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明月-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不赞成战争的人并非齐人,没有经历过亡国之痛……

    稷下学宫里已吵开了锅,大体上,名家、墨家、黄老道家是反对战争的,大部分儒家则是支持战争的。因为不管是《公羊传》还是《左传》,儒家的经典都同意复国仇,区别只在于究竟是不限制地十世百世复仇,还是将复仇止于五代人,百年之内。

    他们学派内部的分歧,在此事上不会受影响,因为距离燕军被田单击败撤离齐国,才过去短短十五年,大多数成年的齐人,都对那几年亡国奴的生活有深刻印象……

    外面吵成一锅粥,一手促成此事的长安君却优哉游哉地呆在府邸内,摇着蒲扇驱赶秋老虎,一边与已能下榻走路的赵括、舒祺谈论此事。

    “公羊派果然听了公子的话,出面主战了!”眼看公子妙计凑效,舒祺有些兴奋。

    明月慢悠悠地说道:“公羊家也是为了自己,如今滕更已死,孟氏之儒式微,齐鲁儒家各派都希望自己能取而代之,接过道统大旗。恰逢燕赵开战,齐王犹豫未决,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公羊敢若是错过,那这一派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公羊派一口吞下自己抛出的饵,对此明月并不惊讶。再过一百多年,那时候公羊派会出一个叫董仲舒的后学,也是乘着汉武帝想要讨伐匈奴之际,祭着“大复仇”“大一统”的理论献上,正中武帝下怀。于是汉武帝大喜,一改汉初的黄老政策,开始对儒家青眼有加,甚至独尊儒术……

    现在公羊派抓住的也是类似的机遇,只不过齐王田法章本意不想参战,但经过公羊派一鼓噪,他就没有理由直接拒绝了。

    说到这里,明月笑道:“也怪燕人,本来听乐毅的话,好好在齐国行怀柔之策,说不定现在齐地已经是燕国郡县。可燕惠王继位后,非要将齐人燕人区别对待,苛政之下,齐人不恨燕国都难。”

    赵括对那位父亲的至交“乐伯父”有很深的印象,他与乐毅的儿子乐间还是朋友,可惜他后来去了燕国,继承其父爵位做了燕国的昌国君。

    听长安君提及乐毅,赵括便道:“我听父亲说,当年望诸君志在灭齐,在攻占临淄后着力整饬军纪,严禁燕军掳掠齐国百姓。他还宽减齐民赋税,废除齐闵王苛法,恢复齐威王之政,在临淄郊外祭祀齐桓公与管仲,封归顺齐人以燕国爵位、封邑。如此一来,齐国从卿大夫到百姓,都愿归顺燕国,故而才能连下齐国70余城。”

    “燕昭王支持望诸君,还差点封他为齐国假王,燕惠王则不然,猜疑望诸君,使之逃到赵国。燕惠王又一改望诸君治齐之策,不论都市乡邑,凡是齐人,加税两倍,又收回齐人卿大夫爵位封邑,妄图化为郡县。镇守齐国的燕将骑劫更过分,他把即墨、莒城俘虏的齐卒统统割了鼻子,还挖掘齐人祖坟,焚烧死尸,想逼即墨投降……”

    在齐地的燕人,不过齐人的十分之一,暴政越大,反抗越大,于是燕惠王继位短短一年时间内,燕国在齐地人心尽失,这才是田单能一举复齐的原因……

    田单并无惊世之才,怪就怪燕国人自己作死,并而不能凝,还与齐人结下了解不开的仇恨。

    舒祺想着一旦齐国向燕开战,他们的使命就完美完成,可以归国了,便急切地问道:“公子,如此一来,齐王应会答应伐燕罢?”

    明月却没那么乐观:“不,还远远不够。虽然有时候,舆情会迫使君王做出决定,但光靠公羊家,齐人的复仇之火还不够猛,我还得往临淄这个刚起了火星的炉子里,再添些柴,吹阵风!”

    话音刚末,他派出去在临淄街巷行走打探消息的李谈回来了,禀报明月:“公子让小人找的人,找到了!”

    “你将他们带回来了?快快有请!”

    明月开始整理衣冠,正襟危坐,赵括和舒祺则面面相觑,不知道公子打的什么主意。

    不多时,李谈便带着两个中年男子走进厅堂,却见他们都穿着一身葛布衣服,是临淄街头常见的士人、商贾装束,算不上富裕,也不贫穷。

    再往上一瞧,明月、赵括、舒祺三人不由一愣……

    因为那两男子的脸,竟长得一模一样!不论鼻子眼睛,还是两撇矢状的胡须,甚至连走路的步伐姿势,都全然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居然是对双胞胎?”

    众人还在挑双胞胎脸上的异同,他们已走到面前施礼道:“小人纪伯夷。”“小人纪叔齐。”“见过长安君!”

    “伯夷叔齐,不是不愿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那两位古人么,这兄弟俩的名字倒是取得有趣,一听就忘不了……”

    明月收起惊讶,还礼请他们就坐后道:“贸然请二位入府,是我唐突了,我听闻二位是……小说家?”

第136章 小说家() 
早在来临淄之前,明月就听说过小说家的名声。这小说家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出自周代稗官,也就是帮官府在街巷采言的小吏,他们听取百姓的谈话,编篡成故事,以记录四方风俗。

    见长安君这么客气,那纪伯夷、纪叔齐二人却有些不好意思,有些惭愧地说道:“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不能入流,亦不敢称大家……”

    原来这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传承却很杂乱,比不了墨子、孟子等人动辄成千上百学生,顶多一个人收三两个徒弟,平日就赶着车在街头巷尾行走,记录下一些传说怪谈、古人之语,编成自己觉得有趣的故事,然后用惟妙惟肖的语言说出来,献给封君卿大夫过目,若他们喜欢,就能混成门客舍人。

    但要是运气不好,无人赏识的话,小说家就只能在街头讲故事,讨围观者开心,讨点赏钱,颇有点像后世的说书先生。

    正因为如此,小说家一直被儒、墨等显学视为不入流者,连稷下学宫里,也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这对兄弟俩人自从师傅死后,平日里就在庄岳之市讲故事讨生活,与倡优侏儒卖艺者无异,日子久了,自己也自卑起来,不敢与稷下诸子相提并论,被长安君请来,还有些坐立不安,诚惶诚恐……

    长安君却没有拿架子将他们视为小人匹夫,而是很和蔼地询问他们平日都有些什么“小说”。

    哥哥纪伯夷道:“夫子传了吾等《伊尹说》、《黄帝说》……”

    虽然听上去名字很高大上,可听他们一讲,明月才发觉,都是托古之作,论思想性,远远比不上儒、墨、道的经典,好在其语浅薄,连乡野村妇都听得懂。

    弟弟纪叔齐的专精略有不同,他擅长讲一些愚人故事……从他口中,明月听到了许多后世人耳熟能详的寓言,诸如买椟还珠、杞人忧天、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掩耳盗铃等……

    原来这些诸子百家著作里的小故事,是出于小说家之手?

    明月顿时来了兴趣,让兄弟二人表演一番,这些寓言通常用一问一答的故事说出来,配合上他们妙趣横生的表情,的确挺有趣。

    算起来,这小说家最能代表战国平民社会的四方风俗,但却因为世上的士大夫将其视为小道,并不重视,所以最终绝灭,不过汉乐府的故事里,依然有他们的影子。

    等对他们了解得差不多了,明月也道明了自己的意图。

    “二位可愿入我府邸,做我的门客舍人?”

    看兄弟俩面面相觑的模样,明月强调道:“若二位能为我办事,便可做那种食有鱼,行有车,还有一份俸禄房宅的上宾!”

    有公子封君招揽,不用再在街头巷尾风餐露宿,纪叔齐面露惊喜,正要答应,纪伯夷却有些犹豫,拦着弟弟道:“公子,小人兄弟并无过人之技,既不能为公子游说君王,也不能持剑杀入,凭什么得到上宾待遇?”

    明月大笑起来:“我要的就是汝等的能说善道,还有对临淄街巷的熟悉。我有一些故事,想让二位去说与临淄百姓听……”

    ……

    七月初八,长安君遇刺后第七天。

    临淄朝堂和士人圈子里,因公羊派突然跳出来大呼“复仇之义”,主战渐渐压倒了和平派,占据上风。而原本对朝政漠不关心的民间,也因为一些故事在市肆里闾的流传而群情激愤起来。

    “少康复国”、“赵氏孤儿”、“夫差破越”、“勾践灭吴”,一个个与国仇家恨相关的故事突然在临淄城走俏,纪伯夷、纪叔齐两名小说家开始在各个地方讲述这些事迹,他们马不停蹄,数日之内,稷门外、庄岳之间、赛马场旁,都有他们的身影,每次都可以通过敲响铜锣,吸引大量百姓围观。

    刚开始时,齐人还只是看热闹的心态,但渐渐地,他们的情绪被这两名小说家的故事牵引,开始为之喜,为之悲。

    说到太康田百日不归而失国,齐人恨恨跺脚,说到少康得以受庇护于有虞氏,这才松了口气,等说到他打败残暴的寒浞,让夏后氏复国,齐人拍手称快……

    而接下来,“夫差破越”和“勾践灭吴”两个故事,巧妙地将昔日之吴越比作如今之齐燕,引发了齐人更大的共鸣。

    最后,二人还留下了“吴不亡越,越故亡吴;齐不亡燕,燕故破齐。齐破于燕,吴亡于越,此除疾不尽也……”的感慨,这种巧妙的借古喻今,引发了齐人中有识之士的深思。

    有对朝事有所了解的士人便站出来说道:“今燕国跳梁,伐赵北境,此诚齐国大败燕国,报国仇的大好时机啊!”

    燕惠王和骑劫在齐国的暴政,才过去了十五六年,齐人对此记忆犹新,纵使是年轻人,也听父母说起过那段难熬的岁月,顿时义愤填膺,如此鼓噪之下,还真有一些热血冲头的百姓跑到齐国雍门外的东西两观,请求齐王出兵伐燕!

    舆论开始发酵,随着两名小说家的故事越传越广,从临淄四面八方涌到雍门请战的士人、游侠儿、良家子、恶少年越来越多。

    等后胜听闻消息,站到雍门城墙上一看,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但见下面坐着黑压压的上千人,全都穿着黑、白的丧服,静静地坐在宫门外!

    当后胜努力镇定,问他们为何要在此聚集,那些齐人顿首道:“请大王伐燕!复国仇家恨!吾等愿参军为技击之卒!”

    后胜连忙将外面的情况传到宫中后,齐王气得浑身发抖。

    “反了,反了!彼辈是想以百姓舆情要挟寡人决定军国大事么?”

    他准备让匡梁带卫士去将那些“妄议国事”的刁民驱逐,但大夫貂勃连忙劝阻,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当年周幽王不就是禁止百姓议论而失了人心的么?这舆情就像治水,可疏不可堵……

    “那该如何疏导?”齐王已经失了阵脚。

    齐相王孙贾劝齐王道:“大王,如今民心可用,莫不如准了彼辈之请,出兵配合赵国讨伐燕国,如此,则舆情可顺,被燕国所占的北地也能一并收复……”

    “汝等,汝等也欲主战!?”齐王大怒。

    “若真如此,那最高兴的莫过于赵人!”齐王田法章看得分明,虽然不知道这场主张舆情的源头是谁,但一旦齐国卷进去,最大的得利者,无疑是赵国。

    但形势如此,齐王有些骑虎难下了。

    就在这时,却有谒者通报,说平原君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