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2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临近年关,家人没有到京城来。杜中宵想着,借年假的时候,自己回许州一趟,把韩幼娘和儿子接来京城,一家团聚,过上几年舒心的小日子。因为有产业,父母还要留在老家照顾,只能不时到京城访亲,而不能长驻。

    看看就到了十月下旬,依宋庠的提议,命杜中宵前去相州,再去搜罗些带字的甲骨来。这是闲散差事,没有硬性规定,只让他年前返回。

    辞别了京城韩绛等一众熟悉的同僚,杜中宵再次经白马浮桥,过了黄河,到了相州。

    带上馆职,哪怕官职没变,杜中宵也今非昔比。一入境,知州杨孜便派了一个巡检迎接,一路护送进相州城里。此时杨孜是礼部员外郎,官职比杜中宵高一阶,馆职秘职校理,又比杜中宵低了一阶。等到郊礼结束,几乎肯定杜中宵的官职不会低于杨孜,态度自然就大不相同了。

    官员的官、职、差遣三个系统中,自然是以差遣为重。官低而权重的官员到处可见,职责所在,官职再高也得向上级低头。但此时杜中宵是在馆阁,清要职事,又不同了,知州并不算什么。

    晚上杨孜在后衙设宴,为杜中宵接风。

    酒过三巡,杨孜道:“学士处处留心,着实非在下可比。我在相州为官近一年,只知催收钱粮,忙得焦头烂额,却不知地下还埋着宝贝。学士偶然路过,便就发现玄机。”

    话语间,颇有些沮丧。发现甲骨这种事,又不费什么事,又是文化盛事,极易得到朝廷奖赏,怎么就被路过的杜中宵把这功劳摘了去。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催交赋税,也不过完成任务不受罚而已。

    杜中宵道:“这种事情,全靠运气。那一日我歇在天禧镇,恰巧遇到两个贼盗卖铜鼎,从他们盗掘出来的赃物中,发现了甲骨。若不是恰巧认识几个字,此事也就滑过去了,只能说时运来了。”

    杨孜连连称是,不住劝酒。心中却有些不满,既然杜中宵当时就发现了甲骨,怎么没有告诉自己一声,偷偷拿着去了京城,得了一场造化。

    喝了一会酒,杨孜又道:“学士此次来相州,不知要如何收集?”

    杜中宵道:“知州可派几个精干吏人随在我的身边,到挖出铜器多的地方查访,看当地有没有这种东西。此物不起眼,哪怕百姓从土里挖出来,因为知是什么物事,怕他们会随手丢弃。”

    杨孜点头同意,命陪酒的陈签判,选几个会办事的吏人差役,听候杜中宵使用。

    此时杜中宵心中有些为难,他知道这一带的某个地方,肯定是殷墟所在。自己只要用心,肯定能找到地方。只是他不确定,自己要不要大规模地挖掘,还是只搜寻些零散甲骨回去。

    大规模挖出来,只怕技术不够,破坏了地下的宝物,也怕以后保存不当。而留在地下,这里是人口稠密区,又是冶铁中心,也未必能够保存好。

    酒筵直到深夜,宾主尽欢,各自散去,杜中宵到驿馆歇息。

    第二天一早,陶十七匆匆赶来,十三郎把他接到自己房里坐下。

    喝了口茶,陶十七道:“前些日子我不在州城,不知官人前来,未能迎接,实是无礼得紧。得了消息便急急赶来,官人起来没有,我去请罪。”

    十三郎笑道:“你随在官人身边多年,还不知他脾性?你有自己的事情,官人不在意这些虚礼。昨夜杨知州接风,官人酒饮得多了些,现在还没起来呢。”

    陶十七道:“话是如此说,官人不在乎,我可不能怠慢。”

    十三郎道:“你做官没有多少日子,却学会了这些。不要着急,等官人醒来再说。我们兄弟多日没见,且说一会话,出去饮两杯酒。”

    陶十七道:“哪有清早饮酒的道理,我们在这里等官人好了。我近日有些忙碌,见过了官人,便就要回去,不能久待。”

    十三郎有些失望:“你一个芝麻小官,哪来许多公务?官人做到现在,也没见如此忙过。”

    陶十七叹了口气:“你不知道,官人上次在这里捉住的那个私铸铜器的孙然,现在我手下做活。这厮以前收了些铜器,要给慈源寺铸钟。现被官府封了,那寺里的和尚正与我打官司呢。”

第7章 自己想办法() 
州城北的洹水岸边,杜中宵与知州杨孜一起看着一片高低起伏的土包,道:“听乡民说,这一带出土的青铜器和甲骨最多,极有可能是殷都所在。知州可分派人手,把这里看守起来,再雇些人力慢慢在这里挖掘。做这种事急不得,当用心慢慢进行。”

    杨孜也想凭着此事挣些功劳,连连点头,吩咐安阳知县,去招来本地大户,一起商量。

    一切安排妥当,杨孜回到州城里去,留下安阳县尉在这里,听候杜中宵吩咐。

    杜中宵坐在一张交椅上,看着县尉带人把守四周,把地方分成几个区块。

    一边的陶十七见杜中宵闲了下来,上前道:“官人,上次收押的那个铸铜器的孙然,因为收了慈源寺的定金,最近与那里的和尚一直撕扯不清。他没有办法,要见官人。”

    杜中宵道:“你带他来见我。”

    孙然就等在一边,不一刻,跟在陶十七身后过来,向杜中宵行礼。

    杜中宵道:“你收了慈源寺的定金,现在钟铸不成了,把定金还给寺里就是,闹些什么!”

    孙然连连叫苦:“官人,不是小的不还,是没钱还啊——”

    杜中宵沉下脸来:“你把定金花了,怨得别人吗?手里没钱,便就去借!”

    孙然道:“官人,不是小的把定金花了,冤枉啊!收的定金,都用来收铜了。不想我收的铜器,上次被官人收入官府,至今没个说法,哪里还有定金还给慈源寺的大师们!”

    杜中宵道:“你收的铜器都是禁物,自然没官,此事有什么好说的!”

    孙然连连拱手:“官人,小的收那些铜器的时候,可不知道是禁物。再者说,其中还有不少是寻常器物,钟鼎之类的礼器极少。”

    上个月从孙然家里起出来的铜器,其实没什么礼器,多是戈矛之类的寻常铜器,甚至还有一些是当代的铜器。不过他既然犯了法,办事的差役吏人哪里会好心跟他仔细分辨,当然全部没收了事。

    杜中宵对此心知肚明,但又有什么办法?官府是绝不可能替孙然还定金的,杜中宵也没有自己掏腰包的道理,此事只好压在孙然的身上。

    见孙然在那里纠缠不休,杜中宵道:“你意欲如何?寺里的定金是赖不掉的。”

    孙然道:“小的知道定金赖不掉,也没想黑大师们的钱。不过,小人不是还有铸铜器的手艺么?烦请官人跟寺里的大师们说一声,定金依前收下,只是要他们再出些钱买铜来铸钟最好。”

    杜中宵听了为话,不由笑起来:“你自己的损失,还是要靠寺里来补。好吧,你去让寺里主管此事的师父过来,我跟他说话。先说在前头,寺里肯与不肯,可与我无关。”

    孙然千恩万谢,与陶十七一起急急去找来讨账的和尚。慈源寺是大寺,香火鼎盛,并不缺钱,而且真心想铸铜钟,杜中宵一说,十之会同意。孙然说不行,是因为他现在是罪犯身份,没了信眷。

    过了一盏茶的时候,陶十七和孙然回来,身后跟着一个胖大和尚,还有一个小沙弥。

    到了杜中宵面前,那和尚上前行礼:“老衲法净,见过学士。”

    杜中宵见这和尚慈眉善目,一副老好人的样子,便就猜到他是寺里的知客之类。到寺院去的人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这算是专门人才。

    回了礼,杜中宵道:“大师,听说你们托旁边那位孙然铸一口铜钟,不知可有此事?”

    法净双手合十:“回学士,确有此事。寺里先前给了他五十贯定钱,原约定好此月交货,不想事情起了变故。孙施主不合干犯律法,被罚在官府作坊做事,铸不了铜钟了。出家人与人为善,本寺不难为孙施主,只要他把五十贯的定钱还回来,此事便就了结。”

    杜中宵道:“适才孙然说,定钱都买了铜器,被没了官,还不了定钱了。”

    法净道:“官人,孙施主要么还我们定钱,要么按时给我们铜钟,是不是这个道理?又不给钱,又不给钟,本寺只能报官了。”

    杜中宵道:“你报官有什么用?他现在已被收押。我看这样吧,你们寺里再出些钱,买足够铸钟的铜来,让孙然依前铸口钟给你们,了结此事如何?我这里做主,允他带着家人做这件事。”

    法净犹豫了一会,道:“若是学士做主,此事倒也可行。只是几百斤铜,只怕一时买不齐。”

    听了这话,杜中宵不由皱起眉头。他只知道孙然给和尚们铸铜钟,却没想到这么大,几百斤重。若是这样,孙然那厮必然说谎,没收的那点铜哪里有几百斤?

    想了一会,杜中宵道:“大师,几百斤重的铜钟,未免太大——”

    法净道:“本寺数百僧众,占地数亩,不是这么大的铜钟,做不到人人听闻。”

    杜中宵转身,问一边站着的孙然:“几百斤的铜钟,你真能铸出来么?不要大师们收了铜来,你却铸不成,我如何跟大师们交待?”

    孙然拱手:“不瞒官人,小的以前铸过大钟。只要有铜,必能铸出来。”

    杜中宵点了点头:“好,那便这么定了。大师,你们寺里出钱,去买铜来,让孙然铸钟。若是相州一时收买不齐,可到旁边的潞州。那里是大州,买起来应该不难。”

    法净面现难色,犹豫了一会才道:“不瞒学士,小寺在相州,得前任知州应允,可以铸铜钟,可以在本州买铜。铜是禁物,若是没有潞州的官员应允,怎么敢去那里收买?”

    市面上有铜器卖,但铜本身是不允许随便买卖的,是禁榷之物。慈源寺是大寺,相州本地对他们有优惠政策,旁边的潞州可未必。而且潞州是转运使司所在地,管得更加严一些。

    杜中宵看着法净,淡淡地道:“此事你们自己去想办法,不必问我。”

    说完,再不理法净,专心看着不远处安阳县尉带人忙碌。

    铜难买到,铜钱却容易。虽然河东路用铁钱,但并不像川峡一样,禁止使用铜钱。一足贯铜钱五六斤,几百斤铜不过是几十贯铜钱而已。此时铜钱的价值不高,经常有人把铜钱化了铸铜器,就不信这些和尚们想不出这个办法。当然这是违法的事,因为现在铁钱工艺上来,杜中宵懒得理而已。

    一是铜禁,再一个市面上的铜钱太多,导致铜钱的购买力太低,本来就是不正常的情况。杜中宵跟其他的官员不一样,如果有机会,他还想改变这种状况呢。

第8章 约期举事() 
看着孙然和法净几人离去,陶十七上前道“多谢官人。这几日,我可被孙老儿烦死了!”

    杜中宵道“这个孙老儿,奸滑得紧,他的话不可尽信。先前抓他的时候,他说收的铜器,都是按重量依铜价算钱。现在才知道,他收了慈源寺五十贯的定钱。十七,你有没有算过,五十贯钱能够买多少铜?就我们从他家里搜出来的那些,哪里值五十贯!”

    陶十七一拍脑袋“官人一说,还真是这样!莫不是这老儿还私自藏了铜器?”

    杜中宵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