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海风云-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以前的类别,李天养把回忆起来的知识分成代数,几何,政治,物理,化学和自然。限于如今的时代,他回想起来的很多知识并不适合马上就传授给大家,还有很多知识连他自己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叫他如何能就这样教给大家。

    所以他重点传授给大家的,则是代数和几何这两门学问。以他的对当今的了解,或许有极少数专研《九章》这样算经的读书人能够达到,甚至超过他所教授的内容;但他非常自信,当世绝没有人能像他一样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地大规模教导大家如何去计算,求解。而几何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是对他们说需要掌握的牵星术有很重要的关系,还能提高营地里木匠们的手艺和思维,算是跟他们队伍很对路子的一门知识。

    倒不是李天养不想回忆起更加实用的地理方面的知识,只是作为一个曾经的理科生,你让一个压根就没把心思放在地理这门知识的人几十年后再去回忆这些东西,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了。他记忆最深刻的,也就是中国是个大公鸡,山西是个煤矿之都等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了,再让他想起些什么,那比登天还难。更别说像海南这种在内陆来说,实在是太过遥远和陌生的地方,压根就没什么印象,也不知道它到底出产些什么,有些什么丰富的矿产资源了。

    至于物理和化学,他也只能是诱导着大家多去思考一些东西,比如月亮为什么会有规律地产生变化,烧开的水壶为什么能把壶盖给顶开,还有石头为什么经过煅烧之后却会变成石灰等等。至于答案,当然只能靠这群少年和小孩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去慢慢思考,去解答了!

    而自然,则是李天养除了代数和几何之外,更加重视的一门知识。李天养到了这个时代,本以为真像小说里写的那样,像番薯,玉米什么的高产作物都还在大洋彼岸呢。可实际上,番薯,玉米早就已经在大明朝开花结果了,只是作为一种食物,明朝的百姓们并不是很能接受这些外来作物作为口粮。吃惯了大米、白面的人,要让他立马改变自己的口味来接受玉米、番薯,那真是为难死人了。除非逼不得已,没有粮食了,更多的人也只是把这些事物当做偶尔尝尝鲜的吃食,在田间地脚种上一点罢了。

    更别说,像番薯,经常食用,会有反酸,涨肚和爱放屁的不良反应,更是让人们对此有所顾忌。玉米倒是还行,可是当今的玉米产量,其实比起水稻,小麦来说,也并没有高到什么地方去,最多也就是一亩地多个几十斤的样子,浑不像后世那样,一亩地收个几千斤,实至名归的高产。倒是番薯产量还可以,一亩地下去,倒是能收获七八百斤的样子,可问题是这玩意儿水分太多,真要把它晒干了储存的话,一百斤能剩下三十来斤算是不错了。

    这些东西可都是李天养带着少年们通过一次次实验得来的,比起那些骗人的小说来说,要可信得多了。

    当然这些作物并不是没有其他的优点了,为了知道为什么十之八九的明穿小说总把这些作物当做救世稻草,李天养也很深入地了解这些作物的习性,也期待着这些作物能像后世一样高产。虽然李天养并不知道伟大科学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如何发明出来的,可他并没有听说过,像玉米,番薯之类也是杂交的吧。虽然可能是他孤陋寡闻了,可这或许也说明像这样的作物有巨大的进步空间呢?

    像玉米,它的优点就是耐旱,对于土地的要求不高,反正李天养在村子周围找到各种地形,只要有足够的阳光和土壤,它都能茁壮地成长,产出的粮食也基本相差不大。而像番薯,李天养前世幼年时就是个农村孩子,对于它的种种优缺点,那是熟悉无比:它的茎叶生长迅速,完全可以作为家畜的日常饲料;虽然它的水分多,但是只要不是寒冷的冬季,基本上就不会出现腐烂的问题,埋在地里或者挖出来放在阴凉的地方储存上个半年以上,完全没有问题,这在根本没有冬天的琼州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儿;而最重要的是,他的成熟时间短啊,如果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的家,基本上在两个月左右就能发育成熟,正适合在危急关头栽种一季来保证度过饥荒。

    当初地震之前,要是被李天养收集到了番薯的种子的话,也不会出现甄别流民,往外赶人的悲剧了。靠着村里剩余的粮食和土地,李天养敢保证,绝对不会让一个人饿着肚子。

    而如今,李天养他们的饲养场里,那数十头肥猪,就是靠着他们栽种的番薯给养活的。连带着,让村里好些田地富余的人家也开始种植起番薯,饲养期家里的家畜们。

    而这些,都是李天养带着一群少年和女孩们在村外开垦出上百亩的荒地,慢慢实验总结出来的。没办法,作为一个连半吊子都不如的生物学者,李天养只能带着大家活学活用,在大自然中去探索,学习生物学的奥秘。

    (本章完)

第131章 那座小岛上的古怪学问() 
今天,大家所要学的知识,正好就生物。当一群少年们拿着锄头,背篓等工具的时候,不知道的人或许还会以为,这是一群要上地里干活儿的家伙呢。而实际上,这就是李天养他们所需要学习的生物课程。

    教导大家这门学问的,实际上是村里一个种了几十年土地的老农,名字叫做吴道力。这些年里,在他的教导下,大家学会了如何种植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等等等等。大家知道了,在什么时候除草,什么时候施肥,又应该在什么时候套种一些大豆、蚕豆之类的豆类来给土地增肥,更知道了在多久之后让一块土地休耕,积攒肥力。

    连村里的很多人,包括他们的先生吴道力都疑惑不已,像这样的东西还需要专门请人来教导吗?随便找个老农出来,那个不是对这些东西如数家珍,只要有心,跟着村里的人下地就能学会了。而李天养和吴杰他们的父亲,更是在家里拎着他们的耳朵,说他们是不是脑袋里进水了,什么不学,反倒倒回去学起种地了。

    可是又有谁知道,如果连地都不会种,那你还有什么资格来学习和研究生物这门知识。要不是这些年的种地学习,李天养他们又如何能够再异国他乡让这些外来的作物,茁壮成长,让大家了解到这么多关于番薯和玉米的习性的。没有办法,李天养也想有专门的人员来研究这些东西,可是中国儒学一家独大,其他学科在读书人的眼里看来,都是一些旁门左道、奇淫巧计而已,根本难登大雅之堂,所以如今之世,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去下苦力研究这些东西。

    李天养就只能从小培养身边的伙伴来学习这些知识,从中选拔出对这些东西有兴趣,而且又有天赋的人来。

    少年们倒是对李天养的决定,没有一点怀疑的。自从当初李天养建立孵化室,初办饲养场的时候,就让大家开了眼界了。原来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奇妙,只要温度足够,就算没有母鸡的帮助,也能孵化出那些小鸡来。而后来李天养又用不同的饲料喂养小鸡,用蚯蚓混合饲料饲养出来的小鸡,生长速度明显比放养的小鸡要快得多。当蚯蚓饲料饲养的小鸡都已经开始下蛋了的时候,那些放养的小鸡竟然连身上毛发都没有长全。

    在加上这些年来,大家手把手地种植出一亩亩作物,看着它们在各种条件的不同生长情况。这种种实验,让大家对于李天养所说的,大自然的魔力深有体会,也对李天养所说的,通过培育,能栽培出生长更多粮食的作物来的事情,深信不疑。

    因为这些实验,李天养从这些少年当中,找到了好几个对于种地和改良生物品种有兴趣和天赋的少年来。在大家没有注意的情况下,李天养已经开始在暗地里培养这几个在李天养的眼里,算是无价之宝的人才来。虽然不知道未来,他们到底能不能给大家带来惊喜和成果。可是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人才这东西,本来就是要慢慢培养和积累的。真要像小说里写的那样,随便找个人,就能有多么的厉害,那就不是在古代了,恐怕实在未来了!

    而除了生物,李天养也还培养了好几个脑子机灵,有天赋的少年,专门做着一些李天养还记得大概知识的实验,比如水泥,肥皂之类的。虽然到如今,大家也没有拿出一个成果来,可李天养相信,总有那么一天,会有一个惊喜在等着他的。

    “今天呢,也没有别的,就是该给地里刚种下去的番薯施施肥了。至于如何施肥,大家不用我再手把手地教你们了吧。”今天是个阴天,吴道力不用像平日里那样,戴顶斗篷在头上了。对于现在的这份工作,他是十分满意的:每五日过来教授大家一下当前该做些什么,还不用自己亲力亲为,到月底还能拿到半两银子来补贴家里,又不耽误自己家里的农活,这样的好事到哪里去找。

    “是的,先生。”听到了今天的任务,大家分头行动了起来。该去挑粪肥的,去挑粪肥;该去锄地的,锄地,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

    地里的番薯苗,是前段时间刚刚种植下去的,还上去还是有些没精打采,不过在茎叶之间,又抽出了几颗新芽。这批番薯苗的种植方式,真是李天养他们不多的研究成果之一,虽然真要深究起来,其实也是李天养剽窃了后世的种植方式。可谁叫如今还没有人发明出这种方法来呢,正好让李天养引导着大家,研究出这门技术,给大家打打气,加加油。

    薯苗是从一根完整的茎叶上分离出来的,一根一米多长的茎叶就能分离出四五根六七寸长的薯苗来,按照他们生长的趋势,把底端给掩埋在土里两三寸深的地方,过上一段日子,就能重新生根发芽,长出蓬勃的茎叶来。只是这样一来,又会影响到番薯的成熟时间,基本上会推迟差不多一个月左右的样子。

    但是,比起以前还需要番薯来种植的办法,倒是节约了大笔的番薯,而且琼州岛温度常年都在20度以上,基本上能够保证土地里的番薯茎叶除了喂养家畜,还能作为植株栽培进土地里,免了重新培育的麻烦。这样一来,倒是说不上那个方法更加优秀,只是如今大家不缺粮食,也就按照这种方式种植番薯了。

    “接着,连长!”不远处,甘大彪干完活,从旁边的地里挖出几枚番薯来,直接丢了过来。

    “就你这家伙嘴馋!”李天养笑骂着从地上捡起番薯,给身后的长生和得财一人递上一枚,自己也拿起一枚,随手把外表间的泥沙清理了一下,一嘴咬了下去。甘甜的汁液在口齿之间蔓延,让早就口渴了的李天养不禁多吮吸了几下,虽然还带着几丝泥土的腥味,但也难掩其中的清甜。

    一边干着活儿,一边享受着自己种出来的番薯,这种滋味,只有那么的自在了。

    (本章完)

第132章 肥料() 
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民族,几千年来,他们建立了辉煌的文明,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发明与创造。如果不是有汉以来,儒家一家独大,从而对其他学说通关统治阶级从官方上进行打压以及抹黑抵制,恐怕还真不知道我们民族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即使是这样,勤劳的百姓和那些占少数的有识之士们也能从日积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