地是百姓的命根子,不管贫富,不要忘记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杨怀仁接着说,“第二点,农业是基础,可并不能只有农业,国家要发展,百姓的日子要想过得好,其他行业同样也要重视。

    关键的一点是士农工商,要做到一种平衡,逐渐消除行业之间,以及百姓之间因为职业差距而产生的地位差距。

    这就涉及到阶级的观念了,自古以来每一个老百姓在社会中的地位区分都是存在的,职业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阶级不同。

    读书人自然是地位最高的,农民次之,之后是工匠,最后是商人,这么说也许很泛泛,但大致的意思你应该明白。

    这种天然形成的阶级层次,也不能幻想着就立即消除,而是应该合理的控制他们之间的差距,防止这种势被拉大。

    不同阶层之间的距离应该缩小,让阶级之间的势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空间之内,否则,阶级之间的势拉的过大,必然会引起阶级之间的斗争。

    当这种斗争扩大甚至成为一种广泛的现象,社会就容易乱了。”

    大壮问,“那应该怎么做?”

    杨怀仁道,“不用太刻意,只需要小心翼翼地保持他们之间的平衡就好了,士人地位太高,就要控制他们的地位继续增长,工匠和商人的地位太低,就要提升他们的地位。

    这一代人的观念也许不好改变了,但下一代还是可以有办法改变的,例如工匠和商人的子女,给予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