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10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这样做的话,必然会招致很多人的反对,同时对那些正在寒窗苦读准备科举的士子来说,这样做对他们也是极不公平的。

    这就要说到大宋开国时留下来的常例了,咱们大宋开国时朝廷缺少可用之才,加倍取士,那也是时势所趋。

    可后来因为每一届参加科举的士子数量庞大,所以一直以来取士的数量就固定了,知道现在,只听说过加开恩科多取士的时候,却从来没有减少过。

    如果现在突然宣布减少取士名额,那对于那些士子来说,进入仕途就更难了,这必然会让他们受到打击,同时让他们对朝廷也渐渐逝去信心。

    这样做显然是不可能的,大宋一直都是以文治国,人才多也说明官家治国之策是深得人心的,所以官家也不会同意这种办法。”

    这些杨怀仁也曾经想过,于是问道,“那你有什么好主意?”

    费尘答道,“这其实跟当年大禹治水是一个道理,堵不如疏。与其粗暴的减少每一届科举的取士名额,不如让高中的士子有地方可以做官。

    就像这几年,一大批原来只能在家待招的进士,被送到了西北之地任职,虽然地方是苦了点,不过能让更多的人出仕,显然是让他们实现了他们最初读书时的愿望,还是有很多人主动要求去西北之地任职的。

    从这样的事例里,小弟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军中有需要,可以把闲散在家的这一批待招的进士招揽进来。

    当然,杨兄也可以用考试的方式进行甄别,合适的留下来就好。小弟相信那么多待招的人之中,一定也有不少的有志之士。”

    杨怀仁深吸了一口气,这点子其实不难想到,他之前却给忘了,也许是担心这些没有经验的年轻士子可能不太愿意加入军中担任文职官员,但现在仔细想想,费尘刚才举得西北的例子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读书人读书,自然是有卖与帝王家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不论古今,普通人对官的身份还是有很大的渴求的。

    特别是大宋的官员是终身制的,所以吸引力就更大,当了官,不但有权,还有了钱,还可以光宗耀祖,所以但凡是读书的人,都盼着将来有一天能金榜题名,然后入仕为官。

    可现在的情况是即便他们能高中进士,可大宋根本没有那么多职缺,一般情况下只有成绩特别好,还有有门路的人才能顺利的走上官途。

    这个比例大概也就一半左右,而另一半,甚至是大多数的人,只能回家等待吏部的召唤。

    这些人里又大多数是些寒门子弟,虽然有了朝廷的俸禄,可最低级的俸禄也仅仅够他们养活自己的。

    如果他身后是一大家人,上有父母下有儿女的,这点俸禄就不够看的了。

    时间一长,他们对当官的期望就会越来越低,为了生活,或者是为了不浪费自己的才华,这些人之中的一些人,便开始另谋出路。

    好一点的可以暂时进入地方官府担任小吏,有的也去开设私塾教书,或者被一些官家或者有钱人家请回家去当先生或者供奉。

    但也有一些人,因为迟迟没有等来朝廷的召唤,只能终日郁郁寡欢,精神萎靡之下渐渐自己搞成了一个废人。

    这都是太浪费人才了,可这还不算最让人难过的,有些人觉得在大宋找不到入仕为官的机会,便跑到周边的国家去当官。

    去辽国的,去高丽的,去倭国的,当年杨怀仁在交趾就遇到很多类似的人,要么是屡试不中,要么是考中了进士却无法为朝廷效力。

    后来不管是他们自愿还是被那些国家招募的,他们觉得自己还有出路,还能把自身的才华发挥出来,于是便去了外国。

    杨怀仁记得在交趾的时候,遇上在交趾当官的大宋文人,还从心里觉得瞧不起他们,恶劣一些,还觉得他们没有气节。

    可现在想想,人在没有出路的绝望情况下,做出那些事来也不是不能理解。

    人都是要实现自我价值的,这种需求在读书人身上就表现的更明显。

    也就是说,那些没有机会出仕的士子,如果将来给他们一条可出仕为官的路,他们肯定不愿意背井离乡,哪怕是在军中出任文职,他们也绝不会挑三拣四的。

    这都是人的认知问题,当了官的看不上军中的文职官职,可没机会当官的,这就是香馍馍啊。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呢?

    

第1859章:费尘献策(下)() 
杨怀仁很满意,他点头道,“如果是这样,那这个办法也大致上可行,相信那些相公们不会阻拦。”

    费尘道,“那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他们现在愁就愁在眼下无法满足所有高中的士子出仕的愿望,怎么会阻拦呢?

    现在读书人的圈子里,虽然没有对这样的局面怨声载道,可在很多人心里,对此也是颇有微词。

    如果通过了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和没通过科举名落孙山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那对读书人的信心打击还是非常大的。

    现在杨兄用这样的办法帮助那些相公们解决这么大的难题,他们如果出面反对,那无异于和成千上万的读书人站在了对立面。

    他们那样爱惜羽翼的人,其他的什么事情他们都可以不在乎,可自己在读书人中的名望,他们是绝不会不在意的。

    所以杨兄根本不必担心那些相公们的想法,只要那些在家待招的士子们愿意进入军中担任文职官员,保证不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杨怀仁点点头,费尘说的这个理由还是比较让他信服的,大概挡了读书人的前程和断了商人的财源是差不多道理,那都是如同杀人父母掘人祖坟的。

    那些相公们虽然平时有些固执,可杨怀仁还是相信谁也不会因为固执就把事情做的那么绝。

    只要那些士子们的个人愿望可以实现,将来的政策施行起来阻碍应该不会大。

    正当杨怀仁准别开口称赞费尘几句的时候,费尘又道,“杨兄,其实还有第三个方法。”

    杨怀仁更开心了,忙道,“还有第三个办法,费兄赶快说出来听听。”

    费尘道,“杨兄治下的武德军,和其他的军队不同。这不仅仅是从人数上和战斗力上来说的。

    这些年武德军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不同意以往的道路,一开始小弟在朝中做的是,便是抄录各地的邸报,然后归类存档。

    关于武德军的报告,小弟着重看了一下,发现武德军的一些制度,有一些是创新性的,有一些是复古的。

    正是这种融合性的制度,让武德军更加游刃有余的走出了一条最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在武德军的人员补充方面,小弟也曾经深思过,一开始的时候,觉得杨兄把大量的来路不明的人弄到军营之中,让武德军显得好像三教九留混乱不堪。

    可后来渐渐的小弟才发觉,其实正是这种奇特的做法,对整个江南治安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那些山贼和海盗等贼匪之流,如果让他们在外边作乱,对官府对百姓都是非常不利的,把他们招安,然后集中起来管理、训练,最终让他们成为军人,这便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了。

    但小弟还是担心,通过训练,这能把这样的一群人变成英勇善战的军人吗?

    万一哪一天他们忽然起事,那也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和危机。

    不过事实证明,杨兄的练军之法非常有效,那些贼匪之流经过这些年的改造,真的已经和以前截然不同了。”

    杨怀仁笑道,“费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江南地方上也有一些特殊性,就比如这些山贼、路霸、海盗的产生,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江南土地肥沃,人杰地灵,自然而然成为了鱼米之乡,后来的商业发展非常迅速,让江南进一步成为天下的富庶之地。

    但有钱人多了,并不代表老百姓就全部过上了富足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贫苦人哪里都有,江南也不例外。

    因为商业的发展太过迅速,有钱人太多,现行的国家制度对商业发展的约束和规范已经明显不足,这便导致了很多不公平的事情出现。

    具体我就不一一给你距离了,只说最严重的一点,江南出现了大面积的官商勾结的情况。

    几年前的扬州转运使司首领太监赵献球,便是江南官场上最大的毒瘤。

    他只不过是一个太监而已,却仗着自己手中的权力,利用漕运卡住了商人的脖子,之后竟敢公然向江南的富商索贿。

    而江南的官员因为慑于赵献球的威势,也只能听之任之,甚至有不少人甘为爪牙,为虎作伥。

    这样的局面下,江南出现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商人吃了亏,那也只是表现在损失一些钱财和利润上边,可贫苦的百姓失去的,可就是生活的基础了。

    因为官场的腐败,让很多无辜百姓受到牵连,很多人失去了家庭和生活来源,被逼无奈之下才落草为寇。

    这也是为什么江南一带山贼和海盗一直以来非常猖獗的原因了。

    那些山贼和海盗里,其实真正大奸大恶之辈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原本都是普通的百姓,他们落草,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生活无着,被逼无奈罢了。

    我在江南这几年,也剿过匪,发现剿匪的时候很多人都并不是愿意和军兵作对的,负隅顽抗者属于极其少数,他们也都已经伏法了。

    大批的低层次的山贼或海盗,其实原本都是农民和渔民而已,他们身体强壮,非常适合当兵。

    而当时的情况呢,如果让他们回家,他们也没有了土地或者生产资料,只能是卖苦力,可压迫之下,怕是他们还是要再次落草。

    所以我把他们招安,让他们进入军中,通过严苛的纪律和训练,把他们身上的贼匪之气散尽,重新培养了一身军人的气质。

    他们本身身体素质也不错,加上他们为了自己的后代着想,便踏踏实实在军中苦干,等着有朝一日建立功勋,好光耀门楣。”

    费尘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原因,叹了一口气道,“原来如此,仔细想想也是,咱们大宋的百姓,其实对生活要求不高,有田可耕,有衣可穿,有饭可食,他们就已经很满足了。

    可这些基本的生活基础都不留给他们,他们也只能铤而走险去当山贼海盗了。

    杨兄肯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们肯定不会错过的,为了自己的父母妻儿,谁愿意让家人跟着他们背上一个贼匪的名声呢?”

    。

第1860章:军官制度变革() 
第1860章军官制度的变革

    费尘笑道,“既然原因是这样,小弟就可以更加放心把第三个方法告诉杨兄了。

    小弟发现武德军中的一些将校和军卒的子弟,已经进入了庖厨学院学习。

    一开始小弟也还只是觉得杨兄这是安抚手下军卒的手段而已,给他们的子弟一个机会进入学院学些一些生活技能,将来也可以凭手艺吃饭。

    可后来通过各方面的消息,小弟又发觉军卒子弟里,有一部分人确实在学院里学些生活手艺,可更多的却是在学习治军等军事方面的知识。

    小弟便意识到杨兄的打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