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3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三郎道:“哥哥,你不知道最近常平司学着益州的交子务,开始印制钱钞了么?这种钱钞,随时可以到各个储蓄所里兑换铜钱出来,外面当钱使用。凡是常平司管下的商场,都可以用钱钞,不得无故拒绝。我听人说,过一段时间,就连赋税都可以用这种钱钞交。”

    贺大惊道:“啊呀,益州的人用交子,我也听人讲过,只是没想到我们这里也用了。这钱钞就是张纸,上面印了些字啊图啊什么的,不怕别人照着样子制出来。”

    何三郎笑道:“我们能想到的,常平司如何想不出来?这钱钞,必是极难仿造的。”

    储蓄所广布城乡之后,杜中宵以商场收上来的现钱为本钱,正式成立了常平司下的银行,称为常平钱引务,开始发行纸币。现在面额较大,最大的是一贯,最小的是一百文。钱引务与储蓄所是互不相关的两个衙门,一个发行,一个收兑。中间有商场广泛使用,纸钞在城市里迅速推行开来。

    现在发行的纸币实际上是兑换券,民间由储蓄所收兑,储蓄所有必要时,再跟钱引务兑换。钱引务的现钱本钱,来自于商场,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只要发展顺利,后边京西路各州税赋收钱钞,纸币就能真正推广开来了。官方正式使用,对百姓来说是定心丸,有商场连通商业体系,就可以在民间流通了。

    杜中宵到京西路营田已经数年,铁监、营田务和常平司,创造了大量利润。此时京西路,已经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提供的税收占有重要地位。不过由于天下的铜钱有限,流通不畅,从京西路运到京城的现钱并不多,是以实物为主。铁监的铁和各种工业产品,营田务的粮食,常平司的绢帛,被三司收走的每年已过千万贯,是这几年其他地方修铁路的主要资金来源。除此之外,大量的财富沉淀在了京西路的各种实体里。纸币一旦成功,这些财富就会显现出来,可能会使工商业出现爆炸性增长。

    到了现在,发行纸币是不得不做之事。由于铜钱不足,已经限制京西路工商业的发展,铁监的货物积压,商场从采购到运输再到储存,大量使用现钱,导致流通不畅。

    听何三郎说,现在京西路各州通行钱钞,贺大叹道:“我们这些乡下人,还真是没有见识,竟然不知道这件大事。若是到了城里,不认识别人拿出来的钱,岂不被城里人笑话?”

    何三郎道:“这有什么,只要拿着钱,买几次东西,就人人知道此物好用了。”

    正在这时,主人端了一大盆肉上来,旁边放个小炭盆,把肉坐在上面。

    贺大看了奇道:“原来这里的肉是这样卖法,如此就不怕凉了。”

    何三郎接了主人端来的豆腐和羊杂,口中道:“岂止是不怕凉,里面的肉吃得差不多,还可以把这些放进去,一起煮了。虽然这些不是好肉,却一样有肉味,最是实惠。”

    里面那一锅肉汤,才是精髓。一般百姓,哪里能够整盆整盆地吃肉?把肉吃了,下这些不值钱的东西进去,依然有浓浓的肉味,可以解馋,才是这吃法的好处。

    不一会鱼上来,烫了一壶酒,几个人一边吃着,一边聊些闲话。

    自从铁路修到樊城,这里的变化太大。以前不过是汉水边的一个码头,现在却百业齐备,发展成一个大市镇,比对面的襄阳城还要繁华。大家身处其中,聊起来有无数的话题。

    

第205章 人才难题() 
春光明媚,铁监附近的一条小河边,杜中宵和京西路转运使陈宗古、汝州知州吴育坐着闲谈,知监郭谘在一边做陪。这里是西京洛阳和东京汴梁两条南下骨干铁路线交汇的地方,最近两年,已经成了京西路官员会面的常用地点。杜中宵和陈宗古到这里商量今春事务,闲来无事,在周边游览一番。吴育的汝州正在陈宗古回洛阳的路上,两人同乘一班车,一起多待几天。

    端起汝州官窖的杯子,美美地喝了一口今春的明前茶,陈师古道:“自常平来到京西路,不过数年时间,叶县这不起眼的小县,竟已成了天下罕有其比的大市镇。若不是亲眼看到,哪里肯信?这几年柏亭监商税京西路第一,竟然已经超过了河南府,着实想不到。”

    吴育道:“有铁监在这里,必然会如此。铁监一年产多少铁?多少机器?多少铁轨?三司每年才这里调走许多货物,不然,商税还要更多才是。”

    陈宗古连连点头:“是啊,是啊,开工厂产机器,都是钱哪。现在看来,地里种庄稼,实在是换了几个钱。钱粮,钱粮,现在钱可是比粮重了。”

    说到这里,陈宗古问杜中宵:“去年常平司发了钱引,南路几州用着如何?”

    杜中宵道:“甚是方便。前几年,不管是营田务还是常平司下的商场,都苦于现钱不足,生意难以做起来。自有了纸钞,许多事情都好办了。因为缺现钱,商场欠了许多村社货款,民怨颇深,他们的生意难做。有了纸钞,一切都给现钱,又红火起来。”

    “商场是个好东西,沟通有无,衙门收税又方便,比以前的牙人行会不知好了多少。”吴育治下各县都开办了商场,有了纸钞之后,收税更加方便,对此感触颇深。做为一时重臣,吴育曾经在许多地方为官,深知收税不易。各县办起商场之后,那里的商税从来都是足额及时交纳,州里一下宽裕起来。

    说起商场,陈宗古也来了兴趣。洛阳是大城,又是四方交汇之地,城里开了几处商场,天下各地的货物几乎都有。自到京西路做转运使,陈宗古养成了习惯,有时间就到几个商场里逛逛。

    杜中宵和郭谘在一边,都没有插话。吴育是朝廷重臣,做过执政的,因为身体不好,到近便的汝州为官。陈宗古是前宰相陈尧咨的二子,家世显赫,有些话题杜中宵和郭谘插上不嘴。

    郭谘进士出身,强于巧思,经常发明些新奇产品。因为设计了许多军器,又精通数学机械,母忧起复的时候,由文官改成了武职。现在朝中官员,除了杜中宵和苏颂,就数郭谘对铁监熟悉。他到这里任官一年多,除了处理公务,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熟悉技术上。

    与杜中宵不同,郭谘更加敢想敢干,而且对于军器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最近设计了一种无敌霹雳车,不停地试,前两天还拉着杜中宵去看过。杜中宵看了,一时哑口无言。所谓无敌霹雳车,竟然是用蒸汽机制了自行的车出来,不用车轮,而用履带。车上装了一门火炮,就是简易的自行火炮。

    郭谘试了无数次,自觉处处讲得通,就是发炮的时候,车身动得厉害,无论如何也改不好。杜中宵看了,想了很多办法,才给他讲清楚了后座力的原理。用车拉炮不是不行,要改成牵引炮,这个年代哪里有无后座力炮的技术?杜中宵都想不出来。

    别说是自行火炮,杜中宵还想过造坦克呢。不是造不出来,无非是又笨又重,越野性能不好,最关键的是,这个年代没有什么用处。成规模的坦克部队,大宋的财力也支撑不起。而一辆两车,战场上又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战场保障维修过于复杂,不是这个时代能够支撑起来的。

    杜中宵对军队的看法,是一个体系。从下到上的编制组成,指挥和通讯,训练和保障,甚至是征兵动员,除役转业,都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郭谘是典型的文人对军事的认识,别的文人是认为有巧妙无比的兵法,严明整齐的军纪,学会了就可天下无敌。郭谘是武器制胜论,只要有了什么厉害兵器,就可以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到了铁监后,他结合学到的知识,颇设计了几种战略兵器,认真地向朝廷上书,只要军队使用了这些武器,北复幽燕易如反掌。枢密院还来书问过杜中宵的意见,杜中宵只能把这些武器夸赞了一番,再加上打仗不是靠一两件武器能决定胜负的回复。

    当然正面的不是没有,郭谘改良了军中使用的大车,把底盘与炮车统一起来,而且轻便耐用。不过他那机械化的天才想法,杜中宵只能拒绝。就是郭谘能让铁监产出那么多小型的蒸汽机来,杜中宵在军中哪里找那么战场维修保障的技术人员。上了前线出了故障,就不用打仗了。

    经过郭谘整顿,现在铁监的产品更加系列化,通用化,走在工业化的正确道路上。这是他天生的本事,对于机械产品,对于工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直觉。

    聊了一会最近一年的变化,陈宗古道:“现在铁监每年赚钱无数,治下人户过三十万,而且多是集中在衙门和工厂两地。再做下州看待,着实是不合适了。我已多次向朝廷上书,改铁监为州,朝廷也有此意。只是铁监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工厂,来的官员如果不懂,反而坏事。现在的难处,就是哪里找这许多懂这种东西的官员。似郭知监,进士出身,又精通此道的,实在难得。”

    杜中宵道:“此无他法,只能学。运使,不如这样,我们一起联名上书朝廷,在铁监的技术官里面招人考试,给予出身,你看如何?”

    陈宗古道:“这是个办法。不过,即使他们得了出身,出仕回避,还是不能到铁监任职。”

    宋朝官员有两项基本的管理制度,一是任期制,到期离任,除非朝廷特批,不得连任。再一个就是回避制度。回避制度范围很广,在地方为官,自己和亲属不得在治下有产业。这一条,断的是官员以权谋私,利用职权谋私利的路。杜中宵从转运判官改任提举常平,首先就是让家里把工商产业卖掉,就是因为要回避自己职权。还有做地方官,要离乡几百里,虽然有变动,基本是要求越来越远。能够回到老家做官是特殊的荣耀。丁谓以参政为平江军节度使,建节故里,当时以为盛事。节度使是虚职,尤且如此。到家乡或邻近地方任知州的,多是朝廷开恩,为了奉养父母。还有一条,就是亲戚不得在有利害关系的相关衙门任职,包括父母、自己和妻子以及儿女的亲戚,以免瓜田李下之嫌。最后一条受处分的官员不少。

    杜中宵想了想,道:“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让新进士到铁监来做监当官,学得熟悉,可以任主官。”

    吴育道:“进士出身,不是贬谪,谁愿为监当?还是要别想办法。”

    

第206章 广南乱起() 
监当官此时是被彼视的,进士出身的不是贬谪,极少出任。这倒不是文人不屑理财官,三司的官职一向许多人争抢,而是与监当官的制度与官员升迁制度有关。监当官最主要的职责是收税,此时人的眼里是掠民财,被人瞧不起。再一个监当官不是亲民官,而官员升迁资序中,要求的资历往往是几任亲民官。

    要改变这一切,需要大的改革,从观念到制度都要改,现在杜中宵实在无能为力。只能够给在场务的技术官更多的钱,政治待遇是解决不了的。只能随着社会发展,慢慢来。

    吴育道:“官员管人,于事务不熟其实无碍。现在难的是铁监里做事的官吏,多是从本路各州县招来,学校里学出来的。他们只会做这一样,无法调到其他地方去。等到年深日久,这些人盘根错节,把持实务,难免会架空官员。那个时候,就棘手了。所谓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