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第4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攸拿着文章去印刷,然后将其散布出去,作为于志宁的门生,他有的是渠道。

    当然,这些都是于志宁的渠道,有了于志宁的授权,他自然可以尽情的使用。

    而于志宁自身,则是悄悄的离开了家,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又去见了谁?

    ……

    近期的大唐并不平静,先是皇帝毫无征兆的罪己诏,尔后又是皇帝欲修建南北二都,打算天子守边关的消息。

    一件接着一件,犹如浪潮一般的猛扑过来,令人应不暇接。

    百姓的心中开始有了一丝丝的动荡,加上一些有心人的引导,这个时候百姓也开始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

    可是想来想去,他们仍旧没有想出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自己有对皇帝不尊敬吗?对皇帝的信仰有所减少了吗?

    没有……

    一如既往的尊敬,信仰还是依旧,他们都知道,现在的美好生活,那是皇帝努力执政,广施仁政所带来的。

    他们对于皇帝,没有任何的不满,就如同孟攸对于志宁那般,有的是无尽的感激。

    自己没有响应号召吗?

    没有……

    但问题在于,自己在这里生活的很好,而且这是移民,不是其他的时候,更不是那些危难时期,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他们会响应的。

    就像朝廷鼓励他们种植一些新的物种,交替种植之类的,他们虽然心有疑惑,但还是义无反顾的去做了。

    每年的征兵,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去当兵,挣钱也好,效忠皇帝也好,至少参军的思想是积极的。

    他们到底错在哪里?他们不明白。

    可皇帝的罪己诏就在那里摆着,他们没有做错,皇帝又为何会替天下苍生承担了这个错误?甚至到了要下罪己诏这种严重的程度,到了要天子守边关的严重程度?

    所有人都在反思着,可是这种反思却又如同那些无头苍蝇一般,根本就找不到重点,找不到原因。

    整个社会都是晕晕乎乎的,上下充斥着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总之就是很不好,很不爽。

    ……

    “告全体同胞书?哪来的?”马周愣了下,大眼扫了下内容,很中肯,语气也很直接,针针见血。

    每天,内阁大臣们都会碰面好几次,相互通报着各自知道的情况,相互商议着对策。

    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去偷懒,去松懈。

    这封文书的出现,也让众人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可问题在于,这封文书中充满了儒生的味道。

    儒门,皇帝很不喜欢,连带着的,大臣们也不敢表露出这些方面的东西,底下的官员们,对此自然也只能弃而远之。

    况且现在的发展情况,也印证了这个思路是正确的,离开了儒门,大唐可以变的更好,可以进步的更快。

    “高陵县送来的,前中书侍郎,中书舍人于志宁的学生孟攸在散步这篇文章,被高陵县令扣了下来,直接送到了雍州府,承范就给送了过来。”房玄龄介绍了下。

    承范是李道宗的字,李道宗是雍州治中,高陵县是雍州下属的一个县,消息自然是从那里传来的。

    “于志宁呢?”马周又问了下,这篇文章肯定出自于志宁之手。

    “孟攸说去会友了,最迟半月,他就会来长安。”房玄龄继续说着:“现在的问题在于,于志宁这篇文章,针针见血,句句直指问题的源头,先前我们都觉得这件事情有些不对,有种有力使不上的感觉,看了这篇文章之后,老夫算是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但明白归明白,咱们该怎么办?对于这篇文章,是封杀?还是坐视不管?”

    房玄龄很犹豫,很纠结,将这篇文章送出去,可以立即解决当下的问题,可是儒气太重,万一要是让儒门看到了希望,疯狂的扑过来,朝廷还要想办法去解决,这不是个容易事,有利有弊,他也不好抉择。

    “先坐视不管,任其发展,另外要密切关注儒门的动向,还要派人去找于志宁,越快越好!”马周想了下,接连说出几个建议。

第五四三章:儒门错了?() 
    找于志宁,对于朝廷来说,难度并不大。

    特别是在知道于志宁是去会友的消息之后,只需要通过监视儒门的暗卫,就可以知道于志宁在哪里。

    况且,于志宁在儒门的地位本就不低,能让于志宁前去拜访的,也仅仅只有那几个人。

    命令发出去的第三天,马周等人便得到了于志宁的消息。

    此时此刻,于志宁正在洛州拜访闲赋在家的当代大儒孔颖达。

    孔颖达何许人也?

    孔子第三十一世孙,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隋大业初年,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隋末大乱,入唐,任国子监祭酒。

    国子监,也就是太学,全国最高学府,上至皇族太子,下至达官贵人的子弟,都会来这里学习。

    简单点解释,就是来了这里上学的,只要自己不是特别差劲,将来以后,都能混个一官半职,脑袋灵活点的,办事灵性一些的,封爵拜相也不是什么问题。

    祭酒,就是直接授课的老师,同时也是国子监的负责人,相当于后世大学的校长级别的。

    李元吉登基后,孔颖达无法接受李元吉对儒门的打压,故而告官离去,但也没有回自己的衡水老家,而是在洛州定居了下来。

    或许是早已看到他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或许是无意识的。

    但是现在,机会真的来了。

    再简单点说,孔颖达就是现在儒门的领袖,不管实际上怎样,精神上是这样的。

    一个孔子三十一世孙的身份,就足够了。

    况且孔颖达在国子监这么多年,所积累的人脉,也更不是某一支能够抗衡的。

    ……

    儒家真的就一无是处吗?

    当然不是。

    如果真觉得儒家是一无是处,那么早在最开始的时候,李元吉做出的就不是打压这一举动,而是跟秦始皇那样,直接来个焚书坑儒。

    打压,只是不想看见他们一家独大,毫无竞争的样子,而焚书坑儒,则是彻彻底底的毁灭。

    而秦始皇与汉武帝,采取的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极端,而最终的结果,表面上看,有很大的差别,实际上来看,两者并没有什么差别。

    秦朝之后是亡了,汉朝虽然继续延续了几百年,但却始终未能恢复到往日的盛世,甚至到了汉武帝死后的几十年内,便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

    凡事没有绝对,出现即合理。

    这就是李元吉对世间万物的感触,合理的,未必是好事,坏事未必不能变成好事。

    封杀了大量的儒家思想,但也保留了一部分。

    所以,李元吉选择的是秦始皇与汉武帝两者中间的那条路,不坑杀,也不推崇。

    但是李元吉的这种态度,却给下面的官员们带来了比较大的困惑。

    虽不说是谈儒变色,至少大多数官员在谈到儒门这个话题的时候,都会选择避开,同为官员,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没人会主动提起这个话题。

    而在施政中,一些带着浓郁儒家思想的东西,也被刻意的忽略掉。

    虽然有些东西根本就是抹不掉的,但现在却出现了这么一副怪相,所有人都在努力的抹掉儒家在这近数百年的时间内,在华夏大地上留下的痕迹。

    “宣!”李元吉没有拒绝,对于孔颖达和于志宁二人的求见,他是直接答应了。

    他倒是要看看,这两个人到底在搞什么鬼?憎恶谈不上,在他们身上,能够看到一些让自己欣慰的东西,也能够让自己看到反感的东西,简单点说就是集爱恨于一身的结合体。

    “草民孔颖达、于志宁拜见陛下~~~”两人的姿态放的很低,与之前那种当代大儒相比较起来,完全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根本让人找不到两者间一丝丝相似的地方。

    “二位爱卿有何要事急于见朕?”谈不上的感觉,李元吉还是给了二人最大的礼遇。

    并未因为他们辞官回乡,便以对待普通百姓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而是依旧将他们看作是官员。

    或许,李元吉是从那封告全体同胞书中看出了点什么。

    这次,不是李元吉,也不是马周等人将他们召入长安的,而是他们自行前往长安的。

    暗卫刚将消息传回来,马周还未做出抉择,便接到了二人踏上开往长安的列车的消息,后面的,自然也就不用他去做决定了,人都已经来了,还能咋滴?

    两人都在朝中有一些自己的人脉,加上近期又在外面搞了这么大的动静,就算他们不主动出面,早晚有一天,皇帝也是要见他们的。

    所以,当二人找到房玄龄,请求拜见李元吉的时候,房玄龄便直接来通报了。

    “小民此行是来向陛下道歉的……”孔颖达努了努嘴,低着头,身体微微颤抖着,挣脱了内心的拒绝,放下了高傲的头颅,艰难的说出了这句话。

    而这句话对于他来说,无异于难于上青天。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道歉,而是放下了作为当代大儒的尊严,地位,放下了儒门的尊严,傲气与骄傲。

    这不是他一个人在低头,而是相当于整个儒门在低头。

    这不是在为他做出的某一件事而道歉,而是为千百年来,儒门所有的作为而道歉。

    为千百年来,数以万计,十万计,百万计的儒门中人的所作所为而道歉,这又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做出这个决定?

    难道他们真的就做错了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辈子谁都不可能没有一丝的过错,难道就这样否定了他们这么多代人,毕生为这个民族所付出的贡献了吗?

    孔颖达自身来说,他是不愿意来道歉的,也不愿意做出这样的妥协,他否定的不是自己,而是整个儒门,而是整个儒门的先辈们。

    以儒门的思想来看,这大概也就算得上是欺师灭祖了吧?

    可不这么做又能怎样?

    人都是自私的,孔颖达也并不例外。

    于志宁是个很好的说客,他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未来的大势,包括他们自身的问题以及优势全部说了一遍。

    如果不作出这个妥协,儒门至少在百年内,将会是极其黑暗的。

    而百年的时间,足够让儒门从当代第一大派系变成一个不入流的小门小派。

    而到了那时候,儒门想要崛起,又谈何容易?

    况且,谁能保证,即使百年以后,朝廷对儒门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

    在这一切都是未知的前提下,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放弃那不切实际的梦想,丢掉过去的辉煌,忘掉那些所谓的理想,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焚书坑儒没有让儒门倒下,儒门能够从百家争鸣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数百年来华夏大地的统治学派。

    现在,他们也有信心重新站起来。

    最终,孔颖达被说服了,或者说,孔颖达只被说服了一半。

    他会出面道歉,但道歉过后的事情,他不会在管了,而且此事过后,他便会返回衡水老家颐养天年,再也不问世事。

    “陛下,儒门之错,错在于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