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战惊雷-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到赵雨柔,杨天风就觉得自己有些自私,不吃也占着,挺不是个东西的。老太太去世了,所谓的有辱杨家门风,其实他并不在意。可总觉得赵雨柔呆在根据地,要是没了这个名义,会让他很不舒服。

    甩开这突然冒起的心思,杨天风拿起电话,要通了炼铁厂办公室。

    作为兵工厂的下游产业,炼铁厂可以说是非常关键。其炼出钢材的质量、数量,直接影响到武器的生产制造。尽管有了煤化厂的炼焦,以及将铁矿初冶炼分包给百姓,产量有了很大的增加,但钢材质量却提高不快。

    缺乏现代化的分析、检验设备,也只能逐渐摸索,不断试验,这些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杨天风的直接指导,却能少走很多弯路,少耗费时间和人力物力。

    随着军火输出,各家抗日武装都在竭力把偷的、抢的物资运进来,电线、钢轨、破铜烂铁等属于比较容易搞到的。而如何有效利用,便是炼铁厂的工作了。

    道轨是现成的钢材,稍加改造,制造对膛压要求不高的迫击炮、榴弹发射器、钢拳是没有问题的。

    “道轨含炭量低,柔韧有余而刚度不足,我们认为可能是淬火存在缺陷。”炼铁厂厂长老冯向杨天风报告了一个好消息,“通过改进淬火工艺,得到的新钢材的各项参数都有提升,与枪管钢已经相差仿佛。”

    中国有能人啊,只要给他们发挥的空间。杨天风慨叹着,赞扬了一番,又询问了一下另一种软钢的研制进度,思索着指点了一下,才挂上了电话。

    道轨钢改进淬火工艺制造枪管,这已经在历史上被八路军于一九四零年研制的八一式骑步枪所证明是可行的。

    但这毕竟不是真正的枪管钢,在各种性能上肯定有缺陷。杨天风在并不急于制造步枪的时候,当然要想着精益求精。等从大后方采购的钨精矿运到,他还想着生产制造更好的枪炮钢呢!

    除了材料,杨天风还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招揽各种科技人才。留学生,华侨,高等学府的教授和学生,大城市工业产业的技术人员,甚至是土生土长的能工巧匠,他是来者不拒,到目前已经聚集了五六十人的核心研发队伍。而这,依然让杨天风不满足,还在四处搜罗。

    薪水、待遇只是一方面,能到沦陷区为抗战出力,自然要有爱国热情,可能也不在乎艰苦的条件。吸引人才前来,杨天风还有一个招数,那就是科研工作者对本身专业的孜孜追求。

    以张大煜先生为例,杨天风冒赵雨柔之名写信,为张先生正在致力研究的项目指出了光明之路,同时也勾起了张先生的兴趣和好奇。

    但要使这些科技人才能够安心工作,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是需要的。这就又归结到了军事上,归结到了军队的强大,归结到了根据地的扩张。

    除了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加强训练,提高装备水平和战斗力,杨天风还有一个招术。那就是全民皆兵,武装百姓。

    gc*d敢于放手地武装民众,这不得不说是最后胜利的关键。对此,杨天风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这——又卡在了钢材铁料的数量上了。杨天风叹了口气,决定把孙桐萱送来的奖金全部拔给炼钢厂,以增加设备和工人,提高生产能力。

    在指挥部里一直呆到晚,参谋长梁末青等人才发来了报捷的电报,杨天风总算是可以放心离开了。

    太平集据点被拔除的消息传到夏邑县城,李元甫气急败坏,立刻跑到日军顾问小竹阳太郎那里,与其商量惩治敌人,夺回太平集据点。

    小竹阳太郎倒是比较谨慎,电告商丘、兰封的日军即刻驰援,准备与夏邑的部队会合后再大举进攻。

    中午十二时许,敌人各路援军会齐。小竹阳太郎率领夏邑城守军三百余人,同前来救援的商丘、兰封日军一百余人,伪军三百余人,分乘二十七辆汽车,携带九二步兵炮两门、迫击炮十余门,向太平集进发。

    下午三时许,敌人到达太平集,炮轰、冲锋,发起了进攻。

    负责在太平集防御的蒋支队第二大队有五百余人,凭借原有和抢修的工事顽强抵抗。地雷、榴弹发射器,再配以霰x弹枪、手榴弹,给敌人以迎头痛击。并多次诱敌深入,穿插迂回兜杀,把深入之敌予以消灭。

    下午四时左右,眼见以伪军为主的进攻屡屡受挫,伤亡过半,小竹阳太郎不得不让蝗军亲自上阵。他命令伪军由东门佯攻,二百多鬼子则集中炮火并列成方阵,强攻北门,妄图一举攻破。

    几乎是西铺镇之战的翻版,并不太激烈的北门战斗后,鬼子攻进了太平集,却不得不深入与守军展开激烈的巷战。而外围包抄的蒋支队和特战队早已经到位,看准时机,突然从敌人身后发起了猛攻。太平集外的鬼子炮兵首先被消灭,火炮全部丧失;接着是运输工具汽车,也为我军或击毁或控制。

    本已伤亡惨重的伪军在挨了两枚飞雷炮后,毫不例外地率先崩溃,战斗的局面演变成了一千三四百人围攻二百多鬼子。失去了炮火支援,陷入太平集的鬼子进行了最后的顽抗,但已经无法挽回全军覆没的命运。

    激战至晚七时许,太平集内的战斗基本停息,只有零星的鬼子窜进民房进行着最后的顽抗,但胜利已经可以宣告。

    经此一战,夏邑县的局面算是打开了。起码在一个月内,敌人很难再发起如此规模的攻势。他们最可能的做法是先增兵加强县城的防御,然后才是调动机动兵力,伺机反扑。

    这样看来,把县城留给敌人,暂不主动攻打,而是以乡村包围的态势进行威胁,确实是牵制住了敌人很多的兵力,减少了其用于主动攻击的机动力量。

    歼灭敌人机动力量的目标终于实现,蒋支队接下来便是露出爪牙,拔除日伪军在夏邑县乡村设的各个据点,消灭或驱逐一小股一小股的据点驻军,光复大片乡村地盘了。

    同时,三纵属下的游击队也将以蒋支队为后盾,把游击区向西、向南扩展,展开新一轮的渗透游击。立足芒砀山群,向平原地区发展,争夺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资源地,这是三纵能继续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

第一百三十二章 首创平原作战理论() 
虽然早在一九三八年八路军就开始挺进冀中、冀南及山东平原,进行了平原游击战,建立了根据地。但那个时候日军正实行南北对进战略,大量兵力被抽离华北,使得八路军的进展比较顺利。

    也正是这样,对于平原游击战的具体战术,以及日后所要面临的困难,各家抗日武装都是估计不足的。破路、挖道沟、改造平原地形,在华北的平原根据地确实有实施,但范围并不非常广泛,也没有形成固定的规格,各地落实的程度也不同。也就更不用说一九四二年以后,被逼无奈才开始的大规模地道建设了。

    三纵依托芒砀山系,向商丘地区蚕食扩张,与敌人争夺人烟稠密、盛产粮棉的豫东平原,是发展壮大的必须之举。杨天风也为以后的平原游击战编写了平原游击攻略,下发给各部队,特别是军官,更进行了轮训学习。

    伟人说了:“在一定条件下,平原也是能发展游击战的。”

    但这只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指示,涉及到具体的战术,还是需要实际施行者摸索研究,甚至是用血的代价来换取。

    而杨天风算是最早开始考虑平原游击战的战术战法,并综合历史经验,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中国将领了。

    破路、挖道沟、改造地形,这没有什么可说的,杨天风甫据永城,与县长陆文平达成和解后,便已经动员民众逐一落实。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根据地的防御,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平原地区虽然没有山峦躲藏之利,但隐蔽活动的树林、沟溪、村庄、青纱帐等也不少以人为之力,将大路挖出纵横的道沟,将道沟、溪渠、村庄相通相连,形成一体,互相贯通,使我军能在平原驰骋”

    永城县县府秘书长何贵书拿着一沓文件资料看得入迷,夏邑大半落入三纵之手,只剩下孤单的县城和县城以北、以西的小片地区,政工人员已经进入开展工作。杨天风特意向县府提出要求,派有组织能力且有破路挖沟经验的官员前去坐镇指挥。

    “这比永城做的还要彻底。”县长陆文平若有所思地说道:“工程量很大,还要与军队配合,满足他们的一些作战需求。”

    “我去吧!”何贵书放下文件,轻轻在上面拍了拍,说道:“在平原开展游击战,难度可想而知。杨天风能想出这么多办法,可见是下了心思认真研究过的。是否有用,有多大的效果,还需要实践来考验。如果真的可行,且效果显著,倒是可以推而广之的抗战经验。”

    “三纵西进,会不会与当地的游击武装发生冲突?”陆文平没有明说,但何贵书知道他指的是八路军、新四军所组织的游击队。

    “应该不会。”何贵书沉吟了一下,说道:“如果他有这个心思,就不会向各抗日武装提供武器,还办了特训班。当然,如果真有冲突,也是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不会弄到刀兵相见。”

    “杨天风虽然在扶助各支抗日武装,但却一直回避与我方部队的高层联系,态度有些暧昧呀!”陆文平轻轻叩击着桌案,并不确定地说道:“赵雨柔也被他劝离了动委会,专心去搞煤化工,探悉并掌握其心理动态的路子又少了一条。”

    “路子只是断了,还可以接上嘛!”何贵书微笑着说道:“而且,这不是已经很快了吗?”

    陆文平苦笑了一下,对此并不表示乐观。

    “呵呵,你看这示意图,村落地道和野外覆顶壕沟,画得很传神,倒是挺有意思。”何贵书抽出一张纸,岔开了话题。

    平原游击战在抗战历史上是最艰苦的斗争形式,尽管现在还没有人能预见到其艰苦的程度。

    而地道不仅是在冀中平原,在河南豫东大地,也有些地方适合开展。比如,连通豫鲁的“地下长城”——李馆地道,绵延竟达二十五公里。各地的土质不同,地下水位有高有低,即便是冀中平原,也有个别地方是不适合开挖地道的。

    而作为地道的另一种变化形式,杨天风提出了覆顶壕沟这样的补救办法。两米多深的壕沟,上面用树干加顶,树干上面再加盖两尺深的泥土,即便是一段百余米长的覆顶壕沟,在关键时候也可能为部队或逃难的百姓提供掩护和隐蔽。

    也难怪何贵书主动请缨,且对这份平原游击战的战术大感兴趣。就当时而言,恐怕还没人制定出如此具体而微的指导性策略,极有借鉴和学习的意义。

    其实,杨天风极力推行的某些战略战术,以及政策措施,很多人现在可能并不理解,但却是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的。

    比如钢拳,不仅能摧毁装甲目标,还能使鬼子的炮楼、碉堡受到威胁,尽管射程近,但也比用人往上送炸药包安全多了,而历史上所谓的囚笼政策恐怕就不会造成那么严重的压迫。

    再比如兵工厂制造出二十门120重迫击炮后,便停止了工作,除继续生产弹药外,改为大力制造60毫米迫击炮,以满足三纵和各抗日武装进行游击战的需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