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2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监视,城墙巡逻也严了许多。现在哪怕再有那样四个人愿意帮官军,也找不到上城墙,垂下绳索的机会。

    想到这里,明镐看了看不远处骑在马上指挥士卒的王信,叹了口气。

    作为军中老将,谁能想到王信会把那么简单的一件事办砸?王信以骁勇入禁军,从小卒做起,一步一步积功而升到管军大将,要勇气有勇气,要经验有经验,怎么就会这么不靠谱?

    明镐想不明白,憋了一肚子的气,又无处可撒。王信为一路之帅,事后及时认错,甚至上章自请处罚,该做的都做了,还能怎么办呢?最终朝廷对王信罚俸三月,让其戴罪立功。

    错在哪里?相州的杜中宵看了邸报,曾经总结过,事前无计划,进攻前无组织,进攻时无纪律,上次进攻就是一个三无的军事行动。杜中宵把这些作为自己学习的机会,想过如果让自己做,事前一定会详列进攻计划。派多少人登城,由哪些将领负责,分别执行什么任务。哪些部队先登,哪些部队后继,谁负责登城之后夺城门,谁负责守住登城点,一定要有条不紊。真正进攻的时候,一定要有大帅派出去的人在那里总负责,直接对帅臣,进行登城总指挥。如果有人不执行作战计划,要及时执行战场纪律。

    明镐派王信,王信又派两个指挥使,然后大家就睡沉了,这算什么事?败得其实不冤。战场上的战机稍纵即逝,哪里容得这样浪费。

    当然,这些杜中宵只能自己想想,不能说给别人听。一是没人听他的,再一个得罪人。战例是最好的军事教材,关键是要怎么学,从里面学到什么。

    看看离着过年还有不到半月的时间了,明镐愈加焦急,督促士卒日夜赶工。

    十二月十七,紧急赶功的曲城终于初见规模,只剩最后接到城墙上的一段。明镐出了口气,严令城下军队,不得懈怠,准备攻城。

    恰在这一日,朝廷再次派了内侍何诚用从京城赶来,带了大量钱帛,赐特支钱。这是宋军惯例,打仗就要花钱,没有钱在手里,作战部队就没有士气。

    发了钱,城下数万大军欢声雷动,高呼万岁,声震四野。

    何诚用看着军中士气高昂,对身边的明镐道:“谏议,曲城已成,朝廷又及时发下钱帛,此次必然破城。因贝州之乱,契丹使节不得不绕道孟州,让朝廷颜面无光。如果能在年前破城,还可挽回一二。”

    明镐道:“现在万事齐备,军心可用,必能破城!”

    虽然嘴上说得斩钉截铁,有了上次失败的教训,明镐心中总有些担忧。

    为何诚用准备了接风筵席,要开始的时候,王凯匆匆赶来,把明镐拉到一边,低声道:“谏议,相州杜中宵来书,说是有利器可助我们破城!”

    明镐怔了一下,才想起来杜中宵是谁,对王凯道:“他现居馆阁清要之职,有什么破城利器?”

    王凯道:“杜学士在相州的时候,因偶然抓一善铸大钟的囚犯,便让他铸了一门火炮,前两日恰好铸成。他能入馆阁,多亏谏议举荐,是以自愿前来相助攻城。”

    明镐举荐杜中宵,是因为王凯极力亏奖,而且在河东路确有政绩,两人并不熟悉。杜中宵在京城的时候,拜访过明镐,并没有给他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听了王凯的话,明镐道:“火炮?我们现在军中,也带了不少,只是贝州城坚,并没有多少用处。”

    王凯道:“此次不同,杜学士信中说,新铸的炮数倍于现在用的小炮,威力惊人。一炮轰出,可以撼动城墙,就是轰塌了也不奇怪。”

    明镐听了摇头:“太尉,文人说话,难免夸大,当真不得。现在军中的炮,打在城墙上只是一个白点,说什么轰塌城墙,不是说笑?”

    王凯曾经与杜中宵共事,知道他不是夸大的人,对明镐拱手:“谏议,我在麟府路的时候,曾与杜学士共事,知他为人,绝不会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多他一个人总没有坏处,万一功成,也是谏议功劳。谏议不妨上书朝廷,让杜中宵带着新铸的火炮,飞速来贝州。现在贝州是朝廷注目之所在,必会应允。”

第17章 言过其实() 
新年一过,天气渐渐暖了起来,汴河冰消,柳吐新绿,一副新气象。只是对于朝廷来说,贝州之乱迟迟不能平定,如鲠在喉,上下一片凝重气氛。

    崇政殿里,枢密使夏竦介绍了最近贝州前线的局势,道“明镐征集民夫,在城外建曲城,妖贼在城头建城楼相对,称为喜相逢。看看曲城将要建成,不想妖贼乘夜举火,曲城大部被焚。明镐来报,已斩守曲城的三班奉职李兴。曲城之计受沮,有小校刘遵献计,官兵集中兵力攻北门,而在南城潜挖地道。假以时日,必能功成。”

    皇帝赵祯听了,不由皱起眉头“贝州城里不过一千军卒作乱,数万大军围城,月余寸功未立。现在年节已过中,依然看不见平贼的日子。贝州城下文臣武将数百,朝中大臣坐镇,没一个能办事的!”

    这话明显有报怨群臣,包括宰执们没用的意思,一时没有人讲话,气氛有些沉闷。

    文彦博见了,起身拱手“陛下,微臣愿往贝州。期以一月,必然平贼,不然拿微臣是问!”

    听了这话,夏竦微微闭上眼睛,不再说话。陈执中微不可察地看了文彦博一眼,道“明镐在贝州不过一月,兵马来历又杂,可宽限他些时日。现在派文相公去,让明镐过于难看了。”

    在座的宰执中,夏竦与明镐有过节,枢密院刻意对他压制。特别是直接插手前线指挥,明镐实际不能完全掌控兵马。攻城不力,明镐的责任有,枢密院的牵制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文彦博看得清楚,觉得这是一个立功的好机会。他去年升官太快,朝野闲言不少,就连皇帝赵祉也有些疑虑,文彦博急需一场大功巩固自己的地位。特别是宫中举灯,文彦博从益州送给张美人蜀灯,被赵祯全部毁掉,让文彦博心虚。

    一个月的时间,明镐虽然没有破城,但并不是没做事。现在贝州城下各军基本整合完成,试过了各种攻城方法,只要枢密院不拖后腿,文彦博有信心一月破城。这其实是抢明镐的功劳,不过现在顾不得了。

    陈执中与明镐没有什么交情,但他怕文彦博在贝州立功,威胁自己的地位,急忙阻止。

    赵祯不悦地道“贝州小城,数月不下,不说数州之地民心不稳,过些日子契丹国使北还,路过那里,看着成什么样子?让人耻笑!”

    见赵祯倾向于让文彦博去接替明镐,宋庠捧笏道“陛下,前些日子在相州的杜中宵上章自请,说是新铸了一门火炮,攻城最是利器。明镐也上章,要杜中宵带炮前去相助,朝廷已经同意。现在杜中宵正在路上,不如等他到了贝州,会同明镐,再攻些日子看看。”

    杜中宵与夏竦到底有些旧情,见提起他,想了想,没说什么。

    一边的枢密副使吴育道“杜中宵和张岊前年靠着枪炮占了唐龙镇,说是军中利器,在京城演示的时候,声势也委实吓人。自贝州乱起,朝廷便就拨了不少到城下,却没什么用处。新铸的什么炮,又有什么不同?过了上元节,契丹使节便就北返,总不能还让他们走孟州。”

    宋详道“听说新炮是用铜所铸,比以前的铁炮大了许多,听说能撼动城墙。”

    听了这话,一众宰执不由都笑了起来。杜中宵在京城演示的时候,打的是土堆,一炮过去,泥土飞浅,看着声势不小。为了此事,枢密院上个月还特意重新试过,看威力到底如何。结果炮弹打到夯土的城墙上面,只有一个白点而已,哪有什么用处。因为此事,不少人认为杜中宵演示的时候取巧,故意夸大了火炮的威力,有些人对他的印象不好。

    如果没有杜中宵自请去贝州,签于贝州的形势,文彦博很可能就去代替明镐。现在有了杜中宵这个变数,陈执中便想等一等。万一他成功了呢?没了这场功劳,文彦博集贤相的位子也未必坐得稳。陈执中在台谏中的口碑不好,对于文彦博,能压一压就压一压。

    见其他人不说话,陈执中道“陛下,年前杜中宵试于中书,微臣曾经见过他。对谈之中,觉得此人做事踏实,不是虚口大言之辈。既然他有如此把握,可以试上一试。可让枢密院告知明镐,期以上元节之前,必破贝州。如果破不了城,再派文相公去也不迟。”

    在座的宰执中,除武将王贻永外,只有陈执中不是进士出身,但却最得皇帝赵祯信任。倒不是赵祯对读书人有偏见,而是因为他非常念旧情,有时感情用事。陈执中的父亲陈恕,历仕太宗、真宗两朝,特别是在盐铁使任上,特别得太宗赏识,曾在柱子上刻下真盐铁陈恕几个字。大宋立国六十余年,公认的三司使任上做的最出色的就是陈恕。赵祯与陈执中幼年相识,两人感情比其他人深厚得多。

    陈执中支持杜中宵,还有一层韩绛的关系。陈恕跟韩绛的父亲韩亿的关系极好,两家世交,前两日韩绛找过陈执中,极力支持杜中宵,认为他到贝州,必能平定乱贼。

    陈执中和宋庠主张等杜中宵到了贝州,试过了他的新炮之后再看结果,夏竦不说话,此事便就定了下来。其队宰执,包括文彦博在内,不好再坚持。

    杜中宵年前出发,洹水到永济渠,沿着永济渠旁的道路,一路北上。

    此时河冰未解,行不得船,不然走水路方便得多。新铸的青铜大炮,用了三匹健壮的螺子拉着,还带了六匹路上替换,一路北行。杜中宵带了陶十七,骑马走在前面。过年的时候,到了北京大名府。

    大名府陈推官在城外驿馆迎接杜中宵,安顿下之后,道“留守相公等在府衙,学士前去拜见。”

    杜中宵吩咐了陶十七,随着陈推官到府衙拜见贾昌朝。这一路上赶时间,经过的州县,杜中宵都是住在驿馆里,从不拜会官员,住一夜一早起身。贾昌朝跟其他人不同,地位高自不必说,还是河北路安抚使,杜中宵到贝州前线,理应听他吩咐。

    到了府衙,行礼如仪,分宾主落座,贾昌朝道“学士远来辛苦。我这里备了酒筵,今夜为你接风洗尘。明日到城外,看你演档新炮,到底威力如何。若真如你所说,能撼动城墙,我当上章朝廷。”

    杜中宵有些为难“相公,贝州那里久攻不下,将士心急如火,下官当昼夜兼程——”

    贾昌朝摆了摆手“此地已离贝州不远,不差一日。年前枢密院在京城试过旧铁炮,轰在城墙上毫无用处,许多官员对你对贝州都觉得无此必要。学士,你尚年轻,让人觉得好为大言,前途有碍。”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杜中宵还能说什么?只好拱手“明日一早,下官在城外恭迎相公观炮。接风酒筵还是罢了,等下官从贝州回来,拿了妖贼,庆功时喝不迟。”

    贾昌朝笑道“好,你有如此志气,良可欣慰!若是你此去贝州,真地攻破城池,擒获妖贼,我必在这里为你摆庆功酒筵!上章朝廷,为你请功!”

    贝州之乱,其实是起自大名府。不过贾昌朝拿住潘方净后,没有及时问出口供,没能阻止二百里外的贝州之乱。认真说起来,此次乱子贾昌朝是有责任的。而明镐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