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1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完笑着摇头。

    杜中宵也笑了笑,没说什么。不知怎么回事,此次离乡赴任,杜中宵不像上次一样雄心万丈,只觉得意兴阑珊。或许是因为在永城这三年,日子过于平淡,最后若不是夏竦赏识,前途也很渺茫。亏自己中进士的时候,还觉得一旦当官,靠着自己千年记忆,必然会做出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来。

    事实证明,官场不是那么好混的。空有满腹知识,哪怕政绩突出,没有人赏识,也就那么回事。杜中宵在永城考绩年年第一,为地方做了很多好事,最后若不是夏竦提拔,连官也升不了,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爬出幕职官的深坑。

    小门小户的人家,官场上没人帮衬,如果再没有重臣赏识,要熬出头来可不容易。一任三年,加上路上奔波,京城守缺,一晃眼一二十年过去,只做两三任实职,青春年华就这么浪费掉了。便如以前的通判苏舜钦,出身豪门,还是中进士十几年还在做地方小官,更不要说杜中宵这种出身。

    想起这些,杜中宵越来越感激夏竦。没有他这一次给的机会,杜中宵不知道要浪费多少年,才能有独当一面的机会。随着近几届进士的增多,官多阙少,官员的任期越来越短,守缺时间越来越长,升官越来越不容易了。

    韩月娘看着窗外,低声道:“大郎,带了并州,时时给家里写信来,不要让我和家人挂念。那里地处边地,比不得中原,你一切小心才是。”

    杜中宵笑道:“尽管放下,并州是河东大城,不比中原差了。现在西北议和,北方无战事,边地也没有什么。你在家里安心,我一任做完,便就接你同去。”

    韩月娘笑了笑,没有说话。

    六月初四,杜中宵带了陶十七、十三郎和陈勤等人,辞别韩月娘和父母家人,出了临颖,一路向北行去。罗景和曲五娘要帮着家里建设新买的庄子,留在了临颖。

    晶晶和小青两人分开,昨夜两人睡在一起,说了宿的话。到了临走的时候,还眼睛红红的,分外不舍。陶十七和十三郎等人看见,不住地笑。

    好男儿志在四方,杜中宵到了河东路,官也升了,地位变了,那里正处边地,有的是建功立业的机会。陶十七和十三郎等人充满向往,有杜中宵做靠山,他们也说不定能搏个出身。

    杜循夫妇拉着杜中宵的手,再三叮嘱,从官场为人,到饮食起居,事事嘱咐。倒是一边的韩月娘面色平静,抱着孩子,看着杜中宵。这几日夫妻在一起把周边能看的景色都看遍了,该说的话早已说完。韩月娘早已经不是那个垆边卖酒的小女孩,杜中宵出去为官,她要撑起偌大一个家来。

    直送出十里亭外,众人才依依不舍告别。杜中宵翻身上马,咬牙向前驰去。

    陶十七回头看了一眼远处模糊的县城,没来由叹了口气:“哎,要走了才觉得这地方甚是不错。若不是随着官人,真想就在这里住下来,不用奔波,多少是好!”

    十三郎笑道:“十七,并州是边地,不知多少军功。我们两人此去相携并肩,挣些功劳,也搏一个官身,才算不虚此生。怎么到了现在,你反而婆婆妈妈起来?”

    陶十七道:“你不知道,我幼年时爹爹妈妈便就被奸人所害,沦为乞儿。那些日子倒没有什么,有饭就吃,有钱就花,一心只想着报仇,觉得活着无非如此。等到过了几年安稳日子,才知道自己那个时候多么可怜。这一生,我可不想再过那种日子了,平安过活多好。”

    十三郎哈哈大笑,促狭地在陶十七的马上打了一鞭,一起向前奔去。

第1章 蒸汽车船() 
看着高大的开封城门,杜中宵出了一口气,对身边的陶十七道“一会进了城,先去寻一家客栈住下。你们歇息,我去拜访几位故旧。”

    陶十七看了看西边将要落山的太阳,叉手道“官人,天时不早,还是及早歇息,明日再拜访客人不迟。京城我们都是第一次来,还是小心为上。”

    杜中宵看了看太阳,想了想道“好,那便如此,我们且去大相国寺。”

    华灯初上,杜中宵带了陶十七和十三郎,来到外面的街上。陈勤则被卢赛赛缠着,要去看一看繁华似锦的京城,早早就不知道哪里去了。

    看着人流如织,十三郎赞道“果然是天下第一繁华之地,这里不只是人多,卖东西的多。你看看这些人的穿着,他们的气色,那神情,都是别处见不到的。呀,真不愧是京城!”

    杜中宵笑道“你知道就好。白日没事,只在热闹的地方逛逛就好,千万不要四处瞎逛。你一说话就被人听出来是外乡人,小心被坑了。”

    三人在汴河边走了一圈,觉得有些乏了,便寻了一处酒铺,闲坐喝酒。

    杜中宵第二次来京城,周围的一切还是从前的样子,只是他的心情早已经变了。上次住在这里,为了准备科举,天天累得昏头昏脑,哪里有心情欣赏风景。后来中了进士,天天与同年饮宴庆贺,没来得及看一看这天下第一繁华之地。此次故地重游,放松心情,自然跟以前不同。

    陶十七和十三郎两人喝着酒,品评着周边的建筑风景,路上行的行人,乐在其中。

    直到夜色阑珊,杜中宵才带两人离去。

    站起身来,十三郎道“可惜酒的味道有些寡淡,若是酒更有些力气,今夜就十分好了。”

    陶十七道“等到什么时候我们住到京城来,便就卖酒。永城的酒在这里,定然好卖!”

    杜中宵笑着不说话。京城里早就有糟白酒卖了,不过味道一向不好,酒铺里卖的少而已。

    回到客栈,只见外面站着一个人,见到杜中宵回来,急忙上前行礼“官人可算回来了,小的在这里等得心焦。我家官人明日在城外汴河边设了筵席,为官人接风,还望官人屈尊。”

    见是韩绛的家人,杜中宵急忙拱手“在下一定早到,劳烦前来相告。”

    说完,邀请那人进去饮盏茶,他却死活不肯,急急离去了。

    韩绛在陈州通判任上一任做满,招试学士院,入馆阁为馆阁校勘,兼任同知太常礼院,先杜中宵一步到了京城。他自小在京城长大,听说杜中宵入京,急忙派家人相请。

    庆历二年的进士,韩绛现在是官职最高的。中进士之前他就已为官多年,做了一任通判,就进入了馆阁这育才之地,前途不可限量。别说杜中宵这些人,历年进士都很少有他这么升得快的。

    回到客栈,十三郎和陶十七兴奋得睡不着,聚在一起议论着路上遇到的趣事。杜中宵躺在床上,想着自己此次来京城,将要面圣陛辞,该说些什么。

    皇上不是想见就见的,要排班轮次。杜中宵入城之前,就已经通知了自己到京的日期。对于这个政绩突出的年轻进士,皇帝本人也很重视,优先排次,排在了五天之后。

    想起通知自己入宫日期时辰的内侍的表情,杜中宵就想笑。在那内侍看来,入京五天就可以得到皇帝的接见,是了不得的事情。为了谢他,杜中宵还给出了一锭银子。可在杜中宵看来,自己提前通知了还要等五天,可见要见皇帝一面有多难。

    官员进京,仅仅是办手续,周旋于各个衙门之间,就旷日持久。杜中宵不需要守缺,可该办的手续一样不能少,官告要换,加上官服等等乱七八糟的,没有半个月办不下来。

    听着隔壁陶十七和十三郎议论不休,杜中宵躺在床上,也一时睡不着。此次面圣,君臣对答对自己的未来极为重要,必须仔细斟酌。杜中宵不知道皇帝会问自己什么,也不好去猜,他只能尽量收集全各种禁忌,到时不该说什么。

    刚刚过去的庆历新政是不能提的,这场改革开始时声势浩大,很快就无疾而终,没什么好说的。西北的党项是不能说的,和与战的争论现在还有,但大局已定,不必再提。这是禁忌,杜中宵不清楚之后的各种利益牵扯,不敢冒然参与进去。最好多讲一讲自己如何治理地方,如何开垦荒地,编户齐民。

    东京的夜与外地也没有不同,杜中宵最终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杜中宵让十三郎到外面采买些货物,自己带了陶十七,一路到了新宋门外。

    刚一出城门,便就听到沉闷的“突、突”声,杜中宵心中一动,立即分辨出来,这是蒸汽机的声音。难道韩绛把陈州制的车船带进了京城?陈州有蔡河与京城相通,倒是不难开到这里。

    韩绛早就派了家人等在城门处,见到杜中宵两人,急忙上前行礼。

    一路到了汴河边的酒楼,韩绛已经带了几位年轻的馆阁官员等在那里。到了二楼阁子,叙礼分宾主落座,韩绛指着窗外对杜中宵道“待晓,你且看那是什么?”

    杜中宵到了窗前,抬眼望去,只见汴河上一般木制车船,上面冒着黑烟,缓缓行进。

    看了车船,杜中宵喜道“没想到这车船真制了出来!”

    韩绛大笑“我在陈州三年,有你们相助,才制出这船,能在河上跑了。此次回京,我便是坐着这船,沿着蔡河开来。前些日子圣上观船,也觉得此物大有可为,让我新制一艘,放到金明池上。”

    杜中宵趴在窗前,看着河里行进的车船,心潮澎湃。这么多年,自己在蒸汽机上花了无数心力,却一直不能实用,成了一块心病。有时候甚至怀疑,有生之年到底能不能制出实用的蒸汽机来。直到今天见到了河上的蒸汽车船,才放下了心中块垒。只要假以时日,蒸汽机一定会完善起来。有了在河上跑的蒸汽车船,别人看见了好处,才会获得各种支持。

    转过身子,杜中宵落座,对韩绛道“不知现在的车船好不好用。”

    韩绛道“不算十分好用。一是烧石炭过多,力气不够,只能推动这种小船。再就是声音巨大,听着难以入睡,甚是烦人。不过这都不是大事,只要多用心力,终能造出更好的来。此物妙在即使逆水行舟也可不用人力,仅此一条,便就值得下大力气了。”

    。

第2章 入宫() 
饮罢了酒,几人来到车船上,感受一下这新生事物。

    陶十七格外兴奋,在船上走来走去,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折腾了蒸汽机数年,最后制出来一辆大车,结果只是玩物。今天终于见到实用化的蒸汽机,分外受到鼓舞。

    听着沉闷的机器轰鸣声,杜中宵对韩绛道“这声音过大,确实恼人。将来做得力气大了,船也建得大一些,离机器远了想来会好。”

    韩绛连连点头“待晓说得是,这船要改的地方还是颇多。不过最大的用处,还是运货,而不是用来运人。这船行得不快,人坐船,还不如骑马来得快。”

    看着旁边汴河上不时来去的大船,杜中宵突然心中一动“子容说到运货,这船却过于小了些。不过这船的用处,不全在船大小,而是用机器给船提供助力。可曾试过,用这船拖其他的船呢?”

    韩绛一怔“用船拖船?这倒没有试过。”

    杜中宵笑着道“若是得闲,子容可以试试用船拖船的法子。把机器做得更大一些,其余漕船按纲编在一起,前面用车船拖着。数十船连缀,沿汴河而上,既省纤夫,也省船工。”

    看旁边行过的船时,杜中宵想起了前世偶尔在运河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