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珍玩-第5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起探寻大西宝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像是战友。战友是诸多亲密关系中很特殊的一种,这种亲密感,是其他普通的关系所不能带来的。

    “既然来了杭城,那就来一壶西湖龙井吧。”蒋英年笑道,“我自掏腰包,请你们。”

    “四个人,一壶茶,不够。加一壶天目青顶,我请。”文佳也跟着笑道。

    “其实我挺想尝尝鸠坑毛尖的。”唐易却接口说道。

    蒋英年哈哈大笑,“今儿又不是品茶会。言情首发要是太明再点一壶,难不成一个人一壶茶?”

    这三种茶,都是浙省的特产。西湖龙井在外省喝得也多,最终,蒋英年没有坚持,点了一壶天目青顶,一壶鸠坑毛尖。

    这种茶馆,来谈事儿的多,包间的密封性很好。

    “关于和氏璧传国玉玺,还有罗赞这条线索,你们想必都知道了。我这里查了查罗赞这个人。”蒋英年说着,便把得到的罗赞的资料说了说。

    唐易暗道,罗颂之果然就是罗赞。

    “从这个罗赞的生平来看,和一些名人交往过,但是本人却没什么名气,而且神秘地消失了十几年,我觉得,他不太可能私吞或者秘密出卖和氏璧,只不过白姓古董商所托的‘奉国’,让他不能接受。”唐易接口道,“由此看来,倒是有可能找了稳妥的地方安置起来。

    蒋英年点点头,“现在希望也算是大了点儿。昨晚我去见了见白老。”

    “白老真是白姓古董商的后代?”唐易立即问道。

    “对,是他的曾祖父。当年他的曾祖父把和氏璧交给罗赞,却把家书便笺和一些钱财托另一个人交给了他的曾祖母。”

    唐易一听,“这么说,另一个人是个很重要的线索了?”

    “是很重要,可是白老只知道这个人名字的音,说来也巧了,叫王国维。我已经安排人去查了。”

    “听蒋主任这意思,此‘王国维’很可能是重名了?”唐易看了看蒋英年。

    这时候,文佳又接着开了口,“蒋主任,这些事儿,你为什么要告诉我们?你们掌握的情况很多,我们恐怕出不上太多力。”

    “这件事儿,你们既然已经知道了不少,索性就说开了吧。我也没指望你们出力,万一有什么线索,能及时通气就行了。”蒋英年笑道,“有些事儿,只知道一部分,是很痛苦的。”

    文佳稍稍一怔,随即便笑了,“还是蒋主任想得周到。”

    “看来,乾隆宫廷玉器上的线索,多半是没用了。”唐易一边给蒋英年和高太明递烟,一边说道。

    “是这样。多半就是当年和氏璧丢失的线索,但是既然后续线索出现了,恐怕是没用了。”蒋英年接过烟,点上了。

    实际上,乾隆“摛藻为春”玉玺,虽然上面的线索对于追查和氏璧的确是没用了,但是还隐藏着一个重大信息。那就是,和氏璧传国玉玺的形制,很可能不是传说的五龙,而是一龙,这玉玺应该是仿照和氏璧传国玉玺来的,只不过体量有可能偏小罢了。

    这件事儿,如果唐易不想说“千钓人江灭”密码的事儿,已经基本上说开了,没什么可谈的了。就等着看看“王国维”这线索有没有什么新进展了。

    蒋英年也就在这时候转换了话题,他拉开随身带的皮包,“唐易啊,我这次来,顺便带了一件刚得到的东西,这东西在古物基地有点儿争议,你看看吧!”

    高太明此时笑道,“这东西,我和蒋主任看法就有分歧。”

    “原来请我喝茶,不管是告诉我信息,还得出工出力啊!”唐易话虽这么说,却有点儿兴奋地搓了搓手。

    在古物基地都有争议的东西,必然是稀罕玩意儿。此时,文佳的眼睛也瞪大了。

    蒋英年拿出来一只长方形的锦盒,打开,“收集乾隆宫廷玉器,收上来这么一件东西。”

    这东西,长约二十厘米,宽约三厘米,不厚,基本上就是一个窄长方形的板子。只不过一头作半圆状,另一头复杂一点儿,雕刻处理成一个卷起的立体弧形。

    两头附近,都有镶嵌,都是荷花、荷叶、莲蓬的组合。粉红色的荷花是镶嵌碧玺,绿色的荷叶则是镶嵌了绿松石,另外还有红宝石蓝宝石的点缀。

    “这扁方,是有点儿奇怪。”唐易端详了一会儿,开口道。

    “扁方?干嘛用的,我怎么从来没见过?”文佳当着三位专业人士,也不装,直接开口就问。

    唐易解释道,“你看清宫剧,那妃子们型,叫旗头,做型的,是一个横着的又宽又长的的头饰,这就是扁方。”

    “不对啊,那个得一尺长,而且比这个宽多了!”

    “那个是大的,做‘大拉翅’型用的。不是还有那种比较简单的情况么?头上只有这么扁平的一条,就是用的这种小扁方。”唐易继续说道,“不过,这白玉上还镶嵌名贵宝石,一般满族妇女可用不上,真有可能是后宫嫔妃用的。”

    虽然清宫后妃的型,也就是“旗头”,人们都很熟悉,但扁方这个称呼知道的人确实少一些。

    蒋英年倒是没着急,等文佳搞明白了,才开口问唐易:“你觉得奇怪在哪里?”

第964章 玉化松石() 
唐易却看了看高太明,“你和蒋主任的分歧是什么?”

    高太明直接回答说:“这扁方是清代乾隆年间制成的,这个没问题,镶嵌的碧玺、红宝石、蓝宝石,也大体没问题,问题就出在这块绿松石上。”

    指了指那一小片绿松石荷叶,高太明继续说道:“这松石的年代,蒋主任认为能到战汉,我觉得也就是能到唐宋。”

    “嗯。”唐易看着绿松石荷叶,“我说的奇怪,也是指的这松石。从包浆和玉化程度来看,的确很久远,一件清乾隆的扁方,却用了这么一颗老松石。”

    “你怎么断代?”

    “我和蒋主任的看法大体一致,也觉得能到战国,甚至更早。”

    绿松石制品在华夏应用的历史很久远,起码在夏朝就有了。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就是个明证,不仅发现了大量的松石珠子,还有松石镶嵌饰品。

    “有那么久么?”高太明道,“或许松石本身的质地就特别好。”

    “松石的质地再好,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须经过足够的时间。我感觉,这松石原先的质地已经很好了,玉化程度已经很高了,都有点儿不像松石了。要是按照普通的松石来猜,让我说三五千年都有可能。”唐易接口道。

    高太明拍起了巴掌,“没错!征集办就有人说这不是绿松石,是一种从未发现过的玉石,这也是争议的关键。如果是一种从未发现过的玉石,那就更不好推断时间了。”

    文佳虽然对此是外行,但是此时也好似想到了什么,“我说,不管是战汉还是唐宋,乾隆年间制作的扁方,从一件老器物上取用这么一块松石,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啊?或许原来的松石物件残了,或许本来就是镶嵌到别的东西上的。”

    唐易解释道,“你得这么想。这东西不是一件普通的玉件,是宫廷玉件,从和田白玉到碧玺、红宝、蓝宝都是新制的,为什么偏偏松石是老的?就算这松石感觉特别好,但宫廷玉件采用老器残片,也不是说用就能用的,有各种各样的忌讳!除非皇上拍板钦定,而且皇上拍板也不可能随便拍。”

    文佳恍然大悟,问题的关键,就是这扁方是宫廷玉器!

    蒋英年点了一支烟,“我也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绿松石,也只能根据包浆和玉化程度大致推断了。而且有人说不是绿松石,是一种从未见过的玉石,也不是没有道理,这玉化程度不仅高,而且太过自然。但想做科学分析,就得取样,势必破坏原件。到底要不要取样分析,现在还没决定。”

    “这东西什么来路?”唐易接着问道。

    “可惜。”蒋英年摇摇头,“这东西是从市场上收来的,倒了不知道多少手,很难确定来历了。不过我们也正在查。”

    “这手艺,应该是如意馆的东西,不是皇后嫔妃所用,就是公主所用。就算是皇帝用来封赏,那往最低了说,怎么也得是福晋或者和硕格格这种品级。”唐易想了想,“这一件尤为特殊,用了这么一块老松石,想必肯定有什么特殊含义。”

    蒋英年看了看唐易,缓缓吐出一口烟圈,“你觉得,有没有可能与和氏璧传国玉玺有关系?”

    唐易一愣,“有关系?难不成您觉得和氏璧是绿松石做的?”

    “这东西,用最严谨的态度来看,是不是绿松石还两说。如果是极为特殊一种绿松石,本身的玉化程度就很高,再加上这么长时间的包浆,才出现这个效果。如果不是,就是从未出现过的一种玉石。”蒋英年接着说道,“不管是不是,从和氏璧的源头来推,是不是觉得有吻合的地方?”

    唐易很深入地想了想。

    和氏璧最初,是在楚地发现的璞玉,外表看着像石头,也就是带着石皮。具备这种特征的玉石不少,比如和田籽料可能有这种情况,翡翠原石可能有这种情况,河磨玉可能有这种情况,等等。而绿松石,也可能有这种情况。

    但是其他已知的玉石,基本都不太能在楚地出现,唯有绿松石,是楚地的特产。而且,绿中透白,也符合部分绿松石的特点。

    同时,还得具备一个条件,就是石皮特别难看或者罕见,就连经验丰富的玉工也不认识。

    当时卞和得璞楚山中,献于楚王,楚王让玉工辨识,直接认定为石头。楚王身边的玉工,水平肯定不低,而且身在楚地,不可能不认识绿松石,哪怕是带着石皮的原石!

    只有极为特殊的绿松石,才有可能让玉工判断失误。这一块松石,无疑具备这样的特点,玉化程度太高了,所以石皮也可能比较怪异罕见。

    如果不是绿松石,是从未出现过的一种玉石。那么卞和发现璞玉,就具备极大的偶然性,玉工不认识就更正常了。

    不管扁方上荷叶镶嵌的是不是绿松石,但与和氏璧是一种玉石,是具有可能性的。

    从来历上推断出可能性之后,唐易又沉吟道,“不过,就算乾隆得到了和氏璧传国玉玺,怎么可能会破坏性的取下一片来,还用到了女人的头饰上?”

    “不一定是从传国玉玺上取下来的,也有可能是其他的物件。你换个角度考虑一下,和氏璧做成传国玉玺,肯定得经过雕琢,剩下的边角料做成小配饰小物件不是没有可能。或许,乾隆正是从这样一件东西上面,得到了和氏璧传国玉玺的线索。”

    唐易连连点头,“嗯,如果乾隆得到和氏璧,又带着东巡,那么这件扁方,就一定是当时的皇后富察氏的!”

    “对。得到一块罕见的残片,而后又得到了同材质的和氏璧的线索,最终得到了和氏璧。这残片加以修磨雕琢,做成了皇后头上的饰物,而后又和皇后一起带着和氏璧登泰山祭祀。我琢磨的,也正是这么个过程。”蒋英年应道。

    “如果,和氏璧的质地真的是这样,那,对寻找和氏璧的帮助太大了!”唐易顺势举起茶杯,“恭喜啊,蒋主任。”

第965章 大柿子壶() 
唐易说恭喜的时候,蒋英年的嘴角漾起一丝笑意。这说明唐易对和氏璧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