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珍玩-第3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易眼中闪过不易察觉的失望之色,但是很快就笑着说道:“庞大师真想知道这佛经的来历,那可得从头说说。”

    “坐下说,坐下说!”老庞连连点头。

    严美妮也想听听唐易能说出什么来,便也笑着一边将佛经重新卷了起来,一边坐下了。

    四人围坐在了八仙桌旁。文佳心里有了数,依照唐易的性子,这佛经八成有问题,他不想要!不然就算下午是出来散心的,他也不会费力要讲上个来龙去脉。

    所谓褒贬真买主,喝彩是闲人。同样,愿意对着一件货多说的,一般不会真的想买。要是真看上了,首先要打听的,是严美妮预订出去的价儿是多少,看能不能加价儿截胡,哪有空讲故事?

    “光绪年间,大清国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慈禧被入侵的列强弄得焦头烂额。当时守着敦煌莫高窟的,是一个姓王的道士,日子过得拮据,有一天,他无意中从一个突然塌陷的洞窟里,发现了一堆唐代的佛经,数量惊人,得有几万件。”

    “当时,有个外国人的探险队到了敦煌。说是探险队,其实就是来寻宝的,盗墓挖坟的事儿也干。这王道士日子过得清苦,就拿着佛经卖给这帮人,他是道士,不懂佛经,三瓜俩枣就卖了。”

    “这批佛经传出去,一时在一帮外国人中引起了震动,接下来,各个国家的一批文物贩子蜂拥而至。所幸,他们没发现藏经的洞窟,只是从王道士手里买。即便是这样,到最后这几万件佛经,也被王道士卖得只剩下一万件左右。”

    “唐代佛经,国宝啊!而且这王道士还没发大财,用现在的说法,基本就是白菜价价儿。后来才有人发现了此事,清政府才出手干预,派人把这一万件佛经运回京城。而且就在运送途中,盗贼横行,还少了一两千件。”

    “现在这些佛经就在燕京的图书馆珍藏,你们感兴趣可以看看。”唐易笑道,“这半截佛经,也算是这批佛经的一个显著特色。”

    “为什么呢?”老庞忍不住插了一句嘴。

第682章 故事没完() 
唐易看了老庞一眼,心想这求知欲还挺强。

    “从敦煌到京城,数千里之遥,路过的地儿多着呢!很多地方官儿千万百计想自己留下几件,押解佛经的官员,到了州府县衙,好吃好喝不说,银钱也没少拿,不得不送出一部分经卷。但是,数儿已经报上去了,怎么办?一剪两半,送人一半,上缴一半,两不误!你说这脑子,要是干点儿正事儿多好!”

    听到这里,严美妮心头大喜,忍不住说道,“看来,这半张佛经,是真品无疑了!”

    “我可没说。”唐易笑着摇摇头,“我只说这纸是唐代的,而且讲了讲敦煌佛经出现在市面上的原因。对于墨色和书法,我不懂,不能乱说。”

    严美妮一愣,但很快又笑了起来,“唐先生,我懂,我懂,你没有对这张佛经的真伪发表任何看法。”

    在她眼里,唐易这是守行里的规矩,对有成交意向的东西,不发表关于真假的判断。

    老庞沉吟了一下,又问严美妮道,“严总,这佛经,那边出多少钱?我加钱有戏么?”

    “庞大师,对方不是燕京的客户,但中间人是燕京的,而且有头有脸。那客户‘隔山打牛’就交了定金,我们也商量好价儿了。这事儿,不是加钱的问题,是对方同不同意的问题。”

    老庞点了点头,没有当着唐易的面儿继续追问客户是谁,却看了一眼严美妮,“隔山打牛?”

    “就是没见到实物,只看照片和视频,然后就决定买了。”严美妮解释了一句,“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我们古玩圈里眼力极高的人,就像唐先生这样的,否则谁敢这么出手啊!”

    唐易笑了笑,“严总真是太抬举我了。那什么,不耽误您做生意了,我们还有事儿!”

    这时候,老庞突然看了看唐易,眼神中划过一丝狐疑。

    唐易和文佳走出金石堂的时候,老庞还在店里。等到唐易和文佳走出了几十米,到了一个拐角的时候,却突然听到老庞在后面气喘吁吁的叫声。

    “两位留步!”

    “老庞,你不留下和那老娘们起腻,追我们干什么?”文佳调笑道。

    老庞伸手把他们拉到路边一僻静处,又掏出烟递给了唐易,他知道文佳不抽烟,也没上。

    唐易照顾文佳的面子,伸手接了,老庞又给他点上了,“唐先生的眼力让庞某佩服!”

    “有话就说,有屁快放!”文佳道。

    “文大师,你整天达官贵人里穿梭,大秤分金,哪知道我这种零打碎敲弄点小银钱的苦,你就别挤兑我了!”老庞苦笑一声,“最近的大生意,都是要求佛家法事,我也是没办法,弄张古代佛经这不是为了提升档次嘛!”

    唐易抽了一口烟,“佛光。你这为了生意,都抽这烟了?这烟不便宜,一盒一百,一根五块。能抽这烟的人,不像是赚小银钱。”

    “唐先生你也别取笑我了。我这是向你‘取经’来了,这佛经我得长期用,可不能马虎!我看你绕了半天,就差没点破那是张西贝货了!”老庞笑道。

    唐易心想,这老庞别看身材胖大,倒是个心思玲珑剔透的主儿,便看了看文佳。

    文佳笑道,“老庞和我关系不错,不然我也不会上去打招呼,也不会说话这么直接。”

    老庞掏出一张名片递给唐易,“有文大师在,大事儿轮不着我,但是要说这京城里打听个事儿,跑个腿儿,不在话下!”

    文佳冲唐易点了点头,这意思自然是可以卖他这个人情。

    唐易笑了笑,“刚才那故事还没完呢。对了,讲到哪儿了?”

    “讲到这押送佛经的官员吃了拿了,又想交差,剪了佛经,一分为二。”老庞连忙说道。

    “嗯。”唐易点点头,“咱们接着讲,话说这批经卷到了津门,有个押送官员的亲戚是当地的官儿。这个人贪心大,一下子弄走了几百件佛经,上报的时候,和押送官员串通就说遇上了大盗,这事儿居然就这么瞒过去了。”

    “到了民国,这个津门的官儿自然就没官儿做了,手头也紧了,他就开始卖经卷了。大部分都卖给了倭国人,所以现在倭国藏有不少唐代经卷。倭国有个东京史料馆,收藏的华夏古籍字画经卷什么的很多,里面就有唐代经卷的珍品。”

    “后来,这个人手里的唐代经卷卖得七七八八差不多了,他又开始打起了歪主意。当年他留下几百件经卷,还留下了不少唐代的空白经卷纸张,于是利用这批纸张高仿了一批经卷。他知道押送这批经卷路上的那些猫腻,为了仿得逼真,也为了多赚钱,其中有些仿品也学着用剪刀一分为二!”

    老庞瞪大了眼睛,“合着这才是重点啊!这故事也太曲折了!”

    唐易顺手灭了烟,看着烟头说道,“这故事,五块钱一段。”

    老庞不好意思地笑笑,“这样,唐先生,晚上没事儿吧?我请客,你挑地儿!”

    文佳想了想,“好啊,大冷天的,涮个羊肉锅子,东来顺吧!”

    别看这老庞贪财又好色,但是这一把年纪了,为人却乐呵呵很随意,嘴巴又甜,唐易也算明白了为何这种人文佳的关系还不错,“好啊,那让你破费了老庞。”

    “什么话!我要是买到假的,万一哪天被人认出来,那才叫真的破费呢!再说了,唐先生这种眼力,不知道有多少人想结交还没有门路呢!”老庞哈哈大笑。

    三个人又在琉璃厂逛了逛,也没发现什么古代经卷。老庞却对唐易说道,“唐先生,你眼力好,路子广,大店地摊都敢抓宝,如果发现了古代经卷,也不一定非要什么唐代的,明清的都行,如果不自留,给我留下,价儿你看着出就行!”

    唐易笑着点点头,算是应下了。

    天没擦黑他们就到了饭店,铜锅沸水,红白肉片,这大冬天的,的确挺滋润人。

    “不怕唐先生笑话,我虽然古玩上不精通,但是这书法我还懂点儿,刚才严美妮店里那半卷佛经,那墨色古旧,字体也颇有唐人风骨,这仿品真能仿得这么好?”吃着吃着,老庞忽又问了一句。

    “那我就给你讲讲第三段故事,这个是一顿涮羊肉一段。”唐易笑着从麻汁碗里夹起了肉片。

第683章 双钩填墨() 
“啊?”老庞一愣。心想自己这随口问出来的,没想到还有下文。

    “这批唐代经卷的高仿,不要说你了,你知道还有谁打过眼么?”唐易将羊肉送入口中,又夹了一把茼蒿放进铜锅。

    “谁啊?”老庞干脆停了筷子。

    “张大千!而且花了大价钱。”唐易笑笑,“不过我也是道听途说啊,别较真儿。这张大千真是有大家风范,据说后来也发现了是假的,直接一把火烧了,倒是没有遗祸。可惜啊,并不是人人都有张大千这样的境界,这古玩圈里,即便看出是假的,这么逼真,恐怕第一个念头是怎么再倒出去,而且还想赚一笔。”

    老庞点头道,“就这半张唐代佛经,想发现是假的,没几个人能做到。”

    “你说的没错,我听说,这批高仿佛经,有的甚至流入了国外的博物馆,一样当宝贝展出。”唐易接口道。

    老庞心说,这个唐易的眼力可真毒啊,这特么都能看出来!“唐先生,还是赶紧说说为什么会仿得这么逼真吧?你用张大千把我的胃口吊得不行了!”

    “要说到为什么能以假乱真,我看有三点原因,第一点,纸是老纸,过了一关;第二点,这个造假的有大批真迹在手上,起码结构和印章出不了任何问题。至于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唐易说到这里,又停了停。

    文佳此时也听得入迷,“快说快说!”

    “兰亭序你们都知道吧?李世民特别喜欢这幅经典,得到王右军的真迹之后 ,他找了一批书法大家临摹,什么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等。这些人的用笔和结体各有特点,但是临摹出来的兰亭序却几乎一模一样!”

    唐易看了看文佳和老庞,“因为他们临摹的时候,都用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叫做双钩填墨!”

    “哎?我还学过一段书法,也临摹过字贴,怎么没听过这种临摹方法?”老庞摸了摸稀疏的头发。

    “这个方法,主要是古人为了保存书法原迹所用,制作副本成帖,供人临摹学习,六朝到唐代很流行。而且很逼真,被称为‘下真迹一等’。但是到了北宋,这种方法就没人用了,因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想制作字帖可以刻得更精细,而且产量也高,双钩填墨这方面的价值就没了。”

    “双钩填墨,我看过一本古书上的介绍。是用很薄的油纸,铺在原作上,对着光,然后描摹下来。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将油纸上的字转到要临摹的纸上就行了。只要找到一个书法高手,就很容易无限接近真迹,而且神态和风韵也不差!不用来制作字帖了,倒被人用来造假了!”

    听唐易说完,老庞张着嘴摇了摇头,“原来这批高仿经卷也用了双沟填墨,怪不得!还真是,经卷字数太多,要是一个一个临摹,水平再高也容易露出马脚!”

    “六朝和唐代的很多书法,都没了真迹,留下的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