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珍玩-第5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易接过金玺,仔细看了看,“这的确是西汉的东西。”

    “这个我当然能看出来!”陈澄之接口道,“可汉代皇帝的玺印,都是玉质的,只有王侯才有用金的!这个还不算最大的问题,或许哪个皇帝制作过金玺也不好说。但这问题,出在‘武帝’上!”

    的确,在西汉,能称为“武帝”的,那只有汉武帝刘彻。武帝行玺,按字面理解,那就应该是刘彻当朝时用的行玺。

    可问题是,这个‘武帝’,是个谥号!

    华夏历史上这么多皇帝,称呼也比较多,谥号、庙号、年号,都有用的。比如汉武帝,就是个谥号;唐太宗,就是个庙号;康熙,就是个年号。

    不难发现,汉代的皇帝,多被后人用谥号称呼,比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献帝。唐宋呢,被用庙号称呼的多,比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徽宗;到了明清,喜欢用年号称呼的多,比如永乐,万历,康熙,乾隆。

    不管怎么称呼,皇帝活着的时候,只可能知道自己的年号。

    这谥号,是皇帝死后才有的,是被后世“追认”的。庙号呢,是皇帝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也是皇帝死后才有;打个比方,相当于后人供奉的祖宗牌位,活着怎么可能有?

    比如康熙,这是个年号,一上台就有,上台之后,前面的顺治年号不用了,改元康熙。但是康熙的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这个太长了,怪不得没人用。他的庙号是清圣祖。谥号和庙号,都是死后由他儿子雍正主持定的。

    汉武帝刘彻,庙号是“世宗”,谥号是“孝武皇帝”。因为在汉代,倡导以孝治天下,所以这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既然都有嘛,所以称呼的时候就省略了,直接简称“汉武帝”。像汉文帝,汉景帝,也都是省略了“孝”字。

    既然汉武帝是刘彻死了才有的这个称呼。那么他活着的时候所用的行玺,是不可能有“武帝”二字的!

    实际上,汉代皇帝的玺,还没有过确凿的考古发现。不过,根据后世其他朝代的皇帝行玺,和汉代的一些史料来推断,汉代皇帝的玺上,这印文应该就是那六种: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

    也就是说,就是汉武帝刘彻的行玺,印文也应该是:皇帝行玺。汉武帝驾崩,这些玺陪葬,新任皇帝再做一套,还是这些印文。

    这竟然冒出来一个“武帝行玺”,能不让陈澄之摸不着头脑么?最要命的是,无论从工艺、制式、包浆来看,这又是西汉的东西!

    唐易看着陈澄之一脸疑惑的表情,笑道,“这不是汉武帝刘彻的行玺,是西汉时另一位‘武帝’的行玺,活着就自封了,而且我看,这行玺,就是他发布诏命用的。”

    若说铜器上的手段,唐易当然比不上陈澄之,可要说到正史典籍、野史传说、史料资料,唐易可就看得比陈澄之多了。再结合这个眼力,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啊?”陈澄之一愣,“西汉还有一个‘武帝’?”

    唐易点了一支烟,“老爷子,你可能有所不知,我给你说说。”

    话说秦始皇平定岭南,有一员猛将,名叫赵佗,他就此当了南海郡龙川县县令。后来秦朝亡了,群雄逐鹿中原,乱成一锅粥。这个时候,赵佗趁势而起,从自己的地盘南海郡起兵,又拿下了桂林郡和象郡。

    史记云,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而当时赵佗坐拥三郡,直接就建国了——南越国。赵佗便自称南越武王。

    这南越国地盘不小,北至南岭一线,西至滇桂大部,东至闽越南部,南至南海。都城呢,定在了“番禺”,就是今天的羊城。港岛,其实就在南越国的领土之内。

    赵佗在南面称王,刘邦在中原地区也建立了大汉帝国。这个时候,中原多年战乱,亟待休养生息。刘邦考虑了一下,对这个南越国,还是不打为妙,于是派出了一个叫陆贾的,去劝说赵佗,附从大汉。

    陆贾这个人,是很有本事的。刘邦和项羽争霸的时候就跟着刘邦,在诸侯间游走,能言善辩,是类似苏秦张仪这样的角儿。后来刘邦死了,吕雉篡权,也是他说和了陈平和周勃,共同谋划,周勃夺军,一举诛吕。

    有陆贾出马,赵佗真的被说服了,接受了刘邦赐的南越王印绶,南越国就成了大汉的属国。此后,南越国和汉朝互通往来。中原总比南越先进,各种生产技术开始引入南越国,南越国也越来越强大。

    不过,刘邦死了之后,吕雉掌权,汉朝和赵佗的关系就开始紧张了。一开始是封锁边境,禁止贸易,后来,吕雉派兵去攻打南越国。

    吕雉比起刘邦,真是差了不是一点儿半点儿,好打刘邦早就打了,何况南越国现在更加强大,肯定没好果子吃。果然,中原那些兵,光是这个炎热潮湿的气候就受不了,连南岭都没过去。

    这一打不要紧,赵佗干脆宣布脱离大汉,自己称帝了——南越武帝。

    赵佗本来就是个武将,很会打仗,他收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领土范围再度扩大。既然称帝了,那自然就要以皇帝的身份来发号施令。从武王变成武帝,这个称号,他活着就有了,就用了。

    所以,这个“武帝行玺”,断代是西汉没错,但应该就是赵佗的行玺!

    后面还有点儿事儿,吕雉死了之后,汉文帝刘恒即位,他立即着手开始恢复和赵佗的关系,重修赵佗先人墓地,安抚赵佗在中原的亲戚,而且又把陆贾派出去了。

    这一次,赵佗还是听了。不过,却又有那么一点儿不同,他每年还派人去长安朝见大汉皇帝,表面上也像属国王侯那样听命令,但是,在南越国内,他却一直用着皇帝的名号!

    “我想起一件事儿来!”陈澄之听唐易说完,忽而接口道。

第1064章 青花镇尺() 
“老爷子你是说在羊城发现的越王墓?”唐易一猜,就知道陈澄之想起了这个。

    “对啊,好像也发现了一枚金印,不过印文我记不清了,但是记得有个‘玺’字。”陈澄之道,“我当时看了新闻,没太在意,就觉得是小国王侯之印,弄个‘玺’字,夜郎自大一下子。”

    唐易笑道,“对啊,那个是‘文帝行玺’,和这个‘武帝行玺’就差了一个字儿。行玺,在汉制里边,是六玺之首,分封王侯就用它,相当重要啊!”

    “文帝?也是南越国的?”陈澄之一愣。

    “对,这个文帝,名叫赵昧,是赵佗的儿子!他自称文帝,是想炫耀自己擅长文治,而他的父亲自称武帝,那自然是自夸征战的武功了。”

    陈澄之点点头,“我明白了。其实南越国的武帝、文帝,压根儿就不是谥号,其实是因为他们和中原的礼制不一样,是个尊号。这在华夏的历史里,太特殊了!”

    “所以啊,才有这样奇怪的玺出现。不过,奇怪归奇怪,却是好东西!”

    “你小子,又捡漏了!”陈澄之笑笑,他似乎已经习惯了唐易捡漏。

    逛了一下午,陈澄之虽然没买什么东西,但是唐易得了这么件宝贝,他也跟着赏玩了,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第二天,陈澄之便离开了港岛。

    唐易这一趟来,虽然出了点儿意外,但也算是有惊无险。接下来,他陪着林娉婷好好玩了三天。

    临走之前,是要和蔡震宇还有怀特说一声的,蔡震宇说了些联络感情的话,怀特却把自己有批回流古玩的事儿说了,希望和唐易合作。

    唐易心想,好歹也是一笔不小的生意,没道理拒绝。就算怀特有什么想法,以后一码归一码再说。再说这古玩回流,是个大好事,便答应了。

    两人大致谈了一下,初步定好,约定再联系。

    唐易和林娉婷就此结束了港岛之行,回了山州。这次港岛之行,带回来两样好东西,王蒙的《春山临湖图》,赵佗的武帝行玺,收获还是很大的。

    刚回山州的第二天,唐易正往阁宝多走呢,电话响了,一看是冯青山打来的。

    “回来了?”

    “这刚回来,有事儿么老爷子?”

    “等你好几天了。”冯青山似乎有些急切,“我在店里,你在哪里?我去找你!”

    “我就在古玩街上呢,您等我,我过去得了!”唐易挂了电话,没去阁宝多,直接去了冯青山的朗润轩。

    隔着挺远,唐易就看到冯青山在店门口等着了。唐易一进门,冯青山就把他拉近了内室。

    “你看看这东西。”冯青山打开了一个长方形锦盒,从里面拿出了一件瓷器。

    这是一件青花镇尺。基本算是长方形,不过两头圆。长二十多厘米,宽约三厘米,高约四厘米。侧面的青花纹饰是缠枝花卉,顶面的青花纹饰是金钱纹内嵌四叶草。

    青花发色有浓有淡,纹饰不是勾勒的,都是实笔填涂。发色靛青,不少地方有积料,能看到蓝褐色斑点。

    “是不是元青花?”冯青山在唐易还在仔细看的时候,就开口问道。

    唐易看完,表情有些凝重,他放下这件青花镇尺,“老爷子,您先说说,这东西怎么来的?”

    “我去收来的,找过几个人看了,众说纷纭。”冯青山接着便把经过说了说。

    冯青山开店,内心爱好多过买卖获利,他不缺钱,儿子又很有钱,朗润轩其实就是他以藏养藏的地方,也是为了和行里人交流方便。

    前一阵子,冯青山和跟另一个同行,到山州附近的县城乡下收货。所谓到乡下收货,不是来到村里一家一户地跑,而是直接“定点”。每个县里,都有那么几个夹包袱窜货的,收来东西再集中倒手。

    所以,冯青山是到这样的大户家里,直接看他收来的东西。这个大户姓牛,都叫他老牛。

    偏巧,他们到老牛家里的时候,老牛刚回来没多久,一指院里屋檐下的一口麻袋,“我刚回来,喘口气,你们自己看吧,刚收来的东西。”

    和冯青山一起去的这个同行,是在文化市场开店的,平时经常下乡,这老牛就是他的关系户。所以,冯青山也不好意思先动手,就等着让那个同行先挑。

    说是一麻袋,其实东西不多,光是两个老箱子就占了不少地方,另外还有些铜钱。剩下的,就是两件东西,一件黄杨木的笔筒,一件青花镇尺。

    两个老箱子是香樟木的,看起来像是民国的物件,不过形制粗陋,品相不佳。铜钱呢,多是些康熙乾隆的普通版别,也没什么值钱的。

    不过,这个黄杨木的笔筒,雕工倒是不错,而且保存也相对完整,包浆还挺润,是清代中晚期的东西。

    这个同行手里抓着黄杨木笔筒,又看了看青花镇尺,看青花镇尺的时候,他犹豫了不短时间。

    说实话,这个青花镇尺的青花发色,的确是有点元青花苏麻离青的味道。不过,元青花的好品,那都是可遇不可求,新手或许还会相信自己运气牛逼大发了能捡漏,行里人看到疑似的东西,上来第一步那是先当成赝品来看,找问题。

    这个同行看了一会儿,也许是瞅出了什么疑点,也许是这一麻袋就这两件东西像个样子,全拿了似乎不妥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