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2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员入对,閤门排班,等待的时间可长可短。除了宰执和四入头这些重臣不拘班次,到了就能进宫之外,其余官员都要老实听閤门安排。特别重要的事情,或者特别重要的人,召见的时候会加四个字,越次入对。简单说,就是不用排队,可以在排好班次中插队。

    此次杜中宵入宫,便是越次入对。对于官员,这是一种特殊的荣眷。

    等了没有多久,便有閤门卫士出来,让杜中宵随着入宫。

    进了垂拱门,进了大内,穿过长长的游廊,迎面看见一个官员,依然是生面孔。这应该是杜中宵来之前入宫的,不知是外地官员陛辞还是述职,行色匆匆。

    到了崇政殿,行礼如仪,杜中宵随着小黄门进了大殿。这里已来过数次,并不陌生。

    行礼如仪,杜中宵站在阶下。赵祯坐在上面,吩咐赐座,礼遇跟以前大不相同。

    杜中宵谢过,在小黄门取来的杌子上坐下来。

    赵祯问了杜中宵什么时候动身去京西路,道:“自西北乱起,朝廷用兵数年,可惜无一大胜。朝廷养兵百万,将领无数,却无一人可为朝廷了事,任由党项坐大。每想起来,朕实在愧对祖宗。你先在火山军取唐龙镇,贝州城下又立大功,是近几年难得的有武略之人。又是进士出身,熟读诗书,若能带兵就是难得的诗书之将。军中大将,多不通文字,现在最缺的就是你这种人。我本意让你转任武职,带兵为朝廷做事,也展你胸中才学。奈何党项已和,此非其时。”

    杜中宵捧笏:“谢陛下褒奖。无论文职武职,臣都当为朝廷肝脑涂地。”

    赵祯点了点头,又道:“此去京西路营田,有你在永城县营田的经验托底,不必多问了。此次不是招募百姓垦田,用的是厢军。虽然做的是营田的事,却不希望浪费了你在军事上的才能。这一二十万厢军交予你,望你妥善安置,勤加教阅。或天下有事,能为朝廷分忧。”

    杜中宵想了一想,道:“陛下,臣以为,既然是让这些人去营田,便不能当他们是战兵。如果要保持他们的战力,可以选出一些人来,如保甲之制,秋冬教阅即可。如果要让他们做兵,又要他们种田,只怕两边耽误,什么都做不好。”

    赵祯道:“如何这样说?他们本就是兵,以前拉纤,现在种田,也无不可。”

    杜中宵道:“如此做,岂不是如唐时府兵一般?府兵皆精兵,也不过一二代人数十年间,战力便就不堪。不兵不民,对军队尤其有害。种田的便去种田,当兵的便就当兵,才能练出精锐。”

    赵祯对军队的事情并不熟悉,不在这些事情上纠缠,问杜中宵:“你欲如何做?”

    杜中宵道:“臣欲仿永城县时的旧例,把这些垦田的厢军依保伍编列,各设村落,开垦闲田。在这些人里甄选中兵格者,编成军伍。除农忙时节,教以行伍之事,秋冬季节教阅。选出来的人,以军中事务为主,耕种田亩为辅,发给俸禄。如此做,才能兵农都不耽误,两全其美。”

    赵祯问道:“耕田是极费人力的事,你打算抽出多少人来,练兵为主?”

    杜中宵道:“臣以为,招到京西路的厢军约二十万人,抽出五万人来足够了。每遇农忙,如耕田种地收获的季节,他们便帮忙农事,不致误了农时。平时耘田拔草之类,他们不必参与,留在军营中。”

    赵祯沉默了一会,道:“四丁抽一,只怕会耽误农时。”

    杜中宵道:“臣现在如此想,到了地方,如果实不行,那便五丁抽一,还是以种田为重。”

    真正养脱产的军队,十丁抽一才能比较稳妥,不至于耽误农时。五丁抽一已经勉强,四丁抽一按经验来看忆经过了。杜中宵当然知道这些,不过他带的到底是种田的厢军,并不完全脱产,觉得四丁抽一应该也可以。农业劳动的时间不均匀,集中在那么几个时间段,组织好了应该可以做到。

    贝州城下用的大炮,赵祯很感兴趣,直觉上觉得应该是一种重要的武器。不过这种武器怎么用,现在看来只有杜中宵明白,其他人都用不好。赵祯想让杜中宵转武职,就是想让他带兵,按照他的想法编列火炮这些,整理出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推广到其他军队中。种种阴差阳错,杜中宵自己也不愿意,还是保留了文职,到京西路带着裁撤下来的拉纤厢军营田。虽然如此,赵祯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想让杜中宵在这些拉纤厢军中试验新式武器,做得好了依然可以推广到其他军中。

    西北党项之战,京城禁军彻底失去了以前的光环,不再是被寄予厚望的天下精兵。现在反而是西北驻泊禁军战力较强,还没有打出后来的“西军”名号,却先让京城禁军有了个“东军”的名称。

    禁军不能打了,厢军的地位相应上升。特别是沿边三路的厢军,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战事,教阅变得频繁,很多地方成为正式战兵了。用厢兵的军费,养禁军的战力,好多地方官在做这件事。

    赵祯要平衡禁军将领的意见,对地方厢军升格很在意,一般在名份上不支持。杜中宵的厢军,他主要是想让杜中宵发挥自己长处,试验枪炮的用法,并不是真地培养正规军。试验出结查来,经验传给禁军使用,种地的还是种地的。

    杜中宵却是不这样想,改换武职他不愿意,但有带兵的机会也不会错过。谁知道什么时候,就有带兵上前线的机会呢?立下大的军功,比什么政绩都重要。而随着自己去京西路的纤夫,这几天接触过之后有一个发现,就是他们由于常年拉纤的关系,纪律性特别好。拉纤时喊着号子,一步一步前进,一切行动完全由号子指挥。杜中宵眼里,这天然是为火枪时代,排队枪毙准备的兵苗子。其他兵源,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包括现有的军队,潜力都比不上他们。这样的大好机会,岂能浪费了。

第32章 世交() 
因汴河使用车船,大量纤夫裁撤,杜中宵以度支郎中、直史馆权京西路转运判官兼制置营田事,驻唐州,带他们到京西路闲田多的州县开荒。进入闰正月,陛辞之后,带京城的两万余纤夫先行出发。

    此次升迁,杜中宵由员外郎升郎中,右曹转左曹,除了官阶超迁,还有清贵的意思。正常来说,应该是从右曹迁转,沿屯田郎中依次而升。从官职上说,杜中宵任转运判官足够了,但资序不足,所以要带一个权字。转运判官略低于提点刑狱和转运副使,与大州相等。按照迁转次序,两任知县升通判,两任通判升知州,两任知州升大州,签判与知县同,杜中宵缺通判和知州的资序。

    转运使带制置营田事,自太宗时起就有,特别是京西路,因为闲田众多,使副均带。不过杜中宵这个转运判官是多出来的,专门措置营田又跟他们不同。

    权二郎看着站在前面的杜中宵,眼神中有些惊慌。他认出来了,这正是自己前些日子,跟两位哥哥在酒馆喝酒时,乱说话坐在自己身边的官员。那一天说了不少犯禁的话,追究起来,罪过不小。这个时代虽然不会因言杀人,但以此为由,把自己流配也说不出什么。

    杜中宵也认出了这个一身花绣的年轻人,若不是他,自己还想不出到京西路营田,摆脱由文换武困境的机会。见他神色慌张,杜中宵笑了笑。自己现在是一方大员了,当然不会跟这样一个人过不去。

    此去唐州,三司支了一些钱粮,作为路费。到了地方之后,由转运使司挪钱粮出来,作为本钱。不过一路上穿州过县,都要由沿途州县接待,难免骚扰地方。自己是为朝廷分忧,对地方官来说,可是讨厌得很。要及早上路,赶在春季劝农之前到达唐州,不然像过街老鼠一样,可是不好。

    从京城出发,先坐船去蔡州,再由蔡州到唐州,恰好路过家乡。在那里接上家人,随自己到唐州去赴任,免了他们京城的路上奔波。好在回京之后,自己的职事一直没定下来,韩月娘没有前来。

    开封府派了一队兵马,沿途护送,沿蔡河而下,一路无话,没几日便就到了许州。

    杜循和罗景已经从蜀地返回,跟韩练早早等在码头那里,见杜中宵官船到来,急忙迎了上去。

    杜中宵吩咐属吏,安排人带队伍先行,官船在这里等自己一日,带着十三郎出了船。

    见到杜循和韩练,杜中宵急忙上前行礼。

    杜循道:“你前些日子说要到唐州任职,从这里过,我们日日等在这里,可算等来了!”

    杜中宵道:“孩儿不孝,劳烦阿爹和岳丈久等。”

    杜循笑道:“自家人,说些什么。我们在乡下置的庄子,你还没有看过呢,这一次在家多住向天。”

    杜中宵道:“朝命在身,不能耽搁,我只能在这里待一天。明天必须出发,不然队伍到了蔡州,我人不在,只怕会让人闲话。”

    韩练道:“现在大郎是朝廷命官,天大的担子在身上,哪里由得着自己?亲家,我们不要在这里久站,接大郎回家里去,摆个酒席接风。家里许多主管、庄客,还没有见过大郎呢。”

    说完,指挥随着来的庄客,搬了杜中宵的行礼,一起向不远处的庄子行去。

    杜家建的庄子离着蔡河不远,不到一个时辰,便就到了庄前。

    还未下马,就见一个中年人带了一个小童站在庄前,见到杜中宵一行到来,急忙上前行礼:“学生李先,见过运判。”

    杜循急忙下,拉住李先的手道:“兄弟,我们世交,你如此做,岂不是折煞了犬子!他做了个养家吃饭的官,也还是你的世侄。你自称学生,岂不是羞死了我!”

    杜中宵急忙下马,问了才知道,原来李先是同乡李兑的堂弟。从小读书,还没有中进士。没中进士的读书人,对官员自称学生,是此时风俗,倒不分年龄辈分大小。

    李家是本乡大族,杜家因为杜中宵中了进士,算是后起之秀。两家本来是世交,这几年关系更加亲密,隐约间,临颖的事情大多都是由这两家做主。到这里做官的,都要卖这两家的面子。

    听说杜中宵今日回乡,李先特意带了儿子李庭玉过来拜访,让杜中宵认识一下。这是地方上大族联系亲情常做的事,有了这一面之缘,以后就有很多方便。就如当年杜中宵考进士的时候,李兑看出有几争可造之才,便就带了去京城,算是结个善缘。

    众人进了庄子,在花厅里分宾主落座,杜中宵对李先道:“阿叔,不知大郎可曾读书?”

    李先道:“我读书之余,也曾教他认了些字,只是启蒙,还没有正式读书。”

    杜中宵看着李庭玉,命十三郎取了一方砚台出来,送给李先:“我在河东路为官,有友人送了这方澄泥砚,说是用黄河之泥制成,极是好用。送给令郎,让他用功读书,传承家风。”

    李先高高兴兴地收了。澄泥砚也是名砚,虽然比不上端砚名贵,在北方也是屈指可数的了。不在于这东西值多少钱,这代表了一份交情,李杜两家的世交延续下去。

    杜中宵以前对乡贤没有概念,现在自己家成了乡贤,慢慢也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一个县里,两个进士,仕途还都不错,自然而然就成了德高望重的人。随着家境越来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