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综漫之有你的幸福-第1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景帝自己也有过失。前元三年(前154年)初,即七国之乱爆发前夕,梁王入朝,当时景帝尚未立太子。一日,景帝朝宴梁王,酒醉后说:“朕千秋之后当传位于梁王。”梁王自是心中窃喜。参事窦婴说:“汉法之约,传子嫡孙。今帝何以得传弟,擅乱高祖约乎?”景帝酒醒后惊悟失言,此议搁置起来。

    七国之乱平定后,立嗣矛盾更加突出。窦太后再度暗示景帝传位于梁王,景帝命袁盎等去劝诫太后,袁盎对窦太后说:“从前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引发了五世之乱。小不忍,害大义,必生事端。所以春秋认为传子才是正确的。”窦太后自知理亏,从此不再提及此事,遣梁王归国。

    争储位的暗斗

    暗斗的主角是汉武帝的母亲王夫人。王夫人全名王娡,槐里(今陕西兴平县境)人,父王仲,生母为臧儿。兄弟王信、田汀⑻锸ぁ⒚猛醵鶌悾藿鹜跛锷鹚住S善淠附肫涿猛醵鶌愃徒跗舻奶庸

    王夫人入宫后给刘启生下4个孩子,一龙三凤,前3个均是女孩,分别被封为平阳公主、南宫公主和隆虑公主,而龙胎,就是后来威名远播的汉武帝刘彻,生于景帝即位不久的前元元年(前156年)七月初七。

    刘彻初名彘,天生聪颖过人,慧悟洞彻,进退自如。据汉孝武故事载:“至三岁,景帝抱于膝上,抚念之试问儿:‘乐为天子否?’对曰:‘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前戏弄。’”小刘彘信口而应的回答,使刘启不得不对这个儿子另眼看待。刘彘有惊人的记忆力,求知欲特别强,尤爱读书中古代圣贤帝王伟人事迹,过目不忘。景帝深感诧异。刘彘“讼伏羲以来群圣,所录阴阳诊候龙图龟册数万言,无一字遗落。至七岁,圣彻过人”,景帝遂改刘彘名“彻”。“彻”字表示充满智慧,达到圣德的要求。于是刘启就萌生了易太子的念头。

    景帝四年(前153年),立宠妃栗姬子刘荣为太子,史称“栗太子”;封刘彘为胶东王。不久刘彘取栗太子而代之的契机出现了,原因是馆陶长公主刘嫖插进来了。

    刘嫖是汉景帝的姐姐,窦太后的爱女长公主想把其女陈阿娇嫁给太子刘荣,没想到竟遭到了栗妃的一口拒绝,刘嫖因此与她结下怨恨,心存报复之念。与栗姬不同,王夫人机敏圆滑,当馆陶长公主刘嫖想将比刘彘大四岁的女儿许配给他时,王夫人见长公主地位崇高,在窦太后跟前说一不二,当下满心欢喜地答应下来。

    于是6岁的刘彘与10岁的陈阿娇订了婚,时在景帝前元六年(前151年)。同年九月,皇后薄氏因无嗣被废,从此,馆陶长公主屡屡向景帝称赞刘彻如何聪明,如何达理,使景帝更加喜爱这个孩子。同时,长公主经常向景帝进谗,诬陷栗姬。景帝便在前元七年(前150年)十一月,案诛大行,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半年后,王夫人被立为皇后,7岁的刘彻被立为太子。

    争储的余波

    后来,中元二年(前148年),临江王刘荣不慎犯法,被从江陵(今属湖北)征诣京城。中尉郅都令人严加看管、审讯。刘荣极其愤懑、悲伤,写完向父亲的谢罪辞后,自杀身亡。

    刘彻被立为太子,梁孝王刘武不肯就此罢手。他广延四方豪杰之士,多做兵器弩弓等,储存金银“且百巨万”,又派人刺杀袁盎等十余名大臣。阴谋败露后,梁王大为恐慌,买通韩安国走长公主的后门,疏通窦太后,稍得宽释,但景帝对他已疏远多了。梁王刘武连沮丧带惊恐,不久就身染恶疾而亡。景帝将梁地一分为五,在不知不觉中就削弱了刘武诸子的势力。

    景帝另立太子后,对权倾朝野的条侯周亚夫最不放心,又寻机处置了他。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竟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周亚夫削职下狱。一代名将,5天不吃东西,最终呕血冤死。逼死周亚夫与冤杀晁错一样,都说明景帝“寡恩忍杀”,惯于过河拆桥。

    景帝逝世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景帝刘启患病,病势越来越重,他自知不行了,临终前对太子刘彻说:“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不但要知人、知己,还要知机、知止。景帝似乎已经感觉到儿子有许多异于自己的品质,把天下交给他是放心的,路还是让他自己走吧,多嘱咐也无益。不久,景帝病死于长安未央宫,葬于阳陵(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张家湾村北),谥号“孝景”皇帝,“景”为布行刚义'的意思。太子刘彻即皇帝位,这就是汉武帝。

第廿七章 离开汉朝回清朝() 
武帝刘彻死后,我们一行人直接从时空镜将时光倒拨了100年,回到了汉景帝10年,然后真真切切的去感受了一下那段极具争议的历史。

    不过我们在景帝死后,就直接离开了汉朝,重新回到了大清朝。这一次我们去的时间是乾隆元年,即是雍正末年10月初,城市选址选在了当时的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毕竟南方相较于京城所在的北京要气候宜人一些。

    这次回到大清,我们的门户选择极为谨慎,虽然还是大家族的宗亲,但是这一次我们的身份比之前要尊贵许多,因为这一次我们是真正的族亲,而非外戚,我们选择了爱新觉罗弘历的第一人皇后富察氏的宗亲为本家。

    “丫头,这次是远房?”付堂宇(二阶堂)站在府门前问。

    “对,是远房,梦儿不喜欢那么亲近的关系”寒昔替我回答了他。

    “梦儿我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想问你”傅瑾荣(瑾轩)走过来说。

    “我知道你要问什么”我带着大家走进‘傅府’大门缓缓地说,“虽然我们只是远房亲戚,但是毕竟还是亲戚,到时候肯定是要出现的。”

    这一次我的安排是,傅府家主:傅天辰(天),家中唯一长辈;少主:傅梦汐(天辰的女儿?暂时这么安排),姑爷:柳寒昔;少爷:傅零(律)、傅樱见、傅羽锡、傅玄、傅影(轩)、傅龙(司音)、傅隐、傅以诺、傅良、傅旻、傅飞、傅超(安提)、傅伦;秀:傅璃夕、傅亚希;傅府亲眷:付彦、柳贝儿、柳夜杭、付成里、付海夜(贝儿夫)、付安云(夏)、付云弥(里之妻)、付阳(安云夫)、付韵露(羽锡妻)、付优儿(炫之妻);傅府内院随侍:傅樱炫、傅瑾荣、付堂宇、付云秀(堂宇妻)、傅墨、付青、付泽、付雪、付麒、付凤英、付雷(银)、付幽、付浅。

    这会儿皇上登基不久,所以应该还好,如果我们当真在乾隆三年来这里的话,那就是明摆着撞枪口,我才没那么傻。

    “好了,现在不要急着去预见以后了”天辰说。

    “说得对,我们还是先去休息比较好”羽锡说。

    “走吧,房间都分配好了,门口有名字”话音一落,众人一起奔向后院。

    “这帮家伙还是这样”我摇了摇头,无奈的回到了房间里。

    回到了房间,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乾隆年间的所有历史事件,给自己打个报备,不然万一真的遇到了什么会措手不及,毕竟我这次选择的这个身份确实是处在风口浪尖,比较复杂。

    话是这么说,但是我还是两方面都做好的防备,一方面是皇帝那边,按照我这个身份的话,应该叫他一声‘姐夫’,我现在的年纪正好跟乾隆差不多,也就是说这‘皇姐夫’是必然要叫的,虽然不是现在。

    不管怎样,我至少要把康熙登基前10年的事情牢记于心,以防万一。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刚刚堂宇提起的:乾隆三年,太子爱新觉罗永涟之死,和后面相继而来的一些事。

第廿八章 乾隆年间的史料可不看() 
早年经历

    爱新觉罗弘历(1736年…1795年在位)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自幼聪明,五岁就学,过目成诵。

    据说康熙年间的一天,康熙帝在圆明园第一次见到了孙子弘历。弘历当时只有十二岁,一下子就为其祖父康熙帝所喜爱,令养育宫中,亲授书课。雍正元年,雍正手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锦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雍正十一年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与军国要务。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雍正帝驾崩,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继承皇位,以明年为乾隆元年。

    设立皇储

    弘历即位初年效法汉人立“嫡长子”的做法,在乾隆元年(1736),密立嫡出的永琏为皇太子。然而乾隆三年永琏就死了,还不到十岁。后又立皇后生的二儿子永琮为皇太子,不久永琮也死了,才两岁。一年后皇后富察氏死在东巡途中,弘历十分伤心,遂迁怒于庶出的皇长子,皇长子不久忧惧而死,立储的事让弘历伤透了心,他命令大臣不准再提立储之事。转眼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十三岁的弘历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回避立太子的问题了,这个时候,还活着的皇子只有六人,这六人中,又有两个过继给了兄弟,所以可供选择的就只有四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立为皇太子后乾履其名为顒琰其余弟兄均未改名,仍用永)、皇十七子永璘。弘历觉得谁都不是理想的人选,相对而言永琰的缺点最少,于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冬,弘历下定决心,立皇十五子顒琰为太子,按照胤禛定下的规矩“秘密立储”,他书写了立储谕旨,将谕旨藏在一个硬木匣子里,再命人将匣子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完成了立储工作。

    禅让皇位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1795年10月15日),圆明园勤政殿,为了不超越自己的祖父康熙大帝的在位时间(61年),已御极天下60年的乾隆决定禅位于自己的儿子嘉庆,弘历当众开启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宣布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内毓庆宫。以第二年为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举行传位大典,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仍自称“朕”,太上皇谕旨称为“敕旨”。皇帝处理“寻常事件”,如果有重要军国大事以及官员任免,由太上皇亲自指导处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员,都要到太上皇前谢恩。太上皇每天还对皇帝“训谕”。

    嘉庆元年的正月初一日(1796年2月9日),一场千年罕见的传位大典在紫禁城举行。八十六岁的乾率帝不靠搀扶,迈着稳健的步伐登上太和殿宝座的台阶,就皇帝宝座。宝座前地上放着拜垫,宝座东侧案上陈放着传位诏书和皇帝玉玺,皇太子颙琰立在西侧,侍卫近臣分立太和殿内外,大殿前广场文武百官按文东武西原则,分班肃立。朝鲜、安南、暹罗、缅甸等属国也派使臣前来朝贺,场面庄严、壮观。据说乾隆曾临时决定不把玉玺授给颙琰,只念一下传位诏书即可。这可急坏了几位大学士,因为这样一来典礼就不圆满了,传播天下也有损乾隆帝的形象。于是连哄带劝,最后乾隆答应交出玉玺。授玺后,礼部鸿胪寺官员诣**城楼,恭宣嘉庆帝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

    主要政绩

    政治

    缓和内部矛盾

    弘历即位后首先缓和雍正在位时期造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