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2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孜本人刚带馆职不久,为秘阁校书,不带馆职,轮不到他来做相州知州。知道杜中宵此次回京是试学士院,人又年轻,不好不卖他的面子,勉强同意了。

    杨孜这个人,被传的最广的事情是进京考进士的时候,与一个烟花女子两情相悦,在京城的时候多亏这女子接济,约以百年相守。后来高中进士,与这女子一起回乡,不知怎么无颜见家里人,约以饮药酒殉情。结果女子饮毒酒而死,而杨孜违背了诺言,安然做官。

    这种事情,口口相传,越传越离谱,早已不是事情的本来面目。杜中宵听人讲起,便就不信。落魄进士在京城穷困潦倒,依靠烟花女子吃喝的事情不罕见,便如柳三变,一个人吃许多家呢。但若说到两人一个非你不娶,另一个非你不嫁的地步,那真从来没听说过。因为外人不好问,杨孜这件事情的本来面目没多少人说得清,只当个异闻。不地这件事情传得广,又没有人替他辨驳,可见杨孜的为人,在官场上没几个朋友,政绩也不突出。杜中宵只是要保下孙然一家,将来说不定用得到,无意与杨孜深谈。

    一切交接清楚,杨孜与司理参军姚安乐提了那三个盗墓贼,又押了孙然一家,与杜中宵一起回到相州。他们如何审理,已经与杜中宵无关了。只有孙然一家,因为杜中宵的关系,得以从轻发落。

第160章 甲骨() 
离了相州,过汤阴县,到安利军。与安利军隔黄河相望的是滑州,附廓县为白马县,两地之间有一座黄河上的浮桥,即白马浮桥,是沟通黄河南北的要道。滑州是一个特殊地方,被河东路、河北路、京东路和开封府围住,但却属于京西路,是京西路的一块飞地。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一是历史因素,当然更重的是方便京西路统一管理治理黄河,京西路帅府统一组织黄河防务。

    河北路和河东路进京,要么走白马浮桥,要么走西边的孟州浮桥,经西京河南府转京城。除这两条路外,都是小路。杜中宵此次回京,因为要到潞州拜访转运使,与上次不同,走的东路白马浮桥。

    到了黄河岸边,十三郎骑在马上伸着脖子看着奔腾的河水,感慨道“过了河,可就算是回到中原了。自三年前随着官人到河东路任职,一眨眼就几年过去,都快忘了中原是什么样子了。”

    杜中宵道“可惜是冬天回来,京城与火山军一样寒冷。”

    十三郎连连点头称是,觉得有些遗憾,所谓近乡情怯,到了黄河岸边,以前中原的记忆突然涌上心头,历历在目。既恨不得身插双翅,尽快回到家中,又有些惶恐。

    正要打马前行,十三郎突然问道“官人,先前在相州的时候,你为什么一力为孙老儿说话,让他免于发配,只在本州效力?那老儿熔铸铜器,罪过不小,这样岂不便宜了他?”

    杜中宵道“他有铸铜器的本事,将来不定用得着。”

    十三郎道“铜匠哪里没有!就是我们老家,州城里一样有几家铜匠。”

    杜中宵笑道“铜匠和铜匠不一样。一般的铜匠,只是敲敲打打,并不会铸器。会铸器的,也多是只会制铜镜,其他器物就不行了。孙然能铸几百斤的铜器,可不常见。就是京城里,有这手艺的也多是为宫廷做事的待诏。此次回京,若是一时不必外任,朝廷应允,我想试着铸几门大的铜炮看看。京城里的待诏哪里会听我的吩咐?做这事,或许就用到这样一个人。”

    十三郎道“现在陶十七在相州铸的炮不少,比以前精良,铁又便宜,为何铸铜炮?”

    杜中宵道“炮这东西,越大越有用处。现在的铁残渣太多,用来铸炮不妥,大炮只好用铜铸。如果铸出千百斤的大炮来,几炮就能轰塌城墙,岂是现在的铁炮可比!”

    十三郎惊得吐了吐舌头“官人说得吓人,什么东西能够几下就轰塌城墙!有那等利器,城池还有何用!我也听军中的人讲过,炮的用处,就是打掉城头的守城器具。”

    杜中宵就笑“口说无凭,你自然不信。什么时候铸出来了,让你见识一下。”

    十三郎只是摇头,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能够轰塌城墙的武器,该是个什么样子。

    正在这时,前面的随从办妥了过浮桥的手续,前来禀报。杜中宵带着十三郎催马上前,准备渡河。

    到了浮桥边,却被一个守城的都头拦住,指着一个打开的箱子道“这里面是什么东西?都是龟甲兽骨,上面还刻着有字,莫不是厌胜一类的物事?过了浮桥就近京畿,你带这些什么?”

    杜中宵看了看箱子里的东西,道“这是从相州收来的,确实是龟甲兽骨。上古之时,朝廷做事都要卜筮,这便是记载筮词的。我偶然收到,回京之后自有用处。”

    那都头看杜中宵带的东西不少,又不是什么高官,没有得到好处,心中不舒服。有了由头,便就不肯放人过去,吩咐把箱中的东西都翻出来,等候上官查验。

    杜中宵做了几年的官,一眼就看出了他的心思,冷笑道“我是朝廷命官,奉命回京,岂能被你一个小小都头纠缠?我箱子便放在这里,哪个敢上来翻检,必奏时朝廷。你尽管去报这里主事的,让他自来搜检便了。不过你们为难我,等我过了浮桥,必会找机会为难你们。”

    那都头斜着眼道“你芝麻大点官,口气倒不是小!我在这里守桥多年,什么人没有见过?”

    杜中宵冷笑道“你见过的自然多了,每年到契丹交聘官员都是由此过,更不要说到河北、河东路赴任的官员。我看邸报上,这两日新任的河北路田提刑也要过桥,你若存心刁难,我便在桥这一边等上几日又如何?你看不上我一个卸任知军,难道也胆量撩拨提刑?”

    那都头有些心虚,看着杜中宵道“你认识新任的田提刑?”

    杜中宵道“以前在京城的时候,有过数面之缘,倒还谈得来。”

    那都头不信,想了又想,还是不敢赌自己的前程,口里骂骂咧咧,让杜中宵一行上了桥。这些朝里的文官,什么一起交游,诗词唱和,谁知道他们怎么就搞到一起?一个小小都头,还是不要行险。

    田京是数年之前定川寨之战时的镇戎军通判,那一战虽然败了,田京这些人却立得有功,几年时间升到了一路提刑。杜中宵与他并没有什么交情,上次回京的时候,一起赴过酒宴而已。刚好在相州的时候看朝廷邸报,田京接替王仪提点河北路刑狱,临时用来吓唬一下这个小都头。

    别看这些守桥的官不大,他们把守要路,收好处习惯了,见的世面又多,雁过拔毛,没有财物到手便浑身不舒服。杜中宵只是一个卸任的知军,这些人不怎么放在眼里,能捞一点是一点,杜中宵还真拿他们没办法。当然,一定不给,他们也奈何不了杜中宵。

    箱子里的兽骨龟甲,是杜中宵在相州特意搜集来的。他可是知道,上面刻着的甲骨文,有多么重大的历史意义。收集这些东西,此次回京,准备送给喜欢这些东西的朝廷重臣。目的一是投其所好,让自己试学士院的时候顺利些。再一个引起朝廷的重视,提前千年保护这珍贵的历史财富。

    此时朝中的宰执和翰林,颇有几个人喜欢研究古文字,杜中宵凭着记忆中的一知半解,说不定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这个时代研究钟鼎文的多,甲骨文还真没人研究,算是钻个空子。

    试学士院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除了要求做出基本合格的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得到宰执重臣的认可。只要入了他们的眼,文章做得稍微差一点,也能过关。刘太后当政的时候,他的亲戚马季才,连文章都是主考官帮他写的,一样得到高等。更不要说现在的翰林学士钱明逸这个异类,只因为有吕夷简的支持,从制科到馆阁试,一路畅通无阻,自身并没有什么才学。

    说到底,杜中宵还是对自己的文学水平没有自信,想方设法减少过关难度。进馆阁,这可能是杜中宵仕途上的最后一次考试,只要过了,将来前途无量。一旦失手,会严重影响未来发展,就此失去进京做官的机会也说不定,一生只做个地方官。某种意义上说,并不亚于考进士,不得不重视。

    。

第1章 投其所好() 
杜中宵回到京城,先拜访了夏竦,送给了他一些羊毛呢。因为此次杜中宵回京试馆职,是郑戬和明镐所荐,夏竦心中有些别扭,对杜中宵不似从前亲热,甚至没有留他吃饭。

    杜中这不以为意,从心底里,他也不想跟夏竦有太多瓜葛。夏竦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朝中掌权的官员,大多跟他不对付。杜中宵恩怨分明,曾经帮过自己的要记住恩情,但也不会去刻意巴结。

    离了夏竦住处,见天色还早,杜中宵带了十三郎,到了参知政事宋庠的府第。

    宋庠是天圣二年的状元,而郑戬则是那一年的第三名,两人同年,私交甚厚。火山军近两年,杜中宵治绩突出,给河东路经略司带来很多好处,郑戬心中有数。并州辞别的时候,特意告诉杜中宵,到京城可以拜访宋庠,他会写封信向宋庠举荐自己。因为郑戬明白,杜中宵长于政事,文章并不擅长,偏偏馆阁试的就是文章。没有实权人物帮忙,杜中宵此次回京结果难说得很。

    康定年间,郑戬为枢密副使,宋庠参知政事,同年叶清臣为三司使,加上同年的宋庠弟弟宋祁升天章阁待制,四人关系紧密。天圣二年的进士一时在朝中风光无比,被称为天圣四友。因被疑为朋党,四人同时被贬出京城,十年之后,才堪堪回到了当年的地位。

    经过了康定年间的风波,虽然仕途多了许多波折,四人的友谊却愈加深厚。此时宋庠复为参政,郑戬帅河东,叶清臣为翰林学士,宋祁则为群牧使,同时与欧阳修合修《唐书》,个个位高权重。如果能够得到宋庠的赏识,杜中宵此次召试就会顺利许多。

    宋庠精通字学,古今文字,甚至是此时常用的俗体字,无一不通。康定年间初为参政的时候,中书吏人用俗体字写他的姓,他就不肯签字画押,说不是自己的姓。其实在杜中宵眼里,俗体宋字,不过是把下面的一撇一捺省成了两点,后世行书中习以为常,根本算不上别字。

    正是因为宋庠有这个爱好,杜中宵经过相州的时候,特意搜集了一些刻有文字的兽骨龟甲。此时安阳县出土的甲骨不多,更加没有人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算是投其所好。

    宋祁为人奢侈无度,家中日日设宴歌舞,宋庠则与弟弟正相反,生性简约,不喜声色,一生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读书做学问。初为执政的时候,一年上元夜,宋庠在自己家里安心读《周易》,隔壁弟弟家丝竹之声不绝,吵得他的心久久静不下来。第二天给弟弟写信:“相公寄语学士,闻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不知记得当年上元同在州学内吃虀饭时否?”宋祁看了大笑,随手回信:“却须寄语相公,不知当年吃虀饭是为甚底?”两人同父同母亲兄弟,脾性恰好相反。

    递了名刺进去,杜中宵在门外等了一盏茶的功夫,一个老仆出来,带杜中宵入内。

    宋庠的府第扑拙,没有炫目的装饰,院中的花木也已光秃秃的,没有什么当朝相公的气相,直似个平常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