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轮回开端之应聘者-第3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殖宓拿耍脖桓吲粽庵缓岚颍沟赘谋洹

    ……

    在彻底掌控住东京八十万禁军后,赵煦也开始大刀阔斧的对朝政下手,首先便拿礼部尚书苏轼开刀,将他贬去了定州做知府。

    东坡居士苏轼文名满天下,负当时重望,他是王安石的死对头,向来反对新法。

    元祐年间高太后垂帘听政,重用司马光和苏轼、苏辙兄弟,司马光已经作古,惟余苏家兄弟,现下高太后一死,赵煦便贬逐苏轼,自然是下定决心要再启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之事了。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大宋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变法可以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朝廷财政,提高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与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然而也因此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可封建社会一定程度上,大地主阶级却是国家重要的中间支柱。

    若这一部分人生乱,那么朝廷必然出大乱子,甚至国家都会产生动荡,有倾覆之危,而这也是高鹏会建议赵煦设法掌控兵权的原因。

    变法这种东西,本身就像是给社会动一场大手术,肯定会有阵痛,甚至是生死大劫,手术成功,便重获新生,手术失败,自然是只能听到医生的一句“我们已经尽力了”。

    或许王安石临死之时,脑子里也是这么一句吧!“臣已经尽力了”。

    而赵煦如今明白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所以他亲政后的重中之重,就是掌握军队,只要有兵权在手,哪怕国家被造得稀巴烂,他也能从容的重新建立一个新秩序。

    当然,对禁军的洗脑也是必不可少的,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军中走一遭,拉进与将士们关系的同时,也会给他们“上课”,细说新法的好处。

    本来如今禁军将士对赵煦,就处于狂热崇拜的状态,而将士们也大多来自于社会底层的贫民,赵煦的洗脑自然也事半功倍,所有禁军将士,都成了新法最坚定的拥护者。

    相信任何人胆敢阻挠,赵煦手指所指之处,便是禁军将士们攻杀的方向。

    除了内掌兵权,整肃朝纲这些准备,赵煦也没放松对地方军队的控制,特别是边军,而边军之中,又犹以雁门关为重中之重,毕竟,这里可是面对契丹辽国的第一道防线。

    他以丐帮弟子为耳目,结合东京细作,将所有边军将领的个人情况尽数掌握,这个作为的作用,可是十分不小。

    便如天下第一世界,铁胆神侯朱无视掌握了十大将军的所有情况与把柄,便足以逼迫十大将军随他起兵造反。

    更不要提这些情况由皇帝亲自掌握,那他们还不是只有俯首听命的份?只消赵煦稍稍敲打,那些领兵将领立马态度大变,边军的风貌也大为改变。

    最最基本的,赵煦至少不用担心他们再谎报军情,乱认战功,毕竟,皇帝可亲自时刻盯着他们呐!

    如原剧中,明明是萧峰以一死,退了耶律洪基与辽国军队,守关宋兵不仅不开城门,害死大量中原武林豪杰,反而还将功劳揽在了自己身上。

    最后战报变成了:末将亲率部下将士,血战数日,力敌辽军十余万,幸陛下洪福齐天,朝中大臣指示机宜,众将士用命,格毙辽国大将南院大王萧峰,杀伤辽军数千,辽主耶律洪基不逞而退。

    这些边军将领可谓无耻之犹,但又有什么办法呢?赵煦坐在皇宫之中,跟瞎子没什么两样,还不是只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第十二卷 第八十章 宰相成州官 何苦来由() 
在赵煦贬斥苏轼之时,朝中执政的都是高太后任用的旧臣,自然不会眼睁睁看着反对变法派,被赵煦一个个的罢免贬斥。

    翰林学士范祖禹上奏道:“先太皇太后以大公至正为心,罢王安石、吕惠卿新法而行祖宗旧政,故社稷危而复安,人心离而复合。”

    “及至辽主亦与宰相议曰:‘南朝遵行仁宗政事,可敕燕京留守,使边吏约束,无生事’,陛下观敌国之情如此,则大宋人心可知,今陛下亲万机,小人必欲有所动摇,而怀利者亦皆观望。”

    “臣愿陛下念祖宗之艰难,先太皇太后之勤劳,痛心疾首,以听用小人为刻骨之戒,守天祐之政,当坚如金石,重如山岳,使宋辽一心,归于至正,则天下幸甚。”

    赵煦越看越怒,这话的意思是,高太后行仁宗旧法,辽国就不敢轻举妄动,擅用刀兵,他一亲政,若有变化,辽国便会来犯。

    其隐意是说,若他坚持推行新法,导致辽国来犯,狼烟四起,他便是大宋的罪人,这些腐儒的思维何其可笑?

    当下把奏章往案上一抛,道:“‘痛心疾首,以听用小人为刻骨之戒’,这两句话说得不错,但不知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范祖禹垂首道:“陛下明察,太皇太后听政之初,宋辽臣民上书者以万数,都说政令不便,苦害百姓。”

    “太皇太后顺依天下民心,遂改其法,变法之人既有罪当逐,陛下与太皇太后亦顺民心而逐之,这些被逐的臣子,便是小人了。”

    赵煦冷笑道:“那是太皇太后斥逐的,跟朕又有什么干系?朕可从来没开过这个口,另,你口中的‘臣民’,真的是指大宋平民百姓么?还是说,只有那些士族地主,才是大宋臣民?”

    “……”

    范祖禹无言以对,便在此时,内侍送进一封奏章,字迹肥腴挺拔,署名苏轼。

    赵煦淡淡道:“苏大胡子倒写得一手好字,却不知胡说些什么。”

    打开奏章,只见上面写道:“臣日侍帷幄,方当戍边,顾不得一见而行,况陛下疏远微臣,欲求自通,难矣。”

    赵煦冷笑道:“朕就是不想看见你,所以你还是滚得越远越好,省得朕见着了心烦。”

    接着又看下去,“然臣不敢以不得对之故不效愚忠,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物毕陈于前,陛下圣智绝人,春秋鼎盛……”

    赵煦微微一笑,心道:“这大胡子挺滑头,倒会拍马屁,说朕‘圣智绝人’,不过他又说朕‘春秋鼎盛’,那是说朕年轻,年轻就不懂事。”

    接下去又看:“臣愿虚心循理,一切未有所为,默观庶事之利害与群臣之邪正,以三年为期,俟得其实,然后应而作,使既作之后,天下无恨,陛下亦无悔。”

    “由是观之,陛下之有为,惟忧太早,不患稍迟,亦已明矣,臣恐急进好利之臣,辄劝陛下轻有改变,故进此说,敢望陛下留神,社稷宗庙之福,天下幸甚。”

    赵煦阅罢奏章,心下暗想:“人人都说苏大胡子是个聪明绝顶的才子,果然名不虚传。”

    “他情知朕决意绍述先帝,复行新法,便不来阻挠,只是劝朕延缓三年,哼,什么‘使既作之后,天下无恨,陛下亦无悔’,他话是说得婉转,意思还不是一样?”

    “说朕倘若急功近利,躁进大干,不但天下有恨,朕自己亦当有悔,可他哪里知道,大治之前必有大乱,大乱之后方能大治。”

    “段兄所授之策,实乃浴火重生之策,根本就无转圜余地,要么站在士族权贵这边,要么站在天下万民这边,只能二选其一。”

    “若站在士族权贵立场,那我当皇帝,于天下万民何益?最后多半只能如段兄所言那般,百姓民不聊生,最终揭竿而起,推翻我朝。”

    “而一旦决定站在百姓立场,那么与士族权贵的冲突便在所难免,别说三年,就是三十年,也改变不了什么,故而苏大胡子此议,纯属废话。”

    心下想得通透,赵煦便不愿再与群臣啰嗦,拂袖退朝。

    五日后再行上朝,范祖禹又上奏章:“煦宁之初,王安石、吕惠卿造立三新法,悉变祖宗之政,多引小人以误国。”

    “助旧之臣屏弃不用,忠正之士相继远引,又用兵开边,结怨外夷,天下愁苦,百姓流徙。”

    赵煦看到这里,怒气渐盛,心道:“你骂的是王安石、吕惠卿,其实还不是在骂父皇?”

    又看下去:“蔡确连起大狱,王韶创取熙河,章惇开五溪,沈起扰交管,沈括等兴造西事,兵民死伤者不下二十万,先帝临朝悼悔,谓朝廷不得不任其咎……”

    赵煦越看越怒,跳过了几行,见下面是:“……民皆愁痛,比屋思乱,赖陛下与太皇太后起而救之,天下之民,如解倒悬……”

    赵煦看到此处,再也难以忍耐,一拍龙案,霍然起身,而赵煦怒极之时,内力自然而然涌出,一张紫檀木龙案,被他这一巴掌拍得稀巴烂。

    赵煦那时年方一十八岁,以皇帝之尊再加一股少年的锐气,更有一掌拍碎龙案之惊世骇俗之举,在朝堂上突发雷霆之怒,群臣无不失色。

    只听他厉声喝道:“范祖禹,你这奏章如此说,那不是恶言诽谤先帝么?”

    范祖禹噗通一声跪倒在地,颤声道:“陛下明鉴,微臣万万不敢。”

    赵煦见此,心下怒意稍减,沉声道:“先帝以天纵之才,行大有为之志,正要削平蛮夷,混一天下,不幸盛年崩驾,朕绍述先帝遗志,有何不妥?你们却唠唠叨叨的聒噪不休,反来说先帝变法的不是。”

    群臣班中闪出一名大臣,貌相清癯,凛然有威,正是苏轼胞弟,宰相苏辙,赵煦心下不喜,心道:“这人是苏大胡子的弟弟,两兄弟狼狈为奸,狗嘴里定然吐不出象牙。”

    只听苏辙道:“陛下明察,先帝有众多妙策,远超前人,例如先帝在位十二年,终身不受尊号。”

    “臣下上章歌颂功德,先帝总是谦而不受,至于政事有所失当,却是哪一朝没有错失?父作之于前,子救之于后,此前人之孝也。”

    赵煦哼了一声,冷冷道:“何谓‘父作之于前,子救之于后’?”

    苏辙道:“比方说汉武帝罢,汉武帝外事四夷,内兴宫室,财用匮竭,于是修盐铁、榷酤、均输之政,抢夺百姓的利源财物,民不堪命,几至大乱。”

    “武帝崩驾后,昭帝接位,委任霍光,罢去烦苛,汉室乃定。”

    赵煦又哼了一声,心道:“你竟以汉武帝来比父皇。”

    苏辙眼见赵煦脸色不善,事情甚是凶险,心下暗道:“我若再说下去,陛下一怒之下,说不定我有性命之忧。”

    “但我若顺从其意,天下又复扰攘,我为当国大臣,心有何忍?今日正是我以一条微命报答太皇太后深恩之时。”

    苏辙想到此,目光坚定下来,复又道:“后汉时明帝察察为明,以谶决事,相信妄诞不经的邪理怪说,查察臣僚言行,无微不至,当时上下恐惧,人怀不安。”

    “章帝接位,深鉴其失,代之以宽厚恺悌之政,人心喜悦,天下大治,这都是子匡父失,圣人的大孝。”

    苏辙猜知赵煦于九岁即位,九年来事事听命于太皇太后,心中必定暗自恼恨,决意要毁太皇太后的政治而回复神宗时的变法,以示对父皇的孝心,因而特意举出“圣人之大孝”的话来向赵煦规劝。

    谁知赵煦根本不吃他这一套,大声道:“汉明帝尊崇儒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