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3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中宵道:“相公,这里本就是营房,住的是铁监家眷,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委实没有野趣。”

    众人听了一起笑起来。文人墨客的审美旨趣,跟工业实在格格不入。这是大宋第一工业区,不要说没有野趣,就连乡村情调都一丝没有。晏殊随口议论,杜中宵却是过于认真了。

    杜中宵没法不认真。来的这个四人,前任官职最低的也做过知制诰,晏殊数次为相,在朝廷中影响力非常大。他们来这里走一趟,印象非常重要,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朝廷政策。

    营房的街道已经全部铺上了炉渣,两边挖有排水沟,边上栽着花树,干净整洁。走在街道上,两边景色单一,不知不觉就走了一段距离。

    约莫两百作步,前面突然没了房屋,出现一个小花园。中间是一个水池,池里有假山,水中栽了大片的莲花,中间一个凉亭。四周则栽了许多花树,此时正是春天,许多花已经盛开。

    这里非常热闹,中间的小花园里,聚了不少妇人,一边做着活计,一边聊着闲天。周围许多孩童跑来跑去,做着游戏,欢声笑语。路口有不少摊贩,有卖菜卖肉的,还有卖各种小吃玩物的。

    花园一南一北两排店铺。北边的店铺是酒馆杂货,衣服鞋帽,外面还有几个小吃摊。南边则是卖纸墨笔砚,书籍字画。正中一间大房子,房门大开,里面坐了几个老人,喝茶聊天。另一边的几间房子,则传出朗朗读书声,好似是一间村学。

    宋祁道:“这里虽没有野趣,倒有市井热闹。运判,这里是什么所在?”

    杜中宵道:“回相公,这里每五百户,便有这样一处所在,算是市集,方便住户。这一处小花园是他们游玩休憩的地方,北边店铺卖些日常使用的杂货,四周的摊子是小贩做些小生意,不用事事出营房过河去买。南边卖笔墨笔砚,正中那一间,则是里正村老商议处理地方事务。村老是住户选出来的,在那里轮流当值,衙门每月补些钱粮。另一边是学校,教孩童启蒙。这里的住户凡孩童六岁以上,十二岁以下都要到那里学三年,官给补助,不收学费。”

    欧阳修吃了一惊:“这里难道是人人入学,都有书读么?”

    杜中宵点头:“不错。其实也教不了多少东西,能够认上千把字,粗通书算而已。”

    “这已经了不起了”欧阳修连连点头。他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父亲早亡,幼年贫困,依托于叔父家里。小时候启蒙是靠着母亲在地上画字,条件非常艰苦。其实欧阳修的父亲活着的时候,因为离异再娶,对欧阳修这个前妻生的孩子并不待见,不去世欧阳修的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反倒是继母出身于书香门第,对欧阳修没有偏见,悉心教导。

    感叹于自己身世,欧阳修对这里人人入学分外感慨,觉得是了不得的德政。

    柳植看着花园那里嬉笑玩闹的孩童,捋着一把花白胡子道:“六岁到十二岁,入学三年,三年之后又该如何?若是没人教导,终究可惜。”

    杜中宵道:“这里只是启蒙的地方,若是学得好,三年之后会有考试,过了自去其他学校。铁监处处要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学上几年,就到铁监里做活。有文章做得好的,便去州学县学。那些实在一无是处,顽劣不堪的,便就没有办法,只能自谋生路了。”

    这个年代可没有免费义务教育的条件,铁监能够提供三年免费教育,已经是了不起的德政。三年时间,应该学会一千多个字,会简单的数学运算。只要过了,就可以到铁监的学校去,按照个人兴趣和家长规划,进一步学习。一般的将来做工人,好一些的做技工,至于以后,就要看在铁监里的发展了。至于那些读经史做文章的,自然有国家体系的州学县学,将来去考进士,属于另一个系统了。

    不能够在这个教育体系里冒出头来,那就只能由家庭安排生路,与铁监无关。铁监缺人,不管是技工还是力工,都不会从被教育淘汰的人中招,宁可去外地招募。

    铁监是工厂,严格说来不会管工人的生老病死。按照薪资体系给他们发钱,如何养家,是工人自己的事情。就连这里的营房,也是铁监资产,家里没有人在铁监里做事,铁监是要收回去的。

    后世的各种保险、就业补助,诸如此类,铁监是没有的。那些待遇,严格说来是社会对参与人员的补助,是社会资源对特定人群的倾斜。形成那种体系,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经过了无数的斗争和博弈,既不代表先进,也不代表必要。铁监相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生产力的先进程度无人可及,能够提供远超社会平均水平的薪资,只要多发钱就够了。

    从学校到道路等等基础设,已经不属于铁监工厂,而是地方官府事务。即使不在铁监,治下其他地方也会慢慢普及。只与地方财政有关,跟有没有铁监的身份并无关系。

    哪怕有铁监,地方有丰裕的财政收入,铁监也仅仅能提供三年免费教育。初起阶段,一切都还好商量,三年考试不过,依然能够旁听,教室周围并不是禁区。实际上现在就有一些愿学的,因为超过了十二岁的年龄,不能入学,天天站在窗外听的。等到一切完善起来,旁听也是不允许的。过不了考试,又想继续学习,只能由家人请教师,到私人学校去了。

    官方提供的教育,第一是要普及,第二是要公平,最公平的莫过于考试了。考上了就上,考不上就不上,不上学并不一定就没有饭吃。公立教育的基础就是考试,因为资源不平衡,有学校好,也有的学校差。天资好,肯努力,自然就应该接受好的教育。不以此为基础,必然不公平,其他的公平都是假的。

    以地域为基础,就有考试移民,这个年代的进士考试,后世的高考,这种人从来不少。把地域缩得再小一些,就有了学区房。学区房的房价高,只要时间足够长,好的学区房必然全是富贵人家,穷一些就活该要接受差的教育,而基础教育的资源本是社会公用的。

    在考试中加入其他内容,便如太祖时让以角抵决定状元,必然会降低考试的意义。后世的什么体育加分、艺术加分同样如此,有专长到培养专长的学校去,不要混进一般教育里。

    以考试决定公平,就一定要有其他教育体系进行补充,考试成绩代表不了一切。每一个阶段都有因为各种原因,或是不努力,或是其他原因,导致考试成绩不好的。过了时间,说不定就幡然醒悟,脱胎换骨了。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考不好不一定不是人才。那就要到别的教育体系去补上基础,再通过考试热门受下一阶段的教育。

    用人同样如此,通过了某一级的考试,只是说明达到了那级考试的水平,说明不了未来。

    其中的核心,就是免费教育是社会资源,首重公平。考试决定去留的弊端,由其他的教育体系来补足,而不是向免费教育里注水。

    不管是铁监用人,还是这些社会基础设施,杜中宵一直都坚持这样的原则。营田和铁监,都是为了安排除役的拉纤厢军。营田实际上是分田,是因为厢军是朝廷养的,除役之后由朝廷提供生存手段。但他们的家眷和后代,并不在营田务的照顾之内。铁监同样如此,来到这里的,试用之后安排工作,不合适的到营田务去。营田务招募合适的人才,里面做事的人家眷并不会照顾。就如营区这里的各种副业,铁监只是提供一些贷款,他们的经营以及获利,铁监概不干涉。 富品中文

    

第110章 俗文化() 
地方官两大职能,第一钱粮税赋,第二教化。教化第一重禁淫祀,第二重学校。铁监大多都是外来的移民,除了注意近些年大兴的弥勒教传播,本地并没有什么淫祀。铁监这里,学校是教化的主要内容。

    既然到了学校外面,几位知州没有不看一看的道理。

    转到小花园南边,首先是一家卖笔墨纸砚的小店。几人瞥了一眼,都是些不值钱的便宜货,便就没了兴趣。这里住的是铁监工人,没有富贵人家,包括文化用品在内自然是以日用为主。

    旁边一家小店卖书籍字画,左右无事,众人便进去看看这里到底卖些什么。天天做工的工人,识字的都没有多少,他们会看什么书呢?

    进门起手左边架子上,是一排经史文集。十三经一样不缺,印刷精美,不是小作坊的货。下面是几本《黄帝内经》、《本草》等医书,旁边杂着些杂家经典。另一个格子里,则是史书,《史记》、《汉书》跟十三经一样,印刷精美,其他的则明显是从外面买来的。再一个格子,则是古今文集。首起第一部就是欧阳修最熟悉的《韩昌黎文集》,同样印刷美,其他的则良莠不齐,市面上常见的本子。

    欧阳修拿起昌黎文集,翻了几页,看出是市面上最通行的版本,既无校勘,也没有新的注解,便就放下。这本昌黎文集,开启了欧阳修的文学之路,熟得不能再熟。

    把书放下,欧阳修对杜中宵道:“这里一处小店,能有这么书籍,着实不易。只是运判,因何这些书印刷精美,而其他的则有好有坏?”

    杜中宵道:“有了学校,铁监自然印书。只是人手有限,只制了那几本书的板子。”

    现在通行的雕版印刷,用的木版。印刷方便,但制版不易。铁监有钱,终有限度,请的制版工匠并不多,只能先从经典印起。其实杜中宵记得好多种印刷方法,只是精力有限,一样也没试出来。最被赋于厚望的活字印刷,虽然记得铅字,却因为铸的字模不清,印刷质量不高,并没有使用。

    这些经史文集诗集,都是几位知州读烂的了,好多书他们都能倒背如流。略翻了翻,见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便就做罢,继续向里面去。

    后面就没有格子了,而是几张桌子,上面摆了各种书籍字画,显得有些杂乱。

    看见桌子上面摆着的画,宋祁不禁哑然失笑。首先是一张大胖娃娃,下面骑着一条大鱼,颜色大红大绿,内容俗不可耐。后边文雅了些,有人物,有风景,下面还有文字。上前一看,原来是三分故事,几幅画联在一起,讲一个小故事。与这些摆在一起的,大多如此,多讲民间传说,几幅画联缀而成。

    不必问了,这里的居民多是没文化的工人,他们喜欢的就是这种。文人喜欢的仕女山水,在他们眼里没有意思,摆在这里也不会有人买。

    倒是靠在墙上的几幅,讲的是孔融让梨、王祥卧冰之类,尽管粗劣,终究有了教化之意。

    这些东西入不了文人的眼,几位知州边看边笑,一路走了过去。

    到了尽头,与门相对的几张桌子上,则是历法之类。朝廷数年一颁新历,特别是近几十年,历法一直不准,一变再变。这里的历法倒是最新的,并没有谬误。

    晏殊来到这里,被两册历书引起了兴趣。一种是厚厚一册,一页一月,上面标明日期,并注明了本月节日和节气,以及当季注意事项。背景则是花鸟,反映了当月的气候。还有一种,也是一大册,每一个节气一页,标了下种收割等农事,还印了些农谚在上面。

    指着这两本册子,晏殊对杜中宵笑着道:“运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