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6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霉国!加拿大!澳洲!南美!

    这都是什么地方!

    都是特么的殖民地!

    他们的土地是怎么来的?

    一个字:抢!

    把土著都宰了,一个不剩,土地自然而然是他们的,庞大的土地,稀少的人口,想怎么规划,就怎么规划,什么值钱,什么方便,就种什么。

    因此这些大农场普遍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一类能拿到国际市场买卖的大宗农产品!

    反观大宋呢!

    几乎所有人,都是汉家儿郎,都是生活了几千年的原住民,说穿了,也是土著!

    大家彼此都是自己人,能下手杀人,放手抢夺土地,随意划分吗?

    当然不成!

    几千年来,历代之中除了国初唯一一次均分土地的机会,其他的时间,只能眼看着均田制不断被破坏,朝廷根本束手无策。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是自己人,面对自己人,需要谈条件,需要妥协,需要给予补偿……这些东西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交易成本!

    当成本增加到一个限度之后,传说中的大农业,变得无利可图,自然就没人做了。

    有人要问,那大宋不也有几十万亩的地主吗?他们巧取豪夺,霸占了那么多的土地,为什么不能形成大农业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要站在土著的角度来看,就拿文家举例子,他们的确弄到了很多土地,但是毕竟有些人是他们动不了的,账面上几十万亩土地,并不能连成一片,中间有很多阻隔,被切成了一块一块的,这样一来,也就没法进行标准化作业了。

    另外呢,文家虽然兼并了土地,但也仅仅是所有权落到了他们手里,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除了一部分不得不跑到城里之外,剩下的还都留在了农村。

    杀人不过头点地,文家能如何?

    他们敢把人都逼上绝路,一线生机都不给吗?

    显然不能,失去土地的农民,多数还是变成了佃户,还要继续给文家种庄稼,文家也只能拿走大多数的粮食,还要给人家留点口粮果腹。如果连佃户都不让人家当了,那是会出大篓子的!

    反过来,什么是大农业?

    当然是大规模,机械化,追求效率,排斥劳动!

    在满是佃农的情况下,你怎么建立大农业?

    ……

    王宁安花了很长时间,终于把这个要命的问题想透了,他终于明白了,所谓的后世先进经验,如果不仔细弄清楚来龙去脉,不想清楚实现的条件,就随便照搬,以为只要是进步的,就一定是好的,一定能做到,那就太荒唐了!

    另外后世大多数学者的水平,也真是让人不齿!

    规模化,大农业,说得好听,那要牺牲多少人的利益?这些人会答应吗?要去补偿这些人的损失,你补偿之后,还有利益可言吗?

    当然了,这里是大宋,不是后世。

    王宁安脚下的土地原来属于西夏,并不是大宋的疆域,这上面住的人也不是大宋的子民……完全可以不用顾忌错综复杂的关系,放开手脚,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文及甫稍微计算了一下,三万亩水浇地,一亩能产一石半的粮食,三万亩就是四万五千石,放在西北的市场上,能卖到三万贯左右,而实际上,他只付出了种子,农具,牲畜,和人工花费,最重要的土地,他的花费极少。

    因为按照规定,只要每年缴纳500贯,连续缴纳五年,这片土地就属于他了。

    “如果使用奴隶耕田,人工成本还能压下来,只要给他们吃饭就够了。因此一年最多只要8000贯成本,剩下的两万二千贯,全都是赚的!”

    文及甫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最重要的是,这些农场出产多,品质好,完全可以左右粮食价格,不管是哪里的粮商,都没法争!”

    文公子仿佛看到了无数金山银山,正在向他滚滚而来!

    “要更多的土地,要更多的农场!”文及甫放肆大吼,“爹,西京银行还要增加贷款,青苗钱,越多越好啊!”

    王宁安面带笑容,既然大农业在大宋境内,无论如何,也推不动,那不如就在外面搞大农业!

    只要产出足够的粮食,能保证吃饱肚子,大宋就可以释放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相应的,农村的人口压力小了,人地矛盾缓和了,国家的基础也就稳定了,不用担心会出现农民起义,遍地烽火!

    王宁安觉得他找到了跳出治乱循环的路子,整个人都升华了……有人高兴,就有人郁闷,比如吕诲,他兴冲冲找到了宋庠,希望靠着老师的一臂之力,将黑暗掀开,把王宁安的面目显露出来。

    这么多年了,无数名臣都栽在了王宁安的手里,唯有他吕诲,找到了王宁安的命门!

    可是在马涛家里坐了一阵子,把青苗钱的事情,仔仔细细问了一遍,比如借款的数量,是不是真的那么多?比如还款能力,会不会出现坏账?这里面有什么猫腻?

    马涛都听不下去了,“我的田就在城外,大人不妨去看看能不能还得上!再奉劝大人一句,不要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你!”吕诲被怼得无言可对,只能狼狈败退。

    马涛反倒不好意思,他偷看了一眼宋庠,却发现宋相公浑不在意,呵呵一笑,“年轻人嘛,不摔几个跟头,长不大的!”

第733章 圈地热() 
王宁安把庶政大权让给了文彦博,就表示偌大的土地,无数的资源,都要听从文彦博的裁决,虽然王宁安的那一份,王系人马该得的东西少不了。但是文彦博手上,依旧有庞大的资源可以支配,相比而言,所谓首相,除了位置高一些,地位尊贵一些,实际上还比不上现在。

    文彦博,包括他的儿子文及甫,都是十足的务实派,只要有利益在,他们转起弯,一点不费劲。

    父子陪着王宁安策马,漫漫原野,跑出几十里,还不见尽头。

    这是多大的地方,能干多少事情!

    文家父子,是欣喜若狂,和王宁安越发亲密无间,恨不得穿一条裤子。文彦博无耻的劲头儿又上来了。

    “二郎,老夫刚刚得到消息,说是朝廷派遣了一批提举官,到地方上视察新法的情况。”

    王宁安勒紧缰绳,让战马放慢速度。

    “果有此事?”

    “有啊。”文彦博道:“二郎,你高估王介甫了,他的这点道行,还是压不住各方啊!”

    王宁安若有所思,点了点头,“毕竟新法牵动各方利益,不是那么好摆平的。不过应该和西北没关系,不管青苗法,还是方田均税,应该都算不到我们的头上吧!”

    文彦博微微一笑,“二郎,你还是太大意了,有人想拿此事做文章,就断然不会轻轻放过。我听说秦凤路的提举官,名叫吕诲,他可是宋庠的弟子,而且已经到了兰州,他还去拜会了恩师。”

    “宋庠?莫非他还敢和本王作对?”

    “这个嘛……人心似水,民动如烟。老夫也不好说什么,不过二郎切莫大意,不管是宋庠和宋祁兄弟,还是梁适等人,都不是好相与的,他们树大根深,弟子门人众多,耆英社虽然败了,没准改头换面,有用别的方式,重新跳出来,总而言之,不得不防啊。”

    老文掏心掏肺,和王宁安讲了很多,可在王宁安听来,只是轻轻一笑。

    你文彦博说别人的话,句句都能用在你老鬼的身上,论起无耻的功力,你比他们可厉害多了,要不然,也不会是你老家伙在我眼前晃悠了。

    当然了,虽然如此说,王宁安也离不开文彦博,政务有人要做,不交给文彦博,也要交给别的人,没准啊,还不如老文可爱呢!

    但是话又说回来,也不能让文彦博一个人太轻松了,需要给他找几个对头,王宁安暗暗想到。

    文相公还没察觉,他趁机给宋庠上眼药,结果没有糟蹋,全都洒到自己眼睛里了,这就叫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文彦博和王宁安辞别,他还要回去,处理这些农田牧场的事宜,这么大的一块肥肉,必须要赶快吞下去才行。

    王宁安也回到了临时的王府,他刚回来,就有人过来奏事,说有个叫马涛的,已经等候王爷有半个时辰了。

    “哦,请进来吧!”

    王宁安在客厅见了马涛,来的却不是马涛一人,还包括宋庠。

    “宋相公,您来了,怎么不通禀,真是失礼了!”

    宋庠板着脸,自嘲一笑,“老夫不过是一介罪民,王爷公务繁忙,岂敢轻易打扰。”

    老头子语气不善,马涛在一旁,也是无可奈何,一个劲儿冲王宁安摊手,那意思是他也没有办法。

    王宁安倒是不会因为这点事情,就和宋庠置气,他呵呵一笑,“宋相公,刚刚我的确是出城勘察去了,毕竟这么多的土地,要小心处理,不能有丝毫差错。”

    宋庠见王宁安主动提到了土地,他略微沉吟。

    “王爷,老夫不敢隐瞒,我听说兰州贷了不少的青苗钱,都为了发展农场?可有此事?”

    “有!”

    王宁安答应得很痛快,“宋相公,正好有些事情,我也想找你参详一二。”

    宋庠连忙拱手,“如果王爷看得起,老夫愿意洗耳恭听。”

    “是这样的,处置这些土地,有两个办法……”

    王宁安当即告诉宋庠,土地收上来了,一种办法是直接分给有功将士,每人几百亩,然后就让他们在西北安家落户,以后朝廷也不用管了。还有一种,就是把土地给集中起来,几百亩还是太小了,要建立几千亩,甚至上万亩的农场,十万亩的牧场!

    “宋相公,这二者各有优劣,第一种,只是分一次田,不必追加投入,朝廷的负担可以轻一点……但是纵观历代,边疆的土地也多有分给汉人的,可不是每个人都善于耕种,而且一旦气候有变,边疆的老百姓撑不住,就会纷纷破产内迁,这些土地就会被游牧民族占据,成为进攻中原的跳板……西夏不就是这么崛起的!”

    宋庠点头,“王爷洞察万里,的确如此,只是历代皆是如此,您可有更好的办法吗?”

    “那就是我说的第二条了,要建立农场,还是大农场。几万亩的田产,一年到头,最少也能赚一两万贯,这么多钱,就可以挖水渠,打水井,增强抗灾的能力,而且适宜农耕就种田,适宜养马就养殖,改变起来,也不至于没有本钱,朝廷想要提供帮助,也有抓手。而且大片的土地,进行买卖交易,也会方便很多。就算一家不愿意干了,其他人接手就是。总而言之,能在边疆建立一道稳固的防线,把游牧骑兵,挡在外面。”

    ……

    王宁安谈了很多,把其中的关键讲清楚了,别说宋庠,就算马涛都连连点头,他现在就是个大农场主,未来还准备成为大牧场主,的确,把土地集中起来,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会成倍增加,王爷真是个天才。

    宋庠可比马涛想得深,王宁安既然说要集中土地,之前又给有功将士分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他到底是打得什么算盘?

    “宋相公,是这样的,土地的所有权,还是有功将士的,但是可以流转承包。”

    “此话怎讲?”

    “比如……”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