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明月-第1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可算数?“

    这渔夫虽然说起来粗俗,却有理由条,绝不是来无理取闹之人,明月一笑:”自然算数,有才者必尊其官,至于为上吏还是下吏,就要看有无真才干了,不知道君有何可以教我?”

    昭勃将还在滴水,满是鱼腥味的鱼篓举了起来:“小人没有别的本事,只会打渔,来之前还在昭余祁里钓了几条鲫鱼,还望长安君让庖厨做成鲜汤……”

    说着,他就当场蹲下,从鱼篓里捞出鱼虾,捧在手心,双手奉上。

    明月一愣,祁琨却是忍不下去了,他向前一步,怒道:“这不是乡市鱼肆,而是县寺,是封君接纳贤士的正堂,你这渔夫,是故意来消遣我家公子的么?”

    昭勃合上了掌,抬头道:“不然,小人此来,献上的可不止是这点鱼虾,还有整个昭余祁!”

    PS:第二章在12点半,第三章在2点

第215章 昭余祁() 
“传说当年大禹治水,为了让洪水流走,便将大河上的龙门山用大斧劈开。本地老人也口口相传,说大禹还劈开了南边的灵石山,如此,昭馀祁里的积水才流入汾河,这才有了河东沃野,凿开灵石口,空出昭余祁,如此,昭余祁才越来越小了……”

    稍晚一些的时候,华灯初上,昭勃带来的那几条鱼已被庖厨做成了鲜美的鱼汤,长安君让他和蔡泽、祁琨同案而坐,一边喝汤啖鱼,一边将与昭余祁有关的事一一道来。

    原来,相传数千年前,这太原盆地里一片汪洋,几乎没有陆地,多亏大禹劈开了南端的灵石口,露出湖底,使沼泽变成了平展的沃野,而剩下的湖水就收缩到了祁县、兹氏、邬县一带,被称之为昭余祁。这个湖在两千年后是见不到了,可在当下,却是一片烟波浩渺,方圆两百里皆是绿油油的湖水,甚是壮观,与云梦、太湖一起并列天下九泽之一。

    接下来,就是昭勃在明月面前大赞此湖的富饶:“昭余祁中鱼鳖虾蟹极多,公子若得此鱼虾之利,可让县中百姓再无饥羸之患。“

    ”此外,太原之地,又称大卤,意为卤盐之地。昭余祁原本要更大,如今周边已干涸了不少小泽,湖底被太阳一晒,便有盐卤生出。二十年前,秦军还未占领兹氏、邬县时,这昭余祁周边,就有几处太原郡设置的盐官,每年可得上百钟,虽不多,却足以让晋阳城盐卤自足,可惜战火波及,加上后来盗贼横行,盐官就废弃了……”

    明月叹了口气:‘真是可惜。”

    昭勃垂首:“不瞒长安君,小人之父,当年就是昭余祁畔的盐官,父亲带着我走遍了各处盐场,还教我识文断字,先王十七年秦赵战于兹氏,父亲在乱军中被杀,我家才沦为渔民。“

    明月拱手:”原来是我国官吏之后,难怪言谈间颇有见识,失敬。”

    春秋战国时,齐国最早实行盐铁官营,秦于商鞅变法后也设置了盐官,赵国在赵武灵王时紧随其后,同样在太原设盐官,“颛(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实行食盐官营,昭余祁周边的干涸湖泽正是盐卤最多的地区,虽远远比不上河东的解池,可也能勉强满足赵国太原郡的用盐需求。

    但随着秦军慢慢蚕食太原郡,不少盐官就荒废了,这并非新闻,明月早在来之前就查阅守藏室的档案了解过。

    他之所以选难啃的祁县做封地,而不是后方更安全的榆次,也是为了昭余祁这个有鱼盐之利的宝库,齐国田氏就是靠这两样东西发家的,只要经营得当,便可获利无数。

    更何况,明月在做邯郸工尹时,还利用职务之便了解过分布于全国的各处矿藏,他发现,国内能贡硝石给工尹署的地方,只有太原等寥寥几处,而太原郡的硝石,又大多来自祁昭余祁周边的一些温泉、矿洞。

    这便是他选择祁县作为封地的原因之一。

    本来打算先详细了解本地情况,控制县邑,再打造一支可以自保的私属武装后再寻思昭余祁的事,不想却有昭勃送上门来了。

    明月便笑道:“这便是你所说的将昭余祁献给我?按理说,这大泽本就是我封地内的湖泽,本应归属于我,你又如何来献?“

    昭勃叹了口气:“公子初来,只怕还不知,昭余祁的富饶,已是昨日之事。过去二十年间,秦国三番五次攻伐魏、韩、赵,按照秦人的习惯,每占领一邑,便将不愿降秦的顽民、豪长驱逐,从河东、平阳、上党逃来不少流民,他们就聚集在昭余祁附近,或结邑自守,或在草泽里沦为盗贼。前几年还能相安无事,可近几年年成不好,盗贼势大,开始滋扰周边百姓。别说派盐官去挖掘盐卤,就连吾等渔民日常打渔都不能安生了!”

    这会,昭勃没了初见时的玩世不恭,肃然拜在席上:”小人乃县城西面二十里外昭余邑的土人,生于斯长于斯,虽然识文断字,却没什么大志向,只想与老母、姊弟、妻女相守,过安生日子。可去年水匪再来滋扰,他们人数不过数百,打不进昭余邑,就靠劫掠周边聚落泄愤。我带着老母、妻女躲进了邑内,可吾弟却在外面,水匪杀吾弟,还掠走我弟妹……“

    昭勃说到情深处,已是声泪俱下,这些细节,明月尚不知晓,心中微微一惊:“盗贼之患如此严重,祁县官府没有管么?”

    昭勃愤怒地说道:”水匪自知人少,不敢登岸深入,也从未在县邑滋扰过。小人也曾来县城求援,谁料那祁县令懦弱无能,竟觉得每年三四个村落被掠是常有的事,只是随便派人去遭殃的村落看了看,便回来了,根本没有发兵剿贼的打算,至于县中豪长祁氏……“

    他抬起头,看着一旁的祁琨,冷笑道:”祁氏一贯只求自保,只要水匪不侵犯祁氏的田地,就不关他们事,岂会理会吾等升斗小民的死活?去年匪患最严重时,小人来县城求援,县尉本欲出兵剿贼,向祁氏要人手,祁氏却百般推脱,不肯出一兵一卒。祁氏不相助,县中豪长也无人响应,此事只能无果而终,唯独吾等县西百姓,依然水深火热!“

    说到这里,祁琨坐不住了,连忙向明月解释道:”公子且听我说,祁县又不止有水匪,还有谒戾山的山贼。那些山贼是一伙从河东流窜来的魏国逃兵,盘踞谒戾山二十年,可比水匪凶残多了。每每劫掠道路行人,还曾侵犯我家田地,**掳掠无恶不作,祖父和父亲将族中壮丁都放在县南,才勉强抵御,若是全调给县尉去剿水匪,南边的乡邑、聚落岂不要遭难?“

    明月了然,水匪,山贼,这是在魏国河东崩溃,秦赵韩三国犬牙交错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恶患,被当做困扰祁县的两害。明月来时经过的是较为安定的北乡,那里尚是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可靠近昭余祁的西乡、靠近谒戾山的南乡,却是深受其害,凋敝不已。

    ”西乡昭余邑的百姓年年都遭匪患,可县中豪长、令、尉都盼不上,晋阳城又遥不可及,突闻公子受封祁县,百姓无不雀跃,都觉得这下有希望了,这才托我来拜见公子,吾等盼公子救援,如久旱盼甘霖,昭余祁畔上万百姓,还望公子救之!“

    到这时候,昭勃的目的已昭然若揭,他不是来求官的,而是来求救的!

    他下拜道:”小人对昭余祁的了解,就如同自己手掌上的纹路一般。湖中小岛我都去过,每个沼泽在旱季和汛期的方位,也统统知晓……若公子有意剿贼,我愿为向导,县西两千户百姓,也愿为公子效命!”

    ”好!“

    明月和蔡泽对视一眼,立刻拍案而起,义愤填膺地说道:”本公子作为祁县封君,祁县九千户百姓宛若我子民,贼寇侵我百姓,就像在我肘上割肉一般……“

    两害不除,昭余祁的鱼盐大利便无法获取,他这祁县封君的位置,也坐不安稳。

    他也清楚,在当地树立威望,集中祁县权力的机会,来了!

    明月发誓道:”一年之内,不论是昭余祁的水贼,还是谒戾山的山寇,本公子都要统统扫平!“

第216章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看来公子已深得治国、治邑法门。”

    等祁琨告辞回家,而昭勃也被明月安排在县寺住下后,一旁久久未发言的蔡泽笑着恭喜他,还说了这么一句话。

    明月看向他道:”这是李悝的话?“

    蔡泽颔首:”然也,据说李悝当年为魏文侯定《法经》,在诸吏争论要先以何种律法为首时间,李悝便言,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因此将《盗法》、《贼法》列于篇首。自此在魏国境内大捕群盗,将魏国盗患清除,百姓、豪长皆臣服后,才慢慢颁行尽地力、平籴法,自此魏国大治。“

    他夸赞道:”公子初来祁县,虽然靠着拜谒祁奚庙安抚了祁氏,又以招贤令收揽了县中人才,可豪长心疑,百姓不附,在此情形下,不管推行何种政令,都是事倍而功半。纵然小有成效,一旦盗贼破坏,便前功尽弃。如今先从剿盗匪,为祁县除两害入手,却是不错的法子,祁县豪长没有拒绝的理由,深受其害的百姓也会拍手称快。“

    明月摇了摇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我可没时间与本地豪长慢慢斗智斗勇,所以做事只好学庖丁解牛,从骨缝关节处下手了。“

    长平决战还有四年,上党之争更是近在咫尺,他已经听说了,秦军又出动了,目标直指韩国,这时候,他岂能在祁县这方寸之地困住呢?

    ”不过主君。“蔡泽又道:”虽说先急于盗贼,可想要剿盗,有几件事,却务必先准备好。“

    有一个智囊就是好,不用凡事都自己去想,明月便道:”先生请说。”

    蔡泽早就准备好了一系列策略,这时候一一道来。

    “首先应当备粮,将县中粮食握在手中!”

    蔡泽自有他的道理,他道:“主君曾做过邯郸右工尹,督造过运粮的马车,想来应当清楚但凡兴兵,必以粮秣为先!想要剿贼,就需要人马,人吃马嚼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倘若供应不上,剿贼,也无从谈起。”

    他分析道:“主君现在已与祁令完成交接,掌握本县户口、田亩还有历年赋税上计,这县寺中,已是主君说了算。臣这几日也跟着仓令去巡视了县内的三处粮仓,却发现余粮并不多,对比简牍上的账目,并无明显贪渎,恐怕是因为青黄不接,也没到百姓交粮的时候,所以没有太多余粮吧。骤然向百姓索粮不妥,这粮食,公子恐怕还得从别处想想办法……”

    明月想了想:”这青黄不接的年岁,画饼不能充饥,凭空不能变粮,想要让粮食满仓无非是内外两种途径。“

    ”一是我出资从附近的晋阳、榆次等地购买,以我长安君的身份,太原郡守应该不会阻拦。二是从县中豪长处要粮……“

    但凡豪长,谁家没有点存粮?平日里就靠这些粮食贷给饿肚子的民户,以此赚取高利贷,甚至让他们用土地还债,这样才会出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祁县盗贼之患严重,除了战乱和三国交界的独特地形,恐怕也跟祁氏、温氏等豪长的兼并土地有直接关系吧?

    蔡泽笑道:“这就是麻烦所在了,从豪长处要粮,好比从狗嘴里口夺骨头啊!”

    明月沉吟半响道:“粮食大概有多少缺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