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海风云-第7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清人经历了一场人为的天花疫乱,其国力受到大损,为了填补国力等空虚,大清人这次的扰边行动声势极为浩荡。

    由多铎、多尔衮、阿敏、鳌拜等女真大将,聚集了满蒙八旗精锐骑兵,以及麾下不少的汉军、朝鲜军战士,号称有三十万大军,向着刚刚安稳勒不过一年多的宁锦防线杀了过来。

    而坐镇中枢盛京的皇太极则组织留守的数万八旗子弟兵,在沿海一带严防死守,机动行军,做足了防备东江镇尚可喜一部的姿态,让东江镇将士不敢轻举妄动。

    面对多年来少有的女真大军杀过来,一直苦心经营着宁锦防线的薊辽总督洪承畴一边加紧调兵遣将,一边则迅速向朝廷求援告急,并让朝廷做好万一之准备。

    大清人有了这么大一支军队,做足了准备,一副誓要将关外明军最后的两个重镇宁远和锦州拿下,让坐镇宁远的总督洪承畴自知晓对方大军兵临城下之后,就再也没有好生睡过一觉。

    这两年将清剿晋中几大反叛家族的家族的巨额财富消耗一空之后,大明户部再次变得一穷二白,每年差不多到了年中左右,一岁所得就被消耗一空,后面也就只能施行推脱、加派等手段来打发边关将士、筹措军资等等。

    这便使得边关明军在这几年里等战斗力越发低下,与兵强马壮的大清军队形成连队鲜明的对比,这也是李天养一直不愿意踏足明朝军场这个烂摊子等重要原因。

    不过当前国难之际,就算是不为了国家,为了自己荷背后的亲人,辽东边关这一群将士也只能是拼了命地跟对方僵持起来。

    而当初督师孙承宗建立宁锦防线之时也是考虑过被大清大军围困的问题的,互为犄角的两座重镇在去岁等安稳时间里,督师洪承畴也是没有闲着,虽然军饷被朝廷拖欠,但是当地屯军所产粮食、江南补给、几省百姓产出,都被其整合起来,安置在山海关、宁远等邓这样等重镇当中。

    加上修缮完整的城防工事,以及自南方运送而来的数十门火炮,不说将宁锦防线打造得固若金汤,但是也不是大清人轻易能够拿下来的。

    双方就此在宁锦防线僵持了两个多月,其间大清朝无数次等攻城行动,最终被留守之曹变蛟、吴三桂等大将一一击退,但是同样的,在一次次大清军队摧残当中,宁锦两座城池也是摇摇欲坠了。

    特别是当关外除了宁锦两座坚城以外,再无其他一座明军打造的据点存在,身为督师的洪承畴知道,此役怕是真的要败了。

    大清人精锐铁骑还为未出动,几乎只是派出麾下的汉军、朝鲜军将士,最多再加上蒙古八旗战士,就已是数次差点夺下了宁锦城池的城头,若不是以曹变蛟、吴三桂这样的悍将存在,那是城池早就为大清人所夺了。

    固然,大清人在两个多月的攻城当中,损失了将近五万的军队,但是同样的,宁锦两座城池以及周边据点驻守的官兵,损失也达到了七八万之多。

    这还是在大明军队拥有着天然等地利优势的情况之下,有着火炮等强大防御工事的帮助下,这才勉强坚持了下来。

    不过随着关外由孙承宗、袁崇焕两位督师着力打造的宁锦一带防线最后一处据点被拔除,而关内援军却又迟迟不敢轻举妄动前来支援宁锦两城,其实也就意味着宁锦两座城池最终陷落等时间越来越近了。

    崇祯十七年正月十三,原本应该是一个欢喜过节的日子,可是对于大明边关的将士和督师洪承畴来说,却是一个悲伤而惊魂的一天。

    十二日深夜之时,大清突然出动女真精锐将士,自夜中发起对锦州城的突袭,很快就爬上了锦州城外城城墙,并趁机打开了城池东城门。

    而早就枕戈待旦的大清铁骑一拥而上,发挥其骑兵优秀的机动性以及娴熟的骑术,自东城门势如猛虎地杀了进来,自此宣告了锦州城开始落入大清手中的倒计时。

    待到第二日的天时亮起,一夜冲杀的大清军队基本上平肃了锦州城中的大明军士,城中剩余等十余万大明百姓沦为敌人之囚。

    此役当中,固守锦州城中的总兵祖大弼、孙显祖等阵亡,其余总兵曹变蛟等人则率领少数将士突围往身后退去。

    锦州沦陷之后,也就意味着宁远城失去了互为依靠的帮手,当时坐镇宁远城的督师洪承畴当机立断,在大清军队将更多的兵力倾注在锦州攻防,还未来得及回援宁远之际,整合宁远城中剩余的官兵及百姓,在十四日夜中突然自南城门突出,顶着大清围困宁远之军队往山海关方向撤退。

    其间,大明将士丢盔弃甲,甚至动用老弱病残将士和一同南下的宁远百姓断后,五万宁远将士最终只余不过一万出头的官兵逃入山海关中。

    而一起南下的大明宁远百姓更是损失惨重,原本一起行动的一万多户宁远百姓,最后能进入山海关的不过区区数百户而已,其余不是死在了女真铁骑等追击之下,就是成为了对方的俘虏。

    

第1340章 天下之变() 
大明王朝因为洪门这一个看似依旧还上不得台面,龟缩在遥远南洋上的民间势力关系,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虽然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模样,但是最终还是改变了曾经的历史走向。

    直到过了崇祯十七年的春季,来到了炎炎夏日时光,大明朝等当家皇帝、主心骨崇祯皇帝朱由检,依然还是坐在京师紫禁城中那一张皇椅之上,绞尽脑汁为这泱泱华夏之地努力奋斗着。

    李自成在占据了洛阳城后,最终还是走上了称帝之路,历史的车轮仿佛还有惯性一样,即便在当时当代历史走向改庭换面之下,依稀还是能找到一些原本应该属于它的模样,大顺政权在千年古都洛阳建立起来,李自成有之前的闯王摇身一变,金龙加身称帝,年号永昌。

    听到这一个消息之时,身在紫禁城的崇祯皇帝既惊且怒,可是却又毫无办法:去岁大明朝镇压农民军起义的主力军队,在举兵攻打河南汝州之时,被如今等大顺军设计围攻,最终寡不敌众惨败而归,甚至差点连督师孙传庭都丧身其中。

    没了这一支被崇祯皇帝委以重任等镇压军队主力,此时中原腹地之中的军队却是再也不能像之前一样对农民军拥有主动攻击的势态。

    北方的心腹之患大清女真人屯兵数十万对宁锦防线展开围攻,逼得崇祯只能两相权衡取其轻,先放过陕晋等地的农民军队伍,将更多的军队派出支援迫在眉睫的辽东边关。

    曾经的农民军,如今的大顺军固然让崇祯皇帝羞恼交加,然则农民军本身格局和战斗力,相比关外那群自小就弓马娴熟的女真蛮子来说,其威害却是要小上太多太多了。

    “陛下,您都已经两日未曾进食,国难固然当头,然则您的龙体也是金贵,万不可在此刻有半点闪失啊!!”

    金銮殿中,来自边关辽东的千里传书就摆在四十岁出头的崇祯皇帝面前,年纪只比李天养要小上几岁的崇祯皇帝不管从神态上还是从肉体上看,却都是比李天养看起来要苍老许多。

    在其身后,他最为信重的秉笔太监在一旁端着一碗已然有些冰凉的粥碗,苦苦相劝道。

    “真是无能、无能!”

    “枉费朕对其信重又加、委以大任,他洪承畴老匹夫怎么就敢丢了朕的江山,怎么还敢跟朕求援!!”

    崇祯对身边太监的劝告置若罔闻,只是一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悄悄一个人在背后大发雷霆,发泄心中的悲苦。

    秉笔太监对此早已是见怪不怪了,自崇祯皇帝上位以来,朝局就从来没有真正安稳过,林林总总进出朝堂内阁的重臣都已是将近百位了,如那走马观花一般让人眼花缭乱。

    其中或许有这些大臣们的能力问题,但是更多的还是如今这位中年皇帝朝令夕改,喜欢迁怒于人的性格有关,这却使得如今的朝堂之上,一时间竟然找不出几个可用之干才。

    洪承畴在关外的失利,放在以前之时说不得现在早就被正在气头上的崇祯皇帝给摘了官裟不说,恐怕还会被锦衣卫拿下问罪。

    可如今崇祯确只能在无人之时大声怒骂呵斥,等到自己火气稍歇之后又不得不赶紧东挪西凑,向边关加派人手物资。

    只是这大明朝早已是千疮百孔了,到处都是怨声载道之地,让崇祯皇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空有一腔热血重整雄风,奈何时不我待,天下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除了江南之地稍显安稳以外,其余北方、西南之地都已经是动乱纷纷,让崇祯望而兴叹。

    京师户部国库,以及大内密库当中空空如也,甚至都能饿死一窝老鼠了,看看崇祯皇帝身上那一身五爪金龙常服,上面甚至依稀有着几个补丁,呃呃秉笔太监手中华那一碗逐渐冰冷等稀粥,也真的只是小米煮熬的稀粥,没有任何的添加,足见国政艰难。

    “传朕旨意,命山东巡抚筹措兵员五万、粮草十万石,即可运送至山海关,交付薊辽总督洪承畴!!”

    发泄之后,崇祯皇帝依旧只能苦巴巴从各省之中衡量,看看能不能筹措一些援助送往山海关洪承畴手中,至于其战败之罪,除了一封训斥之口谕以外,更多的却是勉励之言了。

    没有办法,洪承畴固然在边关战事之上失利了,并损失了朝中多年经营的宁锦两座重要据点,然则这也并不能全都怪罪于洪承畴一人身上,粮饷欠缺、兵员不足、工事久无修整,皆与朝廷国政艰难有着莫大关系。

    至于女真蛮子兵力强盛、实力强大之事,也不是崇祯一天两天才知道的事实,而以当前朝中大臣的能力地位,新败的孙传庭、志大才疏的卢象升,在崇祯所知事实当中,却也依旧差了这洪承畴一筹。

    连洪承畴这一帅才在女真蛮子面前都落得如此惨败,那孙传庭、卢象升之流岂不是更加不堪?

    崇祯虽然性格拨凉、朝令夕改,可是最起码的眼光还是有的,在此时节即便对洪承畴百般不满,可是依旧忍下了怨愤,期望着洪承畴能够戴罪立功,将女真蛮子抵御于边关之外,如此才能给朝廷争取时间,在更加富庶安稳的江南之地招兵买马、筹措军资。

    “传朕旨意,委孙承宗为豫、晋、陕五省总督,总理一应事宜,即可前往上任给!!”

    突然崇祯皇帝下达的又一道旨意,让秉笔太监先是一愣,随即连忙重新低头,颇为意外着崇祯皇帝的任命。

    连前朝帝师,年岁已是七十好几的孙承宗老大人都被启用了,足可见此时崇祯皇帝麾下人才之匮乏了。

    “……”

    随着一道道命令传达下去,并通过各自的渠道送到当事人的手中,崇祯皇帝这才终于能够让那个紧绷着的大脑有一刻的休息,整个人颓废地倒在了龙椅之上,让其身边亲近的太监们心疼不已,却也不敢打扰皇帝难得的休息。

    

第1341章 前兆() 
“将军,咱们为什么就一定要呆待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而不是跟刘将军他们一样,在开封城中享享清福呢!!”

    黄河沿岸,一支大顺军驻扎在较高地势的堤岸之上,一队骑着高头大马出营巡狩的军队当中,一个看起来人高马大等武将,对其前首的另外一位武将发着牢骚。

    被其称为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