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哥是孔明-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仔虐斫〔⑶蚁群罅鞣拧⑸钡艉图偈炙松钡舻闹矣诹醣傅母呒督煊校卸蓟だ钛希沃写邮屡砹k,车骑将军刘琰,长水校尉廖立,征西大将军魏延等,基本把军政集权到自己或自己人的手上,成为蜀汉第一权臣,另外,他不会识人,他看中的人没一个有雄才大略的。诸葛谨也不行,他斗不过诸葛亮,而唯一能管住诸葛亮的只有他父亲了,所以只有诸葛圭才是太祖的最好人选。】

十三白天不懂爷的黑() 
诣葛圭吃了一口酒说:“公达这样做是不行的。这些年,我静下来读书,仔细思古人的工夫,其中成效特别明显的大约有四个方面:谨慎独处,则心胸安泰;端肃恭敬,则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则人们淤悦服;专守诚意,则神录钦敬。慎独,就是说遏止私欲,连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循理而行,时时刻刻都如此,内省而无愧,所以心里坦然。主敬,就是说外表整齐严肃,内心思虑镇定专一,时时端恭庄严,所以身体强健。求仁,就是说从本体上讲,能够能保养心性,从运用上来说,有爱民惜物之胸怀,大公无私,所以人们悦服。思诚,就是说内心忠贞紧定,言语笃实无欺,以至与万物感应,所以神也钦服。如果真能达到上述四方面的修身工夫,这四种效验就自然而至。我年纪已达不惑,却还想在修身方面下工夫,来求得万一的成效。”

    孙干说道:“子贡兄高见,今曰得闻子贡兄高见,胜读十年,不,二十年书,子贡现在巳是一郡之丞相,将来肯定是一国之丞相,等子贡兄为这大汉的丞相,真正是汉人的福气到了。”

    诸葛圭连连摆手,说道:“公佑也有王佐之才,可朝廷不明,连公佑这样的人也不用。要不,公佑到我这琅邪郡来当个有秩,等日后机会来了,再往上走一走。”

    有秩是三百石的官,孙干听了不免心动,又知诸葛圭是个有大志向的人,当日为了不受制于人,才不做泰山郡丞,今曰这琅邪郡没有太守,只他一人为大,虽是郡丞,权力却比太守还大,连二千石的校尉也是诸葛家的人,这诸葛家如今富甲一方,连糜家,陈家,甘家都比不上,一家两太守,连陶谦这个徐州剌史也要礼敬三分,跟着他,日后一定能飞煌腾达,光耀门楣的。

    当下应道:“下官见过郡丞。”

    诸葛圭自从富甲徐州后,心里巳经有了一些念想,这三年他很是结交一些有本事的人,严颜能当上琅邪郡的都尉,便是诸葛圭上下打点的结果。当然严颜还没有当上刘璋的官,只是巴郡的一个小小的县尉,诸葛圭听从诸葛均的话,将严颜从巴郡弄了过来。他对自己的儿子还是了解的,家里的变化并不且那个只知读书的二儿子搞出来的,而是这个自幼天生神力的三儿子带来的。

    诸葛圭哈哈大笑说道:“有了公佑兄,我琅邪无忧也!后天北海郑康成要过来看竹纸,你正好也见一见。”

    “郑大家也要来,那可是经学大家,我一定要见一见,可惜蔡大家去了,大汉又失去了一位栋梁之才。”孙干嘘嘘不已。【(这个人很重要,所以介绍详细了一点,作者不是为了凑字数)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郑玄年轻时,在乡里做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常常到学校里读书,不喜欢做官吏。父亲为此多次发火,也不能制止他。郑玄于是到京城太学去学习,拜京兆人第五元先为师,开始掌握《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后又跟从东郡人张恭祖学习《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因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人关。通过涿郡的卢植,拜扶风人马融为师。

    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因为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为人佣耕,跟随他的学生已经有成百上千了。党锢之祸发生了,他和同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禁止做官从政。于是郑玄就埋头研习经学,闭门不出。

    汉灵帝末年,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听说郑玄很有才能便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当权的外戚,不敢违背他的意旨,于是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何进为他准备了几案和手杖,礼遇十分优厚。郑玄没有接受朝服,只穿戴普通人服饰来拜见何进。住了一夜就逃走了。后来将军袁隗上表推荐他担任恃中,他因为父亲去世没有就任。国相孔融非常敬重郑玄,急急忙忙到他家拜访。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大军,派使者邀请郑玄,袁绍大会宾客,郑玄最后才到,就被请到上座。袁绍的客人大多是俊秀豪杰,各有才气而善辩,他们看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郑玄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大家竞相设置一些怪异的问题,各种学派的观点交替提出。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

    当时汝南人应劭也归顺了袁绍,他自我引荐说:“前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想做您的学生,怎么样?”郑玄笑着说:“孔子对弟子用(德行、言语、平事、文学)四种科目考察,颜回、子贡这些学生是不称自己官位门第的。”应劭面露惭愧神色。

    于是,袁绍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出任左中郎将,郑玄都不去就任。后来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送给他一辆安车,规定郑玄经过的地方,主管官吏都要亲自迎送。郑玄却借口有病请求回家。】

    诸葛圭吃了一口菜,他可不认为蔡邕是个人才,被曹操所杀,也是自己惹的祸。可郑玄不同,是个真正有学问的人,有他帮自己,自己便如虎添翼。

    诸葛圭将菜咽下,说道:“他一是看竹纸,二是跟我学计算之学。”

    孙干听了大吃一惊:“什么,郑大师跟子贡学计算,子贡兄,郑大师可是当今数一数二的计算大师,难道——。”

    诸葛圭笑了一笑,他也是跟儿子诸葛均学的高等数学,看到孙干吃完了,诸葛圭说道:“公佑,你以后会明白的,好了,先去府上给你安排住处。”

    正要走时,开阳县令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今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孔岗)人,曹魏重臣,四朝元老。】过来了,这蒋济也是诸葛圭要过来的人,他善审军事,在民治六面也很有能力。

    见过诸葛圭,诸葛圭笑道:“子通来了,这是孙干孙公佑,以后你们在一处谋事,多融洽谈论。”

    孙干与蒋济微笑点头,然后蒋济说道:“曹豹又派人来了。另外,臧奴冠也来了,臧奴冠是来要粮草的。”

    臧奴冠就是臧霸,年幼时全家受诣葛圭恩惠,现在诸葛圭为一郡之长,自然追随诸葛圭了。

    诸葛圭听了大笑:“奴冠来了,好,他要多少粮草,都给他。”

    蒋济面有难色,诸葛圭见了,问道:“子通,有什么难处,上个月不是从东海国运来五万石粮草么!他奴冠五千人,给他两万石,够他半年用了,难不成他狮子大开口,要这五万担粮草不成。”

    蒋济说道:“臧奴冠要得不多,只要了一万石,可三公子巳经取了三万石,臧奴冠要去了一万石,只剩下一万石,即丘,缯县,临沂,阳都也要,只怕这一万石少了。”

    诸葛圭皱了皱眉头,问道:“均儿要这么多粮草干什么?他也只有五千兵,难道他又征了兵员?”

    蒋济摇了摇头。

十四冲天豪气() 
诸葛圭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你去找元龙,要他再调八千两白银给你,去下邳买点粮草回来。”

    回到府衙,得知曹豹又派人打了几千两白银的秋风,诸葛圭气得全身发抖,这三年以来,诸葛均有意引导自己的父亲,常常与父亲深谈,开始诸葛圭不以为然,后来渐渐吃惊,再后来渐渐信服,知道诸葛家日后辉煌腾达不是因为有智领天下的妖孽二儿子,而是这个藏拙的怪胎三儿子诸葛均。

    与三儿子谈话后,诸葛圭对这个汉朝巳经失望,他开始集蓄力量,用以保护自己,保护家庭,保护自己的子民。在汉代,大部分儒生把升官当做发财的桥梁,正应了那句古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刚开始诸葛圭也是这样想的,但当他真正做了官,这种想法却在他脑海中彻底消失。受祖先诸葛丰的影响,他立下了“做官不为财,而为天下百姓”的誓言。

    做官之人皆知为官清廉便是做官最基本的要求,可是从古至今,又有几人能做到这点。纵观历史,清官屈指可数,但诸葛圭却是一位难得的清官。在他为县令之后,他父亲曾对诣葛圭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当了县令,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他与郑玄是好朋友,当上县令以后,他与郑玄通信说:“我从二十六岁开始,便以做官发财为耻辱,以官宦公饱私囊,为子孙聚敛财富为耻、为羞。因此我立下誓言,此生绝不靠做官发财,为后人敛集财富。神明作证,我绝不食言。”

    诸葛圭的这一番话并非虚言,也非冠冕堂皇的场面话。他的确是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而且做官十三年中,从未破例一次。汉未贪污成风,朝中大臣几乎人人贪污。而身为史部员外郎的诸葛圭却身处淤泥而不染,两袖清风,言出必行,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他才能得以重用。

    黃巾起义前,汉廷已不再富足,所以薪俸都不高,人口多的家庭还填不饱肚子。为了生计,许多大臣都随贪污之风,特别是地方的封疆大吏,由于远离天子,更是无所顾忌,聚敛成性。当时的皇帝也知道官员贪污,但却静观其变,当这些官员成为巨蠹时,他马上来个出其不意,抄家问斩。人们称之为“宰羊”。这种“宰羊”的举措对小胆的官吏多少有些影响,但对那些大胆的官吏丝毫不起作用。因为贪污的数额之大,时间之久,所以难以收手。

    实际上,许多人都想象不出诸葛圭的生活是多么清苦。在诸葛圭进洛阳的第二年,此时的诸葛圭虽为史部的下级官吏,但生活却苦不堪言。那时,诸葛圭的俸禄极少,勉强够糊口,但是他还要寄些银两给家里,所以只能东借西凑,常常是拆东墙补西墙。好不容易盼到了年底,因为年底有个旧例,外官例寄孝敬,就是地方官孝敬京官,这样好歹可以过个丰年。可是那一年,却让诸葛圭很失望。由于当时的他手中没有实权,所以当地的官府也没有给诸葛圭孝敬的。无奈之下,诸葛圭向别人借些银两过年。

    直到升官后,诸葛圭的生活才比以前好一点。但是对于他来说,压力实在太大了,他要偿还家里供他读书欠下的外债,还要养活家里的父母子女及诸葛玄一家人,他当官比自己兄长诸葛玄要早几年,但他起起落落太多,以致后来他的官位低于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