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海风云-第4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官宦世家出身,又是一介武夫,在大明朝这些文官们看来,未必就比李天养他们这些平民百姓高上多少。

    因此,在李天养他们想要领略一下扬州瘦马的风情的时候,带着一群土包子们想着包上一家档次不错的青楼,好生见识一番,哪成想人家这老鸨压根儿就看不上李天养和他身后这一群一看就没什么见识的土著人,直接拒绝了李天养他们。

    这让李天养感叹,在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花不出去的银子啊,更不用说曹勇义那个虚荣脾气,当场就想硬闯进去。

    可最后,曹勇义被人际圈有空给我管事的拦住,在他耳边耳语几句,曹勇义最终脸色一片青一片白的变幻几番之后,就这样灰溜溜的走了回来。

    “他奶奶的,没想到这家楼子背后竟然是一位王爷,咱可得罪不起,换一家吧!”曹勇义垂头丧气走回来,对着李天养苦笑说道。

    “算了算了,没心情了!”李天养看看身边那些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儿的土著族长们,意兴阑珊的回绝了曹勇义。

    江淮一地,有钱有势的人实在太多了,而李天养身边这一群土著汉子看起来一路上倒是规规矩矩的,可李天养清楚他们如今这样子更多是因为李天养时时叮嘱,加上初到这么繁华之地,见识到无数令人惊奇的异景以后,土著们心中有些拘谨,这才到现在没给李天养惹出什么乱子来。

    若是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老鸨和龟公不让他们进去的理由,恐怕当场这些土著就会捞起袖子跟这般狗眼看人低的混账东西理论理论,让他们见识见识土著人的威风。

    土著人才不管你什么王爷靠山,还是抚台背景,就他们这样桀骜不逊的人,如今陡然见识到了大明朝的文明和富庶之后,他们那可敏感的心中,自然而然总会产生一点自卑感,这也是他们感到拘束的原因。

    而正是因为他们自卑,所以他们更容不得大明人的轻视之心,本来一路上北人围观就已经有些恼火了,若是再经这种事情刺激一下,李天养也不敢保证还能约束住这群家伙。

    故而,为了后面的谋划考虑,李天养只得忍痛拒绝了曹勇义的提议,带着土著们随意逛了一下之后,就打道回府了。

    可内心里,李天养是在滴血的,好不容易才能来一回扬州,竟然连闻名古今的风尘圣地李天养都只能远观,那还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才能再来扬州呢!

    本来穿越古代,李天养也就只对古人几件事情极为好奇,其中就少不了青楼这个男人都神往的地方。

    但是直到现在,力图除了在十五岁那年进去过乐会县城那给我简陋的青楼之外,在没有机会接触过青楼这种地方了。更别说,当初那次青楼之旅,对于李天养来说,实在不是一个很美好的回忆,因为他第一次亲手杀人,就是在那里。

    (本章完)

第751章 发现商机() 
    沿途而上,风景这边独好,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不仅是让李天养身边这群土著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同时也给了李天养机会,让他近距离接触到真实的大明朝生活。

    扬州瘦马虽然没能有幸看到,可是坐落在扬州城中周边的那些高门大户,楼台亭阁,甚至包括那些杵在门口的石雕,挂在门口的鎏金牌匾,无一不在向李天养炫耀士绅阶层的奢靡之风。

    与之相对的,越是往北而行,城中逐渐开始增多的流民乞丐,穿着破破烂烂的衣衫,拄着一根肮脏的竹竿或是木棍,支撑着他们瘦弱的身体,畏畏缩缩的向过往行人乞讨一口饭食。

    就连土著人也觉得不可思议,如此繁华奢靡的城市里,竟然还有人吃不上饭,看乞讨之人好手好脚的,却不知自食其力,而是追逐着外人乞食,颇让一干从不在族群中养闲人的部族族长们惊诧。

    大明朝赋税劳役深重,并非所有乞讨之人都是懒散之辈,而是他们做乞儿有时候反倒比他们辛辛苦苦劳作所得还要舒坦得多。

    当李天养将这样的缘由解释清楚,众多土著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也少了几分对于大明朝的敬畏,原来就算是这么庞大而富庶的国度里,也有这么多的不公平。

    当然,沿途之上偶尔总能遇到的各式大明官兵,还有那巍峨城墙之内数都数不清楚的大明百姓,依然让这些部族族长们震撼。

    沿途所经过的任何一座城池,其中居住的百姓,城墙上下林林总总的官兵,恐怕逗比此时这些部族所有人口加在一起都要庞大得多。

    现在看来,自己曾经自以为部族发展不错,实力强大的假象,在真正见到了外面世界以后,是何等的可笑。就像笨港人教他们的故事一样,他们这些土著,就跟那只生长在井底下的青蛙一样,实在太自以为是了。

    眼看着距离京师越来越近了,南北风土人情的变化,大明国土的庞大,终于让这些眼界从来只放在自己部族一亩三分地上的土著人们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庞大和精彩。

    李天养同样也在感叹,一直从别人的嘴里述说着大明朝怎么怎么样,直到现在,他才能用自己的眼睛看到大明朝的真实面容。

    南方还好,因为商业的发达,老百姓们虽然生活有些艰苦,但是只要愿意卖力,总能将生活维持下去。

    倒是越往北方,这情形也是越来越差了,流民和乞丐逐渐增多,最多的时候,李天养甚至在一座小县城外看到几百人聚集在一处粥场,争抢着由士绅们捐赠的稀粥为生。

    天气也不是很好,横跨几个省份,李天养他们艰苦听说了不少的天灾人祸,底下一个省份闹涝,上面那个省份却在闹旱,甚至还出现了蝗灾等等虫潮,这在没有杀虫剂的时代,那杀伤力就别提了。

    沿途的土地上,虽然没有荒芜着,但是很多都改种了桑棉这样的经济作物,仅有少数种植着粮食和蔬菜,特别是在商业和作坊蓬勃发展的南方,这都是普遍现象了。

    没有了江南粮仓的供给,东北如今又在野蛮女真的手里,没有开发出来,北方的物价是一日涨过一日,日子过得比在江南更加艰辛。

    还没有末世的凄厉景象,但是以力图的眼光和他带来的历史观来看,其实也算是末世的预兆了。

    一个劳役赋税压垮了底层百姓,本该种植粮食的土地全都转为种植赚钱的经济作物,那庞大的大明帝国百姓,又该找谁去供养啊!

    更别提如今这个气候的变化,就连深处在亚热带的大元鸡笼港,今年冬季的时候都格外的冷,更别说更北方的城市和百姓呢。此时刚过七月,北方的天气就已经开始转凉,眼瞅着像是前些年深秋的感觉了。

    不过这一路上,李天养到还从中看到了不少商机,其中一样以李天养的直觉来看,几乎可以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那就是种植粮食,贩运到北方城市里来贩卖。

    万历年间,一两银子能够买到差不多两石以上的粗粮,大米、小麦这样的细粮也至少要八钱左右的价格才能买到一石。可是到了天启五年,北方这边的粮价,一石粗粮就差不多能卖到曾经细粮的价格,而细粮更贵,一般人家根本就消受不起,除非逢年过节,或是达官贵人之家以外,其他时候买的人都少的很。

    越是往北,这样的情况越是严重,而且这粮价也在涨,眼看着秋收在即了,好多百姓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不得不将还未完全长熟的粮食收割一部分,以维持生计。但是如此一来,他们今年的收成肯定又会受到影响,明年必然会更加艰难,到时候他们又不得不找其他办法老弥补粮食的亏空。

    如此反复,就算是一般的小康之家,恐怕也经受不起这般的折腾,稍有个天灾人祸的话,等待他们的结果,那就是不容乐观了,最终成为一介流民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大元岛上别的没有,就是粮食充足,几年的发展下来,除了笨港、鸡笼港两处据点和周围的附属村落在规模种植粮食以外,笨港联盟这些年经过笨港专业人士的驯化,同样开垦出来大片的土地种植粮食。

    如今的联盟成员部族,除了满足自己部族需求以外,还能提供不小规模的粮食运送到笨港中来兑换他们部族所需要的物资,或是干脆换成银钱存起来,以备不需。

    毕竟,以土著人简陋的房屋修建能力,想要修建起一栋防潮的粮仓,还是很有难度的。以前是担心族中粮食不够吃,现在土著人则是担心家里的粮食会不会回潮发霉,因此多余的粮食换成他们需要的物资,或是能够购买任何东西的银钱,才能减轻土著人堆保管粮食不利的担忧。

    同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大元岛四季都很适合种植粮食,哪怕是在相对更冷一些的冬季,大元岛上的温度也能够种植土豆、小麦这样的耐寒植物。

    随着笨港农科所的成员持续挖掘外来农作物的潜在能力,以及一直都在专研调制的各式粪肥帮助下,一块土地轮番种植三季,在大元岛不算是梦想。

    没想到竟然有推荐,我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星期我应该会爆更,大家帮我顶起来吧!!

    (本章完)

第752章 天津卫() 
    之所以想到贩卖粮食这一个看起来赚不了多少银钱的买卖,也是这一路上李天养经过深思熟虑,并跟自己秘书小组谭松韵等人好生商议过以后的选择。

    一来,如今大明北方粮食紧缺,粮价不菲,齐心堂这几年薄有发展,除了远洋船队的二十来艘海船以外,又在泉州、广州等地收购了十来艘海船,作为往来运输齐三他们招募流民之用,同时运输大元岛与月港之间的货物。

    二来,笨港团队得天独厚的海上实力,让他们可以避过大明朝漕运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从海上将大批的物资运送到北方去,减少了各种成本,加上北方本来就在扬高的粮价,两相对比,积少成多之下,做粮商的回报其实不算低。

    其三,做一个粮商,可以顺理成章的下到北方各地的县份和城镇当中去,将笨港的触角深入其中,全面了解底层百姓动静。

    最重要的一点,李天养希望能让土著族群在经历过这次旅程之后,能转变他们的态度,被李天养将视线转移到大明朝庞大的疆域当中。

    而让土著人参与进笨港团队的粮食运输和贩卖系统当中,既调动他们开垦土地和种植的积极性,让他们不再满足于自给自足,又能让他们有参与感,认同李天养接下来的忽悠大业。

    不过这些都是长远计划,还需要李天养他们回去制定一份计划书出来,并重新协调据点当中粮食的种植和开垦,以及说服土著们加入进来。

    当前的问题是,当他们的队伍距离京师越来越近之时,他们所要经历的盘查也越来越严厉了。

    大明朝百姓远行,那都是需要路引的,而像马耀他们这样明显有别于大明百姓的外族人,之所以能一直安然的跟着李天养他们行走这么远的距离,一个是在于身边有曹勇义这个官面上的人物在水面上保驾护航,还有一个则离不开李天养他们的金钱攻势。

    大把大把的银钱花出去,对于航道周围那些税吏官差之流,几乎可以说是无往不利,从中不难看出这些底层官僚腐败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就算偶尔有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