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仙路桃花传-第2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昶最近就又一次受到了师父的提醒——六艺考核是六选二,除了“符箓”一道是所有人都要考以外,其余五门自选一项即可。但黄昶却很骚包的去把六艺都给考了一遍,然后除“炼丹”,“驭兽”两项混了个良好,其余四门的评价都是“优秀”,尽显学霸本色!

    不过师父长青子并没有因此而表扬他,反而在他耳朵旁边唠叨了半天,无非又是不要分散精力之类的说法,尤其是把当年天机子前辈的教训又拿出来说了一遍——黄昶如今“天机子第二”的外号已经传到山上法元修士耳中了。

    旁人谈论起来时,都觉得黄昶若是当真能达到当年天机子一样的境界,成为金丹修士,那已经算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毕竟金丹修士已经算是修仙界的顶层人物。但在长青子看来,天机子当年明明还拥有继续向上走的可能性,却因为偏爱那些机巧小道而分散了精力,影响了仙道正途,最终止步于金丹期,实在是可惜之至。

    而如今的黄昶,精力居然分散的比天机子还要厉害——天机子尚只钻研炼器一道,而黄昶干脆是六门兼修!这简直是……

    ——就连长青子也说不上是好是坏了。他虽然反复提醒黄昶注意这方面,但却并没有简单粗暴的要求他停止钻研这些身外技艺。因为长青子发现黄昶在对待这些技艺方面,与当年的天机子毕竟还是有些不同。

    天机子是当真沉迷其中的——每遇到一处难点,或者想到某些妙处,就非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钻研透彻,尤爱开创新思路,那真是乐此不疲。由此而创造出许多新东西,不过在创新完以后往往就没了兴趣,随手丢到一边,再去玩别的。

    而黄昶则不然,他虽然也喜欢钻研,但却是基于一种非常实用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颇为功利化——长青子注意到黄昶所走的,基本上都还是先辈已经开创好的道路。以学习为主,而非开创。

    比起天机子爱搞新玩意儿,黄昶这个“天机子第二”却更热衷于如何把现有的技术充分整合利用起来,让其发挥出最大实际作用。而既然是整合,那见闻广博,同时兼通仙门六艺倒反而算是一种优势了。

    另外一点就是黄昶特别注重产品的“规模化”和“经济性”,总试图用最廉价的材料去实现尽量多的功能,同时还要能大批量快速生产,但却并不追求达到完美极致……而若是在此过程中,遇到了真正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那也并不硬顶,都是尽量设法绕过,或者干脆放弃,另觅它途。

一五五 大校检(二)() 
所以黄昶虽然同时研究六门技艺,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倒并不算太多,迄今为止也并没有对他的修行造成多大影响。反而借助相关产品带来了大量收益。所获得的大量资源,除了充分弥补自身天赋不足的缺陷外,也把自己给武装的非常完善,确实是非常有益的反哺。

    如果长青子曾经在黄昶前世那个社会生活过,应该便会知道,这正是所谓“科学家思维”和“工程师思维”的区别:前者以研发新技术为主,而后者则是充分利用成熟技术。前者往往都是真正的天才,而后者,只要有足够的细致和耐心,能够虚心接受前人成果,哪怕中人之姿也可胜任。

    ——黄昶其实并没有天机子那样恐怖的优秀天赋,前世的他在大学中表现很出色,但也仅仅只是个普通的大学生而已。到了这个世界后其实也一样,他只是非常善于利用现成条件,因势利导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其成功更多还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长青子当前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至少知道:修仙者的道路千奇百怪,并不能一概论之,更没有必要强求非走哪一条。

    故此长青子的唠叨也仅仅只是唠叨而已,以后该怎么做,还是要黄昶自己决定。“专精”固然容易出成绩,但“广博”也未必不是一条可行之路。

    …………

    考试结束之后,便是比武阶段。

    这还是黄昶头一次参加真正的宗门大比——上回他们作为青衣弟子,还算不上真正修士,只在内部单独比试了一下子便算。如何比得上这回:宗门只要是在昆仑山上的炼气修士全部参加,那可真叫一个人山人海,规模浩大。

    按照长青子上次告诉黄昶的数字,西昆仑大约有五千名拥有正式身份铭牌的炼气修士,当然其中大部分都是外门弟子,平时分驻于各地。执掌宗门各处产业,他们是不参加大校检的,山下也没那条件。

    正常情况下常驻在西昆仑山上的炼气弟子约为八九百人——即所谓“八百内门精英”,不过每到了大校检的时候,山上人数便会猛增。很多外门弟子会各找理由,甚至专门轮换,尽可能争取在这段时间内回到昆仑山上,就是为了参加校检。

    为何如此?——因为大校检是由法元仙师们主持的,他们在考试以及比武的过程中,会对弟子的技战术水平,以及策略选择等方面及时作出评价和指点,如果弟子提出问题的话,往往也会加以解答和教导。

    ——这便是师父所起的作用啊!内门弟子一直留在昆仑山上,经常能与法元仙师打交道,而如果是白衣真传弟子的话,更是有师父随时提点着,在学习方面可谓得天独厚。但在山下的那些外门弟子,那就没这么好的条件了。

    凡世间的法元仙师可不是那么容易碰见的。就算有,那也必然是高高在上,身边簇拥着无数门人弟子的一方霸主或是家族支柱,要不就是镇国豪强,寻常炼气期修士连见上一面都难,更遑论请其指教了。

    ——凡世间那些没有师承门派的散修,其最大苦楚之一便是找不到人指导,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相比之下,昆仑的外门弟子就要好得多——每隔五年一次的大校检,他们可以轮番回山参加。届时无论是修炼道路上的疑难,还是遇到瓶颈关口时的困惑,都可以在这种时候向仙师求教,一个解决不了还可以找第二个,法元不行还有金丹呢,昆仑山上那么多高手,终归能解决的!

    所以这段时期,集中到昆仑山上的炼气士,差不多将近有两千余人,那可真真是大场面了。黄昶在五年前上一次大校检的时候曾经见过这番场景,但那时候他才刚刚入门,对于“修仙者”意味着什么概念还不太清楚,觉得两千多人也不算啥,自己前世高中里头,早晨做广播操也差不多有那么多人了。

    但是如今,在亲身掌握了相应的力量之后,他再看到这场面,观感就全然不同了——这两千多全是修仙者!而且全部是炼气中期以上,在修仙界已经可以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

    这样的实力,若是组织成军队杀出去,那天下有何人能挡?无论对面是门派,还是国家,恐怕都只有覆灭一途——除非对面也有足够的修仙者,以及高阶大修士,才有可能抵挡一下。

    当他立于演武场上,与两千多名同门师兄弟站在一起,共同倾听着宗门师长在大比武之前的讲话时,黄昶不禁回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些文件资料,宗门历史上几次大规模对外征伐的记录,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那些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景象来……

    …………

    “开始!”

    随着战令堂首座夏侯炎的一声令下,两千多名昆仑弟子按照修为高低,从炼气四层直到十层大圆满,分成了七个集团,开始捉对比试。

    比试的规则很简单:从最低的四重天小师弟们开始,两两随机配对,打上一场,胜者留下,败者淘汰,胜利者之间再互相比试。只要能取得三场胜利,便可以被视为高一层境界的修士,与上面五重天的师兄们同场竞技了……这样一层层的依次比试下去,到最后,能在大圆满阶段比武中站到最后的十个人,便是宗门十大弟子。

    十大弟子内部并不区分高低强弱,不过到了那种阶段,谁强谁弱一般都能看得出来了,基本上历届十大弟子都会有个排名。但这只是大伙儿自行评选出来,没什么权威性。若是有谁对这排名不服气的,也可以向排在前头的人发起挑战,争取改换一下——当然,仅限于已经在排名之内的那几位。而且这只算弟子之间的私下约斗,不属于大校检的内容了。

    宗门大校检只评选出十个最强的炼气期给予奖励,奖励全都是一样的,并没有高下之分——很明显,西昆仑并不希望弟子们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内部竞争上。

一五六 大校检(三)() 
这样的比武往往要持续长达半个月到二十天之久——因为每一场比试都有法元仙师亲自坐镇,除了作为监督,防止出现误伤外,还会对双方的功法,策略和战术进行点评。

    而这也正是那些外门弟子最为重视,收获最大的时刻,所以很多人打得非常认真,有时候还会故意拖延,以求得到更多指点。

    当然了,想要得到更多指教,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赢几次,多打几场,自然便容易得到关注了。若是一上场就直截了当来个脆败,人家连你的问题都看不出来,那当然也给不了什么指点。

    第一天乃是最低级别,四重天小修士们的比赛时间。这部分人并不太多,毕竟在昆仑十年学艺,期满后至少是四重天,之后再过个五年十年,哪怕凡间修炼条件不好,多多少少也该有些进步的,若还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那也太差了。

    除去四十多名还停留在此阶段的蓝衣弟子外,在从山下回来的外门弟子中,四重天的差不多也是这个数量,不过其中倒是有不少并非昆仑山本身培养出来,而是原本以散修身份,带艺投入西昆仑的。这部分足足有三十几人,对他们来说,能够晋入中期已经是很大进步了,倒算不上是“差生”。

    不过这些人的境界虽然不高,实战能力却绝对不可小觑——西昆仑可不是什么轻易能够加入的江湖帮派。主体成员向来都是宗门自家培养,很少接纳外人。想要加入昆仑派,除了本身实力不能太弱,至少要达到中期境界以外,还得经历过一系列非常复杂的任务和考验才成。

    此外还要对个人的品德,背景,以及性格脾气等进行一系列的考察,而即使这些都通过了,最终还要为门派立下足够重大的功勋,才能真正得到那枚标志着西昆仑正式成员身份的玉制法器铭牌。

    修仙界中想要加入昆仑派的修士很多,但最终能够得偿所愿的,二十个人中都未必能有一个!黄昶曾听宗门执事堂的前辈师兄谈起过,说咱们昆仑派最难的考核是什么?既不是金桥验心,也不是铜马堂阵,更非大校检,而是凡间散修申请加入昆仑派的入门考核,那个才是兼具了严谨以及困难特质在内的真正难题。

    尤其是最后要为宗门立功这一条,基本上都是要拿命去拼的——黄昶的那位尸仆“姚师兄”,当初就是一名期望能通过自身努力加入昆仑派的散修,可惜中途失败,一条命拼没了……也就没了。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昆仑的选拔条件从未降低过——你若不愿为昆仑派卖命,那昆仑派肯定不会收你。如果不想拼命,那最终只能得到一块标注着“昆仑之友”的铜牌,以客卿身份通过完成西昆仑布置的任务,交换西昆仑给予的报酬,仅此而已。

    ——可想而知,能够通过这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